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仁天皇目光閃動,基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
伊藤博文做了手勢,宮女拉開布幔,露出一副巨大的東亞地圖,中朝日俄、各大城市、交通要道、港口海域一目了然,有戰略意義的地點,特別加以注明。
“陛下請看。”
伊藤博文微一鞠躬,待睦仁起身走近,接過宮女遞來的木棍,邊指示邊彙報:“目前在朝鮮,我軍處於劣勢,僅有第五師團一部數千人,而且在九天前,大島義昌為了策應井上支隊,親率兩千人北上,估計已入平安道境內。”
睦仁天皇微驚:“清軍萬人入駐平壤,我軍豈不危矣?”
伊藤博文苦笑一聲,點點頭:“臣已發電報,讓漢城派人火速通知,但時間趕不上,不樂觀的講,井上支隊可能遭遇不測,大島所部也很快與清軍交火,寡不敵眾,情況不妙。”
看到睦仁目光陰冷,伊藤博文心中無奈,硬著頭皮道:“我們需要爭取時間,十天到半個月,快速動員第二師團、第三師團、第四師團入朝,並臨時征召兩至三個預備師團,隨時準備上前線。”
睦仁的臉色很難看,在室內慢慢的徘徊,沉吟不語。
換著從前,伊藤博文肯定是侃侃而談,努力說服天皇,海戰慘敗後,伊藤博文的信心受到打擊,不再有往日指點江山的氣度,忐忑不安的低頭,天皇的每一個腳步聲,都讓他心驚肉跳。
他們都明白一點,從日本運兵至漢城,最起碼需要六天,倘若清軍果斷南下,漢城危在旦夕,朝鮮局勢將糜爛到極點,弄不好輸個精光。
這幾天,每一秒都相當難熬。
過了好一會兒,睦仁回到了地圖前,冷聲道:“清軍在朝鮮的統帥是徐用儀,這個老頭子,聽說是主和派,這次主動請纓坐鎮,甚為可疑,你覺得,他有此魄力嗎?”
清廷的每位重臣,日本都有詳盡的情報,伊藤博文不假思索:“絕無可能。”
睦仁沒追根究底,目光定於元山港,隱有憂色。
前幾天就傳來消息,搶占元山的軍艦、商船,同樣全軍覆沒,又是一件讓他心裏滴血的慘劇,更可怕的是,第二批船隊茫然不知,早兩天啟航,想追也來不及了,幸好提前封鎖信息,否則又是一場軒然大波。
“漢城名險實安,元山是另一個支點,按原計劃,今天上午十點半,艦隊將到達元山港。”
伊藤博文看在眼裏,故作信心百倍:“清軍人數極少,上次使詐獲勝,我軍又是實力弱小,過於輕敵導致失敗,今次的戰鬥迥然不同,我軍實力強大,必能擊潰清軍,成功登陸,控製附近地區,以臣之見,駐北京公使中午開始行動,向清廷表示和談姿態,要求朝鮮暫時停戰,保持各自的防線。”
睦仁天皇看了他一眼,沒表態,慢慢的回到禦座上,閉目養神。
伊藤博文不驚反喜,取出一迭文件,畢恭畢敬的說道:“催促各國公使盡快回到北京,參與調停,臣草擬了一些內容,除了以前的條件外,雙方交換戰俘、交還被俘的船艦,必須阻止鬆島、比睿拖到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