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交往模型是基於這樣的事實和假定:
①農業保險的區域性。農業保險的參保主體往往都是某一區域內的所有農戶或部分農戶,同一區域內的農戶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這與其他商業保險參保主體的廣泛分散性,以及投保主體之間沒有任何相關關係,是明顯不同的。由於農業保險區域性,農戶的投保行為將對其他農戶產生影響,如損失補償、風險防範、防災防損等保險效應具有正外部性和擴散性。
②農民居住區域的聚集性。在農村形成發展過程中,農民絕大部分都是以血緣或地緣形成群體聚居關係,形成各種各樣的以一定的社會關係網絡(血緣聯係、地緣聯係)為基礎的自然村落。同時,由於農民聚集居住環境的相對封閉性,使得鄉村的社會關係網絡也相對穩定、封閉,由於這種封閉性,限製了村落共同體的擴張,導致村落共同體的範圍和半徑相對於城市更為狹小,但也增強了鄉村社會網絡中的農民之間緊密聯係,鄉村社會關係關係網絡以及支持這種網絡存續和發展的各種習俗、道德、倫理、信仰等對農民之間互動交往關係產生了深刻影響。在這種封閉、穩定、狹小的鄉村社會關係網絡之中,農民之間交往、互動更為頻繁、更為緊密,農民個體的行為受到鄉村社會關係網絡以及網絡中其他成員的行為的影響更為深刻,導致農民的行為特征具有更多的同質性、盲從性。
③農業生產的協作性。小土地所有製、家庭承包經營責任製下,導致農戶的生產更為分散,農業生產的合作化、協作化程度相對於規模化農場農戶生產低,雖然在大部分農業生產環節中,家庭式小農的經營比較分散,協作程度低,但在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防災防損等方麵,卻需要農戶之間的合作和協作,同時農村基層行政體製改革也將強化政府在推動農戶之間的生產合作、協作,推進農業生產規模化發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麵,隨著市場經濟對農業生產的滲透不斷加深,農業生產商品化、組織化、協作化程度將不斷提高,以市場為紐帶和媒介,把更多分散的小農整合起來,實現農業生產的商品化,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市場化、集約化程度,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的投入產出率和邊際報酬率。
其次,關於農戶行為特征的描述和假定,農戶的行為特征將影響到農戶的策略選擇,進而影響博弈的均衡結果。
①信息不完全。由於農村環境的相對封閉性,農戶對信息了解程度有限;其次,由於受個人知識結構和鄉村知識存量的限製了,農戶對生產投入產出、農業風險、農業保險的福利效應的認知是非常有限的。農戶對生產投入產出結果的核算很難想企業那樣準確化,農戶有關自然災害防範、防災防損、動植物疾病控製、先進農業生產知識的掌握有限,對於農業保險技術條款、合同的權利、義務缺乏概念化的認識,對農業保險福利效應的認知也相當有限。
②由於信息不完全,農戶的特定偏好,農戶並不具有完全理性,而是具有製度理性。製度理性意味著博弈方的初始選擇不一定是最優策略,但是在博弈過程中農戶能根據製度環境的變化,通過學習、選擇和試錯尋找到最優的策略,製度理性也意味著一般至少有部分博弈方的初始選擇,不會采用完全理性博弈的均衡策略;均衡(最優策略)是通過不斷試錯、調整和改進逐漸達到的,而不是一次性選擇的結果。這裏的製度理性假設是假定博弈方有一定的統計分析能力和對不同策略收益的事後判斷能力,缺乏完全的事前預測能力,但具有根據製度環境變化做出適應性調整的能力。
(二)政府——農戶之間交往互動的動態演化博弈分析
在上述假定之下,構建演化博弈動態模型,分析、研究在不同的初始條件——政府政策製度安排下(支持,不支持)下,農戶之間自發演化而來的交往規則(製度),一種交往規則(製度)對應於演化博弈模型的一個演化穩定策略(ESS)和演化穩定均衡(ESE)。
(1)農戶演化博弈模型的複製動態方程(Replicator Dynamics Equation)
根據前麵的假設,具有製度理性的農戶有一定的統計分析能力、對不同策略得益的事後判斷能力和根據製度環境變化進行適應性調整的學習能力,得益較差的農戶遲早會發現這種差異,並開始學習模仿另一類型農戶的策略。因此農戶類型的比例是隨時間而變化的,可以表示為時間的函數。這個比例隨時間變化的速度取決於博弈方學習模仿的速度,一般情況下,農戶的學習模仿速度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模仿對象數量的大小(可用相應類型的博弈方在整個群體中的比例表示),因為這關係到觀察和模仿的難易程度;二是模仿對象的成功程度(可用模仿對象的策略得益群體超過平均得益的幅度表示),因為這關係到判斷差異的難易程度和模仿激勵的大小,因此博弈方策略類型的比例隨時間變動的動態變化率可以用複製動態微分方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