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1082—1135年),公元1100—1125年在位。趙佶為神宗趙頊第十一子,哲宗趙煦之弟,母為欽慈皇後陳氏。諡號“聖文仁德顯孝皇帝”,廟號“徽宗”。
趙桓(1100—1156年),公元1125—1127年在位。趙桓為徽宗趙佶長子,史稱欽宗。
宋徽宗任用奸臣,驕奢淫逸,崇信道教,大肆搜刮民財,是北宋最荒淫腐朽的皇帝。但他能書善畫,書法稱“瘦金體”,畫作也很有造詣。公元1125年,金軍南下,宋徽宗慌忙傳位於長子欽宗趙桓。公元1127年,金軍再次南下,徽、欽二宗一起被金軍擄走。徽、欽兩朝,是北宋王朝的最後時期,在此期間,北宋的經濟、文化繼續向前發展,但政治上卻由於徽、欽二帝的昏庸無能而更趨腐敗。政治的黑暗導致各地紛紛起義,大大動搖了北宋王朝的統治,再加上長期積貧積弱,北宋王朝在金兵的鐵蹄之下最終滅亡,結束了167年的統治。
1.浪子當朝:從建中到崇寧的執政過程
趙佶雖然不是白癡,也不是暴君,而且曇花一現的建中初政也還“粲然可觀”,但最終卻走向了“國破身辱”的慘境。趙氏政權在他的晚年處在了將亡未亡的臨界線上。
元符三年正月,宋哲宗趙煦去世,沒有兒子,繼立儲君就成了大事。神宗健在的五子依次是申王趙鉍、端王趙佶、莘王趙俁、簡王趙似、睦王趙偲。
端王趙佶對向太後極其敬重孝順,每天都到向太後居住的慈德宮問安起居。因他聰明伶俐、孝順有禮,所以向太後對他鍾愛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其他諸王,在哲宗趙煦病重期間,向太後對將來立誰為帝的問題早就胸有成竹了。
向太後向來淡泊政事,哲宗去世後卻心有成算地召諸王入宮,問章惇等大臣說:“先帝無子,應當立誰?”章惇提出應立哲宗同母弟簡王。向太後不同意,她強調自己沒有兒子,所有的皇子都是神宗的庶子,不應再有區別,簡王乃神宗第十三子,斷無僭越諸兄的道理。章惇改口說:“若以長幼,應立申王。”申王有眼疾,一目不明,向太後據此表示反對,認為端王最合適。章惇認為端王輕佻,不宜君天下。向太後強調先帝的遺言就是讓端王即位,曾布也出麵指斥章惇,支持向太後。於是,端王趙佶繼位,史稱宋徽宗。
徽宗趙佶周歲之時,就被授為鎮寧軍節度使,封寧國公。哲宗即位,趙佶進封為遂寧郡王,紹聖三年(1096年),以平江、鎮江軍節度使封端王,並開始出宮就學。有宋一代,宗室親王日常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經典、史籍,但趙佶對這些不太感興趣,倒對筆硯、丹青、騎馬、射箭、蹴鞠,甚至豢養禽獸、侍弄花草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書畫方麵,顯露出了卓越的天賦。
趙佶天資甚高,性格卻輕佻放浪。他的密友王詵可以說與他趣味相投。王詵字晉卿,是英宗和高太後的女兒魏國大長公主的駙馬,按輩分是趙佶的親姑夫。此人放蕩好色,行為極不檢點,公主得重病,他竟當著公主的麵和小妾胡來,氣得神宗曾兩次將他貶官。像這樣一個人,趙佶卻同他打得火熱。一天,王詵派手下人高俅給趙佶送篦,正趕上趙佶在園中踢蹴鞠,高俅在旁候報之時,連聲喝彩,趙佶招呼他對踢,高俅便使出渾身解數,賣弄本事。趙佶大喜,即刻吩咐仆人:“去向王都尉傳話,就說我把篦子和送篦子的人一同留下了。”從此趙佶對高俅日見親信,頗加重用。
趙佶繼位後,章惇等老臣認為這位輕佻浮浪的新皇帝未必可靠,就奏請向太後“權同處分軍國事”。趙佶對向太後立己本來就感激不盡,此時也哭拜乞請,向太後隻好答應聽政。
趙佶對向太後的部署言聽計從,這不僅出於他對向太後的感激,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取得各政治派別的廣泛支持,以穩固自己的地位。與真宗劉皇後、英宗高皇後不同,向太後對權力並不感興趣,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就還政引退了。
趙佶則繼續調和改革、保守兩派的關係,並改元建中靖國,意思是要“中和立政”“調一天下”。同時,為了改變自己輕佻浮浪的名聲,他在生活方麵也做了些尚儉戒奢的姿態,他退還百姓王懷獻給他的玉器,還趕跑了自己在內苑豢養的珍禽異獸。元符三年三月,趙佶還因即將出現日食而下詔求直言,表示要虛心納諫,儼然一副勵精圖治的樣子。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正月,向太後死後,趙佶的“紹述”(指改革派)意向更加明朗。不久,大奸臣蔡京被召回朝廷,擔任翰林學士承旨。蔡京首先建議,重修神宗朝的曆史,為變法張本;恢複紹聖年間根究元祐大臣罪狀的安惇、蹇序辰的名譽,為紹述翻案。公元1102年,趙佶改元“崇寧”,即崇尚熙寧之意,正式打出了紹述的招牌。不久,韓忠彥罷相,曾布也被蔡京排擠出朝。同年七月,趙佶任命蔡京為宰相。
趙佶衡量官員好壞的準則隻有一條,就是看他的言行是否順承符合自己的意旨。不過他也曾對手下人的忠心有過例外的理解。大觀元年(1107年),趙水使者趙霖從黃河中捕得一隻長有兩個頭的烏龜,獻給宋徽宗說是祥瑞之物。蔡京說:“這就是齊小白所說的‘象罔’,見之可以成就霸業。”資政殿學士鄭居中唱反調說:“頭豈能有二!別人看了都覺害怕,隻有蔡京稱慶,其心真不可測!”趙佶命人將龜拋棄,說是“居中愛我”,遂提拔鄭居中為同知樞密院事。然而,畢竟還是好話聽起來順耳,蔡京就因為會說好話,會順著趙佶的意願辦事,得到了趙佶的格外寵信。趙佶在位26年,蔡京任相就有24年,中間雖曾三次被罷,但旋罷即複,表明趙佶離不開蔡京這個馬屁精。
趙佶倚為股肱的童貫、蔡京、王黼、朱勖、梁師成等人,無一不是極善諛媚的奸佞之徒。但趙佶是個昏而不庸的皇帝,他雖然寵信奸臣,最高決策權卻一直牢牢控製在自己手中。在中央集權方麵,他確實繼承並擴大了神宗皇帝管理朝政的一些辦法,最突出的就是,天下之事無論巨細,全得秉承他的“禦筆手詔”處理。原先負責討論、起草詔令的中書門下、翰林學士被他一腳踢開。蔡京等貴戚近臣要想辦什麼事情或幹求恩澤,也全得先請趙佶親筆書寫,然後才頒布執行。有時趙佶自己忙不過來,就讓宦官楊球代筆,號曰“書楊”。對“禦筆手詔”,百官有司必須無條件地執行,否則便是“違製”,要受到嚴懲。政和(1111—1118年)以後,就連皇宮大內的事務趙佶也要親自過問,他還經常像太祖皇帝一樣騎馬到各司務巡視。
《宋史·徽宗紀》說,徽宗既不是晉惠帝那樣的白癡,也不是孫皓那樣的暴君,最終導致“國破身辱”,是其將“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諛”。確實,蔡京等奸佞之臣即使為非作歹,但勢力並沒有盤根錯節到足以挾製君權的地步。不時仍有正直的台諫官彈劾他們,徽宗也還沒有喪失主導政局的權威,他多次將蔡京罷相就是明證。
宋徽宗趙佶在位期間,除去曇花一現的建中初政還“粲然可觀”外,其餘二十多年是北宋政治史上最汙濁黑暗的年代。後世學者王夫之在《宋論》裏這樣評述:“君不似人之君,相不似君之相,垂老之童心,冶遊之浪子,擁離散之人心以當大變,無一而非必亡之勢。”此言可謂中肯。
2.雅好藝術,崇信道教
一個才華橫溢的君主,卻沒有打理家族的抱負,反而把家族帶入道士的仙遊世界,是多麼荒唐的現象。
徽宗雖說在政治上昏庸無能,但卻是中國古代帝王中最富藝術氣質而才華橫溢的皇帝,他涉獵廣泛,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無一不精,在書畫方麵的造詣更是無與倫比。史稱徽宗“能書擅畫,名重當朝”,評價之高,不難想見。
徽宗天資聰明,從小就對書畫情有獨鍾,到十六七歲時,已經成為了當時知名度極高的藝術家。即位前,徽宗經常和駙馬都尉王詵、宗室趙大年以及名士黃庭堅、吳元瑜等人交往。這些人都是當時頗有成就的書畫高手,對徽宗的藝術修養產生了重要影響。
“太平無事多歡樂”,這是趙佶的人生哲學。再加上蔡京、蔡攸父子倆,一個說“陛下當享天下之奉”,一個說“皇帝應當以四海為家、太平為娛。歲月蹉跎,韶華易失,何苦操勞憂勤,自尋煩惱”,趙佶更覺得應該及時行樂的好。
趙佶執政以後,不僅大興土木,而且還淨搜天下珍奇好玩。他曾派童貫在蘇杭設置造作局,役使數千工匠,製作象牙、犀角、金銀、玉器、藤竹、織繡等物,無不備極工妙,曲盡其巧。除此之外,前代的書法精品、名畫、彝器、硯墨,趙佶全都想法不惜重金弄到手上。他所收藏的古代鍾鼎禮器有一萬餘件,且全都是商周秦漢之物。趙佶擅長書畫,硯墨自然是少不了的。在他貯藏文房四寶的大硯庫中,光端硯就有三千餘隻,由著名墨工張滋製的墨不下十萬斤。他多方收集曆代名書佳畫,臨摹不輟,技藝大進。趙佶的繪畫注重寫生,以精致、逼真著稱,觀察生活細致入微,尤精於花鳥。宋人鄧椿在《畫繼》中稱讚他的畫“冠絕古今之美”,這種看法是客觀公允的。
和一般附庸風雅、徒有虛名的收藏家不同,趙佶倒是很能對古書畫、古彝器潛心研究一番的。為了便於保存,他把收集到手的書法名畫大都重新裝裱,並親自題寫標簽。他在裝裱書畫時講究一定格式,後世稱為“宣和裝”,至今還可見到。他命人將曆代著名書法家、畫家的資料加以記錄整理,並附上宮中所藏的名家作品的目錄,編成《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為後世留下了美術史研究的珍貴史籍。趙佶還對所藏古彝器進行考證、鑒定,親自編撰了《宣和殿博古圖》。這些書籍對豐富中國繪畫理論和保存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中國曆代帝王中,嗜好收藏書畫並參與創作者不乏其人,但還沒有人像趙佶那樣,將個人對藝術的追求如此廣泛而深入地融入全社會的文化生活中。南宋第一位皇帝高宗趙構,在治國理政上沒有多少令人稱道之處,但也許是受父親趙佶的影響,從小便酷愛書法,最終也成為宋代傑出的書法家。像趙佶、趙構這樣的父子皆為皇帝、大書法家的,在中國乃至世界曆史上,恐怕也寥若晨星。因此,徽宗治國固然不得要領,甚至一無是處,但從文化的角度來說,他在中國書法和繪畫史上都享有無可爭辯的崇高地位。
趙佶還十分迷信道教,因此,一些能“呼風喚雨”“先知先覺”的“活神仙”先後出場。先是王老先,接下來是大名鼎鼎的林靈素。趙佶一見林靈素,不知為何竟覺得十分麵熟,像在哪兒見過似的。林靈素趁機信口胡謅,說皇上和他自己原本就是天上的神仙,所以麵熟;趙佶寵愛的小劉貴妃也是九華玉真安妃下凡。趙佶一聽此說,怎能不喜?遂封林靈素為“通真達靈先生”,對其厚加賞賜。
政和七年(1117年),趙佶執導的崇道之戲演到了高潮。他先和林靈素商量編出了清華帝君白晝顯靈於宣和殿、火龍神劍夜間降臨內宮的故事,編造出了所謂的帝誥、天書、雲篆等物,詔示百官,刻石立碑,以記其事。還集合道士二千餘人在上清寶和陽宮由林靈素講述帝君顯靈的過程。後來,定期在上清寶和陽宮舉辦大規模的齋醮,謂之“千道會”。
同年四月,趙佶向道錄院發了一道密詔:“冊立朕為教主道君皇帝”。於是,群臣和道錄院遂遵詔上表冊立趙佶為“教主道君皇帝”。蔡京、童貫等朝廷大臣也都兼任了道教官職。就連朝廷要提拔某個官員,也得先由算卦的道士推算他的五行休咎,然後再正式任命。一時之間,朝野上下,烏煙瘴氣,鬼影幢幢,幾乎成了道士的仙遊世界。
3.粉飾太平,鎮壓起義
粉飾太平的政客,為世人所不齒。趙佶領導的家族政權,不再以天下百姓的利益為根本,導致了農民起義的爆發,北宋政權也因此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
趙佶雖然沉湎於奢侈放浪,卻不忘把自己的統治美化成一個“四方同奏升平曲,天下都無歎息聲”的太平盛世。製禮樂,成了他一個亟待完成的心願。
於是,趙佶到處訪求所謂知音之士。不久,一個年逾90歲的老道士混到了趙佶身邊。這位“知音之士”名叫魏漢津,自稱曾拜唐代仙人李良為師,學習鼎樂之法。他向趙佶吹噓伏羲、女媧、黃帝、大禹製樂的故事,說他們以聲為律,以身為度(即以手指的長短定音階的高低)的聖製,本應為後世繼承,可惜全被秦始皇一把火燒掉了,以致後來的樂禮一塌糊塗。他請求趙佶像這些先聖一樣用自己的中指、食指、小拇指為準則,鑄造鍾鼎,均絞裁管,製一代之樂,定萬世之音。
魏漢津的話比任何旋律都動聽,他的意見很快付諸實施。鑄成帝鼐、景鍾後,趙佶賜新樂名為“大晟樂”,謂之雅樂,頒於天下。趙佶召集文武百官在崇政殿先聽為快,因他的手指比一般人稍長,《大晟樂》的音調也製得格外高亢。陣陣雅樂響徹雲霄,直聽得趙佶天顏和豫,心潮澎湃,百官也跟著高呼“萬歲”,以為雅正之聲被於四海。他以為,天下從此可以歌舞升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