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3 / 3)

元帝喜歡儒學,對宣帝朝的政策有很多改動,上書言事的人,有很多人得到皇帝召見,人人希望自己的諫言能夠符合元帝的想法。在當時,傅昭儀還有她生的兒子定陶王劉康,正在受到元帝寵愛,超過皇後和太子。匡衡再次上疏,說:

臣聽說要治亂,要安定國家,首先要考慮到做事情的用意。創業的帝王受命於天,考慮的是將基業一代代傳承下去,傳至無窮。後世繼位的帝王,考慮的是要繼承先帝的遺德,繼續發揚光大。當年周成王繼承王位,考慮如何發揚文王、武王的聖德,將國家治理的成果歸功於文王、武王,在治理中,取得了成效,其中也有鬼神相助的結果。《詩經》中說:“念我皇祖,陟降廷止。”意思是說成王思念祖宗創業的艱難,繼位之後,做出成績,即將功勞歸功於鬼神(祖宗)的幫助。

陛下聖德天覆,向海內遍施仁德,可是陰陽仍然未能和諧,奸邪仍然猖獗,這是因為上書議政的大臣,還沒有弘揚先帝的盛德,卻爭相議論先帝的製度,說這些製度已經不適合當今國家治理,要予以改變,更改後效果不好,又重新改回來,這樣改來改去,大臣們議論紛紛,下麵的吏民也無所適從。臣認為,國家不應該輕易改動已卓有成效的製度,徒勞地加以改變,這樣做會使得民眾無所措手足。希望陛下能夠認真思考,留意祖宗的製度,穩定官員百姓的信念。《大雅》中講:“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孔子寫的《孝經》首章中,講的也是德的重要性。人們常說:“審好惡,理情性,王道即能實現。”能夠盡其性,才能夠盡人物之性。能夠盡人物之性,才能夠領會天地間的教化。治性之道,必須審有餘,而補不足。聰明睿智的人,要警惕過於苛刻,孤陋寡聞的人,要警惕閉目塞聽,勇猛剛強的人,要警惕粗暴剛烈,溫良仁愛的人,要警惕優柔寡斷,沉靜舒緩的人,要警惕錯失良機,心胸疏闊的人,要警惕粗心大意。人隻有了解這些,才知道如何彌補不足,再加上義理的修養,不斷地提高認識,花言巧語,諂佞之徒,就不能乘虛而入。希望陛下保持警惕,以聖德來認識這些。

臣聽說君王能夠處理好家庭,才能夠治理好天下,《經詩》從《國風》開始,《禮紀》從《冠婚》開始。從《國風》開始,是因為人情世故的需要,從中可以學習到人倫相互間的關係;從《冠婚》開始,是要端正好君王對於家庭的態度,防患於未然。福的來源首先來自於家庭,道的衰亡,也與夫婦的寢室有關。聖王在選擇嬪妃時,須慎之又慎,要確立嫡妻的位置。家中尊卑有序,尊崇禮儀,妾才不會僭越正妻的地位,新娶的妾不能僭越原來妻妾的地位,家庭內部關係才能夠和諧,不會出現錯亂。尊寵嫡妻,庶妾要安於卑微,嫡子作為繼承人,在舉行加冠禮時,要飲用醴酒,其他庶子,不能享受同樣的待遇,為的是突出嫡子的尊貴,不能僭越。這不是虛禮,不是虛應故事,是從家庭穩定,強調尊卑來考慮,禮發乎於情,這是表現在外的形式。聖人的一舉一動,包括遊戲玩賞,喜怒哀樂均有其規範;君王有了規範,天下人才會有所效仿,百姓模仿著去做,教化才能夠獲得成功。假若應該親近的,卻表現得疏遠,應該尊貴的,卻表現得卑微,奸邪之徒即會乘虛而入,最終會危害到國家利益。聖人強調,從一開始就要慎之又慎,防患於未然,不能以個人好惡,損害到國家利益。陛下聖德齊備,行為端正,天下可以無為而治。《詩經》中講:“要治理四方,首先要治理好家室。”這是人們常講的道理:“治理好家室,自然就可以治理好天下。”

匡衡擔任太子少傅數年,多次上疏諫言,朝廷中廷議的時候,匡衡也會結合經書,陳述自己的觀點,言辭中常帶有經書義禮。元帝認為匡衡可以擔任公卿,任命匡衡為光祿勳,繼而任命匡衡為禦史大夫。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匡衡代替韋玄成擔任丞相,受封為樂安侯,享受食邑六百戶。

元帝駕崩,成帝繼位,匡衡上書,勸誡成帝在選擇嬪妃時需要謹慎,還勸誡成帝要重視經學,注重儀表,以及做人的一些道理,匡衡說:

陛下性情至孝,對先帝的哀傷思慕,常掛在臉上,沒有時間遊樂、射箭,重視慎終追遠,常懷有哀傷之情。希望陛下不僅聖性使然,還要聖心安康。《詩經》中講:‘煢煢在疚。’說得是周成王在舉行喪禮後,思慕先帝,心緒常久不能平靜,而後繼承文王、武王的聖業,因而周代的教化得以成功。

匡衡說:臣聽老師講過,‘選擇配偶,是人生的另一個開端,是家庭幸福的開始。’婚姻大禮完畢後,君王才會有完整的品行,才能夠完整地接受天命。孔子談論《詩經》,為什麼先從《關雎》開始,這是說受到尊崇的皇帝,作為百姓的父母,皇後的品行,也要與天地相匹配,否則不能夠奉祀神靈,統領萬民。《詩經》中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思是說皇後一定要貞德淑行,品行端正,在表達情欲時,要合乎禮儀,宴飲遊戲,要有所節製,隻有這樣,皇後才能夠成為至尊的國母,奉祀宗廟。皇後是綱紀的楷模,實施教化,首先要從皇後開始,從遠古至今,夏商周三代的興廢,均有著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希望陛下能夠從中得到啟示,而後再做出決定,選擇有德的婦人,遠離聲色,親近肅靜的婦人,切勿為輕歌曼舞所迷惑。

要想聖德至純至茂,就要學習《詩經》和《尚書》,而且樂此不疲。臣匡衡學問疏淺,不能對皇帝有很好地輔佐,指導禮儀,宣揚德音。臣聽說《六經》,是聖人統一天地人心,記錄善惡,指明吉凶的經典,引導人們走向正道,使人們不悖逆善良的本性。了解《六經》的內涵,即能夠領會天、地、人之間的關係,包括草木昆蟲的生長繁育,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論語》與《孝經》,是聖人必讀的經典,要探明其中的道理。

“臣還聽說聖王的一舉一動,均要符合奉天承運的道理,無論是尊親孝親,還是臨朝與大臣們議事,處理政事,都要符合禮儀,以彰顯君臣、人倫間的關係。皇上嚴肅恭敬,態度端莊,儀態肅穆,才能夠符合奉天承運的禮儀;溫良謙恭,是侍奉孝敬親人的禮儀;端莊肅靜,是麵對臣下的禮儀;和藹可親,施惠於眾人,是麵對下人的禮儀。皇上的一舉一動,均有著禮儀規範,每當皇上出現的時候,就要表現出禮儀,皇上的決定,即是臣下必須執行的詔命。孔子說:‘品德禮義值得尊敬,舉止容貌可供觀賞,進退有度,俯視下民,民眾因為敬畏而擁戴,繼而效法,成為規範。’《大雅》中說:‘恭敬謹慎,威儀臨眾,民眾敬畏。’諸侯王要在正月朝覲天子,天子按照禮儀,要以莊重肅穆的態度來迎接他們,以禮樂來招待他們,以豐盛的酒筵來宴請他們,而後才讓他們回去。萬國的諸侯接受這些禮儀教化,享受著皇上的賜福,再將這些禮儀帶回封國,約定而俗成,今年正月皇上在正殿,將要接受百官朝賀,還要設置酒筵來招待他們,古人講:‘君子慎始。’奏請陛下屆時留意,注意皇上的儀表,一舉一動,讓百官得以瞻仰皇上的威儀、美德,慎重初始,開端良好,天下幸甚!”

成帝接受了匡衡的諫言。過了一段時間,匡衡就南北郊祭祀的事情上奏成帝,建議不要過於鋪張(詳情記載在《郊祀誌》中)。

此前在元帝朝,中書令石顯在朝中掌控內朝大權,由於原丞相韋玄成和匡衡懼怕石顯,不敢違逆石顯。等到成帝繼位後,匡衡與禦史大夫甄譚一起彈劾石顯,逐條列舉石顯的罪狀,包括石顯的黨徒。為此司隸校尉王尊彈劾匡衡,王尊說:“匡衡、甄譚身為朝中大臣,知道石顯等人專權誤國,作威作福,成為海內禍害,不在當時奏明皇上,加以懲治,反而阿諛逢迎,欺上罔下,毫無人臣輔佐君王的正義感。既然彈劾石顯等人,為什麼不同時檢討自己,反而張揚先帝任用奸邪佞臣,這種行為,其實不道德。”成帝有詔,不要彈劾匡衡。匡衡頓時感到慚愧,上書謝罪,稱病請求退休,交上丞相和樂安侯印綬。成帝勸慰道:“君的道德修明,位居三公,先帝將丞相的重任托付於君,現在又在輔佐朕,君遵守法度,勤勞公家的事務,朕希望與君同心同德,共同治理好國家。司隸校尉狂妄無知,彈劾君,朕已經很震驚。將司隸校尉交予有關部門處理,君何必再上書交還侯印,請求退休呢,是認為朕不能妥善地處理此事嗎。《左傳》中不是說嗎?‘禮義沒有虧欠,何必擔心他人說三道四!’君要冷靜地對待此事。養好精神,注意身體,注意膳食,多加保重。”成帝還賜予匡衡好酒、牛肉。匡衡這才開始工作。成帝由於剛繼位,要褒揚鼓勵大臣,可是朝中許多大臣是王尊一派的人。匡衡常心中忐忑不安。每當發生水旱災害,風雨不調,即又提出要退休,想回家休息。成帝於是又以詔書勸勉一番,還是沒有批準。

過了很久,匡衡的兒子匡昌擔任越騎校尉,喝醉酒殺人,被關押在詔獄。越騎下麵的官屬和匡昌的弟弟匡且陰謀劫持匡昌。事情被發覺,匡衡脫下鞋帽襪子,光著腳站在朝堂上待罪,天子派謁者讓匡衡戴上帽子,穿好鞋襪。而有關部門此時又揭發了匡衡擅自兼並土地,匡衡終於被免官。

最初,匡衡的食邑在僮縣的樂安鄉,匡衡的食邑共有封田三千一百頃,南邊以閩陌為界。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臨淮郡的地圖上誤以閩陌為平陵陌。又過了十幾年,匡衡的封邑改在臨淮郡,於是將封地定在平陵陌,以平陵陌為地界,多出四百頃土地。到了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臨淮郡重新勘定郡界,向朝廷上交計簿,更定地圖,報告丞相府。匡衡對親信趙殷說:“主薄陸賜過去擔任過奏曹,熟悉劃定郡界的事情,現在擔任集曹掾。”第二年進行統計時,匡衡向趙殷詢問關於劃定郡界的事情:“負責此事的官員想怎麼辦?”趙殷說:“陸賜交上來的計簿,讓郡裏改定以平陵陌為實界。恐怕郡裏不肯這麼做,可以讓家丞就此事上書朝廷。”匡衡說:“主要是應不應該有這塊土地,何必再上書呢?”也沒有告訴負責的官員,聽任他們處理此事。再後來陸賜與名字叫明的官員上報計簿時,說:“按照原來的地圖,樂安鄉南邊應該以平陵陌為地界,不按照原來的地圖,則以閩陌為地界,怎麼辦?”臨淮郡於是將這四百頃土地重新劃歸樂安國。而匡衡派出手下人到僮縣,繼續收取該土地上的田租,多收了一千多石穀子。司隸校尉王駿、少府張忠代理廷尉職務,上奏成帝:“匡衡監守自盜臨淮郡的財物,價值達十金以上。按照《春秋》大義,諸侯不能兼並土地,法律應該一視同仁。匡衡位居三公,輔弼朝廷,負責國家計簿,了解各郡的實際情況,劃定邊界,計簿中已經很明確,匡衡還要明知故犯,兼並土地,以公肥私,還有陸賜、明阿諛奉承匡衡,按照匡衡的旨意曲解臨淮郡的計薄,改動縣界,欺下罔上,擅自將土地劃歸己有,這種行為不道德。”成帝批準奏議,要求法外從寬,遂免去匡衡的丞相職務,貶為庶人,匡衡最後死在家裏。

匡衡的兒子匡鹹也精通經學,後來官至九卿。家中有多人後來成為博士。張禹,字子文,河內郡軹縣人,在張禹父親一代,全家遷至蓮勺縣居住。張禹還是個孩子時,多次跟隨家人到市場上,喜歡看人算卦、相麵。時間久了,也知道一些蓍草分布的卦意,有時在旁邊插話。占卜的人很喜歡張禹,又看到張禹相貌不凡,對張禹的父親講:“你這位兒子很聰明,又好學,可以讓他學習經書。”等到張禹長大成人後,到長安來求學,跟隨沛郡人施讎學習《易經》,跟隨琅琊郡人王陽、膠東郡人庸生學習《論語》,達到一定程度,開始授徒講學,再後來被舉薦為郡中文學。宣帝甘露年間(公元前53-前50年),一些儒生舉薦張禹,宣帝詔命太子太傅蕭望之考試張禹。張禹針對《易經》和《論語》中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蕭望之很滿意,上奏宣帝,說張禹的經學很好,有名師傳承,可以安排一些職務。奏書遞上後,沒有獲得批準,張禹又回到郡裏,繼續擔任文學。時間過了很久,張禹受到試用,做了博士。元帝初元年間(公元前48-前44年),元帝立皇太子,博士鄭寬中以《尚書》教授太子劉驁,同時舉薦張禹講授《論語》。元帝詔令張禹教授太子劉驁《論語》,此後張禹擔任光祿大夫。幾年之後,擔任東平國內史。

元帝駕崩,成帝繼位,征張禹、鄭寬中,以他們曾經做過老師的經曆,賜他們關內侯爵,鄭寬中享受食邑八百戶,張禹享受食邑六百戶。成帝拜張禹為諸吏光祿大夫,俸祿為中二千石,兼任宮中給事,負責內朝尚書事務。在當時,成帝的舅舅陽平侯王鳳擔任大將軍,在朝中輔弼朝政,成帝正年富力強,態度謙遜,喜歡經學,敬重師傅。而張禹與王鳳一起負責尚書事務,心中常感覺不安,多次上書稱病,請求退休,回家休息,希望回避矛盾。成帝回信說:“朕年輕執政,擔心有很多事情會處理不當,君以道德曾經擔任過朕的老師,所以委以重任。君為什麼會有疑心,多次請求退休,難道忘記我們師生間的情誼,想回避流言蜚語嗎?朕沒有聽說什麼呀。君安心工作,負責好交予你的政務,要勤懇守則,不要辜負朕的期望。”又加賜張禹黃金百斤、牛肉、好酒,詔令宮中太官為張禹供應膳食,召太醫為張禹看病問藥,使者多次往返。張禹不勝惶恐,隻好重新工作,成帝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張禹代替王商擔任丞相,受封為安昌侯。

張禹擔任丞相六年,成帝鴻嘉元年(公元前20年),張禹以年老有病,請求退休,成帝一再挽留,最後同意了張禹的請求。賜予張禹安車駟馬,黃金百斤,張禹回到家中,以列侯身份,每月初一、十五朝覲皇帝,享受特進待遇,見皇帝的禮儀比照丞相,成帝為張禹配置五名從事官吏,加封張禹食邑四百戶。天子多次賞賜,前後達數千萬錢。

張禹為人謹慎厚道,家中還經營著商業,作為另外的收入來源,再加上封邑上的田租收益,家境富有,又買了些田地,達到四百頃,都是涇河、渭河澆灌的上等良田,膏腴之地。其它的財物也有很多。張禹喜歡音樂,也懂得樂理,喜歡享受奢華的生活,住著很大的宅院;常在後邊的房屋中撥弄絲竹管弦以自娛。

張禹的弟子中,比較有成就的,有淮陽郡人彭宣,官至大司空(禦史大夫),沛郡人戴崇,官至少府,位列九卿。彭宣為人恭敬、節儉有法度,而戴崇則友善、聰明,二人性格迥異。張禹內心更喜歡戴崇,對彭宣則敬而遠之。戴崇每次來看望張禹,常要求老師置酒設樂,張禹與弟子一起彈唱娛樂。而後將戴崇引入後堂吃飯,與婦女相對而坐,令優人管弦齊奏,鏗鏘作樂,常玩到深夜才離去。而彭宣來,張禹則與彭宣相對而坐,談論經義,天晚了在一起吃飯,也不過是一個肉菜,一壺酒而已。彭宣也從未到過後堂。兩位學生均知道對方在老師那裏得到的待遇,但是也自得其樂。

張禹年紀老了,為自己預先設置墓塚,建造祠堂。張禹看中了平陵(昭帝的陵寢)縣肥牛亭旁的一塊土地,靠近延陵(成帝的陵寢),於是向成帝奏請,請求賜予這塊土地,成帝答應了,詔令平陵縣將亭址遷往它處。曲陽侯王根聽說了此事,提出諫言:“這塊地離昭帝的平陵寢廟不遠,衣冠每月要在路上巡遊,張禹身為皇帝的老師,不知道謙讓,還要強求衣冠巡遊的必經之路,同時還要拆毀原來的舊亭,這件事情做的有些過分。孔子說:‘子貢愛其羊,我愛子貢的禮。’最好將其它地方賜予張禹。”王根雖然是成帝的舅舅,成帝對王根的態度卻仍然不如張禹,王根的諫言盡管懇切,成帝還是沒有采納,後來還是將肥牛亭這塊土地賜予了張禹。王根因為此事,對張禹有很壞的看法,多次詆毀張禹。成帝還是很敬重張禹。每次張禹生病。成帝都會詢問病情起居,甚至親自前往探視。成帝坐在張禹的病床前,張禹惶恐地在床上叩頭謝恩,並借此機會,向皇帝袒露肺腑,張禹說:“老臣有四男一女,愛女兒甚於愛男孩兒,這個女兒遠嫁,是張掖郡太守蕭鹹的妻子,臣常思念父子親情,希望能夠靠得近一些,經常可以看到女兒。”成帝隨即將蕭鹹改任為弘農郡太守。張禹的小兒子還沒有擔任官職,成帝來看望張禹,張禹不停地在成帝麵前看這個小兒子,成帝明白張禹的意思,即在張禹床前任命這位小兒子為黃門侍郎,兼任給事中。

張禹雖然住在家裏,仍然享受著特進待遇,因為做過成帝的老師,國家有大事,還要經常參與意見。成帝永始、元延年間(公元前16-前9年),多次出現日食、地震,官吏、百姓多次上書談論災異的發生與朝政的關係,對外戚王氏把持著朝政,有很多批評意見。成帝對災異的發生感到惶恐,對臣下提出的看法,也表示讚同,隻是沒有公開,於是坐車來到張禹家裏,沒有讓左右人跟隨,單獨向張禹征求意見,把官吏百姓對外戚王氏專權的諫言告訴張禹。張禹看到自己年紀越來越老,子孫們在朝中的位置,又處於弱勢,自己與曲陽侯王根曾經有過衝突,也怕王氏日後報複,張禹對成帝講:“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日蝕發生三十次,地震發生過五次,每次發生,諸侯間都會有相互殘殺的事情發生,或者夷狄入侵中國的事情發生。災變發生的原因很玄妙,難以解釋得清楚,因此聖人每當談起這些,均很謹慎,不把它們與命運、與神怪聯係起來。人的本性與天地的災異,自從子貢談過後,很少有人再發表意見,對於那些知識有限,認識淺薄的俗儒,他們的看法不足為憑!陛下在處理政事時,以善舉為上,與臣下百姓禍福同享,這些是經義所強調的。那些剛接觸經學的後起學者,喜歡危言聳聽,其實沒有根據,用經術很容易駁斥他們的言論。”成帝相信張禹,從此對針對王氏的流言蜚語不再相信,再後來曲陽侯王根和其他王氏子弟聽說張禹有過這樣的一番談論,也很高興,馬上改變了對張禹的看法,表現出敬重的態度。張禹看到時事總是在發生變化,如果成帝身體一旦出現問題,一定會擇日齋戒沐浴、用蓍草占卜,穿戴整齊,立筮卜卦,得到吉卦就奏報皇上,如果卦像不吉,張禹即會麵露憂色。

成帝駕崩,張禹繼續侍奉哀帝,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張禹去世,諡號為節侯。張禹有四個兒子,長子張宏繼承爵位,官位至太常,列於九卿。張宏的三個弟弟都擔任了校尉、散騎或者諸曹。

當初,張禹擔任皇帝老師,因為皇上多次向張禹請教經學上的問題,張禹寫下了《論語章句》獻予成帝。當時魯國人扶卿和夏侯勝、王陽、蕭望之、韋玄成也在解說《論語》,所著述的內容有些地方不同。張禹最早向王陽學習《論語》,後來又跟隨庸生學習,博采眾長,最後形成了自己的學派。學習《論語》的儒生談論起來,都說:“要想學好《論語》,還是要想到張禹的貢獻。”因此學者大多以張禹對《論語》的解釋作為依據,其餘對《論語》的解釋,逐漸式微。

孔光,字子夏,孔子的第十四代孫。孔子的兒子叫孔鯉,字伯魚;孔鯉的兒子叫孔伋,字子思;孔伋的兒子叫孔帛,字子上;孔帛的兒子叫孔求,字子家;孔求的兒子叫孔簯,字子真;孔簯的兒子叫孔穿,字子高;孔穿的兒子叫孔順,曾經擔任過魏國丞相;孔順的兒子叫孔鮒,秦朝末年農民起義,孔鮒做了起義軍領袖陳涉的博士,陳涉兵敗後,孔鮒在陳縣死在亂軍中。孔鮒的弟弟孔襄,漢朝建國初,做過惠帝的博士,後來又擔任長沙王太傅;孔襄的兒子叫孔忠;孔忠有兩個兒子,孔武和孔安國。孔武的兒子叫孔延年;孔延年的兒子叫孔霸,字次儒;孔霸的兒子就是孔光。孔安國和孔延年都研究《尚書》,後來在武帝朝,先後做了博士。孔安國後來擔任過臨淮郡太守。孔霸也研究《尚書》,曾經是太傅夏侯勝的屬下,昭帝朝末年,孔霸做了博士,在宣帝朝,孔霸擔任太中大夫,經過選拔,擔任太子老師,教授經書。後來又改任為詹事,(掌管太子家事)孔霸還擔任過高密王劉章的國相。在當時,諸侯國的國相,職務高於郡太守。

元帝繼位後,征孔霸到朝廷來,以孔霸曾經做過自己的老師,賜予孔霸關內侯爵,享受食邑八百戶,並賜孔霸為褒成君,兼任宮中給事,賞賜黃金二百斤。於是,孔霸將戶籍遷到長安來,居住在第一區。孔霸為人謙遜,不喜歡以權勢壓人,常說自己的爵位太高,有何德何能居此高位。元帝曾經有讓孔霸擔任丞相的想法,自從禦史大夫貢禹病故,薛廣德被罷免,元帝就有此想法,可是孔霸謙讓,再三說自己不堪重任,元帝看到孔霸的態度很堅決,辭讓的言辭也很誠懇,就不再勉強。更加敬重孔霸,賜予孔霸的賞賜,也極為豐厚。孔霸去世後,元帝多次素服前往家中吊唁,還賜予孔霸東園製作的棺木、絲綢、錢物。安排以列侯葬禮安葬孔霸,諡號為“烈君”。

孔霸有四個兒子,長子孔福繼承關內侯爵,次子孔捷,三子孔喜擔任校尉,兼任諸曹。孔光的年紀最小,專心於經學,不到二十歲,通過舉薦,孔光擔任議郎。光祿勳匡衡舉薦孔光為人方正,元帝提拔孔光為諫議大夫。在朝堂上,由於說話不慎重,孔光被貶為虹縣令,孔光遂辭官回家,教書授徒。成帝繼位後,孔光又被舉薦為博士,多次受詔處理監獄中的冤案,整理風俗,賑濟災民,幾件事情做得均很好,因此而受到注意。在當時,從博士中選拔官吏,分為三等,上等擔任尚書,次等擔任刺史,不善處理政務,又長久擔任博士的,安排為諸侯王太傅。孔光以上等選拔為尚書,就任以後,孔光努力了解漢朝前朝的典章製度,以及處理政務的方式,幾年間,已經熟悉了漢朝的製度及法律條令。成帝對孔光很信任,改任孔光為仆射兼任尚書令。皇帝詔令,褒獎孔光辦事縝密,謹慎,沒有犯過大錯,加任孔光為諸吏,安排孔光的兒子孔放擔任侍郎兼任黃門給事。幾年後,孔光改任諸吏光祿大夫,俸祿為兩千石,在宮中兼任給事,成帝賜予孔光黃金百斤,任命孔光負責宮中的尚書事務。再後來孔光擔任光祿勳,繼續負責宮中的尚書事務,在宮中兼任諸吏給事。掌握中樞機要十幾年,嚴守製度,遵章辦事。成帝有事情垂詢,孔光按照製度、規定,采取適當的方式,提出奏議,並不一味迎合。提出的奏議假若與成帝的想法不同,孔光也不爭辯。因此,孔光與成帝的關係,一直相處得很融洽。每當孔光向成帝提出諫言,一定要反複斟酌,刪削諫稿,唯恐言辭過於激烈,刺激皇帝,孔光認為,肆意指責皇帝的過失,以此來表示忠心,其實是人臣不應有的行為。如果孔光向成帝舉薦某大臣,孔光始終不會向被舉薦人透露,受到過孔光舉薦的人,孔光唯恐被人知曉。休假日回家,兄弟、妻子間閑話家常,孔光絕不涉及朝中的政務。有人閑談中問孔光:“溫室殿栽種什麼花木?”孔光報以嘿嘿一笑,隨即轉移話題。不談論宮中的事情,孔光為人處世謹慎。孔光是先帝(漢元帝)老師的兒子,年輕時即以經學聞名,從少年起即已步入仕途。但是從來不結交私黨,不濫交誇誇其談之人,也不有求於人,惟恐授人以柄。孔光平時注意操行、自律,也是性情使然。後來孔光從光祿勳升任為禦史大夫。

成帝綏和年間(公元前8-前7年),漢成帝在位已經二十五年,還沒有繼嗣的兒子,最近的親屬有同父異母弟中山孝王劉興和同父異母弟定陶恭王劉康的兒子定陶王劉欣,定陶王劉欣好學多才,成帝視為自己的兒子。定陶王祖母傅太後暗地裏結交趙皇後(飛燕),趙昭儀(合德)以及成帝的舅舅大司馬驃騎將軍王根,希望成帝立定陶王劉欣為皇位繼承人,這些人也為了私利,極力地勸說成帝立定陶王為太子。成帝於是召見丞相翟方進、禦史大夫孔光、右將軍廉褒、後將軍朱博,來到宮中征詢意見。詔令他們在中山王與定陶王之間,選擇一位合適的皇位繼承人。翟方進、王根認為,應該選定陶恭王劉康的兒子定陶王劉欣,並引用《禮記》中,“兄弟的兒子和自己的兒子一樣。”“兄弟的後代可以作為自己的後代。”奏請立定陶王劉欣為太子。廉褒、朱博也持有同樣意見。隻有孔光認為,按照禮法,立嗣應該注重血親,中山王劉興是元帝的兒子,是成帝唯一在世的弟弟,還舉出《尚書·盤庚》殷商作為例子,兄終弟繼。奏請成帝立中山王劉興為繼承人。成帝認為,按照《禮記》,兄弟作為繼承人,去逝後不可以進入廟堂排出昭穆,加上趙皇後、趙昭儀也在勸說成帝,最終成帝立了定陶王劉欣為太子。孔光因為與成帝的意見不一致,被貶為廷尉。

孔光長期掌管尚書事務,熟悉法令,處事穩健,當時定陵侯淳於長犯下大逆罪,淳於長有一位妻妾,名字叫做迺始,迺始與定陵侯的其她六位妾在大逆罪未發覺前,已經與淳於長離異,有的還改嫁了他人,等到淳於長的叛逆罪被發覺,丞相翟方進、大司空(禦史大夫)何武認為;“按照漢朝法律,犯法者應該以犯法時的法律來定罪,這有明文規定,淳於長犯下大逆罪,迺始當時是淳於長的妻子,法律規定,應該以同案犯來定罪,二人雖然後來離異,法律中並沒有說可以豁免,請廷尉裁決。”孔光認為,大逆罪,父母妻子和兒女,無論長幼,均應該斬首示眾,以儆效尤。夫婦之道,有義則合,無義則離。淳於長當時犯下大逆罪時,淳於長的妻子迺始等人,已經與淳於長脫離了夫妻關係,有些還改嫁他人,恩斷義絕,現在將迺始以淳於長的前妻,作為同案犯來定罪,不合道理,不應該這樣定罪。朝廷肯定了孔光的意見。

同一年,右將軍廉褒,後將軍朱博由於與定陵侯淳於長、紅陽侯王立來往密切,受到牽連被貶為庶人。孔光受命擔任左將軍,負右將軍責任,執金吾王成擔任右將軍,負後將軍責任,撤銷後將軍。幾個月後,丞相翟方進去世,成帝召見左將軍孔光,準備任命孔光擔任丞相,已經刻好侯印,準備好任命的詔書,所有一切準備停當,成帝猝然去世,當天晚上在大行(靈柩)前,朝廷任命孔光為丞相,授予孔光博山侯印綬。

哀帝劉欣剛繼位,躬行節儉,減省宮中內外的諸項費用,政事親自決斷,朝廷上下,一片歡欣,期望朝政會有一個新的氣象。哀帝褒賞大臣,加封孔光食邑一千戶。當時,成帝的母親太皇太後(王政君)住在長樂宮,哀帝的祖母傅太後住在定陶國駐長安的官邸,哀帝征詢大臣們的意見,問丞相,大司空:“應該安排定陶恭王太後(傅太後)住在那裏?”孔光早就聽說過傅太後為人暴虐,又喜歡玩弄權謀,哀帝從繈褓起,就由傅太後扶養,一直教導哀帝長大成人,哀帝的繼位,也得力於傅太後,孔光擔心傅太後會幹預朝政,不希望傅太後和哀帝住得太近,朝夕相處,就建議在別處為傅太後再建造宮殿。大司空(禦史大夫)何武上奏:“可以安排傅太後住在北宮。”哀帝采納了何武的諫言。北宮有複道(架空通道)通向未央宮,傅太後果然早晚從複道來到未央宮,請哀帝為自己上尊號,還要封賞自己的親屬,哀帝一時間不知如何應對。不久,傅太後弟弟的兒子傅遷在哀帝身邊肆意妄為,哀帝將其免官,貶回故裏。傅太後為此事大怒,哀帝不得已,又將傅遷召回。孔光與大司空師丹就此事上奏朝廷:“上次皇帝下詔,侍中駙馬都尉傅遷奸邪無義,泄漏宮中機密。不忠,是一位國賊,皇上將傅遷免官,貶回故鄉。現在又將傅遷召回。天下人均感到困惑,這樣做不能取信於民,皇帝的聖德也會受到損害,這不是小事。陛下繼位以來,災異頻繁出現,為此,陛下避開正殿,接見群臣,查找原因,現在災異還沒有過去。臣等請求,免去傅遷的官職,將傅遷貶回故鄉,摒除奸黨,回應上天發出的警告。”傅遷最終沒有被罷免,重新做了宮中侍從。哀帝受到傅太後的牽製,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

另外,傅太後想與成帝的母親太皇太後(王政君)一樣,享受同樣的尊號,下邊大臣也迎合傅太後,說母以子貴,應該立尊號,說這樣做是在重視孝道。隻有師丹、孔光持反對意見,哀帝對大臣們的意見不能不重視,又受到傅太後的脅迫,幾年時間內,意見相互衝突,師丹為此事獲罪而遭到免官,由朱博代替,擔任大司空。孔光在成帝朝,因為討論皇位繼承人時,提出過反對意見,已經得罪了哀帝,現在又多次觸犯傅太後,傅氏在位者與朱博於是相互勾結,共同譖毀孔光。幾個月後,哀帝竟然頒發詔書,斥退孔光,說:“丞相,是朕的股肱大臣,與朕一起共保宗廟,統理海內,輔佐朕治理天下。朕不聰明,現在災異頻繁出現,日月無光,山崩河決,五星失序。這些都顯示出朕的德能不夠,輔弼朕的大臣也不稱職。丞相此前是禦史大夫,輔佐先帝,先後有八年時間,沒有提出過忠言嘉謀,現在是朕的丞相,已經過去三年,為國家政事憂慮的想法,從來沒有聽說過。現在陰陽錯謬,莊稼連年歉收,國庫空虛,百姓饑饉,父子離散,饑民流離失所,在路上無家可歸的貧民,多達數十萬。而官員瀆職,奸宄橫行,盜賊肆虐,甚至攻打官府,殺害官吏的事情屢有發生。數次詢問君,君卻沒有怵惕憂懼的表示,應對不得要領,措施不力。朝中的群臣大夫也在推諉塞責,不知所以然,丞相要對這些事情負責。丞相是社稷的重臣,百官的首領,對上不能輔弼朕的不足,對下不能撫恤百姓。《尚書》中講:‘勿用庸官,替天撫民的官員要稱職。’唉,君還是交還丞相、博山侯印綬,回家休息去吧。”

孔光被罷官在家,閉門自省。哀帝任命朱博代替孔光為丞相。幾個月後,朱博由於按照傅太後的旨意,妄奏政事,獲罪自殺。平當接任丞相,上任幾個月後即因病去世。王嘉繼任丞相,王嘉數次向哀帝諫言,均與哀帝發生衝突,最終獲罪自殺。不到一年時間,三易丞相,大臣們都認為這三位丞相不如孔光。哀帝也常常在思念孔光。

恰好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正月十五日,發生日食,此後十幾天傅太後去世。當月哀帝召孔光至公車府,詢問關於日食的事情。孔光回答說:“臣聽說太陽,是眾陽的本宗,也象征著人君,是至尊的象征。君德衰微,陰就會強盛,這樣就遮蔽了陽明,日食就會出現。《尚書》中講:慎用五事,(貌、聽、言、視、思)建用皇極。如果五事有失,那麼中正之道就不能成立,禍患之象就會頻繁地出現,六極屢降。(凶、惡、疾、貧、弱、憂),皇極不能成立,不能實施中正之道。《易經》中講:這時候日月運行就會出現錯謬妄行,或隱、或現,再嚴重者就會出現日食。又講:六沴之作”(沴lì:災害)一年中有三個時間,其感應最強。正月初一日發生日食,這是三個時間的交彙點。上天聰明,沒有事情,不會降臨災異。《尚書》中講:‘借災異告誡君王,補正君王的過失。’意思是災異的到來,都是因為錯誤的發生。臣聽老師教導過:上天假若對帝王不滿,一定會顯示災異,借此警告帝王,促使帝王反省,有所改正。如果帝王還不能警惕,敷衍塞責,輕慢懈怠,那麼懲罰就還會進一步加重,而且期日可待。《詩經》中講:‘敬之敬之,天惟顯示,命不易哉!’又講:‘畏天之威,於時保之。’都是這個意思,不畏懼天命者凶,畏懼天命者吉。陛下聖德聰明,兢兢業業,隻要陛下畏懼上天的警示,敬畏災變,虛心克己,接見群臣,尋找原因,躬檢自省,繼而端正政務,斥退諂諛之黨,重用骨綆之臣,貶斥貪婪之徒,進用賢良之吏。平冤獄,薄賦斂,向百姓施以恩德,在施政中認真思考過失,認真對待災變。隻要認真,就會有效,天下幸甚。《尚書》中講:天既然將天命授予帝王,就要求帝王能夠端正道德。在端正道德時,要順應天意。《尚書》中講:‘天棐諶辭’(棐fěi:輔助,諶chén:誠實),意思是人在做事時,一定要有誠意,天才能夠輔助。要順應天道就要尊崇道義,廣施恩德,態度誠懇,還要孜孜以求。就像百姓們祈福禳災,其實不如順應天意,隻有順應天意,才能夠修福禳災,免除災禍,這些道理是相通的,不能猶疑不決。

奏書遞上後,哀帝看了很高興,賜予孔光絲帛,拜孔光為光祿大夫,俸祿為兩千石,兼任宮中給事,位置僅次於丞相。哀帝下詔讓孔光推薦尚書令人選。孔光拜謝道:“臣其實是一位朽才,此前經曆幾朝,擔任重要職務,沒有尺寸功勞,僥幸沒有獲罪被誅,保全性命,現在又得到皇帝提拔,作為朝臣,參與政事。臣智謀短淺,年歲徒增,擔心一旦患病不起,不能報答皇上。臣謹慎地認為,漢朝舊例,尚書職務,是一級級提拔上來的,沒有卓越的才能,不能夠逾越,尚書仆射敞,勤懇守職,為人公正,通曉政事,臣推薦敞擔任尚書令,謹封上。”敞得到了孔光的推薦,敞此前曾經擔任過東平郡太守,敞姓成公,東海郡人(注:原書此處標點有誤,應為“敞以舉,故為東平太守。”)。

孔光擔任光祿大夫一個月後,丞相王嘉獲罪下獄,死在獄中。禦史大夫賈延遭到免官,孔光再次擔任禦史大夫,兩個月後,改任為丞相,恢複博山侯爵位。哀帝心中清楚,孔光上次遭到罷免,並不是因為有罪,而是由於皇帝身邊的小人譖毀的結果。於是罷免傅嘉,斥責傅嘉道:“此前你作為宮中侍從,譖毀賢者,誣陷大臣,令俊艾者久失其位,你顛覆朝廷,挾奸以罔上,結黨以蔽朝,肆意傷害朝中賢良。《詩經》中不是講嗎?‘讒人罔極,禍亂四方。’將傅嘉貶黜為庶人,貶回原籍。”

第二年,確定三公,孔光由丞相職務更名為大師徒。同一年,哀帝去世。太皇太後(王政君)詔命新都侯王莽擔任大司馬,朝廷征中山王劉衎為哀帝繼承人,這是漢平帝。平帝劉衎繼位時(公元1年)年僅九歲,年紀很小。太皇太後(王政君)臨朝稱製,將朝中的政務交予王莽掌控。在哀帝朝,哀帝貶黜外戚王氏,因此,太皇太後和王莽在掌握朝政後,特別怨恨哀帝的外戚傅氏、丁氏以及哀帝的嬖臣董賢,遂施以報複。王莽認為孔光是三朝元老,是天下有名的大儒,很有威望,太後也很敬重孔光,因此以厚禮拉攏孔光。王莽想要打擊的朝臣,即交由孔光草擬出奏稿,暗示這是太皇太後的旨意,由孔光上奏朝廷。凡是此前得罪過王莽的,王莽均要報複。王莽在朝中的權勢熏天,孔光越來越恐懼,不知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於是上書請求乞骸骨,退休回家。王莽和太皇太後商議後認為,“皇帝的年齡幼小,需要為皇帝找一位師傅。”於是改任孔光為平帝的太傅,位列四傅(注:四傅排序,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太師、太傅位在三公之上。三公:大師徒,哀帝元壽二年,由丞相名改;大司馬,元壽二年,由太尉名改;大司空,元壽二年,由禦史大夫名改。),兼任宮中給事,負責宮中起居、供應,護衛宮中的門戶,還有皇室需要的吃穿住行等一應事務。第二年孔光改任為太師。王莽自任太傅。孔光常常以有病請假,不敢與王莽同朝並列。朝廷下詔,孔光享受每月初一、十五上朝的優待,負責長安城門的守衛。王莽又暗示群臣,上奏褒獎王莽的功績,將王莽的稱號更改為宰衡,位置排列在諸侯王上麵,統率百官。孔光更加恐懼,說自己身體有病,堅決要求退休。太皇太後下詔:“太師孔光,是聖人的後裔,先帝(元帝)老師的兒子,德行純淑,經學通明,位居四傅要職,現在輔導幼帝。如今年老有病。作為國家的俊艾大臣,是國家的棟梁,不可或缺。《尚書》中講,‘不要怠慢老人。’國家將興,尊師重教。老太師不必上朝,每十日在宮中享受賜宴一次。賜給老太師靈壽杖,黃門令為太師在宮中設置專座,太師入宮可以扶杖助行。賜宴十七道菜。太師在家中養老,任職的官署仍然照常辦公。”

孔光兩次擔任禦史大夫和丞相,一次擔任大師徒,太傅,太師,曆經三朝皇帝,位居三公、四傅高位前後十七年。從做尚書時起,不再授徒,後來因為免官回家,遇到門下的學生有疑難來詢問,還是會為學生講解舉例,闡述大義。孔光的學生,很多人做到了博士、大夫。學生看到老師在朝中位居三公、四傅高位,很想得到老師的提攜,孔光自始至終沒有舉薦過一個學生,以至於有些學生埋怨老師。但孔光就是這樣做人。

孔光享年七十歲,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去世。王莽與太皇太後商議,由九卿上奏,賜給孔光太師、博山侯印綬,賞賜喪葬用的乘輿、棺槨,金錢、絲帛。由少府安排葬禮,諫議大夫持符節,與兩位謁者護喪,由博士接待來賓,行禮。太皇太後也派了中宮的謁者持符節行禮。百官公卿都來為孔光吊唁送葬。用一輛轀椋葬車和一輛副車,共兩輛喪車載運棺槨,羽林軍和孔光的學生四百多人挽送,隨行車輛達一萬餘輛,路上哀樂齊鳴。匠作大臣指導掘土建墳(注:匠作,官名。職掌宮室、宗廟、路、寢、陵園的土木營建。),用士兵五百人修築墳塋,起墳高度與大將軍王鳳一樣,諡號為簡烈侯。

孔光最初以丞相職務受封為列侯,後來又增加了食邑,享受食邑一萬一千戶。病危時,孔光上書退還七千戶食邑,退還朝廷所賜的一座宅邸。

孔光的兒子孔放繼承爵位,王莽篡漢後,任命孔光哥哥的兒子孔永為大司馬(太尉),授予列侯爵位。同族子弟中做到卿大夫官位的有四、五人。最初,孔光的父親孔霸在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受賜為關內侯爵。孔霸上書請求祭祀孔子,元帝下詔:“老師褒成君關內侯孔霸可以將食邑中的八百戶,用來祭祀孔子。”孔霸把長子孔福的戶籍遷回到魯國,住在孔府,負責祭祀孔子。孔霸去世後,孔福繼承爵位。孔福去世後,兒子孔房繼承爵位。孔房去世後,兒子孔莽繼承爵位。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朝廷將周公、孔子的後裔封為列侯,食邑都是兩千戶。孔莽加封為褒成侯,後來因為避王莽的諱,孔莽將名字改稱為孔均。

馬宮,字遊卿,東海郡戚縣人。研究嚴氏《春秋》,通過射策甲科考試,選為郎官,後來擔任楚國長史,因為某事免官。再後來擔任丞相府掾史司直。師丹舉薦馬宮,認為馬宮行為高潔,馬宮轉任為廷尉平,青州刺史,再後來馬宮擔任汝南郡、九江郡太守,在任上有很好的政聲。朝廷征召馬宮擔任詹事,繼而擔任光祿勳,右將軍,馬宮代替孔光擔任大司徒(丞相),受封為扶德侯。孔光擔任太師,死在任上。馬宮繼任孔光擔任太師,兼任大司徒。

當初,馬宮在哀帝朝與丞相、禦史大夫一起討論過哀帝祖母傅太後的諡號,到了平帝元始年間(公元1-5年),王莽挖了傅太後的陵寢,遷到定陶國下葬,以民禮埋葬,對此前討論過為傅太後上尊號的大臣,王莽都要加以懲罰。王莽敬重馬宮,馬宮因此沒有受到牽連,馬宮心中慚愧,上書謝罪請求退休回家。王莽奏請太皇太後頒下詔書,賜予馬宮冊書,冊書中說:“太師大司徒扶德侯馬宮上書,說‘此前以光祿勳身份,討論定陶恭王母親的諡號,認為婦人應該以丈夫的尊位定尊號,因此諡號應該定為孝元傅皇後,稱為渭陵東園。臣知道妾不能與君主身份相同,卑賤地位的人不能與尊貴身份的人相同,因為要尋找證據,尋章摘句,以邪說迷惑了皇上。這是為臣不忠,本來應該判處死刑,但是臣及時認識到錯誤,洗心革麵,又獲得赦免。因此更加小心謹慎,現在又擔任了四輔,作為朝廷的三公大臣,受封為列侯,真地無顏麵對朝廷,無心再居住在官府,也不好意思再享受國家的封邑。希望交上太師大司徒扶德侯的印綬,為賢者讓路。’朝廷將上書發給有關部門討論,認為四輔是維護國家綱紀的要職,三公重任如同鼎足一樣,負載著國君,不具有高尚品德,不能擔任這樣的要職。君的表白,誠實可信,但君犯下的錯誤,是在此之前,沒有文過飾非,朕很讚賞君有這樣的態度,不必削去君的封邑,為的是彰顯‘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君已經表現出這樣的信義。由使者送回太師大司徒印綬,繼續住在列侯的宅邸。”王莽篡漢以後,馬宮擔任太子老師,在任上去世。

馬宮本姓複姓馬矢,讀書以後,認為“矢”與屎同意,為此而難堪,改為馬姓。

讚辭如下:自從孝武帝大力提倡儒學,公孫弘以儒生擔任丞相,再後來有蔡義、韋賢、韋玄成、匡衡、張禹、翟方進、孔光、平當、馬宮以及平當的兒子平晏,他們均是以儒生擔任宰相職務,穿著儒生的衣冠,談論著先賢的言論,博學多識,儒雅含蓄,但他們隻是一些安享尊貴,食祿保位的官僚,被世人譏諷為逢迎拍馬的士人。這些人以古人的治國理念,去應對朝廷遇到的種種複雜問題,怎麼可能勝任治理國家的重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