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傀儡皇帝 寧宗趙擴(2 / 3)

2.慶元黨禁下的傀儡皇帝

外戚專權,奸臣當道,有德無才的傀儡皇帝雖有抱負,終究卻一腔熱血灑於東風。慶元黨禁,是各個利益集團鬥爭而產生的結果,統治天下的趙擴卻無力左右這個結果。

慶元元年(1195年),趙汝愚客死衡州,朝中再無人能夠與韓侂胄爭雄。為了徹底擺脫趙汝愚的影響,鞏固自己的勢力,達到完全控製朝政的目的,韓侂胄及其黨羽又假借學術之名,對政治上的反對派極盡打擊迫害之能事,主要打擊對象是支持趙汝愚的道家集團。

慶元四年(1198年),阻止黨禁的吳太後已死,寧宗趙擴下詔登記偽學名單,上有舊相趙汝愚、留正、名儒朱熹,下有一般士人楊宏中等共59人。這59人中,任官的即刻罷黜,未任官的不能錄用,和這些人有瓜葛的也不許再任官職,這就是寧宗時期的“慶元黨禁”。

南宋一朝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中極為特殊,南宋朝建立之初的頭幾位君主,都是由於前代皇帝禪位而承襲大統的。高宗禪位於孝宗,孝宗禪位於光宗。這樣,韓侂胄通過勸說吳太皇太後,使得吳太皇太後以這些典故為依據,支持嘉王趙擴身披黃袍。在韓侂胄的扶持下,趙擴登上九五之尊,成了南宋第四代皇帝,年號“慶元”。

這場不流血的宮廷政變醞釀了很長時間。其中,參與密謀的大臣不下十餘人,了解內情的人更是遠遠超過此數,部署極不周密,但是政變竟然順利完成,足見當時人心所向。韓侂胄利用有利時機,立下擁戴趙擴成為皇帝的不世之功,由此積累了不小的政治資本,而且他第二天陪同趙擴拜謁光宗,並設法從光宗手裏取得了傳國玉璽。韓侂胄因此而成了寧宗朝最受寵信的人。但隨之而來的另一場政治風暴也顯現了出來。

皇位更替剛告一段落,南宋朝廷的統治階級內部便展開了一場爭奪權力的鬥爭,朝中大員間的明爭暗鬥已經硝煙四起。朝中內部爭權鬥爭的誘因,便是擁立趙擴登基中各個功臣之間的糾紛。最初,最大的得利者便是趙汝愚以及他手下的道學家集團。趙汝愚在擁立趙擴登基後僅半月就升樞密使,一個月後又升為右丞相。與此同時,左丞相留正被罷免,趙汝愚成為朝中唯一的丞相,可謂權傾朝野。趙汝愚本人是個道學信徒,由於他在朝廷中得勢,許多道學家紛紛被提拔並在朝中身居要職,使得光宗朝一時之間為趙汝愚等人所壟斷,控製了朝廷言路。隨即,趙汝愚更以道學領袖朱熹為趙擴授課,力圖在思想上直接影響這位剛剛上任的君主,使得道學成為治國之本。

就在趙汝愚得勢的同時,同樣在趙擴登基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韓侂胄、趙彥逾,卻未能如願以償地得到他們所期盼的政治權力。韓侂胄武將出身,在宋代重文輕武風氣的影響下,他在趙擴初登皇位之際並未獲得應有的犒賞是情理中的事。但是以他的大功,足以與趙汝愚等人一較高下,這也並非非分之想。趙彥逾原本已官置工部尚書,但仍希望在仕途上更進一步,並且,自詡以他的才能和功勳,於國於民,都理所當然。但是,趙汝愚卻以他們或為宗室或為外戚為由加以拒絕,不肯滿足韓、趙二人對權力的渴望。這就造成了二人的強烈不滿,並準備伺機報複。趙汝愚集團的很多人,如朱熹、徐誼、葉適等都提醒趙汝愚,要他滿足趙、韓二人的欲望,以防不測。但是,趙汝愚並未加以提防,心中仍舊流露出對武將的輕蔑,最終使得他在隨後的政治鬥爭中一敗塗地。

韓侂胄等人迅速做出反應。他充分利用自己的最大有利條件,即趙擴的信任和自身可以自由出入宮門傳達聖旨的權力,決定給予趙汝愚的道學家集團以打擊。韓侂胄當然一擊得手。首先,掃除名相留正;然後,他以內批除謝深甫為禦史中丞,即禦史台的長官;隨後,掌握監察官吏的大權,這些動作使得他首先占據了有利的地位。同時,趙汝愚集團的黃度、朱熹等人相繼罷免。趙汝愚這時候似乎意識到了韓侂胃的反擊,隻得做出讓步。但正是這樣一個政治錯誤,讓韓侂胄看到了他的心虛,同時也刺激了韓侂胄爭奪權力的野心。雖然趙汝愚對韓侂胄已有退讓,但是韓侂胄拒絕接受,以示不屑趙汝愚的施舍。很快,在趙擴的旨意下韓侂胄兼任樞密都承旨。樞密都承旨是個重要職位,傳達皇帝命令,管理樞密院內部事務,並監察樞密院中低級官員。韓侂胄直接插手樞密院,無疑是對趙汝愚的示威。距紹熙內禪不過數月,韓、趙二人的矛盾已經公開化並愈演愈烈。

慶元黨禁持續了幾年的時間,正直之士多被排擠;韓侂胄乘機將親朋故舊和爪牙拉進了朝廷。沒過多久,政府、樞密、台諫、侍從等重要官員,都出自韓侂胄之門。趙擴好似一個傀儡,一切官吏任免,唯侂胄之言是聽。韓的親故得勢後,無一不奸,無一不貪。陳自強公開納賂賣官,各地官員寄給他的書信,信封上都必須注明某物若幹“並”獻,凡無“並”字的書信連看也不看。蘇師旦掌握武將的任命大權,自三衙以至沿江諸帥,明碼標價,多者至數十萬貫,少者也不下十萬貫。其他擔任宰執、台諫的官員也都齷齪不堪。

政治鬥爭的逐漸深入,使得趙汝愚在朝中已經孤立無援了。韓侂胄加緊打擊趙汝愚,隨後,趙汝愚被一貶再貶,出知福州,旋即罷知福州,再貶斥到永州。趙汝愚已經在這場政治鬥爭中徹底失敗了,不久,就死在了去永州的路上。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士大夫為求自保,紛紛拋棄了理學的道德原則,要麼隱匿山林,要麼投靠權臣,一時間是非顛倒,士風大變。

在此過程中,道學集團對韓侂胄的舉措頗有微詞。於是,慶元三年十二月韓侂胄把趙汝愚、朱熹等59人打入“偽學逆黨籍”,更在慶元四年五月正式下詔禁“偽學”。嘉泰二年(1202年),韓侂胄覺得理學對自己已經構不成威脅,便奏請寧宗解除了黨禁。

3.嘉定議和:草草收場的開禧北伐

統治階級內部的利益之爭,必然會給百姓帶來傷害,給社會帶來混亂。開禧北伐,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韓侂胄為了收攏人心,鞏固自己的地位,利用南宋臣民迫切希望洗雪國恥、恢複故土的心理,奏請北伐。其結果卻是讓趙氏家族又一次接受了屈辱的嘉定和約。

韓侂胄的慶元黨禁,給南宋社會帶來了混亂,民眾怨聲載道。對於黨禁之不得人心,韓侂胄大概也有所覺察。為了重新籠絡士人,鞏固自己的地位,他便利用南宋臣民迫切希望洗雪國恥、恢複故土的心理,奏請北伐。此議一出,果然奏效,北伐觸動了敏感的民族情結,頃刻之間便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一些曾經名列慶元黨禁的名士,如葉適等人,也被韓侂胄重新起用。一向力主抗金的辛棄疾、陸遊也與韓侂胄交遊頗多。朝野上下的抗金熱情迅速被調動起來,南宋軍隊開始在邊界不時地製造摩擦,孝宗“隆興和議”後相對平靜了40餘年的宋金關係再趨緊張。

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貿然發動了對金朝的北伐戰爭。然而,南宋的三路大軍除了猛將畢再遇所率軍隊取得了泗州大捷外,其他人馬紛紛敗北。由於韓侂胄的獨斷專行,軍隊內部矛盾重重,因而,韓侂胄東、西兩線出兵收複中原的夢幻,很快就破滅了。而此時的金朝內禍頻發,外部又屢遭剛剛興起的蒙古軍的打擊,早已無力再戰,於是,雙方再行議和。金國要求南宋殺掉首謀用兵的韓侂胄,並把首級獻給金國,另外還有諸多苛刻條件。議和使臣方信孺不敢直告,在韓侂胄一再追問下,方信孺才說:“金人想得到太師的腦袋。”韓侂胄聽了,惱怒金人抓住自己不放,決心再度整兵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