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坐享其成 安帝劉祜(2 / 3)

安帝前期,由於鄧太後對宦官的依靠,使宦官的權力有所擴大,宦官們占據了高官要職。鄧太後這樣做,雖然有平衡統治階級內部權力的目的,但引起了一些朝臣的不滿;同時,由於安帝成人,鄧太後卻不還政於他,使漢安帝對鄧太後日益產生不滿,兩人之間出現了矛盾。漢安帝從小在郡國中長大,對宮內的事情並不熟悉,入繼大統後,每天都與自己的乳母、宦官生活在一起,這些人的文化素養不高,隻知道貪圖小利,在安帝麵前說三道四,指責鄧太後和鄧太後家人。漢安帝的乳母王聖見鄧太後不願歸政於安帝,常常與安帝一起秘密議論此事,她擔心鄧太後會廢掉安帝,自己也就失去了靠山。由於安帝與外界接觸不深,不辨真偽,隻知道權力應該是自己的,因此對太後日益嫉恨,鄧太後也逐漸對安帝的品行產生了不滿。

建光元年(121年)三月,41歲的鄧太後因病去世,漢安帝親政。這時,在漢安帝周圍已經形成了以乳母王聖、中黃門李閏、江京為首的宦官集團。安帝長期不滿受製於鄧太後的地位,鄧太後的死對漢安帝來說可真是一次大解放,鄧氏外戚奉公守法,沒有獨攬大權,漢安帝可以毫無顧忌地行使皇權了。

鄧太後去世後,乳母王聖和那些曾經受過太後責罰的官員一起,誣蔑鄧太後的兄弟鄧弘陰謀廢黜漢安帝另立平原王劉得為帝。這一誣告正中安帝下懷,漢安帝立即以謀反罪將鄧弘處死,鄧家的人很多遭貶官、慘死、流放,和鄧氏家族關係密切的地方官吏也有很多人受到牽連。鄧氏家族作為外戚雖然沒有違反國法,卻與以往的外戚命運並無不同。比如,像漢高祖時的呂後、漢宣帝的霍後、漢成帝的趙後、漢章帝的竇後。外戚之家得寵於先帝,卻不被新帝恩寵,是應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古語,一朝天子也自然是一朝外戚;另外,新皇帝要形成自己的核心,就必須要除去先帝皇後的家人,將其取而代之。

鄧氏家族被清除以後,一些正直的大臣開始為鄧氏申冤,之後又不斷有人上書為他們喊冤。漢安帝怕引起大亂,也是在確實找不到處置鄧氏家族把柄的情況下,下詔各州郡,將鄧太後之兄遷葬於洛陽家族的舊墳內,命各個公卿都參加他的葬禮;又下詔命鄧太後的弟弟返回京師,以平息朝臣的憤怒之情。

分析鄧氏家族獲禍,主要是由漢安帝年長後,鄧太後不還政的原因造成的。漢安帝誅殺鄧氏之後,宦官得勢,他們招引失意的官僚和地方豪強做官,使之成為自己的黨徒,與外戚集團對抗和爭權,東漢的政治更加黑暗了。

3.放權外戚:倚重三種勢力,做甩手天子

安帝放權於外戚奸佞,任由宦官專權,導致吏治腐敗,民怨沸騰,外戚與宦官專權的局麵愈演愈烈,最後引發了廢長立幼、欺君罔上的事件。

安帝在鄧太後的操縱之下,雖然登上帝位,卻沒有親政,因此,等鄧太後死後,安帝親政時,他便顯得能力有限。大體看來,安帝在管理朝政的五年中,先後依賴過三種勢力:安帝奶奶宋氏家族、皇後閻氏家族、宦官。安帝追尊父親清河王劉慶為孝德帝,追尊母親左氏為孝德後,追尊奶奶宋貴人為敬隱後;並封奶奶的四個兄弟宋衍、宋俊、宋蓋、宋暹為列侯,宋氏一族中被封為卿、校、侍中大夫、謁者、郎吏的有10多人。長樂宮宦官蔡倫因當初受竇氏的指使誣陷宋貴人,安帝登基後下令讓蔡倫自己到廷尉受刑,逼得這位中國古代的發明家(四大發明之造紙術)飲毒而死。

河南滎陽人閻姬是漢安帝的皇後,她的祖父閻章的兩個妹妹都是漢明帝的貴人,閻家因此成為皇親國戚。元初二年(115年)也就是閻姬被選入宮的第二年被冊封為皇後。她的父親閻暢被任為長水校尉,又封北宜春侯,閻暢死後其子閻顯承父業。安帝親政後閻皇後的兄弟閻顯、閻景、閻耀、閻晏都得以升遷卿、校之職,他們掌握著京師禁兵。延光元年(123年),安帝又改封閻顯為滎陽君,就連閻顯、閻景那七八歲的兒子們也都被任命為黃門侍郎。閻皇後欲效仿鄧太後淩駕於萬人之上,她想方設法地參與朝政,安帝唯命是從,閻氏家族一時間權傾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