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二 遊俠傳第六十二(1 / 3)

卷九十二遊俠傳第六十二

在上古時,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從卿大夫,到平民百姓,均有著嚴格的等級製度規定。因為此,平民百姓必須服從於長官,下級對於上級不敢有非分僭越的想法。孔子說:“天下有序,朝政不會下移至大夫。”朝中百官,朝中各部門間,均要遵守製度規定,恪盡職守,失職者會受到懲罰,冒犯上級者會受到嚴懲。在當時,上下和諧,政令得以有效地貫徹執行。

周王室衰落之後,禮樂征伐,朝廷的法令轉移至諸侯國君手中,各諸侯國自行其是。齊桓公、晉文公以後,諸侯國君的權利轉移至大夫手中,大夫擅權,在國中代替國君發號施令。這種僭越禮製的行為,一直延續至戰國,而後諸侯國間合縱連橫,相互間攻伐殺戮,爭戰不休。在當時,諸侯國中的公子,像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國的孟嚐君,楚國的春申君,他們均是以王公貴族身份大肆網羅社會上的遊俠,甚至於雞鳴狗盜之徒,形形色色的人都能成為他們的座上賓。趙國的丞相虞卿拋棄國家、離開國君,為的是幫助朋友,在危難中解救魏齊;信陵君魏無忌,為了朋友間的信義,而盜竊兵符,矯製王命,殺害魏國將軍,而後率領魏國軍隊,救援趙國平原君和處於危亡中的趙國。他們的行為,在諸侯國間傳誦,其威望得到諸侯王的倚重,為此而揚名天下。那些奔走於諸侯國間的說客,以戰國四公子為榜樣,在大是大非麵前背公棄義,結成聯盟。至於講到為國家盡忠守責,遵奉王命,早就被他們拋棄在腦後。

漢朝建國之後,法網疏闊,很多法律還沒有健全。在漢朝初期,代國相陳豨招募門客,遊俠乘坐的車輛達到千乘。吳王劉濞、淮南王劉安招募的門客遊俠達千人以上。外戚大臣魏其侯、武安侯等人,也競相在京師中招攬門客,布衣遊俠劇孟、郭解之流,在鄉村裏巷間肆意妄為,縱橫馳騁,他們的權勢遍行州郡,力壓公侯。那些民間的百姓仰慕他們的為所欲為,傳誦他們的事跡。即使被官府逮捕法辦,這些遊俠也要殺身成名,像季路、仇牧一類人,即使為俠義去死,也死無怨恨。曾子曾經說過:“官府失去道義,百姓即會離心離德。”假若沒有明主在上,以教化來引導百姓明確好惡是非,按照禮製,規範人們的行為,那麼讓百姓遵循法令,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將會成為空話!

按照古時的禮製規定:五霸,是三王的罪人;六國,是五霸的罪人;四公子,則是六國的罪人。至於郭解之流,以匹夫地位,手中卻掌握有生殺大權,其行為已經觸犯王法,必死無疑。可是觀察這些俠客的另一麵,還能看到他們有溫和仁愛的一麵,扶危濟困,解人危難,謙讓禮敬。這些行為,又是那樣地超凡脫俗。隻可惜他們的行為不能當作道德來鼓勵,隻能在社會的末流中載浮載沉,最終以違法犯罪,落得殺身滅族。作為人生,也是一個不幸的教訓!

魏其侯、武安侯、淮南王以後,武帝對遊俠門客切齒痛恨。衛青、霍去病看到時代在改變,拒絕接受門客。可是郡國中的遊俠豪客仍然是隨處可見,他們在京師中的故舊親朋冠蓋相望,這是古往今來已經形成的風氣,不必詫異。到了成帝朝,外戚王氏門客盈門,以樓護為首。到了王莽篡政時期,這些劍客豪俠中間,又以陳遵最有名氣,在鄉間裏巷中的遊俠,以原涉為魁首。

朱家,魯國人,與高祖是同時代人物。魯地的百姓以儒學聞名,朱家卻是以豪俠聞名。朱家窩藏的豪俠遊客達上百人,加上其他平庸之徒,更是難以計數。但朱家從來不為此而誇耀,因為此而向別人索取回報,朱家曾經幫助過的人,唯恐他們再返回來感謝自己。朱家賑濟困難中需要幫助的人,首先考慮對方是否真的貧困。朱家在家中不留餘財,衣服不穿錦繡,食物不重口味,乘坐不過牛車,卻專門喜歡濟人危難,為此而超過自己所需要做的事情。朱家幫助季布脫離厄運,等到季布尊貴之後,卻躲著季布,終身不再相見。自函穀關以東,天下英雄豪傑莫不願意與朱家結為朋友。楚國人田仲以俠客聞名天下,對待朱家卻像對待父親一樣,田仲始終認為自己遠不如朱家。田仲死後,還有劇孟。

劇孟,洛陽人。周人以經商貿易作為本業,劇孟以行俠仗義而聞名天下。吳楚七國叛亂時,條侯周亞夫擔任太尉,乘坐傳車來到崤山以東,抵達河南境內,見到了劇孟,周亞夫高興地說:“吳楚想舉大事,卻不來爭取劇孟,據此我就知道他們成不了大事。”當時天下騷亂,大將軍得到一位劇孟,如同攻取一個敵國。劇孟的行為,大多數類似於朱家,而且喜歡賭博,喜歡與少年一起遊戲。劇孟的母親去世後,從遠方來為劇孟母親送葬的車輛冠蓋,多達千乘。到了劇孟去世時,家中餘財不足十金。還有符離縣人王孟,也是以俠客聞名於江淮之間。在當時,濟南郡人瞯(jian)氏、陳縣人周膚均是以豪俠聞名。景帝聽說這些人後,派使臣將他們全部抓捕起來,殺頭問斬。再後來,代國人有白氏大俠、梁國人有韓毋辟、陽翟縣人薛況、陝縣人寒孺,這些人先後嶄露頭角,均為當時有名的大俠。

郭解,河內郡軹縣人,郭解原來是溫縣人,是著名看相人許負的外孫。郭解的父親任俠好義,在孝文帝朝被殺。郭解為人冷靜而強悍,不喜歡飲酒。在年輕時,郭解心狠手辣,認為一件事情不如意,就敢於殺人,為此而殺的人也很多。郭解願意舍命為朋友報仇,也窩藏亡命之徒。郭解好勇鬥狠,盜鑄錢幣,挖掘墳墓,做下的壞事難以計數。似乎也有上天在幫助,每當遇到危險時,郭解都能夠逃脫,而後就會遇上大赦。

郭解年齡大些後,行為開始變得收斂,常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可是仍然喜歡行俠仗義。雖然郭解救過他人的命,卻並不因此而誇耀,內心常懷有複仇之心。為了睚眥怨恨,郭解即能夠置人於死地。像這類事情,郭解仍然與年輕時一樣。一些少年仰慕郭解的為人,願意為郭解報仇,而且不讓郭解知道。

郭解的姐姐有一位兒子,仗著郭解的名聲,與人飲酒,在酒宴上,使用酒具非一般人所能承受,用酒強灌對方。終於逼得對方發怒,當場刺殺郭解的外甥,而後逃亡。郭解的姐姐很生氣,說:“郭解還在世,就敢殺我的兒子,這還了得!”將兒子的屍體丟在路旁,也不下葬,用來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查清凶手住的地址。凶手不得已,隻好前來自首,並將當時喝酒的情況告訴郭解。郭解說:“你殺得對,是我的外甥不對。”遂放過凶手,把責任歸到外甥身上,而後郭解將屍體埋葬。那些豪傑們聽說此事後讚賞郭解,都前來歸附郭解。

郭解外出,其他人回避,隻有一個人叉開雙腿坐著,眼睛瞪著看郭解。郭解問他的姓名,旁邊的隨從就想殺了他。郭解說:“住在鄉間不能受到他人敬重,是我的德能不夠,此人沒有罪!”暗地裏派人告訴縣裏的小官吏,說:“此人為我所敬重,在服徭役時,免去他的徭役。”以後每當服徭役時,此人的徭役就會被免除。此人感到很奇怪,問原因,回答是郭解囑咐過的。此人於是袒露臂膀,向郭解謝罪。郡中的少年聽說此事後,更加仰慕郭解的為人。

洛陽有兩家人結為冤仇,邑中的賢者為兩家調解達十餘次,沒有效果。客人於是來向郭解求助。郭解夜裏來到仇家,仇家違心地答應和解。郭解對仇家說:“我聽說洛陽的賢者從中勸解很久,你們都不聽。今天你願意聽我郭解的,郭解怎麼能從外縣來,代替賢大夫爭得勸解的功勞!”於是連夜離開,不讓他人知道此事,說:“你暫且不要聽我的,等我走後,還是讓洛陽的賢者從中調解。”

郭解生得短小,崇尚儉樸,出門不帶跟隨的車騎,不敢隨意乘坐車輛進入縣裏的衙門。郭解到別的郡國去,別人請求辦事,事情能夠推脫即推脫;推脫不掉的,一直幫助別人把事情辦得滿意後,郭解才肯吃別人的謝宴。那些社會上的豪傑為了這些事情,更加敬重郭解的為人,爭相與郭解交往。邑中的少年與鄰近縣邑的豪傑,常在半夜裏登門拜訪,每次來往都是十幾輛車,他們願意幫助郭解收養門客。

在武帝朝,朝廷下令將各地的豪紳、大俠遷徙至茂陵(武帝的陵寢)縣集中居住,郭解家貧,家產不夠遷徙的標準。官吏有皇帝頒發的詔令,不敢不將郭解遷走。大將軍衛青替郭解說情:“郭解家貧,不符合遷徙的條件。”武帝說:“郭解一介布衣百姓,竟然能讓大將軍為他說情,這本身就說明郭解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窮人!”遂將郭解強行遷徙至茂陵縣,臨出發時送行的當地豪傑出資上千萬。軹縣人楊季主的兒子當時是縣府掾吏,企圖阻攔送行的人,郭解哥哥的兒子當場將這位縣府掾吏殺死,還砍下他的頭顱。郭解進入函穀關後,關中的豪傑認識和不認識的,聞聲爭相與郭解交往。軹縣人又殺了楊季主,楊季主的家人上書告狀,竟然有人在闕門下又殺人。武帝聽說此事後,派官吏即刻追捕郭解。郭解逃亡,逃亡前將母親與家人安置在夏陽縣,郭解獨身來到臨晉縣。臨晉縣人籍少翁過去不認識郭解,此次讓郭解順利出關。籍少翁放走了郭解,郭解又來到太原,所經過的地方,就告訴留宿的主人。官吏遂按照線索追查到了籍少翁,籍少翁自殺,這樣又斷了線索。很久不知道郭解的下落,於是追究郭解此前所犯下的罪行,被郭解所殺害的人,均在大赦令之前。

軹縣有一位儒生陪著使者閒坐,有客人稱頌郭解,這位儒生講:“郭解觸犯法律,作奸犯科,怎麼能說是賢者?”郭解的客人聽了此話,竟然將這位儒生殺害,還割去他的舌頭。官吏以此事責問郭解,郭解確實不知道是誰殺的,殺人者也確實找不到。官吏上奏朝廷,此事與郭解無關,郭解無罪。禦史大夫公孫弘在朝中廷議時,說:“郭解一介布衣,任俠江湖,行使殺伐權力,因為睚眥小事,竟然有人,敢為郭解殺人,郭解確實不知道此人是誰,但郭解犯下的罪,超過郭解知道是誰幫他殺的人。應該判郭解大逆罪。”朝廷遂將郭解滅族。

在此後,社會上任俠仗義的人仍然很多,難以計數。關中長安人樊中子,槐裏縣人趙王孫,長陵縣人高公子,西河郡人郭翁仲,太原人魯翁孺,臨淮郡人倪長卿,東陽縣人陳君孺,他們雖然俠義,但也表現出彬彬有禮的風度,有謙讓君子之風。至於北道人姚氏,西道人諸杜,南道人仇景,東道人佗、羽二公子,南陽郡人趙調等徒眾,這些人隻是些混跡在民間的盜賊,不足掛齒!即使過去的大俠朱家提起他們來,也會感到不恥。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