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1,\"start_container_index\":2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quote_content\":\"《尚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085475752973]}],\"3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start_container_index\":3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1},\"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2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31,\"start_container_index\":2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27},\"quote_content\":\"《尚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085475752973]}],\"2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0,\"start_container_index\":2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6},\"quote_content\":\"《尚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085475752973]}],\"3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69,\"start_container_index\":3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65},\"quote_content\":\"《易經》reference_book_ids\":[720839228653358595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卷八十六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縣人。在宣帝朝,天下已經顯示出太平景象,四夷賓服,神爵、五鳳年間(公元前61-前54年),多次出現祥瑞嘉兆。益州刺史王襄讓辯士王褒頌揚漢德,王褒寫了《中和》、《樂職》、《宣布》三篇辭賦。何武當年隻有十五歲,與成都人楊覆眾等人一起練習演唱。在當時,宣帝按照武帝朝的舊例,詔令全國舉薦賢良通達士人,這一年何武等人在宣室被宣帝召見,為宣帝演唱。宣帝聽完後說:“這是盛德之事,我怎麼敢接受!”隨後任命王褒為待詔,賞賜何武等人絲帛。
何武在射策考試中通過甲科考試,被授為郎官,與翟方進往來較多,二人成為好友。光祿勳舉薦四種人才(質樸、敦厚、遜讓、有行義),何武受命擔任鄠(hù)縣令,因為犯有過錯,被免職回家。
何武兄弟五人,均在郡縣裏做官,郡縣中的人,很敬畏他們兄弟。何武的弟弟何顯,家中有商人戶籍,卻經常不繳納賦稅,縣裏也因此不能完成課稅任務。縣裏的稅務嗇夫求商為此淩辱何顯的家人,何顯大怒,想以官職來壓製求商。何武說:“我們作為朝廷官員,不能以身作則,按照規定繳納賦稅,已經是不對,還要以勢壓人,這樣做更不應該,這與我們的身份太不相符!”何武稟告郡太守,讓求商在自己任職的縣中擔任官吏,州裏人聽說此事後,認為何武身為朝廷官員,能夠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
過了一段時間,太仆王音舉薦何武為賢良方正,征召何武回答皇上策問,朝廷將何武任命為諫議大夫。再後來,何武擔任揚州刺史。在任上,何武彈劾監察二千石官員,先讓他們了解奏章內容,如果能夠認識到錯誤,即減輕他們的罪責,奏請朝廷,予以免官;如果負隅頑抗,即對照法令彈劾,將其繩之以法,罪行大的,有的甚至判處死刑。
九江郡太守戴聖,鑽研《禮經》很有成就,被世人稱為小戴,但是在任上做了一些不法之事,此前的刺史,認為戴聖是大儒,對待戴聖比較寬容。等到何武擔任揚州刺史,巡行抵達九江郡,監察已經被拘押的罪犯,有些需要挑出來,交由郡裏來審判。戴聖說:“年輕人懂得什麼,要他來幹擾官員治理!”棄之一旁,不予理睬。何武讓屬下查實戴聖的其它罪行,戴聖害怕了,自動辭職。後來戴聖在京師做了博士,在朝中詆毀何武,何武聽說了此事。在任上,何武處理過戴聖犯法的事情,但並不因為此而到處張揚。戴聖的兒子與門客淪為盜賊,被官府抓捕,關押在廬江郡,戴聖想,兒子這次死定了。何武在處理案情時,對照法律公平辦案,戴聖的兒子並沒有被判成死罪。由於這些事情,戴聖深感慚愧。何武以後再到京師述職,戴聖一定會登門拜訪謝恩。
何武擔任刺史,二千石官員有罪,一定會彈劾檢舉。對其他官員,無論賢與不肖,何武均能夠以禮相待。因此郡太守與諸侯國相都能受到尊重,州中的政事清正平和。何武在州部巡查郡、諸侯國時,一定會先到學館中會見讀書的學生,考察他們的學業,詢問學習中的收獲,然後再回到傳舍中休息。拿出彙總上來的記簿,了解當地的農田畝數,五穀生長的情況,接下來,何武再召見二千石官員,習以為常。
在此前,何武曾經擔任過郡吏,服侍郡太守何壽。何壽看出何武有宰相器度,又與自己是同姓,因此對何武很好。後來何壽在朝中擔任大司農,何壽哥哥的兒子擔任廬江郡府長史。有一次,何武因為在長安奏事,到官邸拜訪何壽,何壽哥哥的兒子也恰好在長安,何壽為此宴請何武,及弟弟何顯,還有老朋友楊覆眾等人。眾人飲酒,酒酣耳熱,何壽將哥哥的兒子引見給眾人,何壽說:“這孩子在揚州部廬江郡府長史任上才能一般,還沒有見過州刺史。”何顯聽了此話,有些不好意思,回來後問何武,何武說:“刺史官職,猶如古時的方伯,皇上委以重任,是一州人的表率,職務在於舉薦賢者,斥退惡人。官吏工作有成就的,百姓中有特殊才能的,隱逸在民間的賢者,州部刺史才會召見,不能因為私事而隨意請托。”何顯、楊覆眾極力勸說,不得已,何武召見了何壽的弟弟,賜予他一卮酒。在當時,廬江郡太守舉薦何壽的弟弟。何武守法,擔心他人議論,就是這樣嚴格地要求自己。
何武擔任刺史五年,升為丞相司直,丞相薛宣很欣賞何武的才幹。將何武任命為清河郡太守,幾年後,因為郡中多處遭受災害,麵積達到十分之四以上,何武遭到免職。又過了不久,大司馬曲陽侯王根推薦何武,朝廷征何武擔任諫議大夫。何武繼而轉任兗州刺史,再後來擔任司隸校尉,又擔任京兆尹。兩年後,朝廷舉薦方正,被何武舉薦的人在皇上召見時隻是轉身屈膝,有關官員認為此人虛偽奸詐。何武舉薦此人,因為此而受到牽連,被貶為楚國內史,又調任沛郡太守。再後來受征召入朝中,擔任廷尉。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禦史大夫孔光被貶為廷尉,何武繼任禦史大夫。成帝想修複辟雍(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大學),同時設置三公,改禦史大夫名稱為大司空。何武的官職也因此改稱為大司空,受封為氾鄉侯,食邑一千戶。氾鄉在琅琊郡不其縣,哀帝在繼位時,褒賞大臣,將南陽郡的犫縣博望鄉改封為氾鄉侯何武的食邑,又增加食邑一千戶。
何武為人忠厚、仁義,熱衷推薦賢士,常常讚賞他人的優點。在楚國內史任上,何武褒獎了龔勝、龔舍二位賢士。在沛郡任上何武厚待唐林、唐尊二位賢士。等到何武在朝中擔任公卿,又將他們舉薦給朝廷。這四人後來都很有名氣,這是何武舉薦的結果,世人也因此稱頌何武。然而何武痛恨朋黨,考察文官,一定要先征詢儒者的意見;詢問儒者的事情,也一定要先征詢文官的意見。再相互對照,以驗證自己判斷的正誤。在任命官員時,何武要先擬定好章程,以防止他人請托。在任上,何武並沒有顯赫的名聲,離任後,卻常令後人懷念。
何武在擔任禦史大夫以及後來的大司空時,與丞相翟方進共同上奏:“此前諸侯國斷獄判案,處理政事,內史負責監獄,國相輔佐諸侯王,統領諸侯國內的官員,中尉的職責是防範諸侯國中的盜賊。現在諸侯王已經不再斷獄和處理政事,也撤銷了諸侯國內的中尉,職權改由內史來擔任,郡太守與諸侯國中的國相,由朝廷來任命,全國的政令統一,為的是安定百姓。諸侯國中的內史位卑而權利顯得過重,職務與權利不相符,不能夠統領官員,難以處理好諸侯國中的政事。臣奏請諸侯國相的權利應該與郡太守一樣,內史的權利應該與郡都尉一樣,以調整他們的尊卑位序,平衡權利的輕重。”成帝製詔書,說:“可以。”此後朝廷將諸侯國中的內史改稱為中尉。何武在朝中擔任九卿時,上奏皇上,認為應該設置三公,又與翟方進一起上奏,撤銷刺史,將州部刺史名稱更改為州牧,後來又恢複為刺史(詳情記載在《朱博傳》中)。隻有諸侯國內史沒有改動。
何武在朝中上了很多奏章,但是很瑣碎,不能稱為賢公。名氣與薛宣相似,才能不如薛宣,經術學問上又過於教條。何武的後母在下麵郡中生活,何武委派屬下官吏,將後母接到身邊。恰好成帝駕崩,官吏擔心路上有盜賊,將後母留了下來,皇上左右的人諷刺何武,說何武孝敬親人不夠真誠。哀帝此時要更換大臣,遂免去何武的職務,說:“君舉措煩苛,不合眾心,不能夠孝敬母親,惡名遠揚,難以統領四方。請交還大司空印綬,回封國休息去吧。”五年以後,諫議大夫鮑宣又為何武鳴不平,天子也被丞相王嘉的一番勸告所打動,高安侯董賢此時也在推薦何武,哀帝於是又召回何武,何武回到朝廷後,重新擔任禦史大夫。一個月後,擔任前將軍。
在此前,新都侯王莽曾經被貶回封國,幾年後,哀帝因為太皇太後的原因,將王莽重新召回京師。王莽的堂弟成都侯王邑在宮中擔任侍從,謊稱太皇太後已經告訴哀帝,為王莽請求特進兼任給事中。哀帝就此事詢問太皇太後,事情真像暴露。太後為此事而求情,哀帝看在太後的麵上,不忍加以懲治,將王邑貶為西河郡屬國都尉,削去一千戶食邑。後來哀帝又頒下詔書,要求朝中大臣舉薦太常,王莽私自請托何武舉薦自己,何武不敢。過了幾個月,哀帝駕崩,太後當天將王莽召入宮中,收回大司馬董賢的印綬,下詔朝中大臣舉薦可以擔任大司馬的人選。王莽原來擔任過大司馬,為了避讓外戚丁氏、傅氏,辭讓官職,朝中的官員認為王莽是讓賢,又是太皇太後的近親,從大司徒孔光以下官員,都舉薦王莽擔任大司馬。何武此前擔任過前將軍,與左將軍公孫祿的關係一向很好,二人私下裏商議,認為在孝惠帝、孝昭帝朝,都是少主繼位,外戚呂氏、霍氏、上官氏專權,幾乎顛覆社稷。而今孝成帝、孝哀帝兩朝沒有後代,應該選擇能夠輔佐幼主的大臣,不應該再讓異姓大臣把持朝政,這樣可以使得外戚親疏交錯,對國家社稷安危會有好處。於是何武舉薦公孫祿擔任大司馬,公孫祿同時舉薦何武。太後最終任命王莽為大司馬。王莽暗示有關官員彈劾何武、公孫祿,因為二人相互舉薦,二人均被免去職務。
何武回到封國,王莽在朝中的權勢日益膨脹,後來擔任宰衡,肆意誅殺不服從自己的官員,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呂寬等人的事情敗露。當時大司空甄豐按照王莽的指使,派出使者乘坐傳車,調查呂寬的同黨,牽連到很多王莽想除掉的人,上黨郡人鮑宣,南陽郡人彭偉、杜公子,郡、國中的豪傑因此而被殺的,多達數百人。何武也因為此事而受到誣陷,大理正帶著囚車,前來抓捕何武,何武遂自殺。朝中的大臣們都認為何武死得冤枉,王莽想壓製不同意見,又讓何武的兒子何況繼承侯位,何武諡號為刺侯。王莽篡漢後,將何況貶為庶人。
王嘉,字公仲,平陵(昭帝的陵寢)縣人。在明經射策考試中,通過甲科考試,受命擔任郎官,因為守護殿門失職,被免官。光祿勳於永將王嘉任命為屬下掾史,考察王嘉清廉,又將王嘉任命為南陵縣丞,經過考察,王嘉擔任了長陵(高祖的陵寢)縣尉。在成帝鴻嘉年間(公元前20-前17年),朝廷舉薦敢於直言的淳樸士人,由成帝在宣室召見,要求對政事實施中的得失,提出諫言,王嘉升任為太中大夫。又出任九江郡、河南郡太守,在任上政績很好。王嘉後來受征召調入朝中,擔任大鴻臚,又接受任命,擔任京兆尹,繼而王嘉接任禦史大夫。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王嘉接替平當,擔任丞相,受封為新甫侯,享受食邑一千一百戶。
王嘉為人剛直不阿,嚴肅而有威嚴,皇帝很敬重王嘉。哀帝剛繼位時,想要匡正成帝朝的過失,政策上有很多改動,王嘉上書,說:
臣聽說聖王最重要的,在於獲得人才。孔子說:“人才難得,的確如此!”“那些繼承先祖,而後成為諸侯的,難以像先賢一樣,成為人才。”雖然人才不容易得到,天子經過遴選,還是可以選出讓天子信任的輔政大臣。在諸侯國,有些賢臣曆代受到尊重,士人百姓願意親附他們,通過這些士人,推行教化,逐步達到治國理政的目的。比較古代的諸侯國,現在的郡太守管理的地麵很大,古時候在選擇賢臣時,已經感覺到賢才難得,漢朝建國後不拘一格遴選人才,有些人甚至出身於囚徒。比如前朝的魏尚,因為犯罪被關進監獄,文帝聽了馮唐的諫言,明白了重用魏尚的道理,派使者持符節赦免魏尚,重新拜為雲中郡太守,匈奴因此而不敢犯邊。景帝將韓安國從刑徒中提拔上來,拜為梁國內史,梁孝王因此而免罪。張敞在擔任京兆尹時,有罪遭到免官,一位狡黠的下屬知道後,竟然在張敞免官前瀆職,冒犯張敞,張敞憤而將其逮捕殺頭。其家人為官吏鳴冤,朝中使者複查此案,彈劾張敞濫殺無辜,奏請逮捕張敞,沒有得到皇上的批準。宣帝大赦天下,張敞得以免罪,在外亡命幾十天後,宣帝又召回張敞,拜為冀州刺史,張敞重新得到重用。前朝並不是因為偏愛這三位官員,而是因為考慮到,他們確實是人才,重用他們有益於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