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和帝一朝,先後冊封了兩位皇後,一位是陰氏,一位是鄧氏。陰皇後的父親是東光武帝皇後陰麗華哥哥陰識的兒子陰綱,母親鄧氏是光武帝大功臣鄧禹的孫女。陰氏於永元四年(92年)13歲時入選後宮。由於她聰明嬌美、多才多藝,漢和帝非常喜歡她,不久就封她為貴人。與陰氏一樣,鄧氏也是一位世家女兒,名綏,父親鄧訓是鄧禹的第六子,官職護先校尉,母親陰氏是陰麗華堂弟的女兒。永元四年的大選中,鄧綏因父親亡故,為服父喪,未能與陰氏一起參加特選。三年後才以特選資格進入皇宮。永元八年(96年)和帝18歲時,大長秋鄭眾奏請他冊立皇後。經過一番選擇,17歲的陰氏被冊封為皇後,16歲的鄧綏於同年被封為貴人。
陰氏原本聰慧美麗,但當上皇後以後,卻逐漸露出了驕縱的本性。她甚至在和帝麵前也會使出小姐脾氣,更嚴重的是陰氏還善嫉妒。時間長了,和帝對陰皇後漸漸產生了不滿,對她的寵愛也大不如前。
相比之下,鄧貴人卻是深明大義,善解人意。她對自己的要求相當嚴格,每事謹慎,一切行動均遵循禮法,對陰皇後更是恭敬,對待宮女、內侍等人也十分寬厚。鄧氏在和帝麵前也十分壓抑自己的個性,約束自己的行為,還時常勸說和帝不要對她特別恩寵。鄧綏有一次大病幾日,臥床不起,和帝十分憐惜,恩許她可以讓家人進宮探視,並且不限時日。鄧綏卻竭力推辭,說宮廷禁區,如果外人久留,會使他人不服,會批評天子徇私情,會譏諷後妃,於公於私都不宜。和帝聽後,對鄧貴人除了寵愛之外又加了些許敬重之情。
陰皇後見和帝對鄧貴人恩寵有加,便越加妒忌與不滿。鄧氏則加倍小心謹慎,生怕在陰後麵前有個閃失。鄧綏見和帝對陰皇後日益冷淡,對自己日見寵愛,心中很不安寧。每當和帝想在嘉德宮留宿,她總借口身體不適,勸和帝去陰後的長秋宮,可見鄧氏的寬宏大量。和帝看到她如此委曲求全,非常感慨她的以身養性。
永元十三年(101年)夏天,和帝身患痢疾,臥床很久起不來,病情日漸加重,陰皇後見和帝垂危,開始盤算如何打擊報複鄧氏。大家都以為皇帝沒有希望了,隻有鄧貴人住在嘉德宮裏天天為和帝祈禱,希望他早日康複。聽說陰皇後要加害自己,鄧氏非常擔憂,值得慶幸的是,和帝的病後來漸漸好轉,並能上朝理政,陰皇後的計劃也就落了空。陰皇後的外祖母鄧朱氏給她出主意,用巫術蠱道來咒詛鄧氏快快死去,以保全皇後之位。此術有違漢律,屬於非法行為。陰皇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也顧不了那麼多了。
永元十四年(102年)夏,有人把鄧朱氏家供蠱一事向和帝密告,和帝經查問確有其事之後,非常氣憤,遂以大逆不道之罪,將有關人員逮捕入獄。和帝認為陰後失德,不應再母儀天下,於是派人將陰皇後從長秋宮遷出別宮居住。陰皇後追悔莫及,在憂憤和羞愧中一病不起,終於在永元十五年(103年)死去,時年23歲。
陰皇後被廢之後,中宮缺位。經過慎重考慮,和帝決定立鄧貴人為皇後,朝臣均表示同意。鄧綏當了皇後,不像陰後那樣頤指氣使,她依舊謹慎自製,帶頭節儉,凡珍奇異玩,一概下令摒除,以免玩物喪誌。隻要有供皇子讀書所用的紙墨即可,其他一概無求。鄧皇後的所作所為給後宮帶來了一陣良好的風氣。才女班昭所做的傳世之作《女誡》七篇,就是根據鄧皇後的舉止言行加以修改補充而成的。鄧皇後在和帝死後,臨朝執政16年,兢兢業業,勤政愛民,扶持漢室,謹慎守成,以致最後操勞而死,這在古代後妃中實屬罕見。和帝最終選擇鄧氏為後,可以說得上是獨具慧眼。
和帝劉肇體弱多病,元興元年(115年)冬十二月辛未,和帝病死,時年27歲。和帝死時還沒有來得及立太子,陰皇後、鄧皇後都沒有孩子,和帝的嬪妃所生之子先後夭折多達十幾位。為了劉家後繼有人,之後的皇子出生後都由奶娘抱出宮外在民間寄養。和帝駕崩時已難以找到皇子們的下落。鄧皇後千方百計卻隻找到了宮女所生的兩個皇子。長者劉勝8歲,卻有瘤疾,隻好迎立出生才百日的劉隆為太子,當夜即位,即漢殤帝,尊鄧後為鄧太後。殤帝即位時還在繈褓之中,隻能由鄧太後臨朝聽政。漢殤帝劉隆於延平元年(106年)八月,死於崇德前殿,年僅2歲。此後,由鄧太後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