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reference_book_ids\":[694090707527480423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趙恒(968—1022年),公元998—1022年在位,原名德昌,後改名元侃;淳化五年(995年),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恒。太宗趙光義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後李氏。
真宗即位之初,勤於政事。在其統治時期,既有名將李沆與寇準相佐,也有“鶴相”丁謂與“五鬼”亂政,但宋朝的政治製度卻日趨完備,社會經濟也有所發展。然而,與久經沙場的太祖、太宗不同,從小生活在深宮中的趙恒性格較為懦弱,缺乏開拓創新的決心和勇氣,在他看來,守成是最好的選擇。公元1004年,宋遼簽訂令宋朝備感屈辱的澶淵之盟後,真宗無心朝政,而是致力於封祀之事,粉飾太平,廣建宮觀,勞民傷財,使得趙宋王朝的“內憂外患”日趨嚴重。
1.勤修內政再現太平盛世
一個家族能否發展及延續,關鍵在於領導者的謀略和才能。趙恒即位初期勤修內政,使宋朝出現了後世所稱的“鹹平之治”的小康局麵。這在趙氏家族的統治時期,是很少有的盛世景象。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宋朝的政治出現了一點波折:北方的遼國、西邊的西夏國時常騷擾宋朝邊境,而國內又發生了王小波、李順起義。太宗年事已高,事情處理起來有些力不從心了。因此,大臣上書要求立太子,太宗均以種種理由搪塞。淳化二年(991年),宋沆、馮拯等五人聯名上書再次請求立太子,惹得太宗大發脾氣,將這五人一一貶職。從此,朝廷再沒有大臣敢提此事了。
其實,宋太宗並不是反對立太子,隻是在人選上一直拿不定主意。太宗一共有九個兒子。大兒子元佐非常聰明,但是由於趙廷美被貶一事受了刺激,精神失常。二兒子元僖姿貌雄毅,深受太宗喜愛,被封為廣平郡王,後來又被改封為陳王。在哥哥元佐染病被禁之後,他受到太宗的器重,被任命為開封府尹,進封許王,加官中書令。照這個趨勢發展,有可能被立為太子。不幸的是,淳化三年(992年),元僖突然得病死去,年僅27歲。元僖的死,使太宗意識到應該加快立太子的節奏,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淳化五年(994年)九月,太宗立三子元侃為開封府尹,並晉升為壽王,正式立為太子。
趙恒的表現確實不錯,被封為開封府尹之後,他兢兢業業,秉公辦事,幾年來京城平安無事。他奉命視察京畿的民田,認為農民負擔過重,於是實行減負措施,收攏了不少民心。趙恒被冊封為皇太子之後,京城內外的平民百姓非常高興,在他拜廟的時候夾道歡迎,稱讚他是“真社稷之主”。太宗任命李至、李沆二人為東宮長官,對太子趙恒加以輔佐。
至道三年(997年),趙恒即位,時年30歲。
宋真宗趙恒即位時,曾下詔說:“先朝庶政,盡有成規,務在遵行,不敢失墜。宜拔茂異之才,開諫諍之路。”表明了他銳意改革、勵誌圖強的決心。
公元998年正月,宋真宗改元鹹平,正式啟動改革之路。他著手整頓吏政,解決機構臃腫、貪汙腐敗、官吏冗濫、選舉作弊等突出問題。他規定外任官職田製度,不同的官職給以不同數量的田地作為俸給補貼,提倡廉政。然後裁撤重疊、臃腫的官僚機構,以提高辦事效率。又嚴格官吏的舉薦、任用、遷轉、考核製度。規定被舉薦者三任而有政績,才能作為善舉而議獎賞。被舉者若犯貪贓罪等,舉薦者亦連坐。趙恒還命宰臣謄錄內外官員曆任功過,編冊進呈,以備委任官員時參考。趙恒還親自考核京官,開創了宋代京官磨勘(唐宋官員考績升遷的製度)引對的先例。
為了廣泛選擇、培養優秀人才,趙恒把改革科舉製和發展學校教育擺在了重要位置。曾在《勸學文》中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樣極端的利祿觀作為勸學手段,使眾多的讀書人趨於科場。在學校教育方麵,自宋初以來,官學甚少,以書院為主要教學形式的私學逐漸興盛起來。對此類書院,趙恒也給予了支持。
趙恒在實行政治改革的同時,也積極尋求經濟富強之道。他在即位當年的五月下詔說:“國家大事,足食為先。”以國家未有九年之蓄為憂,令兩府大臣講求豐盈之術。他還對侍臣說:“經國之道,必以養民務穡為先。”詔三司每逢歲稔之年,要增廣市糴以實倉廩。重申轉運使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勸課農桑。
鹹平二年(999年),趙恒命度支郎中裴莊等官員分赴江南、兩浙等地,發官廩賑恤受災饑民,蠲除田賦。詔令有司減罷各種無名力役,暫緩土木營建,以休養民力;又令陝西沿邊地區廣興屯田,把士卒戍邊和耕種結合起來;還詔令全國,凡民戶有能力開荒,準許無田稅農戶請佃荒田墾種,五年後定納賦稅。為了使民戶有能力進行生產,又推廣“預買絹”法,即在每年春季民力乏絕時,官府借貸給農戶安排生產、生活,等到秋收後,再以絹輸官償債。
趙恒本人也以勤政為要。他製訂的工作日程表是:每天清早在前殿接見請對官員,聽聞奏事;早飯後處理各司奏事,批閱奏章;下午看書學習,安排各項例常活動;晚上則多召儒臣進講,詢訪為政得失、探討經史等。他還以刑獄直接關係到國治民安為由,編集《新定編敕》856條,鏤版頒行,與律令格式、刑統並行。
趙恒還下詔對皇親國戚以及宦官進行嚴格約束。他的姑母秦國長公主為其子王世隆求官正刺史,趙恒婉辭拒絕,說:“正刺史係朝廷公議,不可。”他的妹妹魯國長公主為翰林醫官趙白化求升秩,也被他拒絕。駙馬都尉石保吉家中發生家仆偷盜一事,石保吉麵請趙恒,乞加重罪,又欲在自己家中設刑問罪,趙恒以國家自有常法,不允,命交有司處決。
趙恒在即位之初的幾年中,廣開言路,銳意興革,勤政治國,他所采取的措施促進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為後世所稱道的“鹹平之治”的小康局麵。
2.澶淵之盟:以屈辱換和平
當統治家族利益受到外權入侵時,是投降,還是抵抗,一切都掌握在統治者手中,決策的正確與否,關係著統治家族的生死存亡。“澶淵之盟”無疑是個恥辱,它不是不戰而敗,而是戰勝而敗。趙恒的懦弱,為下一個“澶淵之盟”埋下了伏筆。
宋遼戰爭長達25年,其目的在於爭奪燕雲十六州。對於遼國來說,燕雲十六州是一個先進的農業區,手工業和文化活動也比遼國本部地區發達。遼朝統治者對該地區非常重視,他們把燕雲十六州中的幽州升為南京,改皇都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遼陽)改為東京,以大國的姿態屹立於宋朝的北方。而對於宋朝來說,燕雲十六州是北方的一個屏障,是重要的戰略緩衝地帶,燕雲十六州的得失,關係一代江山的安危。從宋太祖時期,宋朝就開始了與遼爭奪燕雲十六州的戰爭,趙匡胤逝世後,趙光義繼位,繼續對遼作戰。但是,979年高梁河一戰,宋軍大敗。於是,趙光義采取守勢,維持了幾年的相對安寧局麵。
公元982年,遼國帝位更迭,幼主年紀尚幼,其母蕭太後當政,寵臣韓德讓掌握了朝廷大權。宋太宗認為遼朝“主幼國疑”,正是可乘之機,便於公元986年再次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分東、西、中三路出兵。但由於東路軍受阻,宋軍敗退。兩次伐遼失敗,迫使宋太宗重新考慮其內外政策的調整。到宋太宗晚年,守內虛外政策的指導思想已經形成。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宋朝對遼由攻轉守,放棄了以武力收複燕雲十六州的打算,隻是在北部邊境設置重兵嚴防,以此與遼朝相對峙。在宋朝采取守勢後,遼朝對宋卻展開了攻勢,就在宋軍第二次伐遼失利的冬天,蕭太後利用宋軍潰散、士氣低落的時機,率大軍南下、長驅直入,攻陷了深州、祁州、易州,遼兵大肆縱火殺掠,然後滿載金帛等戰利品北還。此後,遼國利用其騎兵優勢,不時騷擾宋朝的邊區。
公元997年,趙恒即位,年號鹹平。趙恒在加強國內統治的同時,也注意改善同鄰邦的關係,希望能夠保持太平的局麵,但是卻未能如願。當時宋朝的外部威脅,主要是北鄰遼國建立的契丹政權和西鄰西夏建立的黨項政權。鹹平二年(999年),遼軍再次南下,宋軍駐守定州,閉門自守,不敢出戰。次年正月,遼兵打到瀛洲,大敗宋軍,擒宋將康保裔。
公元1004年,遼軍又一次大舉南侵,朝中大臣在如何對付遼朝進攻的問題上,產生了明顯分歧。副宰相王若欽主張放棄東京逃跑,遷都南京。宰相寇準力排眾議,認為國難當頭,文臣武將隻有團結一心,共同抵抗,才能扭轉戰局,若棄城南逃,遼軍乘虛長驅直入,宋朝也就危在旦夕了。在寇準的堅持下,真宗趙恒隻好硬著頭皮禦駕親征,率軍北上澶州。趙恒在澶州北城門樓接見眾將帥,城下諸軍見皇上親征,歡聲雷動,備受鼓舞。這時,先後集結到澶州周圍的宋軍達幾十萬人,將士們隻等朝廷發布號令,便驅逐強敵,複仇雪恨。河北前線各地的軍民聞聽趙恒親征,也紛紛發動攻勢,出擊敵人。
契丹軍這時深入宋境,數戰受挫,給養困難,士氣低落。遼軍的南侵,原本以掠奪財物和進行政治訛詐為目的。現在,蕭太後眼看英勇的宋軍團團圍住了澶州,一時無法對付,就派人前往宋營提出罷戰議和。這正合趙恒夙願,他隻盼遼軍能夠盡快北撤。於是,他當即回書表示願雙方息戰安民,派殿直曹利用為使議和。契丹複派使臣韓杞麵見趙恒,提出以索還後周世宗收複的關南故地為罷戰條件。趙恒深怕割地議和為後人唾罵,囑咐曹利用隻要不割地,可不惜重金與之言和。曹利用問到底可允許給契丹多少,趙恒不假思索地說道:“若必不得已,雖百萬亦可。”後在寇準的堅持下,雙方以宋每年給契丹白銀10萬兩、絹20萬匹達成協議,罷戰言好。這就是史上所謂的“澶淵之盟”。
黨項政權見契丹與宋罷戰言和,也遣使入宋,奉表稱臣。趙恒對黨項主趙德明厚加賞賜。景德三年(1006年)十月,授趙德明為定難節軍節度使,封西平王。又先後開放設置保安軍(今陝西誌丹縣)、延州(今陝西延安市)等榷場(遼、宋時期在接界點各自設置的互市市場),與之開展貿易。此後,每逢歲旦聖節,趙德明都遣使前往宋朝,貢獻不絕。趙恒對趙德明也不斷封官加爵,厚予賞賜。
“澶淵之盟”對於遼國來說,是一個外交的勝利。它不僅使遼兵得以安然從險境中脫身,還獲得了難以通過武力獲得的賠款和物品。但是,對於宋朝來說則是一個屈辱妥協的和約,它是宋朝推行守內虛外政策的副產品,每年對遼的貢賦,使宋朝財政上受到極大的影響。不過,從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來看,“澶淵之盟”的訂立,結束了宋遼之間連續數十年的戰爭,此後的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雙方不僅邊境地區得以發展生產,而且還可以通過“榷場”進行經濟交流和商業活動,因而對南北經濟文化的發展是十分有利的。趙恒以巨大的代價,換取了與契丹、黨項的和好關係,使宋朝的西部和北部邊防暫時平安無事。
3.粉飾太平,抑直任佞
從古至今,有哪個領導者願意在史書上留下不光彩的一頁呢?可是,宋真宗好大喜功,“抑直任佞”的策略使趙氏家族的統治逐漸衰微下去了。
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後,趙恒大大地鬆了一口氣,他的進取精神也日漸泯滅,每年向遼國納貢以求苟安,施政思想也日益保守,並且迷戀上了佛道。
公元1005年,趙恒聽信讒言,把善於阿諛奉承的主和派王欽若召回京城,給以資政殿大學士的寵遇。王欽若伺機進讒趙恒,說寇準主張皇上親征,是拿皇上作“孤注”,而“孤注一擲”是皇帝的奇恥大辱。趙恒本來就不喜歡寇準的耿直,聽了王欽若的話後,便以寇準“過求虛譽,無大臣禮”為借口,罷免了寇準的宰相職位,貶其為陝州知府。提升參知政事王旦為相,王欽若則知樞密院事。
王欽若是個十分懂得迎合主子的小人,他看準了趙恒討厭戰爭而又好大喜功的心理,就向真宗提出了“封禪泰山”的建議。他向真宗建議道:“天瑞安可必得,前代蓋有以人力為之者,陛下謂《河圖》《洛書》果有此乎?聖人以神道設教耳。”宋真宗聽信了他的話,立刻下旨昭示天下。不久,全國各地都爭先恐後地將祥瑞之物進獻給皇帝。著名的“天書”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
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初三,宰相王旦率群臣入宮早朝。當諸臣奏事完畢時,皇城司來人報說,在宮城左承天門南角,發現像書卷一樣的黃帛兩丈多,黃帛上麵隱約有字。趙恒認為這是“神人所謂天降之書”。於是,君臣親臨現場,焚香望拜,取回“天書”,由知樞密院陳堯叟啟讀。“天書”大意是說,趙恒能以至孝至德詔承先業,治理天下,今後更應清靜簡儉,善始善終,永葆宋祚。讀畢,趙恒再拜,接過“天書”,藏於金匱。而後改元為大中祥符,改“左承天門”為“左承天祥符門”,並且派遣使者祭告天地、宗廟、社稷、京藝寺廟以及各地宮觀。各位臣子也紛紛上表稱賀。
其後,“天書”不斷出現,趙恒忙忙碌碌地東封西祀,做出了令世人嗤笑的“泰山封禪”之事。他又於大中祥符四年,再次封禪泰山。大中祥符七年還到南邊駕臨亳州。沿途所費估計不下數十萬錢帛,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更加沉重的賦稅負擔,宋朝積貧積弱的形勢更加嚴重了。趙恒將忠臣的進諫當作耳旁風,絲毫不予理會,徹底放棄他自己即位之初的進取心。
趙恒崇奉祥瑞,沉湎於封祀,朝內一班大臣也屈奉迎合,希求加官晉爵,以固權位。首倡祥瑞封祀之說的王欽若竭盡精思,挾符瑞以邀恩寵。趙恒本來打算任用王欽若為宰相,但卻遭到王旦的堅決反對,趙恒便打消了此念頭。直到天禧元年(1017年)王旦死後,王欽若才爬上宰相的寶座。
自大中祥符元年起,趙恒自導自演的神道設教的鬧劇,真可謂一年一個樣,他已經完全沉浸其間了。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真宗頒詔來年改元天禧,以示敬天,祈求吉祥。他以紹繼祖業、謹守聖訓為理由,大力標榜禮樂並舉、儒術化成,思想上尊奉孔孟、提倡佛道,經濟上倡導經史學術,政治上持盈守成,其統治措施日益保守。
這一時期,京城和地方上建成了一大批官辦宮觀,朝廷就任命相應官員去負責管理。與此同時,真宗又設立了一種與宮觀相關的榮譽性的虛銜,可以多領一份俸祿而不必赴任視事,這種官往往以提舉某某宮觀而命名。宮觀官在真宗以後,成為官僚隊伍中一個特殊的係列,一方麵說明了宋朝政府與道教的密切關係,另一方麵也加劇了冗官和冗費的嚴重程度。
與此同時,在大中祥符五年“聖祖”降臨以後,真宗命王欽若、曹穀和張君房整理新道藏。四年後,新道藏基本修成,命名為《寶文統錄》;天禧三年(1019年),經增補共計四千五百六十五卷,抄錄了七藏,真宗重新命名為《大宋天宮寶藏》,此書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此時的朝廷政局卻已混亂不堪。於是,在被罷相十三年後,寇準再次被真宗詔回朝廷任宰相。趙恒以丁謂為參知政事,丁謂善於揣摩人意,靠著對趙恒的逢迎青雲直上。寇準一直厭惡其人,丁謂也對寇準銜恨在心。丁謂、曹利用等也因此串聯一起,合謀伺機排擠寇準。
天禧二年(1018年)三月,又有人奏報“天書”降於乾佑山中,赴京城恭獻。趙恒仍崇信不疑,備列儀仗,親到瓊林苑,奉接“天書”入宮,並大赦天下,普度道釋童行,廣建道場祭天祀地。
這年八月,趙恒立皇子趙禎為皇太子。從此他援引每三、五單日監軒聽政的舊製,對諸臣所奏軍國大政敷衍應付,其餘的時間就躲在皇宮深處,沉溺於煉丹這樣的迷信活動。真宗患中風後,宋朝政局更加混亂,皇後劉氏漸漸專權於政。她的哥哥仗勢橫行鄉裏,欺壓百姓,引起了很大的民憤。寇準鐵麵無私,毅然判處了劉皇後的哥哥死刑,為老百姓除了大害。劉皇後因此視寇準為眼中釘、肉中刺,她與身邊的近臣丁謂一起,內外勾結,在真宗麵前讒言挑撥。
此時的趙恒老病昏聵,不僅健忘,而且言語錯亂。丁謂趁機專權,並與劉皇後合謀,再次罷免了寇準相位。寇準被貶為相州刺史。相州離京城不很遠,劉皇後害怕寇準會東山再起,在真宗去世後,她便將寇準一貶再貶,從河南相州的刺史貶為湖南道州的司馬,再貶到廣東雷州的司戶參軍,流放到遠離朝廷的荒野之地。雷州生活艱難,氣候惡劣,年老的寇準身體很快垮下來,到雷州的第二年秋天便在憂鬱中病逝,享年63歲。
趙恒的親信宦官周懷政曾欲殺掉丁謂,複相寇準,奉趙恒為太上皇,傳位太子,廢劉皇後,但被人告發,周懷政被殺。丁謂借此大興冤獄,排除異己,凡不阿附之人,即被指斥為“寇黨”,輕者貶官,重者流放。
天禧四年(1020年)十一月,趙恒的病情更加嚴重,不得不命皇太子監國,劉皇後與太子同蒞國政。
公元1022年1月,改元乾興。趙恒在東華門看燈,回去後即臥床不起,二月十日在延慶殿去世,終年55歲,葬於定陵,所獲天書也都隨葬入陵,結束了長達十五年的天書鬧劇。
這場天書鬧劇對真宗朝政治和財政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政治上,大中祥符以後,趙恒一再熱衷“祥瑞”粉飾太平,對朝政興革卻無所用心,聽任王欽若和丁謂等“五鬼”把朝政搞得烏煙瘴氣。趙恒晚年更是神魂顛倒,甚至滿口胡話,在宗教迷信的長期暗示作用下,進入了迷狂狀態,朝政大事多由皇後劉氏決斷。
真宗趙恒前期,以勤政治國、廣開言路、銳意革興的措施,使宋代朝廷政治清明,經過近四十年的經濟恢複,天下富庶,財政良好,出現了“鹹平之治”的小康局麵;自從他勉強打退蕭太後帶領的契丹兵的大舉進攻,屈辱地與遼國訂立了“澶淵之盟”後,他的進取精神就日漸泯滅,宋朝的國勢也逐漸衰微下去了。由於他裝神弄鬼的折騰,幾乎把太祖太宗的積蓄揮霍殆盡,給趙氏後人留下了一個空殼子。
第四章 偃武修文 仁宗趙禎
趙禎(1010—1063年),公元1022—1063年在位,初名受益,真宗第六子,母為李宸妃。因章獻皇後劉氏無子,過為養子。諡號“神文聖武明孝皇帝”,廟號“仁宗”。在位42年,是兩宋諸帝中治國時間最長的皇帝。仁宗趙禎作為一個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溫厚,其武功謀略不及太祖、太宗,仁宗朝在與西夏王朝的長期對峙中表現平平,屢戰屢敗,軍事上處於弱勢地位。然而,仁宗知人善任,在位期間,內有婦孺皆知、剛正不阿的包拯相輔,外有名將狄青鎮守邊疆,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都有所發展。仁宗任用範仲淹、韓琦等名臣,恭儉仁恕,慎行愛民。但仁宗朝土地兼並逐漸惡化,國家財政空虛,北宋積貧積弱局麵由此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