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939—998年),公元976—998年在位,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光義,即位後改名炅。太祖趙匡胤胞弟,母為昭憲皇後杜氏。趙光義有著雄才大略,為打下趙氏江山立下巨大功勞。他登基後,繼續推行統一全國的政策,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麵,同時,也結束了中國長達二百五十年的改朝換代的大混戰。在他手中,形成了係統而完整的統治體製,促進了經濟發展、社會繁榮,使趙氏家族維持了長達三個世紀的統治,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趙光義因為急功近利,幾次北伐攻遼都受挫,轉而執行守內虛外的政策,使宋朝形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麵,給宋代社會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1.燭影斧聲中代侄繼位
中國古代封建統治家族以“長子接班”這種家天下的繼承模式,來防止家族其他人對最高權力的爭奪。嫡長子繼承製,有利於減少政治繼承中的衝突,維護君主專製製度的穩定有序和家族的統治延續。但皇權的至高無上和特殊的生活享受,卻使不少野心家為這一製度添置了刀光劍影的背景。
公元939年十月七日,趙匡義出生於浚儀官舍。他自幼卓爾不群,生性好學,工文業、多藝能,深得長兄趙匡胤的喜愛。
當趙匡胤在後周功業顯赫、地位日高時,比他小12歲的趙匡義,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趙匡義長期跟隨趙匡胤南征北戰,18歲時,他協助趙匡胤攻下了瓦橋關和瀛洲、莫州。22歲時,在“陳橋兵變”中,趙匡義為其兄代周自立起了重要的作用。當時,趙匡義以趙匡胤胞弟的身份最適於出麵溝通內外,結交軍士,撫定眾心。由於趙匡義充當了前台主角,才使得趙匡胤在代周自立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個較為超脫的角色。趙匡胤當上皇帝後,為了避諱,趙匡義改名為趙光義,他的另一個弟弟趙匡美改名為趙廷美。
宋太祖趙匡胤對趙光義也十分器重,他剛登上皇帝寶座,就任命趙光義為殿前都虞侯、領睦州防禦史。建隆元年(960年)五月,趙匡胤親征澤、潞,討伐李筠,讓趙光義臨時擔任大內都點檢,留守汴京。同年十月,趙匡胤南征據揚州反抗的李重進,任命趙光義為大內都部署,仍留守京師。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趙光義被任命為開封府尹、同平章事。
擔任開封府尹,對於趙光義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作為國家都城的最高行政長官,開封府尹對國家軍政要務起著上承下達的作用。從建隆元年(960年)到開寶九年(976年),趙光義當了16年的開封府尹,鍛煉了實際處理政務的才能。這16年來,趙光義利用開封府尹的地位,在開封府中廣延豪俊,聚集了一批幕僚、軍校,文武皆備。通過廣置黨羽,內外交通,趙光義在開封府時勢力大盛,威望日高,羽翼漸豐,為他日後爭奪帝位及治國安邦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趙氏基業的締造者宋太祖趙匡胤突然駕崩。據宋仁宗嘉祐年間文人文瑩的《續湘山野錄》記載,十九日夜,趙匡胤命人召時任開封府尹的晉王趙光義入宮,趙光義入宮後,趙匡胤屏退左右侍衛,與趙光義酌酒對飲,商議國家大事。在燭影搖晃中,屋外宮人見趙光義時而避席,擺手後退,像是在躲避,又像是在謝絕什麼,又見趙匡胤手持玉斧戳地,還大聲喊道:“好做!好做!”兩人飲酒至深夜,趙光義才從宮中出來。淩晨左右,趙匡胤就駕崩了。據清人畢沅《續資治通鑒》記載,趙匡胤晏駕歸西後,皇後派宦官王繼恩速召趙匡胤長子趙德昭,王繼恩認為“太祖傳國晉王之誌素定”,就迎請了趙光義。
第二天,趙光義因“金匱之盟”在燭影斧聲中即位。這種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方式與傳統的父子相傳相比,可謂是名不正、言不順。因此,趙光義即位後,首先要做的,就是采取措施來安撫人心,鞏固地位。
趙光義任命其弟趙廷美為開封府尹兼中書令、封齊王,後改封秦王,表明自己沿用趙匡胤時皇弟尹京的舊製;趙匡胤之子德昭為節度使,封武功郡王,與趙廷美一起位在宰相之上,趙匡胤次子德芳也封為節度使。趙匡胤和趙廷美的子女,與趙光義自己的子女一樣均稱為皇子皇女,趙匡胤的三個女兒還被封為國公主。趙匡胤的舊部薛居正、沈倫、盧多遜、曹彬和楚昭輔等人都加官晉爵,他們的兒孫也獲得了大大小小的官位。而太祖在世時曾加以處罰或想要處罰的一些人,趙光義都予以赦免。
除此之外,趙光義更注重培養和提拔自己的親信。其幕府成員如程羽、賈琰、陳從信、張平等人都陸續進入朝廷擔任要職,慢慢替換了太祖朝的大臣。此外,趙光義還罷黜了一批元老宿將,如趙普、向拱、高懷德、馮繼業和張美等,將他們調到京師附近做官,以便於控製。
趙光義改變太祖朝政局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增加科舉的取士人數。他在位時期,第一次開科取士就比太祖時代最多的一次猛增了兩倍多。封建時代的科舉製度使不少有才華之人都有機會入仕,一旦被錄取,士子們便能青雲直上出任各種職務。因此,這些“天子門生”對太宗心存感激,心甘情願地為新皇帝效力。這樣,即使當時朝野內外對太宗的繼位有諸多非議,太宗也能夠把權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將整個朝廷逐漸變成服從自己的機構,而“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則成為後人永遠猜不透、解不開的謎團。
2.守內虛外的統治策略
“兄終弟及”得來的權力有違“以子繼父”的傳統,趙光義想要靠政績來證明自己足以擔當起領導國家的重任。然而,他“守內虛外”的指導思想卻使後來趙氏家族的統治陷入了困境之中。
“金匱之盟”是否真有其事暫且不論,趙光義以皇弟身份繼承皇位,在正統的封建世襲製中並非名正言順,在“燭影斧聲”中繼位的趙光義,內心總不踏實。他意識到要想鞏固帝位、帖服人心,就必須樹立自己的威望。
趙光義急於完成統一大業,這樣,既能證明自己是太祖當之無愧的繼承者,以提高個人的威望;也可以轉移朝野的視線,不再對他繼位的合法性說三道四。當時,南方還剩下割據福建漳泉的陳洪進和吳越國的錢俶,都是隻待收拾的囊中之物;而北漢因有契丹的撐腰,仍然割據河東,這表明趙光義要想統一中原,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見政權初步穩固,便做出了攻打北漢的決定,希望通過攻滅北漢來實現趙匡胤不能完成的功業,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威望。正月,他任命潘美為北路都招討使,分四路攻打太原城;同時,命郭進為石嶺關都部署,以阻擊契丹援兵。
同年二月,趙光義禦駕親征,所遣兵馬在十萬以上。三月,郭進在石嶺關(今山西太原北)南截擊來援的遼軍,遼軍死傷嚴重,耶律斜軫的後續部隊趕到,才遏住宋軍的攻勢,得以退兵。潘美則指揮宋朝大軍圍困太原城,晝夜攻打,矢石如雨。
四月,趙光義抵達太原城下,督諸將攻城越急,太原城幾乎城無完堞,城頭箭集如蝟。城破在即,太宗傳詔北漢主速降。劉繼元見大勢已去,親信逃亡,隻得出降。至此,所謂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麵,徹底結束。
五代時期,後晉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獻給了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宋朝建立後,迫切希望從遼朝手中收回幽燕這一戰略要地。太祖時,大臣們曾想給他加尊號稱“一統太平”,太祖卻說:“幽燕未收,豈可稱一統太平!”可見,太祖心中的“統一”是一定要收複燕雲十六州的。為此,太祖還設置了封樁庫,儲存錢帛,想用積累的財富從遼朝手中贖買燕雲十六州,若此計不行,則用這些錢財招兵買馬,武力收複失地。可惜,太祖有生之年未能實現這一願望。
趙光義即位後一直想一舉收複燕雲十六州,以期給自己的統治畫上最完美最精彩的一筆。於是,趙光義乘著消滅北漢的餘威,率大軍征討遼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