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時3年的思考、2年的準備、1年的撰寫和修改,論文終於定稿付梓。論文定稿之時,未有如釋重負之感,就像長途跋涉的行者,一路上尋找夢中的美景,到了終點卻發現:許多想象中的美麗不曾經過。有太多的遺憾留在了最後一個句號裏。

每每提筆之時,總是雄心萬丈、思潮泉湧,但是真正動筆時,卻是“心有所想,卻言不由衷”,而當擱筆反觀自己的文字時,往往會十分汗顏,甚至有不忍卒讀之感,因為還有那麼多未盡之言及未盡之意。但隨著論文的每次修改,在不斷地精雕細作、反複斧正的過程中,自己的認識、理解也在不斷地深化和成熟,飽受打擊的自信心也得以逐步恢複,對自己的看法也日漸客觀,這也算是博士期間閉關修煉對於人生境界的某種提升吧。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我輩不敢與大師坐而論道,能得其一境,也係吾輩之所幸,而不枉多年之心血和頓悟。

古人雲:“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拙文可能“取法乎上,僅得其下”。初稿完成,示之以人,不想打擊我的人說“高深莫測”,實話實說的人則說“不知所雲”。而我終於明白,做論文與製度演化一樣也要遵循一種“層層積累、水到渠成”的規律。人類多少願望、理想和意誌,盡管美好,卻要在此規律麵前沉沙折戟!然而種種挫折、失敗和努力都會沉澱下來,成為一種積累。厚實的積累或許才能取得那麼一點點艱難的進步和創新,厚積方能薄發。本文的意義也許隻是這樣一種小小的積累之上的一點點進步和創新,或者更為準確地說,隻是一種探索,一種嚐試吧。

隨著論文寫作的深入,我越發感到農業保險製度及其演化的複雜性,正如霍奇遜所言,“製度遠比我們所想象的複雜”,這種複雜性和難於駕馭性已經遠遠超出了我當初的想像,麵對我們身處其中的種種製度和規則,或許由於我們都已習以為常,卻無法認識和把握其全貌,由於“熟知”而難以產生“新知”,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因此,盡管這個選題具有相當的難度,但也富有挑戰性、開拓性,從製度演化這個全新的視角去研究農業保險,進行一些有價值的思考,獲得一些新的認識,形成一些新的觀點,提出一些新的見解,從而跳出傳統認知局限,進行一些探索和嚐試也是富有價值的。馬克·吐溫說:“天底下什麼樣的樂趣最高尚?天底下什麼事最令人感到滿意?新發現!”,通過探索能獲得一些新發現,也正是學術研究的樂趣所在,也正是這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追求新發現”的樂趣所在給予了我堅持下去的動力,“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