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任人宰割 徽宗趙佶、欽宗趙桓(2 / 3)

趙佶敕令在京師建造“居養院”,贍養鰥寡孤獨的老人。各地州縣設置“安濟坊”“漏澤園”,前者撫養貧病不能自理的百姓,後者乃是收埋貧窮以及客死無以為葬者的墳場。朝廷還把共辦這些善舉的勤懶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優劣的標準。政和年間,趙佶又派人在上清寶篆宮前建了兩個亭子,一個叫“仁濟亭”,專門布施藥材給人治病;一個叫“輔正亭”,專門供應符水以驅除邪鬼。並且還詔令四海搜求靈丹妙方供這兩處使用。趙佶說:“朕要拿出天子服禦的東西來周濟百姓。”他認為,天下百姓在他這個仁義天子的恩澤下,都在和他一起享受太平之樂。

熙寧、元豐年間積攢在國庫裏的那些“和足以備禮,富足以廣樂”的資財,很快就被揮霍得一幹二淨了,以致趙佶即位不幾年,財政上就出現了嚴重的赤字,全年的賦稅總收入僅夠應付八九個月的支出。入不敷出的情況雖然如此嚴重,趙佶所想的仍然隻是如何有更多的資財供他揮霍。蔡京說得好,惜財省費,那是前朝小家子氣的陋舉,聖明的帝王是不會在乎這個的。

於是,趙佶發布了一道命令,說在豐亨豫大極盛之時,群臣不得提什麼裁損開支的任何意見,否則重罰不貸!這條禁令在朝堂上張貼,在尚書省刻石立碑,以作警戒之用。淮南轉運使張根,因為說了句“花石綱重費民力希望節用”的話,趙佶就說他“輕躁妄言”,立即將他貶官罷職。蔡京讓其故吏魏伯榴把榷場貨務公款數百萬緡進獻給趙佶,他高興得逢人就說:“這是蔡太師給朕的俸祿。”蔡京的親家胡師文任江淮發運使,把收購漕糧的數百萬貫本錢進貢給趙佶,轉眼就當上了戶部侍郎。河北都轉運使梁子美花300萬貫公款,從遼國買來女真地方產的北珠獻給趙佶,先升任戶部尚書後,不久又當上了尚書右丞。

趙佶為了填滿自己沒有窮盡的欲壑,挖空心思地尋找生財之道。他曾多次鑄造大麵值的當五、當十大錢,把茶稅定額提高了好幾倍,把原先由政府出錢征購的絹帛、穀物也改為無償的榨取。王安石變法的一些措施,這時完全變成了趙佶瘋狂剝削的手段。

在如此黑暗腐朽的統治與殘酷的剝削下,一方麵是粉飾太平的鬼戲甚囂塵上,另一方麵階級矛盾激化到了極其尖銳的地步。人民喊出“打破筒(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的呼聲,強烈要求打倒宋徽宗趙佶及其所任奸臣的統治。從大觀二年(1108年)起,農民的反抗鬥爭就接連不斷,到宣和二三年(1120—1121年)間,方臘、宋江起義終於在兩浙、黃淮地區爆發了。起義的消息傳到汴京,趙佶驚恐萬狀,忙派童貫前去鎮壓。趙佶親自為童貫餞行,說:“東南之事,全都托付給你了,若有緊急,可以直接用禦筆處理。”

童貫一到江南,就命部屬董耘草擬“手詔”,稱作“禦筆”。說什麼,收買花石都是預先從禦前支取錢款,按私價“和買”的,而且,皇上還一再強調不準強行掠奪,隻因下麵的官吏貪贓枉法,不照皇上的旨意辦事,才引起了騷擾。這樣,他把趙佶的罪責推得一幹二淨。

趙佶因為迫於形勢,不得不故作姿態暫時撤銷應奉局,罷除花石綱,還罷免了朱勖等人的官職。但是,方臘起義剛被鎮壓一個多月,趙佶就又迫不及待地恢複了應奉局,由王黼和梁師成主管其事,朱勖也重新被起用。宋徽宗趙佶雖然僥幸沒有葬身於農民起義的烈火,但迎接他的卻是王國顛覆的命運。

4.“光複”燕雲:長久的夢想與短暫的輝煌

光複燕雲,是趙氏家族一直以來的夢想,恢複燕雲十六州的夙願一直沒有放棄過。趙佶好大喜功,更想完成祖宗未竟之業,以建立“不朽功勳”。在對金國屈膝讓步的基礎上,他收複了燕雲地區的七座城池,卻讓金政權看到了一個軟弱的宋朝。

公元1115年,已經強大起來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並且開始攻打遼國。這時,遼國國力已經衰退,根本招架不住女真族的進攻,眼看就要亡國。在這種情況下,宋徽宗趙佶決定趁虛而入,聯金攻遼,收複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該地區是整個中原的門戶。但是,自從石敬瑭獻出燕雲十六州換取後晉皇帝寶座以來,中原地區便實際上門戶大開,喪失了所有軍事與戰略上的主動權。因此,趙宋立國以來,便一直試圖收複燕雲十六州。從宋太宗兩次出兵失敗以後,北宋雖與遼議和,可恢複燕雲十六州的夙願一直沒有放棄。縱使到了宋徽宗時期,國力已經非常衰弱,仍然不計後果地要求光複燕雲。

蔡京、童貫等人在把國內搞得混亂無比的同時,又極力慫恿徽宗收複燕雲十六州。

早在政和元年(1111年)九月,趙佶就派童貫出使遼國以窺探虛實。童貫途經燕京時,結識了燕人馬植。此人品行惡劣,但他聲稱有滅遼的良策,遂深得童貫器重。童貫將馬植帶回汴京,改其姓名為李良嗣。在童貫的舉薦下,李良嗣向趙佶全麵介紹了遼國的危機和金國的崛起,建議宋金聯合滅遼。在李良嗣看來,遼朝肯定會滅亡,宋朝應該抓住這千載難逢的良機,出兵收複中原王朝以前喪失的疆土。趙佶大喜,當即賜李良嗣國姓趙,並授以官職。

趙佶虛榮心極強。如果僥幸滅遼,列祖列宗夢寐以求的燕雲之地不就可以收複了嗎?這樣,他就是彪炳千秋的一代明君了。於是,趙佶決定趁虛而入,聯合金國攻打遼國,然後收複燕雲十六州。

對趙佶這種投機取巧的愚蠢做法,朝廷內外許多有見識的大臣都不以為然,隻有童貫、王黼、蔡攸等一幫奸臣異想天開,竭力支持。

宣和元年(1118年)春天,趙佶派遣馬政等人自登州渡海至金,策劃滅遼之事。隨後,金也派使者到宋,研究攻遼之事,雙方展開了秘密外交。幾經往返之後,雙方就共同出兵攻遼基本達成一致:金國負責攻取遼國的中京大定府,北宋負責攻取遼國的燕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滅遼後,燕雲之地歸宋,宋把過去每年給讓的歲幣如數轉給金國。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宋金“海上之盟”。當這樣一項不平等的協議簽訂了,一個王朝的背影就遠去了。

之後不久,趙佶得知遼朝已經獲悉宋金盟約之事,非常後悔,擔心遭到遼的報複,便下令扣留金朝使者,遲遲不履行協議出兵攻遼,這為後來金國毀約敗盟留下了把柄。在此期間,金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接連攻下遼朝的中京、西京,遼末帝天祚帝也逃入山野,遼朝的敗亡已成定局。在這種形勢下,趙佶才匆忙命童貫帶領15萬大軍,以巡邊為名向燕京進發,打算坐收漁翁之利。但這批人馬一到燕京,便遭到遼將耶律大石所部襲擊,大敗而歸。

宣和四年(1122年)六月,遼燕王耶律淳去世,趙佶見有機可乘,再次命童貫與蔡京的兒子蔡攸出兵。此時,遼涿州知州郭藥師歸降宋朝,打開了宋軍通向燕京之路。雖然宋軍一度攻入燕京城,與遼軍展開肉搏戰,但因後援未至,被迫撤退。趙佶親自部署的第二次攻燕之役又以慘敗告終。

童貫壓住戰敗的消息不發回朝廷,而是秘密派人到金營請求出兵攻打幽州。金兵出戰攻下幽州後,趙佶就派人向金國索要燕雲十六州。金太祖看到宋朝沒有一點戰功,且國家衰弱,打心眼裏瞧不起趙佶,於是,準備南下攻宋。隻是由於攻遼戰爭耗時日久,金國損傷也很大,所以,隻好暫時將燕雲數州還給宋朝,但是向宋朝提出收取幽雲每年的租稅100萬貫的條件,趙佶竟然不顧羞恥地同意了。從此,金國得到宋朝每年進貢的大量錢財,國力更加強大起來。

趙佶在每年向金朝大量納貢交租的情況下,終於“收複”了燕雲地區的七座城池,雖然這樣的“收複”是建立在對金國屈膝讓步的基礎上的。收複燕雲後,趙佶十分得意,自以為建立了不世之功,宣布大赦天下,命王安中作“複燕雲碑”樹立在延壽寺中以紀念這一功業,並對參與此次戰爭的一幫寵臣加官晉爵。朝廷上下都沉浸於勝利喜悅之中,殊不知亡國的陰雲已經籠罩在宋朝的上空了。

5.被迫禪位,異邦偷生

在趙氏王朝受到威脅的時候,宋徽宗趙佶竟然臨危禪讓,把緊張的局勢留給兒子收拾。宋徽宗淪落異邦,客死他鄉的淒慘下場,宋朝的不幸,也是他自己和趙氏家族的不幸。

自崇寧二年起,在蔡京建議下,趙佶派童貫帶兵發動了一連串對西夏的戰爭,攻占了許多地盤,逼得西夏低聲下氣地奉表謝罪。自從與西夏交兵以來,宋朝從未取得過如此赫赫的戰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趙佶好大喜功的情緒。但在北方,金國方興,遼朝日衰,趙佶便與金國聯合夾擊遼朝,企圖收複久被遼朝占據的北方領土。誰知遼朝滅亡後,北宋不僅沒有從中得到好處,卻又失去了遼朝這一北方屏障,從此,金朝的鐵蹄長驅南下。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兵分兩路大舉南侵。宋軍久不習兵,根本無法抵禦強悍的金兵。緊急軍報像雪片一樣飛進汴京,趙佶嚇得心驚肉跳。此時的趙佶已經絲毫沒有風流灑脫的模樣了,他整天愁眉苦臉,動不動就涕淚交流。趙佶為了推卸責任,做好逃跑準備,權衡一番利弊,隻好下了禪位的決心。但是他老謀深算,又死要麵子,不願給人留下畏敵避禍的不光彩印象,就絞盡腦汁找了個自以為體麵點的借口。

於是,皇太子趙桓在經過一番辭讓後即位。上宋徽宗尊號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居龍德宮;鄭皇後尊號為“道君太上皇後”,居擷景西園。

宋徽宗趙佶在退位的第二天明確表示說:“除道教教門事外,其餘一律不管。”但他和他的寵臣是不會甘心就這樣輕易地放棄昔日權威的。在喘息稍定之後,他們就開始以“太上皇帝聖旨”的名義發號施令了。東南地區發往朝廷的報告被他們截住不得放行;對勤王援兵也要求就地待命,聽候他們的指揮;連綱運物資也要在鎮江府卸納。他們把持著東南地區的行政、軍事、經濟大權,準備在鎮江重新把宋徽宗捧上台。汴京的新皇帝趙桓聽到此事後,下詔說按照宋徽宗退位詔辦理,遂剝奪了他們的權力,還將童貫、蔡攸等人貶官。宋徽宗趙佶和兒子欽宗趙桓的矛盾由此激化。

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初,金兵從汴京城下撤退,趙桓接連派人請趙佶回京。趙佶表示自己今後願意“甘心守道,樂處閑寂”,絕不再窺伺舊職、重當皇帝了。父子矛盾表麵有所緩和。同年四月三日,趙佶回到汴京,趙桓親到郊外迎接。宋徽宗頭戴並桃冠,身著銷金紅道袍,飄飄搖搖地從宋門入城,住進了龍德宮。

此後幾個月的太上皇生活,趙佶過得並不舒心,他昔日的寵臣一個個或貶或死,十幾個跟隨多年的貼身內侍都被趕出了京城,連寵妃李師師的家財也被趙桓一道命令籍沒後充作賠款,連他的一舉一動都在趙桓的嚴密監視之下。

靖康元年(1126年)閏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兵再次南下,攻陷汴京。靖康二年(1127年),坐了26年皇位的徽宗趙佶與他的兒子欽宗趙桓一同被金人俘虜北去,趙佶被封為“昏德公”。趙佶受盡屈辱折磨,最終死於五國城。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八月,徽宗的棺材從金國運回臨安。

趙佶在北行途中,曾見杏花,悲從中來,賦《宴山亭》一詞。這首詞曾被王國維稱為“血書”,相思極苦,哀情哽咽,令人不忍卒讀。這使人很容易聯想到南唐後主李煜。徽宗趙佶和李煜在藝術上都頗有成就,擅長書法、繪畫、詩詞,但在政治上都是昏聵之君、亡國之君,連最後結局也大致一樣,李煜被宋太宗毒死於開封,徽宗在囚禁中病死五國城。徽宗與李後主兩人的個性、經曆,可謂相似至極,不禁令後人生出無限感慨。

徽宗趙佶獲得皇位後,曾大刀闊斧地整頓朝綱,意欲調和變法派與反變法派之間的矛盾。但其後,他以繼承其父神宗的政策為由,重用以蔡京為首的六賊,大興“黨獄”,變亂法度。他窮奢極欲,大肆搜刮江南奇花異石,用船運往都城開封,稱為“花石綱”。趙佶好大喜功,遣使約金攻遼,以取燕京,導致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在靖康之難中為金人俘虜北去,轉瞬之間由皇帝淪為階下囚。

徽宗趙佶時代,趙氏政權已走過它輝煌燦爛的曆程,處於黨爭異常激烈的嚴峻時期,國勢日薄西山。趙佶當宋朝的皇帝,是宋朝的不幸,更是趙佶自己與他的家族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