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宰臣的具體人選上,趙昚恢複了宋代立國以來“異論相攪”的祖宗家法,提倡宰臣之間可以有不同的政見,以此來讓他們互相牽製。宰臣們不能團結合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皇帝控製朝政,但這種局麵卻給趙昚的中興大業帶來了嚴重的負麵影響。
隆興元年十二月,趙昚以湯思退為左丞相,張浚為右丞相,讓主和派重新執掌了大權。主和派趁機大肆破壞張浚辛苦經營的江淮防線,最後,迫使趙昚屈辱求和。乾道年間,趙昚再謀北伐。他先是任命葉顒為左丞相,魏杞為右丞相,前者一向主張收複,後者卻始終反戰主和。一年之後,趙昚就覺得他們意見有分歧,很難成事,便罷去了他們的相位。但是,趙昚並沒有改變用人方法。乾道八年,在他任用虞允文為左丞相的同時,又將反對用兵的梁克家升為右丞相,結果使虞允文心存顧慮,遲遲不肯從四川出兵。
除了內部的互相牽製,趙昚還利用宰臣之外的政治力量來製約宰臣,這就是重用自己未當皇帝時的部屬們。這些部屬往往倚仗趙昚的寵幸禍亂朝政。他們由於長期跟隨趙昚,因此和他關係密切。相對於其他朝臣,趙昚對他們更為信任,遂重用他們作為耳目,這構成了孝宗朝政治的又一特點。
趙昚的近臣比較有名的有曾覿、龍大淵、張說等人。曾覿、龍大淵原是趙昚為建王時的低級僚屬,由於善於察言觀色,深得孝宗歡心。趙昚一登上皇位,便立即破格提升二人,讓他們參與軍機大政。朝臣們紛紛奏章反對,抨擊二人不學無術、見識淺薄,仗著趙昚的恩寵,必將“搖唇鼓舌,變亂是非”。趙昚不但不聽勸諫,反而還將反對的大臣降職免官。曾、龍二人從此更無所忌憚。
乾道三年(1167年),參知政事陳俊卿抓住曾、龍二人不法行為的證據,彈劾他們偷聽、泄漏機密政事,趙昚一時氣憤,將曾、龍驅逐出朝。但實際上,趙昚心裏對二人還是念念不忘的。乾道四年,龍大淵死於任上。接到龍大淵的死訊,趙昚又想召曾覿回朝,但朝臣們已經猜到了他的心思,不等詔書下達,反對的奏章就紛至遝來。
乾道六年,反對最為強烈的陳俊卿罷相,趙昚立刻召回了曾覿,對其恩寵有加。曾覿一時間權勢顯赫,朝中文武官員多出其門。淳熙六年(1179年),出守建康府的陳俊卿兩次麵見趙昚,一再指出曾覿結黨營私的危害。趙昚對朋黨一向嚴於防範,經陳俊卿的提醒,這才開始對曾覿等人稍有疏遠。
張說本以父蔭入仕,後因娶高宗吳皇後之妹,遂受重用。乾道七年,趙昚任其為簽書樞密院事,進入執政之列。朝議大嘩,同知樞密院事劉珙恥於與張說共事,憤然辭職,中書舍人範成大拒絕草詔,趙昚隻得暫時收回成命。
一年之後,趙昚再次命張說參與樞密院事,盡管這次朝臣們依然激烈反對,但趙昚仍不為所動,將持有異議的李衡、王希呂、周必大、莫濟等人一並免職,強行發布了對張說的任命詔書,此後再也沒有人敢公開議論這件事了。張說之所以能夠得到趙昚的器重,除了他的外戚身份外,還與他在抗金上的態度有關。當時,趙昚正在籌備再次北伐,而朝中大臣要麼明確反對,要麼猶豫觀望,張說對北伐積極讚同,是除虞允文外,少數幾個支持出兵的大臣之一。因此,趙昚堅持起用張說,是希望他能協助自己和虞允文,早日收複中原。然而,張說既無才識,又無德行,他上任之後,便與曾覿等人互相勾結,倚恃恩寵,為所欲為,使趙昚大失所望。淳熙元年,趙昚罷免張說,將其貶謫撫州。
綜觀孝宗一朝,對外力圖中興恢複,最終卻徒勞無功;對內即使重新樹立起了皇權的威嚴,但吏治腐敗、民亂迭起的狀況卻沒有得到根本好轉。
盡管如此,趙昚仍是南宋最想有所作為的君主。他經常感歎自己功業不如唐太宗,富庶不及漢文景父子,抱怨自己還不如東吳孫權,能得許多人才。他十分勤政,以致“事無巨細,概呈禦覽,情無輕重,均由聖裁”。乾道、淳熙年間,南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盡管也有過湖北賴文政率領的茶販茶農暴動,以及廣西李接領導的農民起義,但就社會政治而言,這一時期仍不失為南宋最清明穩定的時期。
趙昚銳意北伐,但內外條件卻令他“用兵之意弗遂而終”。他外逢金世宗統治,對手政局穩定,財政充裕,戰備嚴整,無懈可擊;內有太上皇幹擾,自己被索縛手腳,消磨銳氣,有心無力,有種種無奈。孝宗在位二十七年,有二十五年受到太上皇趙構製約。太上皇並沒有如其禪位時宣稱的那樣,不問朝政,頤養天年,一到關鍵時刻,他就多方掣肘,出麵幹涉,例如新任命的宰執必須到他那兒“入謝”,麵聽“聖訓”。在收複中原大計上,太上皇更是寸步不讓。他一再告誡趙昚:一旦用兵,對方不過事關勝負,我們卻是關乎存亡;收複事等我百年以後你再考慮吧!這也是趙昚在隆興北伐後不再用兵的重要原因之一。
淳熙十四年(1187年),太上皇趙構最終去世,趙昚還做了兩年皇帝,但他卻再無當年的銳氣,暗中打算禪位給自己兒子。後人以恢複論其父子道:“高宗之朝,有恢複之臣,而無恢複之君;孝宗之朝,有恢複之君,而無恢複之臣。”此說不無道理,高宗無意恢複,但嶽飛、李綱、張浚都以恢複為己任;孝宗誌在恢複,僅一個虞允文也中途而歿,曆史的發展並不總是盡如人意的。
淳熙後期,趙昚已經深感力不從心,開始厭倦煩瑣的政事,打算讓位於太子,但礙於太上皇高宗還健在,一時無法施行。淳熙十四年十月,高宗病逝,趙昚決定服喪三年,以“守孝”為由退位。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正式傳位於太子趙惇,時為光宗,自己退居重華宮,做起了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