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他人,幫助他人(1 / 2)

有人說,你對著鏡子微笑,回報給你的也是一張笑臉,你對著它生氣,回報給你的一定是一張生氣的臉。這句話說明,一個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

一位在台灣經商的朋友曾給我講過這樣一件事:多年前的一個夏天,她作為一名公司職員去美國芝加哥參加一個家用產品展覽會。午餐就在快餐店裏自行解決,當時人很多,她剛坐下,就有人用日語問:“我可以坐在這裏嗎?”抬頭一看,是一位白發長者正端著飯站在麵前。她忙指著對麵的位子說:“請坐。”接著起身去拿刀、叉、紙巾這類東西,擔心老人家找不到,便幫他也拿了一份。一頓快餐很快就吃完了,老人臨走時遞來一張名片,說:“如果以後有需要,請與我聯絡。”她一看,喲,原來老人是日本一家大公司的社長呢。

一年以後,她自己注冊了一家小公司。生意做了不到一年,客戶突然不做了,而這時新一年的生產計劃已經定了!怎麼辦?真的一起步就要破產嗎?她突然想起那位日本老人,就抱著一線希望寫了一封簡單的信,說不知您是否還記得我,我現在自己開了一家小公司,希望您能來看一看。信發出後一個星期,就收到了回信,老人說即日啟程來台灣。他真的來了,還拿出樣品讓她試加工,在肯定了產品和質量之後,當場下了足夠她做一年的大訂單。她驚喜地問:“您在台灣有很多大客戶,而我這裏隻是個小公司,您真的信得過我嗎?”老人從皮箱裏拿出一本書來,名字叫做《人心的儲存》,說:“當初你給我幫助時,你並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回報。就像我在書中所寫的:‘人心就像一本存折,隻有打開來才知道到底有多少收益。’每本心的存折正是用一點一滴的善去積累的。”

還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又冷又黑的夜晚,一位老婦人的汽車在半路上拋錨了。她等了半個多小時,總算有一輛車經過,開車的男子見此情況便下車幫忙。幾分鍾後,車修好了,老婦人問他要多少錢,他回答說:這麼做隻是為了助人為樂。但老婦人堅持要付些錢作為報酬。中年男子謝絕了她的好意,並建議把錢給那些比他更需要的人。最後,他們各自上路了。

隨後,老婦人來到一家咖啡館,一位身懷六甲的女招待即刻為她送上一杯熱咖啡,並問她為什麼這麼晚還在趕路。於是老婦人就講述了剛才遇到的事,女招待聽後感慨這樣的好心人現在真難得。老婦人問她怎麼工作到這麼晚,女招待說是為了迎接孩子的出世而需要第二份工作的薪水。老婦人聽後執意要女招待收下200美元小費。女招待驚呼她不能收下這麼一大筆小費。老婦人回答說:“你比我更需要它。”

女招待回到家,把這件事告訴了她丈夫。然而,碰巧的是,原來她的丈夫就是那個好心的修車人。

這故事講出這樣一個道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在“播種”的同時,也種下了自己的將來,我們做的一切都會在將來某一天、某一時間、某一地點,以某一方式,在我們最需要它的時候加以回報。

去年,在南海一位朋友家喝酒,酒桌上他給我講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位教師生活清貧,都四十多歲了還沒有自己的房子,一家三代六口人都擠在兩間小屋子裏。他很想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但房價一年比一年高,他那點工資根本沒法趕上房價的上漲幅度。這一年,他家附近新開盤了一個小區,他咬了咬牙,和妻子一起去售樓處詢問情況,沒料想在售樓處碰到了開發公司的老板。巧的是這位老板和教師還有一段淵源。原來,教師已經去世的父親當年不僅救過這位老板父母的性命,還經常接濟他們。後來,因拆遷兩家失去了聯係。這次機會湊巧,在售房處與父親朋友的後代相遇了。於是,帶著感恩的心情,老板連賣帶送,以很便宜的價格賣了一套房子給這位教師,終於圓了他的新房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