道行喇嘛深得慈禧信賴,這不僅是因為慈禧崇拜佛教,還由於她更認為道行是個高僧,派他去調查,義和團的真偽便會一清二楚。但是她沒有想到,端莊二王已和李蓮英通了氣。在道行出宮之際,李蓮英特地找到了道行,向他傳達端莊二王的意思,道行喇嘛一一記在心裏。
道行喇嘛到達山東義和團本營以後,當即受到熱情的接待。因為山東義和團首領李來中等早已與端王載漪、莊王載勳掛上了鉤。道行未至,消息已先至。於是,李來中便在盛宴招待後,天天奉陪著特使道行,今天去看練操,明天去看練武,奉若上賓。
數日之後,道行喇嘛離開山東回京,一方麵他既得李蓮英囑托,另一方麵又受到山東義和團厚待,於是,回京後把義和團錦上添花地說得格外聲勢非凡,仿佛真像神兵天將一樣了。慈禧聽到報告後大喜,用義和團之心益增。
但是,用義和團抗擊洋人畢竟非同等閑,慈禧還算慎重,於是,她在義和團發展到直隸以後,第二次派人前往涿州(今河北涿州一帶)去調查,這次派出的人是剛毅和趙舒翹。兩次調查的答案基本一致,慈禧決定招撫義和團。由於朝廷政策的轉變,義和團迅猛發展,很快發展到京津一帶。義和團發展之速、勢力之大,使滿朝文武也很震驚。大學士徐桐給慈禧出了一個主意:“利用反對洋人的義和團,給洋人壓力,以收兩敗俱傷之效。”慈禧非常欣賞這一建議,傳令召義和團入京。
義和團發展迅速,很快控製了京津地區。義和團勢力的膨脹,嚇壞了侵華的各國帝國主義。他們先向清政府提出抗議,要求清政府全力剿殺義和團,繼而又組織八國聯軍,由德將西摩爾率領親自剿殺義和團。為此,清廷召開了四次禦前會議商定對策,最後,決定向八國宣戰。但是,義和團並未取得徹底勝利。一方麵由於他們“刀槍不入”的神咒不能避開洋槍洋炮,他們在使館區前與西什庫教堂門前留下了大批屍首,加之義和團進入京津之後紀律鬆弛,燒殺搶掠之事時有發生,有失士民之望;另一方麵,統治者越來越不信任義和團。慈禧曾毫不隱諱地說道:“後來接著攻打使館,攻打教堂,甚至燒了正陽門,殺的、搶的,我瞧著不像個事,心下早明白,他們是不中用,靠不住的。”
榮祿暗揣慈禧轉變之意,也為了留一條後路,他陰通敵人,暗加助之。慈禧在這個問題上,雖未明確表示支持榮祿,但卻事事默許,而對積極參戰的董福祥甚至公開表示反對,這些事實,充分證明慈禧的態度有所轉變,由積極支持義和團逐漸轉為陰阻義和團。這樣,義和團的行動受到限製,與洋人作戰受到了像榮祿一類人的破壞,而就在此時,八國聯軍增兵派將,再次進犯北京,終於打敗了義和團,北京成了八國聯軍橫行霸道、擄掠搶劫的地方。
光緒二十六年的夏末,八國聯軍逼近北京,清王朝的統治者冒著酷暑倉皇出逃。慈禧一行倉皇逃到了西安。慈禧西行之時,就積極謀求與八國聯軍和議。還在逃跑的路途中,七月二十六日便電諭李鴻章與徐桐、榮祿、崇綺立刻與八國議和。為了議和,也為了保持她的權勢地位,她宣布的第一批替罪羊有載漪、載勳、剛毅、趙舒翹等。他們死的死,流放的流放,撤職的撤職,降級的降級,處罰是極為嚴厲的。
經過多方交涉,加之慈禧等也按帝國主義列強提出的條件而行,接受了他們提出的要求,處死或嚴處了同帝國主義作對的官吏,最後,和議總算達成了。光緒二十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簽訂。和八國達成議和之後,慈禧一行便從西安分批返回北京。
經過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之役,不隻全國被剝削、被壓迫的下層百姓感到不能依然生活下去,就連統治者和剝削者也感到不能照舊統治下去了。在戊戌政變中,慈禧奪取了光緒帝的權力,拔除了變法維新的旗幟,而到了此時此刻,她也必須實行新政,重新踏上了光緒帝走過的老路。
慈禧新政內容涉及較廣,“舉凡朝中國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製”諸方麵均有。綜其要者,大致有如下幾方麵內容。
第一,興學堂,改科舉。學堂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欲振興中國,挽救危局,人才是急需的。因此,對興辦學堂,慈禧給予了高度重視。她認為“人才為政事之本”,“興學育才,實為當今急務”。在此思想指引下,她又積極地頒令實辦。
為了堵住科舉選仕之路,慈禧又下令:“自明年(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會試開始,凡一甲之授職修撰編修,二三甲之改庶吉士,用部屬中書者,皆令入京師大學堂,分門肄業,其在堂肄業之一甲進士庶吉士,必須領有畢業文憑,始谘送翰林院散館,並將堂課分數,於引見排單內注明,以備酌量錄用。”這樣一來,仕官之途不再是科舉,而是由學堂肄業。到此為止,自隋朝以來一千餘年的科舉製被正式廢除了。
第二,改兵製練士兵,舉辦武備學堂。在同列強的戰爭與鎮壓農民革命中,充分顯露了八旗、綠營兵的腐敗與兵製的落後,故不改兵製不足以振武,不練士兵不足以禦敵。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便開始較前更為積極地改製練兵。在兵製方麵,清政府製定了許多營規法規,確定軍製以鎮為經常編製,鎮設統製統領,下轄二協,協置協統統帥;協轄二標,標有標統指揮;標下設三營,營以管帶為長;營轄四隊,設隊官;隊轄三排,排轄三班。在練兵方麵,清政府令旨迭出,號令全國認真訓練。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京師成立了練兵處,責成其統籌諸地練兵事宜。在地方上,責令各省成立督練公所,負責本省的練兵事宜。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改兵製、練士兵的同時,為了更有效地提高軍隊素質與指揮水平,清政府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下令停止武科舉,改由設置武備學堂造就軍事人才。清廷旨令頒發,全國各地陸續設立武備學堂,武備學堂的設立並以嚴格的製度練習訓練,培養了人才,可以說,武備學堂代替武科舉是一大進步。
第三,遊學西方,考察西方政治。從中國的挨打受奴役,尤其是對八國聯軍之戰敗逃西安的慘痛曆史中的反省,慈禧方知中國政弱之源,知道中國欲抵禦列強,必須“師夷之長技”,向西方學習。因此,慈禧傳出懿旨:“飭令各省選派學生出洋遊學,以資造就。”慈禧又旨令屢下,加以對不實辦此事官吏的懲處,使遊學西方諸國之人增加不少。這些人,對未來中國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麵對中國挨打受欺、任人宰割的現狀,作為最高權力主宰者的慈禧,必須考慮中國致弱之因。千思百慮,她感到中國的政治製度似乎有弊病。因此,她認為應對西方諸國的政治進行考察,力求吸取其有益於中國的東西,對中國政治有所好處,故特設政務處。並且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十月,派出了端方等五人考察團,“出洋考察各國政治”。與此同時,又設立了考察政治館,目的是“延攬通才,悉心研究,擇各國政治與中國相宜者,斟酌損益,纂訂成書,隨時進呈,候旨裁定”。
盡管慈禧並非真心改革中國政治,但她從現實狀況中追索政治腐敗的原因,並力求向西方學習,損益中國政治,她所邁出的這一小步,也是難能可貴的!
慈禧新政在經濟方麵的重要表現,就是興辦商務、礦務。商務、礦務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在清政府財力匱乏的情況下,興辦商務、礦務極為重要。因此,慈禧對此較為重視。在責令各地興辦商務、礦務的同時,又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成立商部,加強對商務、礦務的督導。隨後,又由商部陸續製訂頒發了許多有關商務的章程,使商務、礦務有了很大程度發展。
與此同時,在各方的壓力下,慈禧開始進行其準備立憲的工作,但是,直到她病死,也沒有頒布憲法,召開議會。各地官紳要求立憲,是要推進中國近代民主化的曆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提高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而慈禧的預備立憲則是為了鞏固清政府的統治,把軍政大權愈加集中在以她為首的滿族權貴手中,製止革命黨人的革命活動。慈禧的預備立憲加劇了滿漢矛盾,加劇了清政府與人民群眾的矛盾,起到了加快清政府滅亡的作用。這是她所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