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亂世英傑 太祖趙匡胤(1 / 3)

趙匡胤(927—976年),宋朝開國皇帝,公元960—976年在位,廟號“太祖”。他出身官宦之家,父親趙宏殷,母親杜氏。宋朝的建立基本上結束了從唐中葉就已開始的二百多年的分裂局麵。

作為大宋朝的締造者,為了趙氏家族的百年基業、長久統治,趙匡胤深諳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要掌握軍權的道理。於是,他在統一全國後,以文治國,軍政分開,削弱藩鎮勢力。

趙匡胤的雄才大略,文武全能,不僅醫治了國家數十年的戰爭創傷,也為趙氏家族三百多年的帝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他開始的昌文偃武、偏重防內的政權統治模式,對趙家曆代君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終宋一朝,雖然沒有發生武將奪權的情況,但文官專權卻一次次將趙氏家族推向風口浪尖,造成趙家統治長期的積弱不振,最終走向滅亡。

1.出身將門,善抓機遇的趙匡胤

亂世出英雄,古代封建社會的朝代更替,皆為新興家族與舊家族的此消彼長。李唐家族統治的沒落,唐末的藩鎮割據,為不甘人後的趙氏家族提供了舞台。

公元927年,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的一個軍人家庭。曾祖趙眺,唐朝時任幽都令;祖父趙敬,曆任營、薊、涿三州刺史;父親趙弘殷,為後周檢校司徒、嶽州防禦史。趙家在當地也是讓人尊敬的名門望族。相傳,趙匡胤出生時,“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由於出身將門,受家庭的熏陶,趙匡胤自幼便學習騎射和練武,表現出極強的恒心和毅力,並摔打出一身好武藝。

趙匡胤出生時,威赫數百年的大唐帝國,已經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社會平衡被打破,接踵而來的就是長久不息的動亂。在趙匡胤出生後的十幾年間,朝代兩度更迭,天子也換了五六位。

公元945年,19歲的趙匡胤結婚成家,娶妻賀氏。21歲那年,頗有冒險精神的趙匡胤毅然決定離家外出遊曆,闖蕩一番。於是,他告別父母妻子,開始浪跡天涯,尋找那份屬於自己的事業。

趙匡胤離家後,一路南下。他去投奔父親昔日的同僚複州防禦使王彥超,但世態炎涼,他不但沒有從這個有權有勢的前輩那裏討得一官半職,反而受到了不少白眼和冷遇。王彥超給了趙匡胤幾貫錢就把他打發走了,父親其他的好友也給了他同樣的白眼和冷遇。

兩年的流浪生活頗為艱辛,但卻磨煉了趙匡胤的意誌,使他的眼界也更為開闊。他漫遊了華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但都未能如願。一日,趙匡胤到了漢水邊的重鎮襄陽,住在一所寺院裏。寺院裏有一位飽經滄桑、閱世知人頗深的老僧。他見趙匡胤方麵大耳,雖滿臉風塵卻難掩富貴之相,一身破舊裝束,卻不帶寒酸之態,透出英偉之氣,又見趙匡胤談吐不凡,胸中自有一番天地,便勸趙匡胤北上。老僧告訴趙匡胤,南方地區的各個政權相對較穩定,而北方卻是戰亂頻繁,亂世出英雄。趙匡胤接受了老僧的建議,帶著老僧的厚贈,北上尋找發展機遇。

乾佑元年(949年),23歲的趙匡胤終於等來了機會。在北上途中,趙匡胤遇到了當時正擔任後漢樞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時正在河中(今山西永濟)平叛,於是,身強力壯、精通武藝的趙匡胤就投奔到了郭威的旗下,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趙匡胤武藝嫻熟,又精通兵法,很受郭威的賞識。乾佑三年(951年),郭威發動兵變,推翻了後漢政權,建立了後周,時為周太祖。趙匡胤在擁立郭威做皇帝的過程中出了不少力,被提拔為禁軍東西班行首,官拜滑州副指揮,負責宮廷禁衛。在郭威這場兵變中,趙匡胤也受到了啟發: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要掌握軍權。於是,趙匡胤在後周禁軍中兢兢業業,幹得很出色。

周太祖的養子、開封府尹柴榮時常出入皇宮,見趙匡胤頗有才能,便將他調到自己帳下,讓他擔任開封府的騎兵指揮官。周太祖無子,柴榮被選為皇位繼承人。趙匡胤來到未來皇帝的門下,並且與柴榮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由此走上了通往權力頂峰的道路。

顯德元年(954年),周太祖郭威病逝,柴榮即位稱帝,時為周世宗。周世宗的即位,為趙匡胤施展才華和抱負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這一方麵因為趙匡胤是周世宗稱帝前的親信將領,自然會受到重用;另一方麵,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周世宗是一個順應曆史趨勢的英明君主,他後來所積極從事的統一中國的事業,為趙匡胤等有才華的文武大臣提供了用武之地。

周世宗即位後,趙匡胤隨之被調到中央禁軍任職。同年二月,北漢劉崇聯合契丹大舉進攻後周,周世宗調兵遣將,禦駕親征,趙匡胤隨同出征。雙方部隊在山西高平相遇,展開激戰。戰鬥開始不久,北漢軍隊就占了上風,後周大將樊愛能、何徽等人畏敵如虎,一見陣勢不好,竟臨陣逃脫,一時間後周軍隊陣腳大亂,情形十分危急。而周世宗身邊隻有趙匡胤和另一個將軍張永德所率領的親兵4000人。危急之時,趙匡胤鎮定自若,在他的建議下,周世宗將身邊的禁軍兵分兩路夾擊遼軍,分別由趙匡胤和張永德領兵。趙匡胤帶領騎兵衝入敵陣,士氣大振。後周的增援部隊及時趕到,投入戰鬥,北漢軍隊經受不住這突如其來的衝擊,紛紛敗退,後周軍隊取得了勝利。

班師回京後,趙匡胤因高平之戰的出色表現,得到了周世宗的進一步賞識。他不但被破格提拔為殿前都虞侯,還被周世宗委以禁軍高級將領的重任。在趙匡胤主持下,後周禁軍完成了汰除老弱、挑選精壯和組建殿前司諸軍三項工作,後周軍隊的麵貌大大改觀,增強了戰鬥力。

也正是在整頓軍隊過程中,趙匡胤開始在禁軍中形成自己的勢力。他利用主持整頓的機會,陸續將自己的心腹羅彥環、李重進、潘美、米信、張瓊和王彥升等人,安排到禁軍中擔任各級將領,進而從上而下控製了禁軍。此外,他又結交禁軍其他高級將領,與石守信、王審琦、楊光義、李繼勳、王政忠、劉慶義、劉守忠、劉延讓、韓重贇結為“義社十兄弟”,由此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趙匡胤為核心的勢力圈子。

周世宗是位很有作為的皇帝,素懷統一天下的大誌。從顯德三年(956年)到顯德五年(958年),周世宗先後對南唐發起過三次進攻,逼迫南唐將江北15州的土地割讓給後周。在為統一天下進行的戰爭中,趙匡胤戰功赫赫,官位一步步上升,被提升為忠武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他逐漸成為周世宗的左膀右臂,掌握了軍政大權。

自南唐戰役以後,趙匡胤在處事待物上與以前也大不相同了。以前,他隻注重在軍隊中交結武將,而現在對文人也比較重視了。趙普、王仁瞻、楚昭輔、李處耘等人都在這前後被他羅致在麾下,成為其心腹幕僚。除此之外,他自己也開始留意經史,一改從前那種不喜詩書的草莽作風。

唐末藩鎮割據者所依恃的驕兵悍將經常廢立主將,這種風氣自下而上,造成了唐末五代的軍閥割據、政權頻繁更易的局麵。照此風氣,大權在握的趙匡胤也有做皇帝的機會。但趙匡胤要做皇帝,眼前還有大障礙,當時,覬覦皇位的至少還有兩人,即周太祖的女婿張永德和外甥李重進。周太祖郭威去世前,任命張永德為殿前都指揮使,讓李重進擔任馬步軍都虞侯。高平之戰後,趙匡胤奉世宗之命整頓禁軍,殿前司的實力和地位晉升了一步。張永德和李重進雖然都握有兵權,但李重進的地位比張永德高,張永德心中很不服氣,兩人之間的矛盾很大。周世宗為此設立了殿前司都點檢一職,由張永德擔任,讓他在地位上與李重進平起平坐。張永德與趙匡胤交情深厚,趙匡胤的第一位夫人賀氏去世後,續娶將軍王饒的女兒,張永德贈給趙匡胤大量錢財,讓他辦了個風光的婚禮。

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在北征契丹的途中,無意中得到一塊木牌,上麵寫著“點檢做天子”,顯然,是有人事先安排好要陷害張永德的,但周世宗還是起了疑心。北征途中,周世宗不幸染病,隻得回京。他命宰相範質、王樸參知樞密院事,魏仁浦兼樞密使,三相並掌軍政大權,以輔佐年僅7歲的幼主。武臣方麵,他又想到了那塊神秘的木牌,認為張永德手握重兵,又與李重進爭權奪利,便格外擔心張永德發動兵變。於是,周世宗解除張永德都點檢之職,換上了自認為很可靠的趙匡胤。

張永德失勢後,對趙匡胤的皇帝之路產生障礙的還有李重進和宰相王樸。李重進缺乏政治家的遠見,雖手握兵權,卻沒有形成自己牢固的政治勢力。宰相王樸辦事異常果斷,性格剛毅,文武大臣都很敬畏他。顯德六年(959年)三月,王樸突發腦溢血而死。趙匡胤平生最怕王樸,幾天前,他還被王樸訓斥得“唯唯而退”,現在,他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同年六月,周世宗去世,他7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史稱周恭帝。此時,後周的軍事大權就掌握在趙匡胤手中。趙匡胤便設計輕而易舉地將李重進名升實貶到揚州做節度使,控製了整個京城的局勢。時局變化之快,機遇得來之易,連趙匡胤自己也沒有料到。

當時,在京城的禁軍兩司將領中,幾乎都是趙匡胤的結義兄弟或好友。五代皇帝多由軍將擁立,已成慣例。趙匡胤和他的弟弟趙匡義、幕僚趙普等人,看到周恭帝年幼無能,就秘密策劃準備奪取皇位。不久,趙匡胤在帳下謀士們的精心策劃下,通過陳橋兵變,最終實現了從流浪漢到皇帝的夢想。

趙匡胤在群雄並起的混戰中,憑借個人的心機與謀略,以卓越的軍事家才幹,用武力消滅了一個個爭雄一方的霸主,結束了從唐中葉就已開始的二百多年的分裂局麵。趙匡胤執政後,“重文輕武”的思想對趙家曆代君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而造成宋朝長期的積弱不振,使趙氏家族的命運成了中國曆史上獨一無二的鮮明標誌。趙氏家族的命運,見證了一個朝代興衰榮辱的曆程。

2.上演陳橋兵變,建立趙宋政權

“結義兄弟”對平民百姓來說,是感情的見證,但對於貴族來說,則是家族利益的集合體。陳橋兵變,既是趙匡胤主觀求取的結果,又是綁在戰車上的一幹兄弟及其家族的共同利益訴求。宋代後周,隻因柴榮家族根淺葉疏,無力支撐起整個天下,這也是曆史發展的必然。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周世宗去世,由他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當時,後周的局麵是“主少國疑”,人心浮動,謠言四起,“時人鹹謂天下無主”。一時間,後周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在周世宗去世後的半年裏,禁軍高級將領的安排,發生了對趙匡胤絕對有利的變動。在殿前司係統,原來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點檢一職,由慕容延釗出任,趙匡胤對慕容“素所兄事”,兩人私交甚好,關係非同一般;原來空缺的殿前都虞侯一職,則由王審琦擔任,此人既為趙匡胤的“布衣故交”,又是“義社十兄弟”之一,與當時已經擔任殿前都指揮使的石守信一樣,都是趙匡胤勢力圈子中的核心人物。這樣,整個殿前司係統所有高級將領的職務均由趙匡胤的人擔任了。而在侍衛司這一係統的高級將領中,趙匡胤與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韓令坤有“兄弟”之誼,“情好親密”,他當時正領兵駐守在淮南揚州。京城中擁護後周政權的實際上隻剩下副都指揮使韓通,韓通勢孤力單,自然無法同趙匡胤相抗衡了。

在趙匡胤和帳下謀士們的精心策劃下,一場兵變就要上演了。顯德七年(960年)春節,太後和幼主升乾元殿,接受百官朝賀,人們正沉浸在歡慶祥和的佳節氣氛中,位於邊境線上的鎮、定二州卻傳來了遼和北漢聯兵入侵的戰報。小皇帝柴宗訓征得宰相範質的同意後,令檢校太尉趙匡胤率領禁軍前往迎敵。這正中了趙匡胤的心意。

顯德七年正月初二,趙匡胤按計劃率軍從開封出發,當天駐紮在距開封四十裏的陳橋驛。軍中通曉天文的軍校苗訓指著天上對趙匡胤的親信守門人楚昭輔說,他看到了兩個太陽在相互搏鬥,“黑光摩蕩者久之”,並說:一日克一日,是天命所歸。這類說法,無非是改朝換代之際,統治者為了籠絡人心而慣用的伎倆而已,然而,這場煞有其事的說法卻得到了大部分軍士的認同。當晚五鼓時分,軍士們聚集在軍營門口,紛紛議論應將趙點檢立為天子。有人出麵辟謠,但軍士們仍然堅持自己的看法。

次日黎明,趙匡胤還未醒來,一夜未眠的將士們握刀持劍,早已環立帳前,呼聲四起。有些將士全副披掛,準備徑直入帳擁立趙匡胤。守在帳外的趙匡義連忙進帳喚醒趙匡胤,擁他出帳。帳外將士披堅執銳列隊而候,一見趙匡胤出來,便大聲高喊道:“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趙匡胤還來不及回答,一件黃袍已披在他身上。眾將士一齊跪拜在地,山呼“萬歲”。趙匡胤假裝推辭,眾將士不依,扶他上馬南行。趙匡胤佯裝無奈,說將士們貪圖富貴強立他為天子,因此必須聽他指揮,眾將士都下馬聽命。於是趙匡胤頒布了入京以後的約束,率大軍返回開封。

城門早在石守信的控製之下,大軍順利入城。趙匡胤在眾人配合下,迅速控製了整個局勢。正在早朝的後周大臣們得知兵變消息,個個大驚失色,手足無措。隻有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立即從朝中回家,企圖組織抵抗,但剛進家門,便為趙匡胤的部將王彥升所殺。

當宰相範質等人被軍士挾持來到都點檢衙門時,趙匡胤哭著說他受先皇厚恩,今日為將士們所逼,到了這般地步,實在慚愧。範質正想答話,軍校羅彥瓌持劍上前,厲聲喝道:“我輩無主,今日須得天子。”範質等人麵麵相覷,深知已無回天之力,隻得一齊跪拜在地,高呼“萬歲”。

趙匡胤見眾官已被收服,立即趕往皇宮,迫周恭帝遜位。文武百官就列後,早有原後周翰林學士陶轂從袖中拿出事先擬就的禪位詔。趙匡胤換上龍袍,接受群臣朝賀,正式登基為帝,而遷恭帝及符後於西宮,更其帝號為“鄭王”,而尊符後為周太後。趙匡胤就這樣完成了禪讓大禮。由於其所領歸德軍在宋州,於是,定國號為“宋”,改元建隆,仍定都汴京,就這樣,趙匡胤成了趙宋王朝的第一位皇帝。趙匡胤親自立下規矩:後周皇室後代也受到趙氏曆代皇帝的照顧。

曆朝曆代的政變事件屢見不鮮。“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是趙匡胤發起的一次成功政變。趙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統一了大半個中國,從此開始了趙氏王朝三百多年的統治。

3.皇權集中:杯酒釋兵權

“皇權”是封建時期各大家族的最高追求,但得天下難,治天下更難,尤其在唐末宋初,割據一方手握權力的大家族比比皆是,“杯酒釋兵權”使趙氏家族坐穩了權力的第一把交椅。

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通過發動陳橋兵變,在其弟趙匡義及心腹的裏應外合下,從後周幼主手中成功地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大宋王朝。麵對新政權,後周舊臣中識時務者紛紛俯首稱臣,但也有不甘任人擺布者,尤其是昔日與趙匡胤一樣手握兵權的將領們。周世宗去世後,懷有帝王野心的人何止一個趙匡胤?隻是趙匡胤的捷足先登,使他們失去了一次實現野心的機會罷了,但他們並沒有因此打消野心:有的在等待觀望,希冀東山再起;有的則“日夜繕甲治兵”,準備與新王朝來一番角逐。

麵對這種局勢,趙匡胤和趙普等人認為應采取以穩定京城、籠絡後周舊臣為主的方針,以靜製動,穩定天下。依據這一方針,趙匡胤對後周舊臣實行了官位依舊、全部錄用的政策,甚至連宰相也仍由舊相範質繼任,並派人昭告天下。為了保證對後周舊臣籠絡和收買的成功,趙匡胤還毫不留情地打擊那些恃勢欺淩舊臣的新貴們。京城巡檢王彥升是當年兵變入城時的先鋒,自恃擁立有功,橫行不法,最終被貶為唐州刺史,並因其殺死了韓通而終身不授符節和斧鉞。趙匡胤的這些做法,對穩定後周舊臣的情緒,緩解他們對新王朝的疑懼,使他們放心地為新王朝服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