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第四十四(2 / 3)

宣帝肯定了魏相的諫言,沒有對匈奴用兵。

魏相通曉《易經》,有著名師傳承,善於總結漢朝建國以來發生的事情,從前人的奏章中受到啟發,魏相認為,古今異製,現在最重要的,是要繼續奉行前朝已經行之有效的政策。魏相舉了漢朝建國之後,國家采取的很多有效政策措施,比如賈誼、晁錯、董仲舒等賢臣提出的諫言,上奏給宣帝看,魏相說:“臣聽說明主在上,賢臣輔佐在下,君安娛而民和諧。現在臣居於丞相尊位,貫徹祖宗留下來的成法還不夠,還不能夠廣施教化,治理四方,宣揚陛下的聖德。有很多百姓已經棄農經商,有些百姓還有饑寒之色,臣魏相不能為陛下分憂,自認為罪該萬死。臣的知識淺薄,能力不夠,做事情還抓不住要點,有些事情考慮得還不是很周全。因此臣認為,朝廷要汲取先帝治理天下的經驗,先帝聖德仁厚,勞苦功高,常留意百姓的疾苦,擔心出現水旱災害,遇到災荒年,就要向百姓開倉放糧,賑濟災民;還要派出大夫、博士巡行天下,考察民俗,舉薦賢良,平反冤獄,辦事的大臣,奔波於通衢大道;減少官府中的花費,減少百姓的賦稅,開放山林湖沼陂池,禁止以糧食喂馬,以糧食釀酒,禁止囤積居奇;扶危濟困,周濟貧窮,安撫天下,采取了很多惠民政策,難以逐一列舉。臣魏相冒死罪列出前朝的詔書,關有二十三件事情。臣仔細閱讀了這些詔書、法令,重要的有:首先要重視農業,重視儲備,要有足夠的糧食儲備,以備災荒年之需,如果儲備的糧食不能滿足六年的需要,即會有糧荒的危險。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平原郡、勃海郡、泰山郡、東郡均遭受大災,饑民餓殍,很多人倒斃在流亡的途中。二千石官員對此次災難,事先沒有做足準備,使得災難規模擴大,幸虧武帝及時地頒發詔令,實施賑濟放糧,救護災民,才渡過荒年。今年糧食歉收,穀價暴漲,在秋收來臨之前,還會有很多饑困者,到了明年春荒之時,情況會更加嚴重,但是現在的糧食儲備不足。西羌叛亂,尚未平複,師旅在外,兵革連年,臣常為這些事情擔憂,這些事情要及早做出安排。希望陛下能夠留心天下事務,像先帝一樣聖德仁厚,安撫海內百姓。”宣帝采納了魏相的諫言。

魏相多次選取《易陰陽》和《明堂月令》中的內容,上奏給宣帝看,魏相說:

臣魏相僥幸在朝廷為官,沒有盡到責任,不能向天下宣揚陛下的聖德,實施教化。現在陰陽未和,災害未息,責任在臣和朝中的諸位大臣。臣在《易經》中讀到:‘天地按照規律運行,日月不會相交,四季不會謬行;聖王按照道德去做,減省刑罰而民心歸附。’天地變化,在於陰陽,陰陽之分,以日為紀。在冬至和夏至時,以太陽為本源,八方之風,按照時辰吹來,萬物之性養成,各司其職,互不幹擾。東方之神為太昊,在《震》卦的位置上執規司春;南方之神為炎帝,在《離》卦的位置上執衡司夏;西方之神為少昊,在《兌》卦的位置上執矩司秋;北方之神為顓頊,在《坎》卦的位置上執權司冬;中央之神為黃帝,在《坤》卦、《艮》卦的位置上執繩司下土。這是五帝司命的季節方位,各有其時辰。東方之卦不可以治理西方,南方之卦不可以治理北方。春興以《兌》卦治理則會饑困,秋興以《震》卦治理則會物華,冬興以《離》卦治理則會下泄,夏興以《坎》卦治理則會有冰雹。聖明的遠古帝王審慎地尊崇上天,真誠地愛護百姓,因此設立了羲、和官職(執掌天文的官吏),以掌握四時,督促百姓按照節令行事。君王的一舉一動都要遵循天道,順應陰陽,而後日月才會光明,風調雨順,寒暑調和。注意這三個方麵,則災害就不會發生,五穀豐登,絲麻豐收,草木茂盛,鳥獸蕃息,民不生病,衣食有餘。治理有了效果,則會君尊民悅,上下無怨,人民學會禮讓,不會違背政教。假若風雨不能調和,農桑即會受到傷害;農桑受損,百姓則會饑寒受困;饑寒在身,就會不顧廉恥,這就有了盜賊奸宄。臣認為陰陽,是王道需要時時重視的大事,是民眾賴以活命的根本,自古以來的聖賢沒有不重視陰陽的。天子的道義,一定要取法於天地,借鑒先聖的治理經驗。記載高皇帝言行的《天子所服第八》中說:“大謁者章在長樂宮中接受詔命,說:‘讓群臣討論天子所穿的服飾,以安定天下。’丞相蕭何、禦史大夫周昌和將軍王陵,太子太傅叔孫通一起商議後,認為:‘春夏秋冬天子穿的衣服,應該按照天地上下方位,中得人和。因此,從天子、王、侯,凡是有封土的,直到億萬百姓,都要效法天地,順應四時,這樣才能夠治理好國家,以免遭受災禍,永享天壽安康,這是奉祀宗廟,安定天下的大禮。臣請求皇上也照此辦理。中謁者趙堯掌管春天的祭祀,李舜掌管夏天的祭祀,倪湯掌管秋天的祭祀,貢禹掌管冬天的祭祀,四個人各負責一個季節。’大謁者劉襄和大謁者章奏請高祖,高祖下詔,說:‘可以。’”在孝文帝朝,在二月份普施恩惠於天下,賞賜天下孝子,還有勤懇勞作的農民,以及那些患病的、衰弱的士卒,祭祀為了國家死難者,但是選擇的時間不符合時令。禦史大夫晁錯當時擔任太子家令,向文帝上奏,奏報了這些情況。臣魏相感念陛下恩德深厚,然而災難卻並沒有止息,臣擔心是否在發布詔令時,沒有按照時令。希望陛下選擇通曉經術,通曉陰陽的四位大臣,讓他們每人負責一個季節,到了時令季節,即向朝廷奏報,應該做那些事情,以協調陰陽,天下幸甚!

魏相多次陳述應該做的事情,宣帝都會加以考慮。

魏相指使丞相府掾史訪查各個郡、諸侯國的事務,在他們休假從家中返回時,魏相讓他們到丞相府彙報在家鄉的所見所聞,還有四方帶回來的奇聞逸事,有些人談到了地方上的盜賊,或者風雨災變,郡太守沒有報上來,魏相就會及時地向宣帝奏報。當時丙吉擔任禦史大夫,二人同心輔政,宣帝特別器重這二位大臣。魏相為人嚴峻剛毅,不如丙吉寬厚待人。魏相在丞相位上任職九年,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去世,諡號為憲侯。兒子魏弘繼承爵位,宣帝甘露年間(公元前53-前50年),魏弘因為有罪,被削去高平侯爵,降為關內侯。

丙吉,字少卿,魯國人。喜歡鑽研法律,曾經在魯國監獄中擔任過獄史。工作有成績,調到廷尉署,在右監工作。後來因為觸犯法令被免職,繼而丙吉回到州部擔任從事。武帝末年,巫蠱案驟起(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丙吉因為有在廷尉署右監任職的經曆,被召回廷尉署,奉詔管理關押巫蠱案犯的郡邸獄。當時宣帝剛剛出生,僅有幾個月大,仍在繈褓中,即以皇曾孫身份,牽連進巫蠱案中,被關押在郡邸獄,丙吉看到這樣幼小的嬰兒也被關押在獄中,非常可憐。內心清楚太子無辜,更加同情這個孩子。丙吉在獄中選擇謹慎、敦厚的女囚,讓她們乳養皇曾孫,還挑選幹燥、閑適的獄舍,供她們居住。丙吉管理巫蠱案監獄,長達幾年時間,巫蠱案仍然沒有結案。到了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武帝病情加重,在長楊宮、五莋宮之間往來,休養身體,有望氣者說,長安的郡邸獄中有天子氣,於是,武帝派出使者,將中都官按照詔令羈押在郡邸獄的案犯逐一登記,詔命使者前往郡邸獄,將獄中的案犯,無論輕重,一律誅殺。宮內的謁者令郭穰,連夜趕到郡邸獄,執行詔命,丙吉關閉獄門,拒絕放郭穰進來,丙吉說:“皇曾孫在裏麵。他人無辜而死尚不可以,更何況是皇曾孫!”雙方一直對峙到天亮,郭穰終於沒有進入郡邸獄,郭穰回去後報告,彈劾丙吉。武帝聽到皇曾孫後,有所省悟,說:“這是天命啊。”隨即大赦天下。郡邸獄中所有關押的犯人,因為丙吉的堅持,而得以活命,其恩德流布於四方。後來皇曾孫生病,幾次危在旦夕,每次丙吉都會指使乳母,問醫問藥,對待皇曾孫可謂是恩重如山,丙吉還以自己的俸祿,為皇曾孫添衣加食。

再後來丙吉擔任車騎將軍張安世的軍市令,又升任為大將軍霍光幕府中的長史,受到霍光的重視,被提拔為光祿大夫兼任宮中給事。昭帝去世後,沒有子嗣,大將軍霍光派丙吉等人迎接昌邑王劉賀,繼承皇位。劉賀剛繼位就由於淫亂而被廢黜,霍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以及宮中的大臣們商議,再立皇位繼承人,但是遲遲定不下來,丙吉寫信向霍光建議:“將軍侍奉孝武皇帝,受托孤之重,負有天下重任,孝昭皇帝過早去世,沒有兒子,海內為此事而憂慮,都盼望著能夠早日定下繼承人。在為昭帝發喪時,將軍以大義為重,選擇了皇位繼承人,奈何所立非人,將軍又以大義廢之,這件事天下人都認為將軍做得對。當今社稷宗廟百姓性命全在將軍一人身上。從群臣的議論中,我仔細分析了他們的談話,諸侯國中的王室成員,有資格繼承皇位的,還沒有聽說。武帝生前留下過遺詔,收養居住在外祖母家中的皇曾孫,名字叫做劉病已,由掖廷來扶養,我以前在郡邸獄時,皇曾孫的年齡還很小,至今應該有十八、九歲,我聽說皇曾孫在研讀五經,聰明好學,行為安靜,操守平和。大將軍可以考慮,還可以用蓍草龜甲占卜,看一下祥瑞,如不便使其尊貴,可先接入宮中侍奉太後,令天下人知曉,而後再做出決定,天下幸甚。”霍光看了信後,遂決定迎立皇曾孫,霍光派丙吉和宗正劉德將皇曾孫接到掖廷。宣帝於是繼位,賜丙吉關內侯爵。

丙吉為人忠厚,不矜其功。皇曾孫長大成人後,一直到坐上皇帝的位置,丙吉為宣帝幼年時所做的一切,從來沒有對人談起過,因此朝廷上下,很長時間也不知道丙吉曾經對宣帝有恩。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宣帝要立皇太子,丙吉擔任太子太傅,幾個月後,丙吉改任為禦史大夫。霍禹謀反,霍氏家族隨後遭到滅族,宣帝開始親理朝政,了解尚書省的奏事。當時,掖廷有一位名叫則的宮婢讓丈夫上書,說自己在宣帝年幼時,對宣帝有舊恩。宣帝下旨,讓掖庭令了解事情經過,這位名叫則的宮婢說,此事禦史大夫丙吉可以佐證。掖庭令將宮婢帶到禦史大夫府來見丙吉。丙吉看到這位宮婢,對她說:“你在郡邸獄中照看皇曾孫,由於不謹慎曾經出過差錯,還遭到過鞭笞,這哪裏是有功?真正照看皇曾孫有功的,是渭城的胡組和淮陽縣人郭徵卿。”然後丙吉向宣帝上奏,陳述胡組等人當年撫養宣帝是如何地辛苦(至此,宣帝才知道當年在獄中的遭遇)。宣帝於是頒下詔書讓丙吉尋找胡組、郭徵卿,得知二人均已經去世,還有家人、子孫在。宣帝厚賞恩人,同時赦免宮婢則為庶人,賜錢十萬。宣帝召見丙吉,詳細了解幼年時在獄中的情況,才知道自己得以存活的恩人就在身邊,而自己竟然這麼多年茫然不知。宣帝大為感動,製詔書予丞相:“朕在微眇時,禦史大夫丙吉對朕有活命之恩,其功德茂盛。《詩經》中講:無德不報(有德必報)。封丙吉為博陽侯,食邑一千三百戶。”臨到封賞時,丙吉患病,宣帝讓人將印綬係帶綁在丙吉身上,意為丙吉祛病消災。宣帝擔心丙吉從此會一病不起,太子太傅夏侯勝說:“丙吉不會死的。我聽說有陰德者,必享天壽,福及子孫。今天丙吉還沒有享盡皇帝的厚恩就患病,這個病不會是死症。”丙吉後來果然痊愈。丙吉病好之後上書辭謝,說自己不應該虛名受賞。宣帝回信說:“朕封君,不是虛名啊,君現在拒絕封賞,是在顯示朕的不德。現在國家沒有什麼大事,君要養好精神,免除思慮,注意醫藥,保持健康。”又過了五年,丙吉代替魏相擔任丞相。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