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中國農業保險的製度需求
農業保險製度均衡分析,涉及到這樣一個根本問題:如果農業保險製度均衡隻是一種理想狀態,一種瞬間的結果,如同市場出清一樣,那麼農業保險製度非均衡就是一種常態。農業保險製度非均衡說明農業保險製度並非完美的,農業保險製度存在缺陷。農業保險製度存在缺陷,必然被更完善的新製度所取代。如果存在建立新製度的巨大收益,具有製度理性的主體必然會根據成本收益權衡,在收益大於成本時,實施創新,建立新製度以取代舊製度,新的農業保險製度安排形成。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製度環境在不斷發生改變,現存的農業保險製度與製度環境的關係可能從耦合轉變為互斥,導致製度收益下降,製度主體將隨之進行策略調整、采取新的行為選擇,進行成本收益權衡,實現新一輪製度創新,供給能帶來更大收益的新製度以替代現存製度。如此循環反複,新製度不斷替代舊製度,從而形成農業保險製度的螺旋式動態演化。製度非均衡的存在,說明有實施製度創新的可能性,而成本收益權衡,說明有實施製度創新的必要性。因此,製度均衡→製度非均衡→製度均衡→製度非均衡,如此循環反複,實現了農業保險製度的動態演化,但可能是沿著高效的路徑演化,即製度進化,農業保險製度不斷完善;也可能是沿著低效甚至無效的路徑演化,即製度退化,農業保險製度發展停滯。究竟出現哪種路徑、哪種結果,這就取決於來自供求兩方麵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即政府、保險公司、農民之間的相互關係與互動。
我們為什麼需要農業保險製度?農業保險製度何以產生?農業保險製度具有何種績效?需求誘導型的製度變遷有何特征及其引致製度變遷的需求誘導因素是什麼?這是分析中國農業保險製度必須加以分析和闡釋的製度需求的基本問題,隻有對上述問題闡釋清楚,我們才能從製度供求力量、製度供求主體互動中,探究農業保險製度演化的軌跡、動力及其變遷機理。
3.1.1不確定性與農業保險製度需求
不確定性是指經濟行為人麵臨的直接或間接影響經濟活動的外生和內生因素,無法準確地加以觀察、分析和預見。人類社會的發展已經揭示出客觀世界普遍存在著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比確定性更為基本。世界是運動的,運動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同樣如此,因此,由於運動和變化導致的不確定性必然貫穿於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始終。正如普裏高津在其所提出的“耗散結構理論”中所闡釋的“人類社會係統,從本質而言,不確定性是常態,而確定性是例外。”不確定性是人類社會發展普遍麵臨的問題。製度形成於人類為降低所麵臨的不確定性,實現人類發展與合作穩定性的需求。“製度通過向人們提供一個日常生活的結構來減少不確定性。”為對付“不確定性”,提高對未來的預測力,減少資源浪費或空置的現象,人類通過學習和掌握各種知識、信息和技術,構建、設計各種規則,以降低不確定性存在所產生的社會經濟的交易成本。所以,對付不確定性,降低交易成本,是人類構建包括農業保險等各種製度安排的原始動力。農業保險製度的一個重要功能就在於它能有效地應對不確定性,降低交易成本。
(一)農業生產不確定性的根源:自然生態係統演化的非平衡性
農業生產對自然資源環境存在高度的依賴性,即使在科學技術非常發達的今天,農業生產活動仍然擺脫不了受大自然和資源環境的控製和影響。資源環境決定了農業生產活動的分布,影響了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也決定了農業的產出水平。
中國地域遼闊、自然生態環境複雜,複雜的地理和自然生態環境導致自然生態係統演變充滿不確定性,導致中國自古到今自然災害頻繁,嚴重威脅了農業生產的穩定,影響了社會穩定發展,增加社會發展的交易成本。這種自然生態係統的複雜性及其導致自然災害風險誘發了中國農民創新各種規避、轉移風險的方式、方法,也構成農業保險製度需求的客觀基礎。
(二)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與農業保險製度的形成
農業生產的不確定來自兩個方麵,一是農業生產的外部自然環境的不規則變化,自然生態係統演變的不確定性;其次是農業生產主體的有限理性,尤其是在生產力水平落後和科學文化知識低下的情況下,農民難以準確預測和把握自然災害、氣候等生態環境的異常變化,農業生產很多時候隻能靠天吃飯、聽天由命。因此,農業生產主體的信念結構、知識積累水平和農業生產環境的變化決定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是非線性的,是充滿不確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