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畢竟是宋朝遺民心目中“正統”的代表,對那些宋室“忠臣孝子”仍然具有感召力,這是忽必烈的心頭大患。至元十九年(1282年),福建有位僧人告訴忽必烈,他夜觀星象,土星侵犯帝座,必將有人危害皇帝,應該加以提防。接著,中山有人自稱“宋主”,聚眾千餘,聲稱要進大都劫取文天祥。京城裏也有人上匿名信說,有人要為“文丞相”起兵。事後查明,以上諸說純係謠傳,但忽必烈已然感到,此時剛滿12歲的趙 和囹圄之中的文天祥依然是對元朝統治的威脅,因此下詔,以趙 不宜居大都為名,將他遷往遠離內地的上都。
之後,南方的抗元運動仍然此起彼伏。有地方官上奏說:“江南歸附十年,盜賊迄今未靖者,宜降旨立限招捕。”雖然南宋滅亡已12年之久,元朝在中原的統治也大體穩定,但趙 的存在,仍使忽必烈感到擔憂。終於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冬天,忽必烈頒布詔令,將趙 遷往更加荒遠的吐蕃去學習佛法,即日啟程。這時,趙 僅19歲。
趙 到達吐蕃後,居住在薩迦大寺,被尊為“合尊”法師,意思是“天神家族的出家人”,這是對王室子弟出家僧人的尊稱。為了忘掉以往的傷心事,趙 終日以青燈黃卷為伴,研究佛法,學習藏文,過著孤寂清苦的僧侶生活。多年的苦讀,使他精通佛學,成為了一代高僧,還一度擔任過薩迦大寺的總住持。趙 從事佛經翻譯工作,一些比較深奧的佛學專著都出自他的手筆,如《因明入正理論》《百法明門論》,等等。由於在佛學上取得的突出成就,為漢藏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趙 被藏史學家列入翻譯大師之列。
至治三年(1323年),趙 已經是53歲的老人了,假如不出意外,他將在異鄉安享晚年。但他在雲遊之際興之所至,作了一首小詩:“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此詩表露了他懷念故國而又無法歸去的悲苦思緒。元英宗聽說以後,認為趙 是在“諷動江南人心”,便將他賜死於河西。這樣,寄人籬下數十載的宋恭帝趙 ,最終撒手西去。
3.抗元英雄:永照汗青的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抗元英雄文天祥令昏庸無能的趙 氏家族無地自容。
趙 雖然死得淒慘,終不免被淹沒在曆史長河之中,至多隻能換來後世的一聲歎息罷了。與他委曲求生而不得善終的經曆相比,宋末忠臣的典型文天祥卻是另外一種結局,同樣成為階下之囚,文天祥大義凜然,引頸就刑,其高風亮節代代相傳,令人景仰。
文天祥,吉州廬陵人,原名雲孫,字天祥。中舉之後,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又改字宋瑞,後號文山。文天祥少年得誌,20歲狀元及第,一舉成名。然而,他生逢末世,朝政黑暗,被權臣賈似道排擠,37歲便被迫還鄉閑居。
鹹淳十年(1274年)十二月,蒙古大軍攻占鄂州,舉朝震驚。當時,皇帝年幼,主持朝政的謝太皇太後發布《哀痛詔》,號召各地發義兵勤王,時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慨然奉詔,隨即征募義兵萬餘人,籌集大量糧餉,準備入京勤王。
此時,陳宜中把持著朝政大權,和戰不定,文天祥空有一腔報國之誌和滿腹才華,卻無用武之地。直到元軍兵臨城下,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才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而文天祥這時的使命卻是充使乞降。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並沒有按謝太後的意思無條件投降,反而要求元軍先從京城後撤300裏,再進行和談,同時,他對元軍的貪婪和殘暴進行聲討。伯顏為文天祥的氣勢所逼,隻得遣回其他使臣,卻把文天祥扣留起來。
元軍占領臨安以後,兩淮、江南、閩廣等地尚未被元軍完全控製,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以利用他的聲望來招降這些地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隻好將他押解到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
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二十六日,文天祥輾轉到達福州,被端宗趙昰任命為右丞相。但小朝廷立足未穩,一些大臣已忙於爭權奪利。文天祥很快被排擠出朝廷,北上招兵抗敵。文天祥回到江西之後,各地豪傑和潰兵紛紛前來投靠,先後從元軍手中奪回了許多城池。但由於孤軍作戰,遂接連為元軍所敗,文天祥的妻妾和孩子被元軍俘虜,老母親和大兒子也在隨軍轉戰中去世。最後,文天祥遭到元軍突然襲擊,再次被俘。
文天祥試圖服毒自殺,未能成功。張弘範將他押往崖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斷然拒絕:“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範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於是,文天祥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範。張弘範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情不自禁地讚道“好人好詩”,此後不再強逼文天祥。
崖山之戰後,張弘範向元世祖請示處理文天祥之事,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範對文天祥以禮相待,並將他送到大都,企圖加以勸降。
文天祥到達大都後,拒絕元朝的利誘,被關進大牢。元世祖派投降元朝的南宋丞相留夢炎等人和恭帝趙 出麵勸降,都被文天祥一一回絕。元朝平章事阿合馬和丞相孛羅也碰壁而歸。孛羅想要殺掉文天祥,但是元世祖一來抱著愛才之心,二來又恐殺了文天祥民心不服,始終沒有同意。因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
元世祖要以儒家思想治國,至元十九年(1282年)八月,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此時,京城出現匿名招貼,外地起兵反元,有人聲稱要來救“文丞相”。元世祖決定作最後的努力,親自勸降文天祥。文天祥見了元世祖,不肯下跪,隻作了個揖。元世祖問他還有什麼話說,文天祥回答忠臣不事二主,願求一死。元世祖知道勸降已沒有希望,便下令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菜市口刑場,引頸就刑,時年僅47歲。數日後,其妻歐陽氏收其屍,在他的衣帶裏發現了一段讚文:“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元世祖聞之亦感歎不已:“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
4.亡命天涯的宋端宗趙昰
群龍不能無首,趙 死後,眼看趙氏家族就要分崩離析,眾臣便又擁立年方7歲的趙昺為帝,由楊太後垂簾聽政,改元祥興,延續奄奄一息的趙氏家族政權。
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蒙古大軍逼近臨安,在文天祥等人的強烈要求下,趙昰被封為益王,趙昺被封為廣王,朝廷命他二人前往福州、泉州經略閩、粵,徐圖恢複。當時,趙昰8歲,趙昺5歲,還是不懂事的孩子,根本不能處理政事,跟隨他們一同起行的是駙馬都尉楊鎮、益王母親楊淑妃的弟弟楊亮節、廣王母親的弟弟俞如矽等人。這三人被任命為提舉二王府事,代替二王處理閩、粵之事。
德佑(1276年)二年正月,宋朝敗亡已定。在元軍進入臨安以前,謝太後封趙昰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趙昺為廣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命人保護二王逃出了臨安。二月初五,謝太後率領宋恭宗趙 和百官於臨安降元,宋恭帝被元朝押送到北京。趙昰一行則躲過元軍的層層圍堵,到達溫州。
南宋名臣陸秀夫派人招來了躲藏於此的陳宜中,張世傑也率兵從定海前來會合。溫州有座江心寺,南宋初年高宗南逃的時候曾到過這裏,此時,其禦座還保存完好,眾人於座下大哭,擁戴益王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廣王趙昺為副元帥。此後,二王就成為了宋室遺民心目中僅存的希望。
五月,二王抵達福州,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擁立趙昰為帝,時為端宗,改元“景炎”,封楊淑妃為太妃,廣王趙昺為衛王,陳宜中為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張世傑為簽書樞密院事,陸秀夫為端明殿學士。不久,文天祥被詔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樞密院事,後又命為同都督,命他前往江西召集義士,恢複失地。南宋流亡小朝廷在福州建立起來,且頗具規模。
流亡政權剛建立,外臨強敵,內部卻開始爭權奪利,官員之間相互傾軋,分化了本已孱弱的力量。當時,楊淑妃的弟弟楊亮節居中掌權,秀王趙與榫以趙氏宗親的身份對楊亮節的所作所為多有諫止,遭到楊亮節的忌恨。楊亮節便把趙與榫派往浙東。朝臣有人言秀王忠孝兩全,應該留下來輔佐朝廷,楊亮節聽後更為憂慮,擔心自己地位難保,驅逐趙與榫的心意更加堅決。趙與榫後來在處州與元軍交戰,被俘不屈而死。宰相陳宜中此時也使出自己擅長的黨同伐異手段,排斥異己,指使言官將陸秀夫彈劾出朝廷。在小朝廷立足未穩的時刻,陳宜中的這種行為,引起眾人的普遍不滿,陳宜中無奈之下,將陸秀夫召回。
趙昰即位以後,朝廷初步草創,南宋又有了抗元的大旗,人們重又歸心宋室。廣東經略使徐直諒本來已經投降元朝,現在又重新表示歸附端宗;廣西守將基本上仍舊忠於宋室,他們派使者向宋端宗表示服從;文天祥率軍進攻江西後,各地義軍紛起響應,收複除贛州之外所轄九縣,吉州八縣複其半。但是在元軍的猛烈進攻下,江西、廣東很快相繼失守,文天祥被俘、徐直諒被殺,廣西各地不久之後也被元軍攻破。
九月,蒙古大軍殺向福州,試圖一舉蕩平南宋的殘餘勢力。他們派出騎兵和水兵由江西和浙江明州出發,進攻閩、粵。不久,浙江全境為元軍占領,元軍繼續南下,連破建寧、邵武、南劍三城,兵鋒已經達到福州前沿。由於小朝廷在福建剛剛立足四個月,根基不穩,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等不敢和元軍展開決戰,慌忙護送端宗等人登舟入海。
十一月十五日,陳宜中、張世傑護送著端宗趙昰、衛王趙昺及楊太妃乘一艘海船逃跑,剛一入海,就與元朝水軍相遇,幸而天氣不好,大霧彌漫,才得以脫身。離開福州之後,小朝廷失去了最後一個根據地,此後,隻能建立海上行朝,四處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