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曆來是強調信用的,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把信用和信義看得非常重要。孔子說:“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墨子說:“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還有“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都是強調一個“信”字。
東漢時,張劭與範式同在洛陽讀書,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學業結束了,二人分別時,張劭傷心地說:“今日一別,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再相見?”範式安慰張劭說:“不要傷心,兩年後立秋的那天,我一定會去看你的。”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約定的日期到了,張劭對母親說:“母親,範式快來了,我們趕緊準備準備迎接客人吧!”
張母說:“傻孩子,範式家離這裏有一千多裏路,人家當時隻不過安慰你才那麼說的,怎麼會真的來呢?”可是剛過中午,範式就風塵仆仆地趕到了,張母為此感歎地說:“天下真有這麼講信用的朋友啊!”範式進堂屋拜望了張劭的父母之後,與張劭一家開懷暢飲,隨後欣然辭別。
範式守信的故事,至今都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美談。古人尚且能夠如此,在交通如此便利的今天,我們更應該以範式為榜樣,言而有信,一諾千金。
自古以來,講信用的人受到人們的歡迎和讚頌,不講信用的人則受到人們的斥責和唾罵。李白曾在他的《挺幹行》中寫道:“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所謂“抱柱信”是說一個叫尾生的男子和一個女子在橋下約會,女子還沒有來,河水漲了。尾生為不失信用,還是不走,寧可抱住橋柱,被水淹死。尾生的行為是過於迂腐拘泥,但他表現出的精神卻受到稱頌。
如果你有錢,就可以立即存入銀行,可是,信用不會像錢這樣來得容易,用得方便,取得信任是要長時間積累的。正因為信譽無法在一朝一夕中形成,所以平時一定要學會儲存你的信用。
商鞅變法時,為樹立威信,推動改革,在國都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能搬此木到北門者,賞五十金。”有人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當眾賞他五十金。商鞅的舉動意在樹立威信,博取百姓的信用,讓百姓相信他是個說話算數的人,而他更深層的目的在於推行即將頒布的改革措施。
即使在今天的社會交往中和個人事業發展中,守信用、重諾言也仍然是應遵循的道德標準,是為人處世的一條準則和方法。所以,我們一定要為自己建立信用,而且要每天不斷地累積才可以。
值得注意的是,許諾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對不應辦的事情或辦不到的事,千萬不能輕率應允。一旦許諾,就要千方百計地去兌現。否則,就會像老子所說的那樣:“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一個人如果經常失信,一方麵會破壞本人形象,另一方麵還將影響本人的人脈關係,甚至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