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侂胄再次用兵,但前線連連失敗,致使蜀口、江淮一帶的百姓大批死於戰爭。軍費開支巨大,國庫空虛。大將張岩建督府九個月,寸功未立,卻耗費錢370萬貫。以前反對開戰的大臣們又活躍起來,厭戰情緒隨著前線的敗績逐步升級。
公元1200年,韓侂胄的政治靠山韓皇後去世,寧宗皇帝決定立楊氏為皇後,韓侂胄表示不滿。因此,楊皇後與韓侂胄之間產生了很深的矛盾,而在政治上楊皇後和其兄弟楊次山都主張妥協、投降。
開禧三年(1207年),禮部侍郎史彌遠率先發難,上書反對韓侂胄繼續用兵,請求將其斬首。趙擴半信半疑,但楊皇後已密令義兄楊次山與史彌遠等人先斬後奏,指使中軍統製、權管殿前司公事夏震等,在韓侂胄上朝時,突然襲擊,把他截至玉津園夾牆內害死。趙擴本想發作,怎奈內有楊皇後勸說,下有楊次山、史彌遠等人的哀求,外有金軍的強大壓力,因此也隻好順水推舟。韓侂胄被暗殺,軍政大權全歸楊皇後、史彌遠所操縱。主戰派遭到清洗,投降派又一次得勢,轟轟烈烈的北伐就這樣草草地收場了。
嘉定元年(1208年)三月,出使金朝的使臣返回國內,帶回了金朝的議和條件。條件之苛刻,趙擴也感到恥於接受。由於金朝要求南宋用韓侂胄、蘇師旦的首級贖回被金軍占領的淮南之地,趙擴召集大臣討論。吏部尚書樓鑰說:“和議是國家大事,急需做出結論,已經斃命的奸臣頭顱,還有什麼值得惋惜的呢?”光宗朝由於投降派的阻撓,不僅北伐失敗,而且又一次接受了屈辱的和約。
南宋朝廷完全答應了金朝的無理要求,宋嘉定元年三月,宋金達成和議,史稱“嘉定和議”。開禧北伐,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發動,又在投降派媾和的陰謀下草草結束,南宋軍民恢複舊土的願望再次受到了嚴重打擊。
4.重臣弄權,矯詔立嗣
重臣弄權,每個朝代都不可避免。他們依靠著皇親國戚的支持,肆無忌憚,為了自己的利益為所欲為,操縱朝政,甚至就連皇權的繼承他們也想掌控。
關於內政,大臣倪思曾警告寧宗說:“大權剛剛收回,應該切記防微杜漸,一旦出現幹預君權的端倪,就會重蹈覆轍,希望樞臣遠權,平息外麵的議論。”此語中的樞臣指的是史彌遠。倒韓之後,有功的史彌遠得到楊皇後的支持,幾個月內連升四級,從刑部侍郎一躍而為右丞兼樞密使。韓侂胄的同黨一再遭到貶斥,代之以史彌遠的爪牙,很快,史彌遠牢牢地控製了朝廷大權,專權達17年之久。當時政局的混亂、黑暗,絕不亞於韓侂胄專權時代。
史彌遠之前的秦檜、韓詫胄之所以專擅朝政,與他們能操縱台諫密不可分。史彌遠當然明白這一點,他故伎重施,任命那些對自己俯首帖耳之人為台諫官。此外,史彌遠還將政權、軍權集於一身,在他獨相期間,始終兼任樞密使。此後,宰相兼任樞密使成為定製,直接導致了南宋中後期皇權衰弱、權臣遞相專政的局麵。史彌遠還通過控製管理任命權等手段來收買黨徒,造成了朝野隻有史丞相,而不知有寧宗的局麵。
趙擴沒有主見,在對金朝的和戰問題上表現得搖擺不定。這樣,就隻好受權臣擺布。韓侘胄首倡北伐,趙擴並不讚成,之後,頭腦一熱,便慨然應允;韓侂胄北伐受挫,趙擴也即刻放棄了抗戰的主張。嘉定初年,史彌遠力主和議,趙擴便以非常恥辱的條件與金達成和議。
“嘉定和議”後,金朝疲於應付蒙古,宋金相安無事,趙擴更無意對金發動戰爭。但金朝統治者一向看不起南宋,為解決國力不足的困難,擴充疆土,他們便想北麵丟失南麵補,出兵進攻南宋。
嘉定七年(1214年),金朝在蒙古的步步進逼下,已經走投無路,無奈之下隻得把都城從中都遷到汴京,版圖隻剩了黃河以南的一部分,靠著黃河天險苟延殘喘。就在這種形勢下,金主完顏殉還多次派遣使者來催促南宋交納歲幣,這種態度激怒了南宋臣民。
嘉定十年(1217年),金軍分路大舉南侵。這次宋金之間的戰爭延續了6年之久,宋軍始終處於優勢。金朝不得已,於嘉定十七年(1224年)派人同南宋通好,明令部下不得進攻南宋。宋金雙方進入休戰狀態。
此時,史彌遠的專權也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他與楊皇後內外勾結,控製朝政,一手遮天。在史彌遠登上權力巔峰的過程中,楊皇後所起的作用舉足輕重。如果缺少她的鼎力支持,史彌遠一次次的陰謀活動也不會進行得如此順利。
楊皇後本是太皇太後吳氏的侍女,深得吳氏的歡心,並引起了趙擴的注意,太皇太後就將楊氏賜給了趙擴,楊氏由此得幸。在寧宗韓皇後去世後,嘉泰二年(1202年)歲末,楊氏如願以償,被立為後。
在誅殺韓侂胄的政變中,史彌遠是前台指揮,而楊皇後則是幕後策劃,命禁軍截擊韓侂胄的禦筆就出自楊皇後之手。誅韓成功使史彌遠和楊皇後嚐到了互相合作的甜頭,從此,兩人來往更加密切,一內一外操縱著趙擴。楊皇後時刻在趙擴身邊,早已摸透了趙擴的脾氣秉性。趙擴自奉節儉,楊皇後也在飲食衣服上盡量樸素。趙擴體弱多病,楊皇後就精心照顧他,甚至連他服什麼藥都能推測得八九不離十。正是因為楊皇後對趙擴的體貼入微,加上她又比趙擴年長6歲,所以,趙擴對她不隻是愛戀,還有著很深的依賴。
隨著趙擴日漸衰老,楊皇後也不得不為趙擴死後自己的地位擔憂。她生過皇子,但都沒有成活。趙擴養育的皇子,也於嘉定十三年(1220年)去世,此時後宮妃嬪仍然沒有生育,隻好另選後嗣。燕王德昭的九世孫名叫貴和,是沂王趙柄的養子,趙擴看中了他,就把他立為皇嗣,賜名趙竑。另外,又命史彌遠選人繼承沂王,於是選中了宗室子弟趙與莒,趙擴賜名貴誠,也養在宮中。
皇子趙竑對楊皇後和史彌遠內外勾結表現出不滿,楊皇後也對這個太子候選人沒有什麼好感。趙竑發誓即位之後,一定鏟除楊皇後。史彌遠得知消息,便陰謀廢立。貴誠知書識禮,對史彌遠非常尊敬,每次見了史彌遠,一定自稱小侄向他行禮。史彌遠就挑選了貴誠刻意培養,準備讓他來取代皇子趙竑。趁著上朝機會,史彌遠不止一次地向趙擴訴說趙竑之短,稱讚貴誠之長。趙擴一直莫名其妙,雖然他也很喜歡貴誠,可是,並沒有立他為皇子的打算,事情就這樣拖下來了。
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寧宗染病臥床,史彌遠便矯詔立貴誠為皇太子,改賜名為趙昀。五天以後,寧宗病逝於福寧殿,終年57歲。
嘉定十七年(1224年)九月,趙擴剛一駕崩,史彌遠就發動宮廷政變,準備廢趙竑,立趙貴誠為帝。史彌遠指使楊次山之子楊穀、楊石入宮麵見楊皇後,將廢立之事轉告給她。楊皇後剛開始還表示要遵守先皇寧宗的決定,不同意擅行廢立,但楊穀兄弟再三請求,最後,跪在她的麵前,哭訴道:“內外軍民都已歸心,娘娘如果還不同意,必生禍變,那時我楊氏一門恐怕沒人能活命了!”楊皇後顧及自己以後的權位,最終向史彌遠的廢立陰謀屈服。同意立趙貴誠即趙昀為帝,是為宋理宗。
史彌遠擁立理宗後,楊皇後的地位確實得到了保全。盡管理宗即位時已經20歲,但史彌遠仍然要楊皇後垂簾聽政。楊皇後此時已徹底了解史彌遠為人的陰狠詭詐,心中也許也在後悔自己養虎遺患,以致釀成今日權臣專政、尾大不掉的局麵。她不敢再戀位貪權,垂簾聽政還不到一年,便於寶慶元年(1225年)四月,主動還政給了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