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光緒 維新為興國,慈禧手中囚(2 / 3)

於是,慈禧決定立自己的親侄女葉赫那拉氏為後。立後是件大事,須從八旗秀女中一再篩選。經過幾輪淘汰,最後剩下八名大家閨秀,其中,自然包括太後的侄女。慈禧吩咐,要這八名秀女暫時留在宮內,進一步仔細考察。

這八名秀女分住各宮,太後的侄女自然就住在姑母的宮中,因此,皇帝每天到太後處請安、稟事,就可以經常看到這位表姐。那七位姑娘雖然住在宮中,卻沒有機會接近皇帝。事情是明擺著的:慈禧給自己的侄女找了一個先接觸皇帝的機會,自然是希望“近水樓台先得月”。

慈禧的侄女,比皇帝大兩歲,姿色一般,性格顢頇,怎麼看也看不出有皇後的儀容。光緒天性聰明,對於“老佛爺”的這種意願,心裏一清二楚。在慈禧的淫威下,光緒根本就沒有選擇,他被迫選擇了他不想選的表姐為皇後,而為自己的婚姻生活帶來的悲劇,也使光緒對慈禧更加不滿。

隨著光緒大婚完畢,另一件讓慈禧頭疼的事也隨之來了,那就是還政的問題。自光緒十二年“訓政”至光緒十四年的二年中,慈禧大權在握,與垂簾聽政別無二樣。但是,光緒的年齡也隨著時光的流逝而增加,他已是一個18歲的男子漢了。就一般情況而言,皇帝年已十八,該舉行大婚了。本來皇帝舉行大婚,做慈母的應該為之高興,但是光緒的大婚反而使慈禧感到不安。有人要問:光緒的大婚不是慈禧一手操辦的嗎?甚至連妻子都是慈禧選定的。是的,決定選後之事也是慈禧精心策劃的,她要用她的侄女將光緒籠絡住。但是,究竟什麼時間大婚,這可大有學問。因為皇帝大婚不僅意味著皇帝成年,而且涉及親政與否的大問題。因此,她希望光緒大婚越往後推越好,最好是在她死後大婚才好呢!

願望隻是願望,眼前的事實是光緒的年齡已經很大了,總不完婚,會遭非議。因此,慈禧決定給光緒完婚,然後,再在“歸政”問題上做一些文章。

在歸政的前期,慈禧大批封賞了一批人來籠絡人心。在歸政後,慈禧並未真正放權休身,度其晚年,而是積極活動,繼續攬權主政。正如時人所說:“皇上親政後,遇除授尚書、侍郎、將軍、督撫各缺,仍恭請皇太後懿旨簡用,蓋由聖德謙衝,於用人行政諸大端猶複秉承慈訓,以示不敢獨斷。”可見,慈禧把用人的大權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裏。

這樣實際上就形成了台前慈禧歸政光緒,台後光緒歸政慈禧的局麵,慈禧在頤和園這個世外桃源裏,仍然掌管大政,統治天下,歸政便是一場政治騙局。

3.革新挽敗局,失敗困瀛台

大清國麵臨的問題表明,老的方法和製度已經不合時宜了,如果想找到出路,走出困境,隻有進行改革。而改革,必然要引來維護舊製度勢力的反抗。光緒的改革,麵對的是扶他上台的慈禧及其所代表的勢力,這讓二者之間的矛盾更加激化。這一次,老謀深算的慈禧又取得了勝利,而鬥爭的失敗,讓光緒這位名義上權力的代表者徹底退出了權力的舞台,在囚禁中度過了最後的人生。

年少的光緒不甘受人擺布,他想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皇帝。光緒二十年,大清帝國在風雨飄搖中迅速地走向衰亡。這一年,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和《馬關條約》的簽訂,更讓光緒痛苦不安,對慈禧更加不滿,同時,也使光緒認識到了肩上的責任,此後的光緒和以前的光緒判若兩人。此時的光緒,急於要采用一切維新的政策,使國家早日強大起來,從而使類似的恥辱不再發生。

維新運動,開始於1895年於北京發生的公車上書。當時,齊集在北京參與科舉會試的十八省舉人,收到《馬關條約》中中國割去台灣及遼東,並向日本賠款白銀二萬萬兩的消息後,一時間群情激動。4月,康有為、梁啟超做成上皇帝的萬言書,提出拒和、遷都及變法的主張,得到一千多人聯合署名。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舉人及數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門前要求代奏。由於外省舉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車接送,該事件亦被稱為“公車上書”。雖然公車上書在當時沒有得到直接的實質的結果,但卻形成了國民問政的風氣,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樣不同的議政團體。當中由康、梁二人發起的強學會最為聲勢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師翁同龢、南洋大臣張之洞等清朝高級官員的支持。

1897年末,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意誌帝國傳教士被殺。德國乘機侵占膠州灣(今青島),同時,俄國侵占旅順、大連,法國侵占廣州灣(今廣東湛江),英國侵占山東威海,並要求拓展九龍新界。列強意圖瓜分剛敗於日本的中國,在朝廷中再次敲響了警鍾。

光緒帝雖然於1887年(17歲時)已在名義上親政,但實權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後的手裏。麵對列強瓜分的危險,1898年(戊戌年),慈禧太後同意光緒帝進行朝政的改革。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表明變更體製的決心,這亦是百日維新的開始。之後,光緒帝召見康有為,調任他為京章行走,作為變法的智囊。其後又用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人,協助維新。

新政內容主要有:裁汰冗員、廢八股、開學堂、練新軍、滿漢平等,涵蓋教育、軍事等多方麵的政策和體製。其最終目標,是推行君主立憲製。康有為向光緒帝贈送自己的著作《日本變政考》和《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還有李提摩太的《西新史攬要》譯本和其他有關各國改革的書。

新政一開始,便遭到保守派各大臣的抵製。特別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更是保守派的頭目。9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召見統率北洋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麵談後升任他為侍郎候補。當時,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為由,催袁急回天津。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後,譚嗣同於9月18日夜訪袁世凱住處,透露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太後住處頤和園。兩日後(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向榮祿報告。9月19日,慈禧太後回宮,9月21日即臨朝,宣布戒嚴,火車停駛;並即幽禁光緒帝,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時為戊戌政變,結束了僅有一百零三天的維新。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其他數十人被捕,包括稱為“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於9月28日被斬於菜市口。徐致靖被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則被發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外,一律都被廢止。

變法失敗後,光緒被迫頒布了籲懇慈禧訓政的詔書,慈禧再度垂簾,而他卻成了瀛台的囚徒,一直到他逝世。

4.奮起宣戰,太後用新政

慈禧打倒光緒之後,對外一味忍讓,但列強的貪欲沒有止境,她的統治地位受到了嚴重的威脅,迫使她進而反抗。同時,她也試著開始進行製度上的改革,以期延續愛新覺羅氏的統治。可惜,這一切都已經太遲了,老天留給她的時日已經不多了,在掌握大清帝國近半個世紀後,慈禧迎來了生命中最後的日子。隨著她的去世,一個新的時代開始到來,而這個時代不再屬於愛新覺羅家族。

自垂簾聽政以來,慈禧對洋人采取了妥協與求和的態度,以此來換取可憐的“安定”。但侵略者並不憐憫軟弱者,而是欺淩有加。由於侵略者的步步緊逼,利權不斷喪失,大清王朝日趨衰亡,慈禧的統治地位也受到了空前嚴重的威脅。這就使得慈禧無法照舊統治下去,便想尋找機會對洋人進行反擊。就在這個時候,義和團起而仇洋,客觀上提供了反擊的時機。慈禧對義和團抱有非常大的期望,因此,她一語道出了數年來一直想說的話:“予四十年來,忍辱含垢,臥薪嚐膽,以謀報複,如越王勾踐之心,未嚐一日忘之。予待洋人,不可謂不寬大,從前我不是請公使夫人到西苑遊玩嗎?現在全國一心,同仇敵愾,必能戰勝無疑矣。”基於這種認識,慈禧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改變,隻有這樣義和團才有可能“奉旨”滅洋。

義和團源自義和拳、梅花拳和大刀會等民間秘密結社。最初,以設壇練拳為形式,以“保衛身家、防禦盜賊”為口號。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冠縣梨園屯村民在閻書勤的領導下拆毀教堂,義和團開始了與教會的衝突。很快,梅花拳首領趙三多也設廠練拳,次年,趙三多在冠縣蔣家屯亮起“助清滅洋”旗幟。慈禧為了報複洋人,確有利用義和團的打算,但又怕偷雞不成反蝕米,於是,她就派人前往山東等地調查詳情,之後再作決定。道行喇嘛就是朝廷派出的一個特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