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同治 傀儡皇帝 因病早亡(1 / 3)

同治帝載淳,是鹹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於鹹豐六年(1856年)。鹹豐十一年,鹹豐皇帝病逝於承德,六歲的載淳即位,是為同治帝。由於同治尚幼,故兩宮太後“垂簾聽政”至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僅19歲,諡號“穆宗”。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係列農民起義,同時,興辦洋務新政,大清帝國出現了回光返照似的瞬間興盛。

1.權力爭奪,母子反目

曆史上母子之間爭奪權力的事情並不多見,對於那個時代來說,女人當政是讓人難以接受的。而在愛新覺羅家族的暮年,麵對最高權力,同治帝和他的母親卻為此而反目成仇。麵對強勢的母親,軟弱的皇帝終歸無可奈何。

鹹豐駕崩後,早有預謀的慈禧與奕訢聯手對付輔政八大臣。結果,遺詔尚在,屍骨未寒,改變中國近代曆程的“辛酉政變”便發生了。

三天後,皇太子載淳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改稱“祺祥”為“同治”。到十二月二日,慈禧和慈安在奕訢等大臣的多次“敦請”之下,打破了清代留傳下來的禁止女性預政的祖製,共同“垂簾聽政”。從此,慈禧太後便將大權抓在了自己的手中。

同治登基後,雖為一朝天子,但有慈禧太後垂簾聽政,自己的聖旨如同廢紙,親政的念頭始終縈繞在心頭,但苦於沒有機會。同治十二年,十八歲的同治帝,在種種條件具備的情況下親政了,但程序是相當的複雜,前後經過了半年的準備。

慈禧垂簾十餘年把持朝政,用榮華富貴籠絡了一批朝臣,他們與慈禧早已結成依附關係,可以說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因此,這批臣子對慈禧撤簾歸政也有不安之感。

同治十一年(1872年),垂簾聽政後的慈禧,可以說是日理萬機,一國的大事,都要自己處理,因此,身體狀況不是很好,同時,在皇帝選後問題上,自己中意的人選竟被慈安選中的人選所代替,憋了一肚子火。眼看皇帝大婚後就要親政,她已感到形勢的嚴峻,這一切使她焦慮不安,情緒十分不佳,時不時地生一些小病,常常因“聖體違和”,不能臨朝聽政幫助小皇帝處理政事。

慈安太後雖然位居東宮正位,地位高於慈禧,但她對玩弄權術沒有太大的興趣,甚至可以說根本沒有興趣。垂簾聽政原非慈安本意,因而,當同治帝大婚後,就想立即撤簾歸政。但她也深知慈禧嗜權如命的個性,因而不能自作主張,免不了要向慈禧做一番“思想工作”,講明歸政後頤養天年的好處。

慈禧雖然心中很不願意,但慈安的倡議很有道理,再厚著老臉不歸政,怎麼也說不過去了。萬不得已,勉強同意明年撤簾歸政。

此時,慈禧看到形勢已經明了,不免也自我安慰一番,心想,同治帝雖然對自己不是很親近,但畢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無論怎樣,一些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會跟自己商量的,這樣大權不還在自己手裏嗎?這樣想心裏寬慰了許多。

同治帝和大臣們一看慈禧太後答應歸政,都認為慈禧太後明事理,顧大局,內心激動不已。為了給她以心靈上的安慰和報答,於是,借著大婚的喜慶氣氛,在同治十一年十月(1872年11月)舉行隆重盛典,給慈安、慈禧兩太後敬上徽號,慈安徽號為“端裕”,慈禧徽號為“端優”。

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1873年2月22日),對同治帝來說是個幸運的日子,兩宮太後正式在這天宣布撤簾。二十六日,又是一個不平常的日子,年輕英俊的同治帝禦臨太和殿,接受王公以下文武官員的朝賀。從此以後,他就成為大清朝名副其實的最高統治者了。

同治帝操權柄後,有一股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味道。他在親政的第三天,就下令整頓財政,嚴禁內務府動支戶部款項;諭令各省督撫舉薦人才,以備任用;下令各地整頓厘金,嚴禁官吏侵漁百姓;讓言官踴躍進諫,廣開言路,以備采擇……他一改過去懶散的習慣,召對大臣,細覽章奏,兢兢業業,井然有序,就連禦史考試,他也親自與他的師傅徐桐商量試題。

同治帝親政後,當然不會忘記太後歸政的大恩大德。他在親政不久,又一次舉辦大典,再次給兩宮太後恭上徽號,慈安太後加的是“康慶”二字,慈禧加的是“康頤”二字。而且還主動增加了撥給兩宮太後的“交進銀”,從原來的每年銀十萬兩增至十八萬兩。

但慈禧並不滿足於此,她孜孜以求的是能夠擁有朝廷大權。而同治帝在這一點上卻毫無表示,他天天獨自處理朝政,從不請示、彙報。剛開始,慈禧還能忍受,還能自我安慰一下。但慈禧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後來她發現同治帝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聽話,就忍不下去了。她把同治帝召來大加訓斥,而同治帝性格剛強,非常執拗。她要幹預政事,同治帝偏不吃她這一套。這樣一來,母子倆的矛盾越積越深,慈禧更加不給同治帝好臉色了,更是動不動就訓斥,而且越發厲害。同治帝為此非常傷心,終於認清了自己生母的真麵目,沒想到自己的努力換來的卻是這樣的結果,因此對母親的感激之情蕩然無存。

令同治更為惱火的是,慈禧蠻橫幹涉他的私生活。同治八年,同治帝已年滿14歲,按照慣例,就該舉行大婚了,大婚之後就要親政。西太後權力欲極強,視權如命,她不願歸政給同治,所以,對同治的婚事也一再向後推延。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帝已經17歲了,西太後無論如何也沒有理由再拖下去了,隻好為同治帝議婚。當時,在備選的女子中,侍郎鳳秀之女富察氏,相貌出眾,而侍郎崇綺之女阿魯特氏,雖然相貌上較富察氏遜色,但雍容華貴,舉止端莊。東太後嫌富察氏輕佻,十分喜歡阿魯特氏,意立阿魯特氏為皇後;西太後則不喜歡阿魯特氏,因為阿魯特氏是西太後的政敵鄭親王端華的外甥女,不願把皇後這個位子讓給這樣的人,所以意欲立富察氏為皇後。東太後告訴西太後說:“鳳秀的女兒太輕佻,怎能選為皇後呢?隻能當一個貴人。”這話正刺中了貴人出身的西太後的痛處。兩太後爭議不下,就讓同治拿主意,結果大出西太後的意料,自己的親生兒子竟不向著自己,同治表示喜歡阿魯特氏,要選她為皇後。九月,同治舉行了大婚典禮,阿魯特氏入宮,被封為孝哲毅皇後,富察氏同時入宮,被封為慧妃。

結婚以後,同治和孝哲毅皇後相敬如賓,情投意合。孝哲毅皇後不苟言笑,氣度端凝,同治十分欽佩和敬重。宮中沒事的時候,同治常常向皇後提問唐詩,皇後都能對答如流,同治心中極為喜歡。可是,西太後卻不能理解兒子的心情,有意挑撥他們夫妻之間的關係,因此不僅婆媳關係不好,也使母子關係進一步緊張。西太後多次向同治說:“皇後太年輕,不懂禮節,皇上不要常到中宮去,以免妨礙政務。”並且還極力讚揚慧妃賢惠,要同治多加眷愛。不僅如此,西太後還派人時時刻刻監視同治。同治對其幹涉自己私生活的做法非常不滿,偏偏不聽母親的話,索性獨自一人居住在乾清宮,以示對母親的抗議。

2.同治中興,老邁帝國不甘掙紮

在痛苦掙紮中,年邁的帝國迎來了最後的回光返照似的繁榮,朝廷上下都沉醉在這虛幻的成就中。然而,外患未除、內部矛盾依然激烈,愛新覺羅家族的前途仍然是一片黑暗。

“同治中興”是指清朝中葉後,同治帝在位期間(1862—1874年)的一個中興階段。適逢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國被消滅(1864年),政治上出現了一個和諧時期,大開洋務運動。古時亦有人把清代鹹豐至同治時期定為鹹同中興,作為一個中興的階段,但現今普遍都認為,中興時期主要在同治統治年間。

同治三年(1864年),慈禧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軍閥統率的湘軍、淮軍,撲滅了太平天國起義的烈火,使行將就木的滿清王朝又延續了下來。從1864年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失敗,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愛新覺羅氏又“太平”了三十年。在這三十年中,雖然在光緒十年(1884年)爆發了中法戰爭,但戰爭的結局,尚未造成割地賠款,受到戰爭刺激的中國社會各階層人士,加快了海軍的建設,使洋務運動蓬勃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