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竇憲正在涼州鎮守,和帝擔心一旦京城有變,他必然領兵叛亂。為了減少損失,保證事情成功,和帝下詔令竇憲來京輔政,先行把他調回來。等到竇憲回到京師,再抓捕他。事情著手的頭天晚上,和帝親自禦臨北宮,命令司徒兼衛官丁鴻,嚴兵守衛,緊閉城門;命令執金吾、五校尉等分頭捉拿郭氏父子和鄧氏兄弟,清除了有兵力的外圍勢力。次日,和帝派謁者仆射直入竇家,宣讀詔書,將竇憲的大將軍印綬收回,並限令竇憲與其弟竇固、竇景等各回封地。郭璜等人下獄處死,和帝因竇太後的養育之恩,沒有公開處死竇氏兄弟,等他們回到封地後才下令他們自殺。竇氏四兄弟中除竇環未參與謀反被免罪外,其餘全部斃命。
竇氏為維護專權,安插了大量黨羽,且竇氏家族權勢的貴盛造成了一些時臣趨炎附勢成風,因此朝廷上下多有附臣與親信。和帝執掌政權後,立即著手清理竇氏家族的餘黨。太尉宋由因為竇氏黨羽而被罷免後自殺,其他竇氏的親朋故舊,凡是依仗竇家的關係而做官的,全部遭貶官回家。
年僅14歲的和帝在這場奪權鬥爭中以勝利告終。整個過程幹淨利落,並沒有引起朝野的極大恐慌與混亂。由此可見和帝的機智、敏銳、幹練與穩重。在鏟除竇氏一黨的過程中,也免不了有一些挾私怨報私仇的現象發生,班固便是蒙冤而死的一位將軍。漢和帝後來知道了這些情況,便下詔譴責那些朝臣公報私仇的惡劣行徑,並將那些害死無辜之人的獄吏處死抵罪,充分表現了和帝處事公正、有錯必究的能力。
3.清明政治:以民為本,鞏固社稷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國以民為本,民無信不立。民氣不順,那麼社會就難以穩定。解民憂、順民氣,國家才能走向和諧!
一舉掃平了外戚竇氏集團的勢力,和帝揚眉吐氣,開始親理政事。他非常勤懇,每天早早上朝,直到深夜仍然批閱奏章,可見他對自己皇權得之不易的珍惜。和帝親政以來從不荒怠政事,他的所作所為可以使他稱得上是一位英明之主。
永元九年(97年)竇太後死。由於宮廷緊守秘密,和帝為梁貴人所生的事實始終沒予公開。太後死後,梁家才敢奏明朝廷,為梁貴人討一個說法。和帝這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謎,但在如何安置竇太後的問題上,和帝卻念及竇太後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認為不應降黜,於是不降等號,諡為章德皇後。梁貴人被追封為皇太後。
和帝深感吏治建設對一個政權的重要性,因而非常重視官吏的選擇任用。據統計,和帝當政時期,曾四次專門下詔納賢。這不僅反映出東漢吏製的空虛與墮落,也表現出和帝為改變這種現狀而做出的積極努力。
和帝一朝,曾多次平定過少數民族的叛亂。西北有西域都護班超大破焉言,西域降附者五十餘國;東北有烏桓校尉任尚大破南單於,將遼東收歸,改為渤海郡。
和帝當政時期,曾多次下詔賑災救難、減免賦稅、安置流民,告誡臣下勿違農時。和帝在法製上也主張寬刑,他任用的掌管刑獄的廷尉陳寵運是一個富於同情心的仁愛之人,每次斷案,都依刑經而“務從和帝”,對有過失之人,也能根據情況從寬處理。和帝十分體恤民眾疾苦,多次詔令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告誡上下官吏認真思考造成天災人禍的自身原因,而他也常常以此自責。如水元八年(96年)京城洛陽地區發生蝗災,他的憂民之心殷殷可見。嶺南(今廣東地區)出產龍眼、荔枝,為了滿足朝廷需要,往往“十裏一置,五裏一堠,晝夜傳送”,勞民傷財。唐羌上書,請求停止,和帝批示同意,愛民之意,發自肺腑。
從奪回政權到親理朝政,可以看出漢和帝是一個寬和仁愛的君主。
4.陰後鄧後:是非明辨,廢立後妃
作為一個英明的君主,明辨是非,甚為重要。是非應當明辨,這樣才能鞏固自己的皇權。
和帝明辨是非,當機立斷,在清除竇氏集團的鬥爭中,他做到了這一點;在其後的廢立後妃的事情上,這一點也表現得相當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