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第六代皇帝即漢安帝劉祜(94年—125年),他是清河王劉慶的兒子、漢章帝的孫子、漢和帝的侄子。劉祜生於永元六年(94年),登基時年僅13歲,還不具備處理朝政的能力,因此,太後鄧綏臨朝執政長達16年之久。鄧太後死後,安帝劉祜又依賴外戚及宦官來處理朝政,他是一個平庸至極、賢愚不辨的皇帝。
1.鄧氏臨朝:賢太後掌權,高枕無憂
在皇室後繼乏人的危急關頭,鄧皇後親臨執政,她吸取竇皇後的教訓,以身作則,限製外戚權力,為國家穩定做出了貢獻。
漢殤帝劉隆於延平元年(106年)八月不幸夭折,時年兩歲。漢殤帝死後,鄧太後與大臣們商量,征得他們的同意後,連夜命人迎接清河王劉慶的兒子劉祜入宮。劉祜入宮後,先是被太後封為長安侯,然後準備即位;在宮殿輝煌的燈光下,13歲的劉祜茫然不知所措,隻好聽任大臣們的擺布。鄧太後以劉祜“忠於國家,孝敬父母,仁慈厚道”,又是章帝的皇孫為由,宣布讓他繼承和帝的位置。宣詔完畢後,劉祜接過了朝臣捧上的象征皇帝權力的玉璽和綬帶,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即漢安帝。第二年,改年號為永初元年。漢安帝即位後,鄧太後還像漢殤帝時那樣,繼續臨朝執政。
鄧太後親理朝政近16年,她不失為一個明白的女主,對官員百姓實行了一係列管理措施。她勤儉節約,裁減貢賦;以身作則,限製外戚;廣納賢士,任用賢良;開辦學校,注重教育;對劉氏家族的江山穩固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鄧太後對鄧氏家族子弟的管理非常嚴格。鄧太後初登後位時,按照慣例,和帝要封賞她的宗室子弟,但她擔心自己的家族會重演曆史上外戚集團那樣的悲劇,慘遭不測,因此對皇帝的賞賜總是“謙讓”。一直到和帝死時,鄧氏家族的人受封的都很少。等到鄧太後執政以後,她更加注意自己族人的言行。鄧太後深知如果不對家族之人嚴加管束,鄧氏家族最後就會身敗名裂,因此她常常壓抑族人的欲望,限製其勢力,並時常告誡兄弟子侄們不要飛揚跋扈。鄧太後臨朝後,自然災害不斷,盜賊內起,四夷外侵,但她兢兢業業,勤政愛民,隻要聽說百姓受饑,她便徹夜不寐,親自裁減宮中的用度,救濟災民。因此,她能夠使民心穩定,天下也比較太平。
漢安帝繼位之初,鄧太後吸取前朝竇氏家族的失敗教訓,不偏重外戚,而是采取外戚與宦官並用的策略,並且還授權河南尹、南陽太守等朝廷官僚嚴格管束鄧氏家族的親戚賓客。同時,鄧太後還表揚儒學,尊事奉公,把官僚集團吸引到外戚勢力中來。綜觀東漢曆史上幾個得勢的外戚集團,鄧氏家族的表現應該是較好的一個。鄧氏兄弟不受皇封皇賜,平時,他們也小心謹慎,奉公守法,勤於處事,這和鄧太後對她家族的嚴格要求有很大的關係。
正所謂人無完人,鄧太後在執政期間當然也有失誤之處。她以女主的身份攝政,不能走出房闈之外,就不得不委用宦官這種刑餘之人,以國命寄之,宦官因而日含天憲,權勢進一步增長。一些朝臣,如大長秋鄭眾、中常侍蔡倫、秉權幹政司空周章等人多次直言勸諫,鄧太後都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除此之外,鄧太後還過分看重手中掌握的權力,以致安帝長大成人後她仍不肯還政於劉家。那些勸她歸政的人都遭到了嚴厲的懲罰。作為太後,她沒有能培養安帝怎樣做一個天子,安帝劉祜小時聰明懂禮,但長大後,安帝親近宦官,平平庸庸,令鄧太後感到不滿意。提起廢立之事,也沒有對安帝加以正確的教導。在鄧太後死後,安帝僅用五年的時間就盡失國政,這與鄧太後不能說沒有關係。
漢安帝朝鄧太後雖然壟斷了政權,但她還是比較清明忠順的,對這時期社會的穩定做出了一定貢獻,比起和帝時竇氏執政的驕奢淫逸,這可以說是大漢王朝之大幸。
2.鄧族慘禍:皇帝泄憤,累及無辜
在封建社會,誰掌握皇權,誰就掌握著天下,這使得漢安帝心懷憤懣,誅殺了鄧氏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