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前是瀚海沙漠,往後是李靖的貓爪,前有沙漠,後有貓爪,阿史那咄苾的路又在哪裏呢?

瀕臨絕境的阿史那咄苾並沒有束手就擒,他也不準備束手就擒,在前有沙漠後有貓爪的形勢下,阿史那咄苾依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知道此時死磕已經沒有意義,有意義的隻有忽悠!

在陷入絕境之前,阿史那咄苾是有準備的,他早早派出親信執失思力前往長安向李世民求饒,表示願意舉國歸順唐朝,而他將親自前往長安朝拜。

不可一世的頡利可汗會如此輕易地服輸?怎麼可能!

事實上,頡利可汗的這一招不算新鮮,草原上的很多動物都會,歸結起來隻有兩個字:裝死!放在頡利可汗的身上,那就是裝可憐,隻要李世民的心一軟,他就有了喘息的機會,隻要有了喘息的機會,他就可以拖到草青馬肥之時,隻要到了草青馬肥之時,草原就依然是頡利可汗的天下,最不濟還可以橫穿瀚海沙漠,讓唐朝鞭長莫及!

換作一般的君臣,或許頡利可汗這條妙計足以生效,隻可惜他遇到的是李世民和李靖這對君臣,這兩個人不用粘毛就比猴精,更何況,打仗對他倆而言本來就是家常便飯。

令人奇怪的是,在如何對付頡利可汗的問題上,君臣二人並沒有進行溝通,李世民隻是安排唐儉作為使節前往頡利可汗的大營安撫,同時詔令李靖準備率軍接應頡利可汗歸順唐朝。

李世民下的這盤棋到底是打還是和呢?

從表麵看,李世民已經派出唐儉作為安撫使節,並命令李靖接應,這分明是一盤和棋啊。真的是一盤和棋嗎?作為皇帝的李世民真的看不出這有可能是頡利可汗的緩兵之計嗎?

李靖心中充滿疑慮,在他看來,此番頡利可汗求和,分明就是拖延時間,以頡利可汗的性格,不到山窮水盡絕不會輕言放棄,況且即便接連遭受唐朝重拳,東突厥卻並沒有真正傷筋動骨,假以時日,必定會東山再起,難道這些皇帝李世民真的看不出來嗎?

苦思無果,李靖找來李世勣商量,結果李世勣與李靖的想法不謀而合,以二人多年對付東突厥的經驗判斷,此時與東突厥媾和,無異於放虎歸山,東突厥這隻虎可是千萬放不得的!

英雄所見略同,皇上下的這盤棋絕不是和棋!

李靖和李世勣是對的,倘若李世民是一位太平天子,或許他會很樂於看到東突厥的求和,然而李世民不是太平天子,他恰恰是一位從戰火中走出的天子,他的目光比太平天子看得更遠,他要的絕不是短暫的求和,他要的是大唐的長治久安!

破解了李世民的詔令深意,李靖和李世勣抱定了決戰到底的信念。經過研究,他們發現,此時唐朝安撫使節唐儉已經進入東突厥的大營,唐儉必定會傳達李世民的和平詔令,那麼此時的頡利可汗的防備必定會鬆懈,他一定想不到,李靖和李世勣竟然會對皇帝的詔令“陽奉陰違”!

李靖隨即決定,精選騎兵一萬人,隻攜帶二十天糧草,直撲頡利可汗大營!

對於李靖和李世勣的決定,張公謹是不同意的,他說:“詔書已許其降,使者在彼,奈何擊之!”顯然張公謹是個按合同辦事的人。李靖和李世勣卻不這麼看,戰爭本身就是一場兵不厭詐的遊戲,隻要對本方有利,怎麼玩都行!李靖回應道:“此韓信所以破齊也。唐儉輩何足惜!”(漢初韓信奉命征討齊國,進攻還沒開始,便傳來酈食其說降齊國的消息,韓信不為所動,以未接到停止進攻的詔書為由,按原計劃攻打,將猝不及防的齊滅國!)

當夜李靖率軍先發,李世勣隨後出發,目標鎖定被和平衝昏頭腦的阿史那咄苾!

李靖大軍連夜進發,居然在進軍路上遇到了東突厥一千多帶帳篷的部眾,隨即全部俘虜,但是一個不殺,一起裹挾著向阿史那咄苾的大營進發,這些被裹挾的部眾就是唐軍天然的掩護。

隨後李靖派出了一支二百人的先鋒部隊,領頭的便是後來的唐朝名將蘇定方。蘇定方率領這支二百人的隊伍一路直撲阿史那咄苾的大營,天公作美的是,當天夜裏居然還起了大霧,借著夜色和大霧的掩護,蘇定方部慢慢地逼近了阿史那咄苾的大營,而此時的阿史那咄苾還在得意自己的緩兵之計。他滿心以為唐朝使節唐儉的到來就意味著緩兵之計已經奏效,卻沒有想到,李靖和李世勣就是兩隻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貓!

蘇定方的先鋒部隊一直挺進到距離阿史那咄苾大營隻有七裏的地方,到了這個時候,阿史那咄苾的崗哨才發現了唐軍!

得知消息的阿史那咄苾已經來不及集結隊伍,因為七裏實在太短了,三千五百米,對於高速奔跑的戰馬而言也就是一瞬間。阿史那咄苾跳上自己的千裏馬,借著夜色的掩護倉皇離去,身後留下群龍無首難以集結的大軍。

阿史那咄苾逃走不久,李靖的大軍就衝進了他的大營,群龍無首失去指揮的大軍一觸即潰,四散逃離,李靖此役斬殺一萬餘人,俘虜男女十萬餘人,同時斬殺隋室宗女、阿史那咄苾的妻子義成公主,俘虜義成公主的兒子阿史那疊羅施。值得慶幸的是,被當成炮灰的安撫使節唐儉居然在慌亂中平安逃回了李靖大營,不然唐儉做鬼也不會放過李靖,還外帶感謝他八輩祖宗!

丟盔卸甲,喪妻失子,還有比這更壞的結局嗎?有!

趁著夜色掩護的阿史那咄苾一路瞪大了自己的眼睛,他試圖用自己的眼睛尋找屬於自己的光明,然而命中注定他是找不到的,因為他的苦主李世勣正在前方等著他。

原本阿史那咄苾準備先逃到磧口,再從磧口橫穿瀚海沙漠,隻要過了瀚海沙漠,那邊就會有鐵勒部落接應,到時自己率領的一萬多士兵依然會是東山再起的資本。

然而,等到了磧口之後,阿史那咄苾發現自己又被唐軍算計了,李世勣已經早早地等在那裏,並且布下了天羅地網,有利地形已經被他占據,闖關已經不可能了!

阿史那咄苾畢竟也是一世英雄,眼見前方無路可走,他並不慌亂,撥轉馬頭向西便走,身後隻有零散的騎兵跟隨,隻留給李世勣幾個寥落的背影!

“想抓我,沒門!”阿史那咄苾在心中恨恨地說。

“沒關係,他跑不出大唐的手掌心!”李世勣輕鬆地說道,因為他知道,大唐的貓已經遍布整個邊境,抓住阿史那咄苾僅僅是時間問題,而且時間一定不會太長!

阿史那咄苾西奔之後,待在原地的士兵不知道何去何從,最後在大酋長的帶領下,全體向唐軍投降,李世勣一盤點,此役俘獲五萬餘人,又是一場大勝!

至此,阿史那咄苾原有地盤喪失殆盡,南起陰山,北到瀚海沙漠,從此歸於大唐名下!

如果時光倒流四年,阿史那咄苾一定不會料到如今這樣的結局。

如果時光倒流四年,李世民也未必有將阿史那咄苾打翻在地的絕對信心。

時間是最好的見證,生活是最好的導演,僅僅四年,唐朝與東突厥便完成了角色轉換,盡管阿史那咄苾有些心不甘情不願!

貞觀四年三月,對於大唐而言,這是一個火紅的三月,這一個月利好不斷,好戲連台!

三月三日,李世民任命突厥夾畢公爵阿史那思摩為右武候大將軍,這是李世民鄭重任命的第一個東突厥大將軍。之後不久,阿史那思摩的突厥同事便多了起來,五品以上的突厥官員達一百多人,幾乎占中央官員的一半,這是何等的胸懷,這就是李世民的胸懷,包容四海的胸懷!

三月三日這一天,李世民對阿史那思摩進行了任命,卻沒有想到,他自己也將得到一個任命。

這一天,唐朝四方少數民族酋長、國王雲集長安皇宮門前,向李世民送上他們醞釀已久的尊號:天可汗,普天之下共同擁戴的可汗!

得到這個尊號,李世民心花怒放,在他之前沒有一個中原政權皇帝得到這個封號,即使漢武大帝劉徹,也隻是中原政權的漢武大帝,而不是全天下的大帝,如今四方少數民族臣服,奉上尊號“天可汗”,這是何等的榮光!在中國大曆史上前無古人,後有來者乎?

然而,即便想到這一層,李世民還是謙虛地擺了擺手,說道:“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意思是說,我是大唐的天子,難道還要兼職幹可汗的事情嗎?

這是個設問句,答案是肯定的!(注意此處可能有掌聲!)

李世民話音剛落,文武百官和四方少數民族酋長、國王高呼“萬歲”,場麵激昂震撼,令李世民久久不能平靜。自此李世民默認了天可汗的尊號,在給西北邊陲少數民族酋長頒布詔書時,一律自稱“天可汗”。

在李世民被擁戴為天可汗的同時,他的老朋友阿史那咄苾又在做什麼呢?

阿史那咄苾一直隻是在做一件事,體會什麼叫“喪家之犬”。

阿史那咄苾西奔之後,將目標鎖定在唐朝的靈州(今寧夏靈武縣),那裏有他碩果僅存的忠臣阿史那蘇尼失。

阿史那蘇尼失是啟民可汗一母所生的親弟弟,始畢可汗、處羅可汗、頡利可汗都是他的侄子,鑒於他與啟民可汗一母所生,他的侄子始畢可汗就將他封為沙缽羅將軍,管轄部落屬民五萬家,牙帳設立在唐朝靈州的西北。

自從被封為沙缽羅將軍之後,阿史那蘇尼失見證了三個侄子的起起落落,始畢可汗去世,處羅可汗接任,處羅可汗去世,頡利可汗接任。時光一天一天流逝,東突厥汗國卻日薄西山,由於頡利可汗親近外族人,疏遠本族人,屬下很多部屬都離他而去,唯獨他的親叔叔阿史那蘇尼失卻不為所動,忠誠之心天地可鑒。後來突利可汗投奔唐朝,無形中就空出了一個小可汗的名額,頡利可汗投桃報李,順手就將這個名額送給了叔叔阿史那蘇尼失,從此以後叔叔你就是侄子任命的小可汗了。

等到頡利可汗兵敗,叔叔阿史那蘇尼失成了他的投靠對象,不過他並不準備在靈州常住,因為這裏離唐朝實在太近了。頡利可汗打算在叔叔這裏休整一段時間,然後繼續投奔吐穀渾汗國,因為那裏山高皇帝遠,李世民的手伸不到!

想法不可謂不好,前景不可謂不妙,然而人到倒黴的時候,喝純淨水都塞牙,頡利可汗就喝到了塞牙的純淨水!

就在頡利可汗醞釀投奔吐穀渾汗國的同時,唐朝的追兵已經逼近了靈州,帶頭的是大同道行軍總管任城王李道宗,李道宗人未至令先到,責令阿史那蘇尼失將頡利可汗抓住扭送唐朝!

阿史那蘇尼失正左右為難之時,嗅覺靈敏的頡利可汗已經聞到了異常的味道,連夜帶著幾名騎兵逃走,藏到了荒山野穀之中,能不能逃出李世民的手掌心就要看命運的安排了。

頡利可汗逃逸,阿史那蘇尼失在心中開始盤算,如今東突厥汗國已經基本被滅國,隻剩下自己屬下這五萬家在苦苦支撐,其實也是朝不保夕,此地離唐朝太近,唐朝大軍出兵也就是抬腳就到,在唐朝的兵鋒下焉能獨善其身?唯一的路便是歸順!

無論如何,還是先把頡利可汗抓回來再說,為了五萬家的性命,也就顧不上叔侄情深了,父子都能相互出賣,何況叔侄!

隨即阿史那蘇尼失派出騎兵,在附近荒山野穀搜尋,很快就將慌不擇路、找不著北的頡利可汗抓獲回營,一代可汗頡利居然成了自己叔叔的投名狀。

其實阿史那蘇尼失的心中也是矛盾的,他也不想賣侄求榮,讓他親手將頡利可汗扭送唐朝,他心裏還有些不忍,眼下隻能先拖著,或許拖著拖著唐朝就把頡利這茬給忘了!

事實上,唐朝把所有的人忘了都不會忘記頡利,他永遠活在唐朝人民的心中,唐朝人民想念他已經很久了,甚至想念得咬牙切齒!

貞觀四年三月十五日,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率大軍突襲阿史那蘇尼失大營,將已經淪為階下囚的頡利可汗俘獲,押送長安,無意之中頡利可汗也創下了一個紀錄,成了這項紀錄的第一人。不過這個第一有點憋屈:第一個被中原政權生擒的外族大國國王,比第一個被汽車壓死的人強不了多少。

在頡利可汗被送往長安的同時,他的叔叔、小可汗阿史那蘇尼失率眾歸順唐朝,自此瀚海沙漠以南再無敵蹤!

貞觀四年四月三日注定要寫進大唐的曆史,這一天李世民登順天樓接受東突厥的投降,此時距離“渭水盟誓”僅僅四年。四年,李世民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將東突厥踩在自己的腳下,讓頡利滿地找牙。

和平從來靠的不是乞討,而是背後的實力。

看著已經淪為階下囚的頡利可汗,李世民不禁感慨,從老爹起兵開始,大唐一直生活在東突厥的刀鋒之下,如今形勢逆轉,東突厥的可汗成了自己的階下囚,形勢比人強!

當然勝者李世民沒有放過羞辱頡利可汗的機會,這種天賜良機自然不能錯過,對於中原政權的皇帝而言,這種麵對麵居高臨下羞辱外族可汗的機會實在太少了,花多少錢都買不到。

李世民指著頡利可汗,曆數他的五大罪:

放情縱欲,荒淫殘暴,罪狀一;

結盟大唐,又不斷騷擾,罪狀二;

自恃強大,喜愛戰爭,白骨遍地,不能安葬,罪狀三;

踐踏大唐莊稼,掠奪大唐子民,罪狀四;

既蒙大唐赦免,又拖延入朝時間,罪狀五。

五大罪數落完,總結陳詞:去死!

說完五大罪,李世民話鋒一轉,說道:“念及渭水盟誓之後你不再有大舉進犯,饒你不死!”這就給了頡利可汗一個台階,一個勉強活下去的台階。

有些人死了,但還活著;

有些人活著,但已經死了。

在唐朝刀鋒下延續生命的頡利可汗自此成了活死人,從被俘到最終去世他的心中隻有兩個字:憋屈!

無可名狀,無可奈何,因為屬於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貞觀八年正月十日,頡利可汗鬱鬱而終。

東突厥覆滅,殘餘部落有的投奔薛延陀汗國,有的投奔西域,而向唐朝投降的有十餘萬人。如何安置這十餘萬人呢?這是一個問題:安置得當,這些人會成為大唐子民;安置失當,這些人就是大唐的定時炸彈。

關於這個安置難題,李世民的大臣們意見分歧很大,有人主張將這些人化整為零,分散到全國各地,讓他們原來的地盤成為千裏無人區,有人則主張安置在黃河河套以北。

此時中書令溫彥博站了出來,說道:“化整為零,遷移內地,違背人性,不是上策,最好依照東漢時將匈奴人安置在邊塞之內的方法,維持他們原有的部落編製,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讓他們在邊塞開墾土地,作為中原的屏障,如此最好!”

“我不同意!戎狄之人都是人麵獸心!”說這狠話的不是別人,正是聲名赫赫的魏征。

說起來,魏征這個人能力是不足的,眼光是不長的,脾氣是不小的,勇氣卻是裝的,這一點我們在後麵的章節裏再說。

魏征的觀點也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他的依據是西晉初年司馬炎處理胡族不當結果導致五胡亂華,導致中原政權長達數百年孱弱不堪。

然而魏征的觀點又是陳舊的,此時的大唐已經不是數百年前的西晉,五胡亂華其實不是胡族太有本事,而是因為西晉太沒有本事,如今的唐朝已經走上軌道,孱弱的西晉怎麼能跟唐朝同日而語!

盡管李世民很重視魏征的意見,然而這一次李世民接受了溫彥博的建議,在突利可汗故地設置順州、化州等四個都督府,在頡利可汗故地定襄、雲中設立六個州,兩個都督府,以這些州和都督府直接統禦東突厥部眾。

與此同時,李世民大封東突厥原屬將軍,封突利可汗為順州都督,封頡利可汗的叔叔阿史那蘇尼失為懷德郡王,封頡利可汗的忠誠部屬阿史那思摩為懷化郡王,封阿史那大奈為豐州都督,其他歸降突厥酋長全部晉封中郎將,在政府各職能部門安置。五品以上官員中,突厥人有一百多人,占到所有官員的半數,而定居長安的突厥人更是達到了一萬家之多。

比大地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廣闊的是人的胸懷,如果說宰相的肚子能撐船,那麼李世民的肚子能跑幾艘航空母艦。(後來的事實證明,李世民的胸懷也是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