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光緒 維新為興國,慈禧手中囚(1 / 3)

載湉是醇親王的兒子,慈禧太後的內侄。登基時僅有四歲,兩宮太後慈禧、慈安“垂簾聽政”。至光緒16歲,慈禧“歸政”,但仍實掌大權。作為一個年輕奮發的君主,光緒皇帝以社稷為重,推行變法,不輕易退縮妥協,以求自保。而且在危急時刻,為了變法信念,置生死安危於度外。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對當時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打破了封建專製主義的思想禁錮,啟開了中國思想解放的先河;在經濟上,光緒接受了維新派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主張,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在文化教育方麵,開辦學堂,改革科舉製度,派人出國留學、遊曆等,這就使知識分子擴大了眼界,給長久封閉的國家帶來了一些西方的先進思想、理論和技術。光緒皇帝不愧為近代中國第一個效仿西方來變革中國的開明皇帝。

1.年幼進宮,在痛苦中成長

為了不讓自己的權力受到威脅,慈禧選擇了一個年幼的孩子,作為愛新覺羅家族新的名義上的掌門人。為了讓這位年幼的皇帝永遠聽自己的話,慈禧對他的教育嚴格而苛刻,而這樣培養起來的接班人,是無法承擔扭轉乾坤的重任的。

愛新覺羅·載湉在慈禧太後的安排下成為大清國的皇帝,為了使立載湉為帝的安排合法化,慈禧依照封建王朝新皇帝即位必須履行的程序,在太和殿為載湉舉行了一個登基典禮,並頒諭布告天下。就這樣,年幼的載湉走出了無憂無慮的王府,置身於變幻莫測的紫禁城。作為清王朝入關以來的第九代皇帝,登上了曆史舞台。

眼見大局已定,慈禧太後再也沒有任何顧忌,她以光緒帝的名義發布上諭,再次恢複了由東、西兩宮皇太後共同實行“垂簾聽政”的統治局麵。光緒皇帝就這樣還在年幼無知的時候,在一種特定的曆史條件下,被推上了皇帝的寶座,成為慈禧的一個政治工具,並在位長達三十四年之久。

光緒雖然年僅四歲就當了皇帝,已是至尊至貴,可他並不像一般富貴人家子弟那樣嬌慣任性,自由自在。慈禧太後為了使大清江山千秋萬代永遠流傳下去,就要培養造就一個稱職的皇帝來管理國家。當然,為了自己今生今世能一直掌權,她也要製造出一個馴服的皇帝來做自己的工具。為了達到這雙重目的,她對光緒的管教是極為嚴格的。除了從小派人教導他各種禮儀和處理政務的方法外,還讓他讀很多書籍,以掌握足夠的知識來駕馭百官,統治人民。

翁同龢是一位十分稱職的老師,他不僅學識淵博,造詣精深,而且道德文章也足為師表。他從來不以帝師的身份向光緒提什麼要求,有時光緒主動升賞他,他還常常極力辭謝。翁同龢很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時,一般老先生往往是在學生小有一些成績之後,例如,背會了一段書,或寫了幾頁字,就稱讚幾句,以示鼓勵;但過不了很長時間,就必須找點差錯來批評一下,據說是怕小孩子受了表揚會驕傲起來,因此不再努力學習了。可翁同龢並不這樣。光緒真有成績,就表揚;而有了缺點則不直接批評,而是婉言勸告使他不覺得難堪,容易接受。這種方法可能是由於這個學生的特殊身份——是至尊的皇帝——使翁先生苦心琢磨出來的,但對一般兒童也是適用的。小孩子也有自尊心、上進心,鼓勵往往比批評更有推動作用。而對光緒來說,這個方法就有更深的意義。光緒從小離開親生父母,到宮裏後,慈禧對他非常嚴厲,從別人身上也很少得到關懷和溫暖。老師的親切勉勵和循循善誘在他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長大以後對翁同龢依然有著特別的好感和信任。很多同別人不能講的話,隻有跟這位老師講;有些委屈無處表白,也隻能在老師麵前哭訴,翁同龢則能想辦法給以排解和安慰。

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子,整天讀書、寫字、練習騎射,自由玩耍的時間實在是太少了。師傅還要常常指點他的言行舉止,一定要符合宮廷禮儀,不能隨便嬉笑打鬧,那樣會有失天子身份。小皇帝被弄得毫無樂趣,經常發脾氣。有時不肯去念書,翁同龢隻好哄他,說是有圖書看。那時候,沒有今天如此豐富多彩的小人書、畫冊之類,隻有翁同龢自己畫的一些圖畫,什麼天人交戰圖、農耕圖、流民圖之類,這也就非常難得了。翁同龢給他照圖畫進行一些講解,借機進行勤政愛民的教導,從而調動小皇上的學習興趣。

當然,光靠圖書還不能完全吸引住光緒好玩的童心,有時也不得不用強製的方法來約束,這就要讓太後來執行了。皇上每天讀書的時間、內容、寫的文章、對的對子都要詳細記錄,交太後閱覽。出了差錯,老佛爺是不客氣的,師傅要負責任,小皇上也要遭斥責。因為有這一層,光緒學習還是比較努力的,一般的古書都讀過。他人也很聰明,掌握的知識很豐富,古詩寫得也不錯。

光緒的興趣很廣泛,他也學過英文。據在宮廷工作過的德齡說,光緒學得非常好。光緒天資穎悟,記憶力超強,很快就能閱讀短篇故事。他的英文書法十分出色,隻是發音不是很清楚。德齡是在歐洲居住過的,精通英文,她的評價是有權威性的。光緒的音樂天賦也很出色,他能彈奏一些鋼琴曲子。但在慈禧太後的淫威下,是不允許他在這些方麵有更多發展的。因此,少年光緒帝雖然“穎悟好學”,但由於受到慈禧太後的限製,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在塑造光緒小皇帝的過程中,慈禧首先是確立她與載湉之間的人身依附關係,以便日後對光緒進行長期的控製。為此,當載湉被接入宮中以後,慈禧太後不顧人倫之情,骨肉之親,強行切斷了小載湉與其親生父母的日常聯係。

正是這種潛移默化的辦法,慈禧逐漸地確立起她與光緒之間的“母子”關係,接著,再以封建的“孝道”倫理,從思想方麵把光緒帝攏住。事實上,這是西太後為了把光緒小皇帝一步一步地塑造成為其所用的政治工具,所采取的一種控製措施。

之後,在光緒小皇帝稍微懂點事的時候,慈禧太後又規定光緒帝必須每天向她和東太後問安一次,並將此作為一條不可違犯的條規。這條家規成為慈禧太後在精神上“以威鉗製”光緒帝的又一種手段。通過這些條條框框的限製和馴化,光緒帝漸漸養成了對慈禧太後的權威俯首帖耳的習慣。

同時,慈禧太後特別注重對光緒帝進行封建“孝道”的教育,其目的就是使光緒帝從小樹立起對她絕對服從的觀念。為了讓光緒帝在將來長大成人後仍能夠“孝敬她”,慈禧太後在光緒帝學習期間,特地再三教人去傳諭翁同龢,要他格外側重於孝的教育,除啟蒙時所讀的“二十四孝”不斷地繼續講解之外,《孝經》那一部書,也是最重要的。翁同龢在教授光緒帝時也注重“以聖孝為本”。這樣,傳統文化中的“孝道”也就成為慈禧太後用來馴育光緒帝的工具。

如前所述,光緒帝每天都按照慈禧的規定去給她請安,慈禧不讓他起身他就不敢起。如果光緒的做法稍微不合慈禧的心意,就被罰令長跪。甚至在慈禧太後乘輿外出的時候,光緒帝也要隨扈左右,無論狂風烈日,迅雷暴雨也不敢要求休息。隨著光緒皇帝年齡逐漸增長,慈禧太後為了樹立自己的威嚴,對光緒帝的要求越來越嚴厲,甚至到了虐待的地步。這使得光緒帝更加畏懼慈禧太後,也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逆反心理。

即使翁同龢也試圖為這個日益沒落的王朝培養出一個能扭轉頹勢的聖明天子,他的精心授教和開導也的確對光緒帝的思想發展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但是翁同龢的影響與慈禧的禁錮相比隻是小巫見大巫,在慈禧太後布下的精神控製網中顯得毫無分量。小載湉在慈禧的一手安排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從此也就完全置於西太後的掌心之中了。

2.皇帝行大婚,還政起風波

小皇帝總有長大的那一天,而年齡的增長帶來的是權力的紛爭,畢竟他才是愛新覺羅氏的正統掌門人。家族內部的權力鬥爭又開始了,作為權力鬥爭的老手,年幼的光緒自然不是慈禧的對手。

光緒皇帝一天天長大,轉眼到了十六七歲,該考慮皇帝的婚事了。清朝皇帝的後妃,分為如下幾等:皇後之下,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常在”“答應”沒有確數。實際上,除皇後隻能一人外,其他嬪妃人數並無太嚴格的限製。皇後統率六宮,母儀天下,所以皇後的人選,曆來是舉朝注目的大事。

為光緒帝立後,對於慈禧來說,更具特殊意義。光緒雖然從四歲入宮,在慈禧的嚴厲管束下成長,但終究不是她的親生兒子。結婚,就意味著他已長大成人,“垂簾聽政”也麵臨著即將結束。之後,皇帝能否完全聽命於太後,誰也說不準。將駕馭全國的大權交出去,對於慈禧來說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她雖然迫於輿論的壓力,聲稱皇帝大婚之後就將退出政壇,但內心卻在千方百計地打算如何繼續操縱朝政,讓皇帝隻是一個傀儡。要使皇帝以後老老實實聽從於自己,就要有人監督他的一舉一動,使他不敢越雷池一步。如果未來的皇後能完全站在自己一邊,那定會是監督皇帝的最好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