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破國亡家 恭帝趙、端宗趙昰、末帝趙昺(3 / 3)

趙昰一行輾轉泉州、潮州、惠州等地。景炎三年(1278年)春,來到雷州附近的硐洲。逃亡途中,宰相陳宜中借口聯絡占城,一去不返,又一次充當了可恥的逃兵。

蒙古將劉深攻打淺灣,張世傑與之大戰,兵敗,護衛趙昰逃亡秀山。不久,秀山失守,又逃亡井澳(珠江口外)。劉深追兵趕到井澳,宋元兩軍在海上大戰,趙昰因為在逃亡途中受到颶風驚嚇,驚恐成疾。

十二月,趙昰隻能帶病出海。在七裏洋,宋軍和元軍又發生一場惡戰,隻因宋軍一路敗退,又長期在海上流亡,食物嚴重缺乏,故而戰鬥力大減,被元軍擊敗,廣王趙昺母親的弟弟俞如矽被元軍俘虜。此時,南宋小朝廷已經被追得窮途末路,很多人都灰心喪氣了。張世傑、陸秀夫等少數幾個人,仍然懷抱著堅強的複國信念,他們鼓舞下屬,激勵士兵,又護衛著病體沉重的宋端宗轉移到硇州島。

景炎四年四月,趙昰在硇州島病逝,年僅11歲。由於軍情緊急,就地草草埋葬。趙昰自即位以來,就一直在亡命的旅途之中,雖然貴為皇帝,實際上沒有享受過一天的榮華富貴。他死了之後,當地的百姓還是非常懷念他,經常到他的墓地上祭掃。

趙昰死後,群龍無首,眼看小朝廷就要分崩離析,陸秀夫慷慨激昂,振作士氣:“諸君為何散去?度宗一子還在,他怎麼辦呢?古人有靠一城一旅複興的,何況如今還有上萬將士,隻要老天不絕趙氏,難道不能靠此再造一個國家麼?”眾臣便又擁立年方7歲的趙昺為帝,由楊太後垂簾聽政,改元祥興。

5.崖海大戰:趙氏家族的悲壯末路

崖海之戰,標誌著趙氏家族的滅亡。趙氏家族的祖宗法度束縛了許多想有所作為的領導者,“守內虛外”的統治策略終結了家族的統治。

元軍下定決心斬草除根,步步為營,對南宋小朝廷緊追不舍,宋軍已陷入三麵包圍之中。硐洲地處雷州半島,而雷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對戰局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元軍的猛攻之下,雷州失守,小朝廷形勢非常危急。張世傑數次派軍想奪回雷州,但都未能成功,於是將流亡政權遷至崖山。

小朝廷到達崖山時,尚有正規軍和民兵20萬人,而進攻的元軍隻有數萬。僅就兵力而言,雙方相差懸殊,且元軍不善水戰,宋軍無疑在這方麵占有優勢。但張世傑已經對前途不抱希望,放棄了對崖門入海口的控製,把千餘艘戰船背山麵海,用大繩索連接,四麵圍起樓柵,結成水寨方陣,把木製戰船兩側用襯墊覆蓋,以防禦元軍的火箭和炮弩,趙昺的禦船居於方陣之中,打算在此死守。張世傑此舉有兩大失誤,一是放棄了對入海口的控製權,也就等於把戰爭的主動權拱手交給了對方;二是把千餘戰船貫以大索,結成水寨,雖然集中了力量,但卻喪失了機動性,相當於把宋軍主力暴露在敵人麵前,任人攻打。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元軍都元帥張弘範從廣東由海路到達崖山,包圍了張世傑的部隊。宋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10多天的防禦戰中,將士們隻能以幹糧充饑,飲海水解渴,飲過海水的士兵嘔吐不止,戰鬥力嚴重削弱。

同年六月二日,元軍向崖山發起總攻。元將李恒指揮水軍,利用早晨退潮、海水南流的時機,渡過平時戰艦難以渡過的淺水,從北麵對宋軍發動了一場突襲,到中午,北麵的宋軍已被元軍擊潰。南麵的元軍又在張弘範的指揮下,利用中午漲潮、海水北流的時機,向宋軍發動了另一次進攻。宋軍南北受敵,士兵又身心疲憊,無力戰鬥,全線潰敗。戰鬥從黎明進行到黃昏,宋軍多艘戰艦被毀。張世傑見水師陣腳大亂,戰船為大繩索連貫,進退不得,這才下令砍斷繩索,率10餘戰艦護衛楊太後突圍。

張世傑率船殺到外圍,見趙昺的禦船過於龐大,被外圍的船隻阻隔在中間,無法突圍,便派小舟前去接應。當時,天色已晚,海麵上風雨大作,對麵不辨人影,陸秀夫唯恐小船為元軍假冒,斷然拒絕來人將趙昺接走。張世傑無奈,隻得率戰艦護衛著楊太後殺出崖門。宋軍敗局已定,陸秀夫知道已沒有逃脫的可能,便把自己的妻兒趕下大海,接著對趙昺說:“事已至此,陛下當為國捐軀。德佑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趙昺身穿龍袍,胸掛玉璽,隨陸秀夫跳海自盡。至此,延續了近320年的趙宋王朝正式結束。

這是一場少見的殘酷戰役,戰鬥結束時,海麵上到處漂浮著屍體。文天祥此時正在崖山元營,親眼目睹了這一慘狀,他在詩中寫道:“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數天之後,陸秀夫屍體浮出海麵,被鄉人收葬。元軍在清理戰場的時候,發現一具身穿黃衣的幼童屍體,身上帶有玉璽,上書“詔書之寶”四字,送交張弘範,經確認是趙昺所帶玉璽。等張弘範再派人尋找趙昺屍體時,已下落不明。

張世傑帶著楊太後衝出重圍。聽到趙昺的死訊後,楊太後失聲痛哭,投水自盡。張世傑收拾殘部,逃亡海上,突遭暴風雨,張世傑仰天大呼:“我為趙氏已經盡心盡力了,一君亡,又立一君,如今又已亡矣。如今遭逢大風,不知天意如何?若老天不要我存複趙氏,就讓大風吹翻我的船吧!”話語剛落,狂風大作,船便沉於海中。

崖山之戰,是元軍消滅南宋最後一戰,流亡近三年的南宋小朝廷滅亡。張世傑、陸秀夫等人的部署失誤,是崖山之戰失敗的重要原因。但即使如此,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仍不能不讓人歎服。

6.宋陵大浩劫

趙氏家族的懦弱無能,最終自毀長城,就連身後也沒能逃脫厄運。一場宋陵大浩劫,引起了宋朝遺民的極端仇恨,懦弱的趙氏家族留給了曆史太多的反思。

宋朝皇帝陵墓本在河南奉先(今河南鞏義市),北宋九帝除徽、欽二帝被金人擄走,客死異鄉外,其餘七帝均葬於此。北宋滅亡以後,河南地區為金朝控製,宋帝當然不能繼續葬在奉先。紹興元年(1131年),哲宗皇後孟氏去世,遺命先擇地“攢殯”,待恢複中原以後,再歸葬河南。之後,葬於紹興府會稽縣寶山泰寧寺。後來,此地就成為南宋的皇家陵園,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及徽宗梓宮均葬在此。

宋朝滅亡不久,在元朝政府的默許之下,發生了一場曆史上空前規模的盜墓行動。這次盜墓的首要人物,是西藏僧人楊璉真加。楊璉真加是吐蕃高僧八思巴的弟子。元世祖忽必烈崇尚佛教,尊八思巴為帝師,楊璉真加遂憑借老師的關係被任命為江南諸路釋教總攝,總管江南地區佛教事務。

最先被盜的宋陵是魏王趙愷的墳墓,趙愷是孝宗的次子,葬在會稽縣山陰法華山天長寺。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會稽縣泰寧寺僧人宗允、宗愷為討好楊璉真加,勾結天長寺僧人福聞發掘了魏王趙愷的陵墓,獲得不少珠寶,獻給了楊璉真加。魏王陵的發掘極大地刺激了楊璉真加等人的貪欲,他們招來河西僧人及其凶黨,開始大規模地挖掘宋陵。寧宗及皇後楊氏、理宗、度宗的陵寢成為首批被盜的宋帝陵。宋陵護陵使羅銑拚死保護,遭到痛打,被人用刀架著趕出了陵園,羅銑趴在地上號啕大哭。

四陵之中,理宗陵寢所藏寶物尤多。理宗的屍體仍完好如生,有人說這是因為理宗口中含了夜明珠,這夥盜賊於是將理宗的屍體搬出墓穴,倒懸在樹上。允澤用腳猛踢理宗的頭顱,以示自己無所畏懼。防腐的水銀慢慢地從理宗口中滴了三天三夜。當時西藏僧人之間有個習俗,即得到帝王的髑髏可以厭勝、致巨富,因此,楊璉真加指揮手下將理宗的頭顱割了下來,據為己有。後來,理宗的頭顱一直在西藏僧人手中流傳。明朝立國以後,太祖朱元璋得知此事,“歎息良久”,最終派人找到了理宗的頭顱,於洪武二年(1369年),以帝王禮葬於應天府(江蘇南京),第二年,又命人將理宗的頭骨歸葬到紹興永穆陵舊址。

楊璉真加一夥走後,羅銑買棺置衣將諸帝骸骨重新收斂,悲痛欲絕,附近鄉裏百姓皆為之感泣。到了夜晚,聽到四麵山中皆傳來哭聲,旬日不絕。

不久,楊璉真加一夥又對宋陵進行了第二次盜掘,徽宗、欽宗、高宗、孝宗、光宗五帝及孟氏、韋氏、吳氏、謝氏四位皇後的陵寢,在這次挖掘中無一幸免。徽、欽二帝皆死於金朝,金朝雖曾歸還遺骨,但高宗並未開棺檢驗。楊璉真加等人打開徽、欽二帝的陵墓,一無所獲,徽宗棺中隻有朽木一段,欽宗棺中隻有木燈檠一枚。高宗、孝宗二帝的遺骨,由於年歲已久,已經“骨發盡化,略無寸骸”。高宗墓內隻有錫器數件、端硯一隻;孝宗陵隻有玉瓶爐一幅、古銅鬲一隻。光宗吳後、寧宗楊後的屍體尚“儼然如生”,之後,羅銑把二後的屍體重新裝進棺材,然後火化了。陵墓內有數以萬計的金錢,為屍氣所蝕,如銅錢一般,諸僧棄而不取,多為附近村民拾得。

中國古代改朝換代之際,多對前代帝王陵寢采取保護政策。雖然中國曆史上帝王陵寢被盜的記錄史不絕書,但多屬個人所為,與政府沒有多大關係。宋陵被盜則與此性質截然不同。楊璉真加等人的盜墓行動,得到了元朝政府的鼎力支持,曾有元朝官員和趙宋宗室請求元世祖保護宋陵,但忽必烈均置之不理。盜墓所得的寶物,很多都獻給了元政府,忽必烈曾用這些寶物裝修天衣寺。

元世祖對盜墓的支持態度與當時的政治鬥爭有關。宋朝雖亡,但仍不斷有人打著複興宋室的旗號起義反元,楊璉真加借機上“厭勝”之說,提出建造佛塔、佛寺,將宋帝遺骸置於其下,以壓服宋人。這種說法正好迎合了忽必烈穩定統治的想法,而忽必烈也想借發掘宋陵的機會,斷絕百姓對趙宋的留戀與懷念,因此,對楊璉真加的盜墓舉動采取了支持態度。

楊璉真加的盜墓行動,以及元朝政府的支持,帶來了極壞的影響。史稱,自此之後,“江南掘墳大起,天下無不發之墓矣”,此前遺留下來的墳墓普遍被盜,這種行為對中國古代文物的破壞性影響不言而喻。忽必烈本想通過楊璉真加等人的行動來壓服百姓,穩定統治,沒想到卻適得其反,這種掘人陵墓的行為,引起了宋朝遺民的極大仇恨,百姓反抗情緒愈加高漲。直到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事的時候還在借“宋陵事件”鼓動百姓反元,這是當初蒙古統治者萬萬沒有料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