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是農業保險發展的一個重要拐點(製度演化的分叉點,或製度變遷的關鍵節點)。從1993年至今,農業保險經曆了增長速度不斷下滑的過程。1992年底全國農業保費收入達8.17億元,為恢複農業保險業務以來的最高點,占當年全國財產保險保費收入的3.38%,但到2003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下降到4.32億元,僅占全國保費總收入的0.081%和產險保費總收入的0.5%。此外賠付率不斷上升,2003年達到92.2%,大大高於保險界公認的70%的臨界點。險種數目也在不斷減少,由最多時候的60多個險種,下降到2003年的不足30個。
盡管國家(政府)從1996年開始免征農業保險的營業稅,但與高賠付率的風險相比根本微不足道。農業保險雖然潛在市場巨大,但高賠付率、高風險、高費用導致的持續經營虧損使得各商業保險公司避而遠之、不願經營,使我國農業保險發展舉步維艱、停滯不前,處於日益萎縮的困境局麵。
(五)2004年至今的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
2004年中央l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製度,選擇部分產品和部分地區率先試點,有條件的地方可對參加種養業保險的農戶給予一定的保費補貼。”在中央1號文件精神指導下,中國保險監督委員會(以下簡稱“保監會”)啟動了中國新一輪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保監會一方麵在上海、吉林、黑龍江先後批設了安信、安華和陽光3家不同經營模式的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一方麵依靠地方政府支持,在江蘇、四川、遼寧、新疆等省區開展了保險公司與政府聯辦、為政府代辦以及保險公司自營等多種形式的農險試點,並引入外資保險公司參與經營農業保險試點。從2005年到2009年連續5年中央1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穩步發展的精神和方針。2007年和2008年財政部根據中央精神,製訂了《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管理辦法》、《中央財政養殖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辦法》(財金[2008]27號)和《中央財政種植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辦法》(財金[2008]26號)等相關政策,從財政上配合、支持、指導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在中央1號文件精神的指導下,在保監會、財政部相關政策文件的引導下,在地方政府配合支持下,在保險公司和農戶的積極參與下,政策性農業保險形成了新一輪的試點高潮,農業保險試點範圍逐步擴大,經營主體不斷增加,經營模式開始多元化,保費收入、參保率不斷提高,初步改變了1994年以來農業保險逐步萎縮的局麵。從農業保險保費收入、人均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農業保險密度)、農業保險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農業保險深度)等幾個主要的衡量農業保險發展水平的指標來看,農業保險獲得了快速、穩定發展。各地區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形成了“商業保險公司代辦農業險;在經營農業險基礎較好的地區如上海、黑龍江等,設立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設立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在地方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嚐試設立由地方財政兜底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引進具有農險經營的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的外資或合資保險公司”等五種模式。
第二節國外(地區)農業保險製度的演化曆程
現代農業保險製度是現代工業革命的產物,是現代工業文明改造傳統農業,並建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成果。工業革命和市場經濟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資本主義農業的轉變。傳統農業的資本主義轉型構成了現代農業保險製度產生的製度背景和曆史約束,傳統農業的成功改造和轉型推動了現代農業保險製度的發展。相繼完成工業革命的法國、美國和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是農業保險製度的較早創立者和推動者,並形成了目前農業保險發展有代表性的法國、美國、日本等模式。在獲得政治和經濟獨立後,印度、菲律賓等發展國家紛紛學習、仿效歐美發達國家,創立農業保險製度,以推動本國落後的傳統農業的現代轉型,促進本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由於政治製度、經濟環境、曆史文化等製度環境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農業保險演化道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農業保險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