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第四代皇帝是漢和帝劉肇(79年—105年),他是漢章帝的第四子,生於建初四年(79年),親生母親是梁貴人,後被章帝竇皇後收於膝下。他於建初七年(82年)被立為皇太子,章和二年即帝位。在位17年,諡號“孝和皇帝”,廟號“穆宗”。
東漢第五代皇帝是漢殤帝劉隆(105年—106年),出生僅百日登基,在位八個月即夭折,年僅2歲。
1.太後專權:位高權重的外戚竇氏
外戚專權,奸臣當道,年少英明的和帝,一腔熱血灑於東風,斬除外戚,奪回了劉家的皇權。
和帝即位時隻是10歲的孩童,皇權自然落到竇太後手中,竇太後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鞏固皇權,實質是維護竇氏家族的利益。
首先,是封官集權。竇太後所封之官,要麼是她的親屬,要麼就是肯順她意的朝臣。竇太後之兄竇憲由虎賁中郎將提升為侍中,掌管朝廷機密,負責發布王命;她的弟弟竇篤任虎賁中郎將,統領皇帝的侍衛;另外兩個弟弟竇景、竇環都任中常將,負責傳達詔令和統理文書工作。經過這番任命,竇氏兄弟就都處於皇帝身邊的顯官要職之位,自然也就掌握了國家的政治中樞。
其次,宣布解除郡國鹽鐵的禁令。竇太後為了迎合豪強地主的利益,大開鹽鐵禁令,環境遭到了破壞,資源被浪費,稅收減少了,豪強勢力逐步壯大,國家利益卻被損害。
然後,竇太後又因私利去攻打北匈奴。南匈奴單於在北匈奴遭受災亂之時,請求大漢王朝幫助他掃平北匈奴。朝臣們並不同意去管他國之事。但由於竇憲無視皇權,刺殺了來京都洛陽吊唁章帝的都鄉侯劉暢,竇太後為使竇憲免遭處罰,便派他為車騎將軍,與南匈奴一起攻打北匈奴。
竇憲率軍於永元元年(89年)與北匈奴軍大戰於稽落山,大獲全勝,追擊餘部一直到私渠比革是海。出塞三千餘裏,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刻碑銘功後班師回朝。得勝還朝後的竇憲,更加不可一世,耀武揚威。他刺殺劉暢之罪沒有人再敢提起,竇太後將其加官封爵,升任大將軍,又封為武陽侯。自竇憲充任大將軍後,這一職位居三公之上,僅次於太傅了。跟著沾光的還有:竇篤升任衛尉、竇景和竇環升任侍中。竇氏兄弟驕奢日盛,滿朝文武無人敢違,漢家江山儼然為竇家所有。
尚無執政能力的和帝隻得任由竇太後獨斷專橫,將政權攬於自己一人之手。竇太後把大批竇氏家族子弟和親朋故舊升任為朝官或地方官,從而上下勾結,報複打擊,專權放縱,為所欲為。其弟竇景放縱奴仆胡作非為,甚至大白天公然攔路搶劫,侮辱婦女,有關部門竟不敢言。其兄竇憲養了許多刺客,實行暗殺政策,謀害那些具有宿怨私仇、持有不同政見、可能危害竇氏的人。竇太後依靠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來滿足一己私欲。永元元年(89年)正值竇憲征兵北伐匈奴,竇太後下詔為弟弟竇篤、竇景修建豪華住宅,府第相連,占地無窮,大興土木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更增加了人民負擔。
從和帝即位到永元四年(92年)上半年的近五年時間裏,竇太後一直把持朝政,和帝實際上隻是一個傀儡皇帝。隨著竇家權勢、欲望的膨脹,竇氏甚至有了剽竊皇位的念頭,打起了誅殺和帝的算盤。漢家江山,一時處於危急之中。
2.奪權親政:排除異己,整頓朝綱
封建統治階級政權利益的鬥爭,可謂極為激烈,為了達到自己的欲望,各方努力展開爭鬥,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奪權篡位,和帝的公正處事維護了自己的政權。
隨著年齡的增長,漢和帝劉肇越來越懂事,他已看出竇氏專權的危害,又在那些忠於劉氏家族的大臣的引導之下,懂得了維護漢家江山的重要性。另一方麵,權勢日益膨脹的竇氏家族也感到了和帝成人後潛在的威脅,他們不惜鋌而走險,陰謀殺害和帝。竇憲與女婿郭舉及其父郭璜、部下鄧疊及其弟鄧磊等,一起密謀殺害和帝劉肇之事,試圖篡漢家江山取而代之。和帝經人密奏得到這個消息以後,清楚地認識到,一旦竇憲陰謀得逞,自己的性命難保不說,且漢室江山從此易姓。於是,他決定盡早製定對策,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竇家專權以來,滿朝文武隻有司徒丁鴻、司空任魄、尚書韓棱等可以讓和帝信賴,但是竇氏此時已經限製了和帝與內外大臣直接單獨接觸的權力,和帝的身邊隻有宦官能夠替他去溝通內外,傳遞信息。經過認真的觀察,和帝覺得隻有中常侍後令(負責宮內河池苑固的宦官)鄭眾可以議此事。鄭眾服侍和帝多年,對皇室一直忠心耿耿,比較可靠,且為人謹慎機敏,可以出謀劃策。於是,和帝趁別人不在,與鄭眾說了自己的想法,鄭眾早已看不慣外戚勢力的橫行霸道,與和帝心思不謀而合,就勸和帝早些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