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總是一件連著一件,就在李世民還在為上一封信喜悅的同時,突利可汗的又一封信到了,這封信的語氣比上一封信更加謙卑,更加迫切,因為他已經遭到了頡利可汗的攻擊,處境已經非常糟糕。
看完信,李世民有些為難,與突利可汗他有兄弟之約,兄弟有難不可不救,而與頡利可汗,他又有渭水盟誓在先,究竟幫哪邊呢?李世民一時拿不定主意,兵部尚書杜如晦站了出來,說道:“戎狄無信,終當負約,今不因其亂而取之,後悔無及。夫取亂侮亡,古之道也。”顯然杜如晦不讚成遵守所謂的“渭水盟誓”,既然東突厥內亂,那麼何不趁亂出兵?
杜如晦的話是對的,李世民的心裏也是這麼想的,不過在他看來,東突厥的亂還沒有到極點,不著急,我們還可以再等一等!
李世民沒有給突利可汗答複,也沒有與頡利可汗翻臉,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而敵人和朋友其實是可以不斷轉換的。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四月二十日,一個部落從敵人變成了朋友,這個部落是原本歸順東突厥的契丹部落,這一天契丹部落正式歸順唐朝,敵人也就變成了朋友。
契丹部落的背叛讓頡利可汗非常惱火,他實在不願意看到歸順的部落一個個離他而去,因此派出使節與李世民來談一筆交易:唐朝把契丹部落交給東突厥處置,東突厥將唐朝痛恨的梁師都交給唐朝處置。
點對點的物物交換,用梁師都換契丹部落,聽上去還不錯,然而這筆交易還是讓李世民否決了。契丹與突厥是兩個種族,突厥憑什麼要回契丹,至於梁師都,他隻不過是大唐鍋裏的一條魚,抓住他,隻是時間問題。
後來的事實證明,頡利可汗的換貨合同確實是不成立的,因為李世民略施小計就征服了梁師都,壓根兒用不著跟頡利可汗交換。
說起來,唐朝惦記梁師都不是一天兩天了,唐朝的士兵想死梁師都了。
要說這個局麵還是梁師都自己造成的,他自從造反那天起就寄居在東突厥的屋簷下,曆次東突厥入侵中原,都少不了梁師都這個向導。李世民恨透了這個向導,也想死了這個向導,幾次寫信規勸,梁師都就是不搭理,沒有辦法,李世民隻能來硬的了。
夏州都督長史劉旻和司馬劉蘭成受命清理梁師都,為了梁師都,兩個人還是花了一番心思。
首先,劉旻不斷從本部派出輕騎兵,深入梁師都所謂的梁國國境,這些騎兵的任務隻有一個:踐踏莊稼,讓梁師都吃不上糧;
其次,劉旻又派出一批閑人,他們的身份是間諜,這些閑人間諜專門鑽營梁師都的核心層,任務就是挑撥梁師都與手下的關係,總之讓梁師都的梁國形勢越亂越好。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間諜們的忽悠,梁師都的手下人心思變,準備投奔唐朝的人越來越多,手下大將李正寶甚至計劃發動政變,準備擒獲梁師都一起打包投奔唐朝。
計劃還是沒有變化快,李正寶的打包投奔計劃還是暴露了,打包不成的李正寶隻能放棄打包計劃,一個人投奔了唐朝,留下梁師都跟剩餘的手下相互猜疑,人人自危。
牆倒眾人推,破鼓眾人捶,劉旻和劉蘭成拿出了捶破鼓的精神請示李世民出兵,請示迅速得到了批準。
李世民下令右衛大將軍柴紹、殿中少監薛萬均出兵攻擊梁師都所在的朔方城(今陝西靖邊縣北白城子),劉旻進駐朔方東城進行策應,加強攻勢。
重壓之下的梁師都一邊守城,一邊向東突厥求援,然而東突厥的援軍卻在朔方東城下碰了釘子。駐守朔方東城的夏州司馬劉蘭成命令全軍取下旗幟,停止擊鼓,就地休息,拒不出戰,任憑東突厥援軍叫陣,劉蘭成就是堅守不出,氣死你沒商量。
叫了一天的陣,沒有得到劉蘭成的任何回應,當夜,東突厥援軍趁著夜色撤退,計劃休整之後再戰,然而這可由不得他們,不講究的劉蘭成率領休整了整整一天的部隊尾隨出擊,當夜大破東突厥援軍。
一撥不成,再來一撥,不死心的東突厥再次派出援軍,原本他們抱定決心要與唐軍在朔方城決一死戰,隻可惜決戰的地點他們說了也不算,誰說了算?柴紹!
柴紹沒有在朔方城等候,而是將決戰的地點選在了離朔方城數十裏的地方,在這裏柴紹給了東突厥援軍一個驚喜,決戰提前上演!等待多時的唐軍對進入伏擊圈的東突厥軍毫不客氣,幾番衝擊之下,東突厥援軍潰不成軍,到這個時候他們才知道,他們中了柴紹的“圍點打援”之計。
兩次重創下來,東突厥人再也不敢援助,隻能遠遠看著朔方城被柴紹圍成了鐵桶。不幸的是,由於此前劉旻派出的唐軍騎兵踐踏了太多的莊稼,朔方城被圍幾天之後,城中即告斷糧!
管仲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肚子餓急了,那就什麼也顧不上了。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四月二十六日,梁師都的堂弟梁洛仁再也顧不上禮節,將堂哥梁師都誅殺,獻出城池向唐軍投降。自此隋末起義頭領各就各位,塵埃落定,梁師都與諸多同行,殊途同歸。
戰國後期的秦國,靠著“遠交近攻”的策略擊敗六國統一天下,而在唐朝貞觀年間,皇帝李世民同樣將“遠交近攻”用到了突厥人身上,事實證明,很成功,很有效。
貞觀的前三年,對於李世民而言是很難熬的三年,在這三年中他無時無刻不在思考著東突厥的問題,東突厥一日不除,他一日難安,該怎樣拔掉這個眼中釘呢?
托,耗,離間,蠶食,能用的方法李世民都用了,然而在他心底總覺得還差一點什麼?差什麼呢?差一顆釘子,一顆釘入東突厥內部的釘子。
到哪裏去尋找這顆釘子呢?突利可汗似乎並不適合,因為突利可汗隻對他屬下的突厥人有些號召力,對回紇部落、薛延陀部落根本沒有號召力。對付頡利可汗,光打還不行,還要最大程度地把他孤立,最好是把原先依附於他的回紇部落、薛延陀部落統統趕到他的對立麵,這樣東突厥就不再是可怕的群狼,而是形單影隻的獨狼。
讓誰成為薛延陀等部落的領袖呢?讓誰成為大唐釘入東突厥汗國的釘子呢?李世民一直在考慮,他在尋找那個可以配合他遠交近攻的人。
在李世民尋找釘子的同時,釘子也在尋找他。
薛延陀部落和回紇部落同樣在尋找新的領袖,雖然他們已經脫離了頡利可汗,並與之決裂,但這些部落如果不產生新的領袖依然會是一盤散沙,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會被騰出手的東突厥汗國一一擊破。
此時從東突厥汗國脫離出來的部落紛紛歸順薛延陀部落,眾多小部落聯合起來推舉薛延陀部落俟斤(司令官)乙失夷男為可汗。心中沒底的乙失夷男連連擺手,不敢答應,做可汗雖然榮耀,但同時意味著巨大的責任。
世界是聯係的,這邊乙失夷男心中沒底不敢自稱可汗,遠在長安的李世民卻將目標鎖定在他的身上。在李世民看來,這個正在崛起的年輕人正是自己遠交近攻計劃的關鍵一環,隻要給乙失夷男一點信心,他一定能還大唐一個驚喜。
李世民隨即派出遊擊將軍喬師望,從長安出發,一路上專走小路避開東突厥人的耳目,來到乙失夷男的駐地。喬師望此行帶來李世民的封爵詔書,李世民封乙失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賞賜大旗巨鼓,這樣乙失夷男就成為大唐皇帝冊封的貨真價實的可汗,背靠唐朝這棵大樹,即使此前心中沒底,如今也是底氣十足。
乙失夷男大喜過望,隨即派出使者前往長安進貢,隨後正式在蒙古杭愛山之下建立王庭,薛延陀汗國正式掛牌成立。
薛延陀汗國東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瀚海沙漠,北至俱倫水,汗國掛牌成立之後,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仆骨諸部落紛紛歸屬,這樣李世民就在東突厥汗國以北生生扶植起一個新生的薛延陀汗國,這就是李世民夢寐以求的釘子,隻要這顆釘子在,東突厥汗國一定會感到芒刺在背,孤枕難眠。
在李世民的經營下,東突厥汗國的生存空間急劇縮小,北麵是瀚海沙漠,瀚海沙漠以北就是新崛起的薛延陀汗國,西麵是素來不睦的西突厥汗國,東麵是已經歸順唐朝的契丹部落,南麵則是日益強大的大唐。而更要命的是,內部已經有突利可汗等原本的親信加戰友離心離德,如果說以前的頡利可汗是不可一世的狼王,那麼現在的他隻是一隻眾叛親離的老狼,隻要李世民用力地將拳頭擠上一擠,頡利可汗的生存空間或許就化為烏有!
貞觀三年八月八日,乙失夷男的弟弟作為薛延陀汗國的使節到達長安,他是代表哥哥乙失夷男到長安進貢的,他的到來讓李世民大為高興,在高興之餘李世民賞賜一把寶刀和一條寶鞭,並讓他轉告乙失夷男說:“卿所部有大罪者斬之,小罪者鞭之。”言下之意,在薛延陀汗國乙失夷男掌控一切,上隻對李世民負責,下對全汗國負責。至此,薛延陀汗國的釘子身份已經完全確立,這顆釘子將極大地分化東突厥汗國原有勢力,並對苟延殘喘的東突厥汗國進行最大程度的擠壓。
孤獨的人是可恥的,直到此時,孤獨的頡利可汗才意識到盤旋在自己頭頂的危機,此時的他願意放下身段同唐朝講和,甚至派出使節請求迎娶唐朝公主,願意對唐朝執女婿之禮。然而,一切都晚了,李世民苦心經營三年就是為了擠壓東突厥的生存空間,臨近收官,怎麼會輕言放棄呢?
很快,代州都督張公謹上書李世民,強烈建議李世民出兵討伐東突厥,張公謹列出六條理由:
頡利縱欲逞暴,誅忠良,昵奸佞,一也。
薛延陀等諸部皆叛,二也。
突利可汗、阿史那拓設、阿史那欲穀皆被定罪,無所自容,三也。
塞北霜旱,糧食乏絕,四也。
頡利疏其族類,親委諸胡,胡人反覆,大軍一臨,必生內變,五也。
華人入北,其眾甚多,比聞所在嘯聚,保據山險,大軍出塞,自然響應,六也。
六條理由,條條在理,天時地利人和皆在唐朝,此時不出兵,更待何時?
李世民當即批準,以頡利既跟唐朝和解又助梁師都攻擊唐朝為由對東突厥正式宣戰,同時委任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總管,代州都督張公謹為副,準備出征!
陳佩斯和朱時茂有一個經典的小品——《主角與配角》,朱時茂的槍剛抬起來,還沒射擊,陳佩斯就倒地了,朱時茂問他為什麼,他說:“這不更顯得你槍法準嗎?”
現在,在唐朝大軍還沒有出動的時候,已經有人送上門來證明唐朝的槍法準了。
貞觀三年九月九日,唐朝遠征大軍尚未出發,東突厥九名俟斤(司令官)率三千騎兵向唐朝投降;九月二十一日,拔野古部落、仆骨部落、同羅部落、奚部落酋長一並率眾來降。
此時的形勢不能說好,隻能說相當好。
十一月二十三日,李世民任命並州都督李世勣為通漠道行軍總管,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華州刺史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兵力總計十餘萬,皆受李靖節度,分道出擊突厥,遠征突厥正式開始!
遠征開始,好消息接二連三,從唐朝建國到貞觀三年的壓抑被一一釋放,現在到了唐朝揚眉吐氣的時候。
十一月二十八日,任城王李道宗在靈州擊破東突厥軍一部;
十二月二日,開天辟地的大事發生,東突厥小可汗突利可汗阿史那什缽苾來到長安,向唐朝皇帝李世民行叩拜大禮,此時距離公元626年八月東突厥頡利可汗、突利可汗大兵壓境僅僅三年,李世民頓時有恍如隔世之感;
十二月六日,位於黑龍江下遊的靺鞨部落派使節到長安進貢,此前靺鞨部落隻臣服於東突厥汗國,而此時他們跨越數千裏到唐朝國都長安進貢,兩者直線距離為二千五百公裏!
利好,全是利好,此時的利好還隻是牛刀小試,等到李靖和李世勣兩記重拳祭出,等待東突厥的會是什麼?
天崩地裂!
貞觀四年正月,定襄道行軍總管李靖行色匆匆,此時的他正從山西馬邑直插惡陽嶺(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南),他的身後是三千士氣高昂的大唐騎兵。
如果按照一般的部署,作為行軍總管的李靖應該在大軍的後方壓陣。然而對付突厥人卻由不得他在後方壓陣,突厥人行動迅速詭異,必須以快製快,稍有遲疑便會貽誤戰機,一旦貽誤,很可能貞觀前三年的努力都付諸東流。
行軍總管李靖火速抽出三千輕騎兵,一路疾奔直撲惡陽嶺,就地駐紮,稍事休整。
當晚,李靖率領三千騎兵奇襲定襄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城內守軍尚沒有回過神就已經被攻破,唐軍的旗幟瞬間插滿了定襄城頭。
消息傳來,頡利可汗阿史那咄苾大驚失色,驚呼道:“唐不傾國而來,靖何敢孤軍至此!”
完了,倒黴孩子沒救了,本來形勢就對己方不利,再加上一廂情願地誇大對方軍力,不敗才怪!
受到驚嚇的阿史那咄苾驚慌失措,緊急將王庭遷往磧口(今內蒙古四子王旗西北),以期躲避李靖的重拳,此時的阿史那咄苾再也沒有往日的霸氣,能夠躲過大唐的刀鋒就是他的最大心願。
老鼠急了,也慌了,而李靖這隻老貓並不急,他知道這隻老鼠已經在自己的股掌之間,打並不是目的,玩死他才是最終目的。
在李靖的授意下,幾個間諜出沒於阿史那咄苾的陣營中,這些間諜的任務很簡單,兩個字:策反!
在唐軍的重壓之下,策反實際上非常簡單,隻要問上一句:你願意嗎?瞬間就有黑壓壓的人群跟著你走。在間諜的策反之下,阿史那咄苾的親信康蘇密率領一部分部屬投降,這些部屬中居然有兩個重量級人物:隋朝貨真價實的蕭皇後以及楊廣碩果僅存的孫子楊政道。
蕭皇後於公元618年目睹了丈夫楊廣被殺,並在同一年輾轉到了東突厥,在隋室宗女義成公主的照顧下,勉強度過餘生。貞觀四年正月九日,蕭皇後回到長安,此時距離她跟隨丈夫楊廣離開長安已經過去了十餘年。貞觀二十一年,蕭皇後崩逝,享年八十歲,在她逝世後,李世民以皇後之禮將蕭皇後葬於楊廣之陵,諡湣皇後,此時距離楊廣被弑已經過去了整整二十九年。整整二十九年後,這對恩愛夫妻終於團聚,至此,世間再無隋煬帝,世間再無蕭皇後,寂寞身後,千古風流留給後人評說。
楊廣唯一的孫子楊政道,是楊廣次子齊王楊暕的遺腹子,江都兵變時他還在母親的肚子裏,借此躲過了兵變,延續了楊廣的血脈,貞觀四年跟隨祖母回歸唐朝後被授予尚衣奉禦(專職為皇帝管理衣物,正五品)。楊政道官運一般,他的兒子楊崇禮卻非常風光,唐玄宗開元初,出任太府少卿,為人謹慎仔細,時人評價“其前後幾任太府少卿無出其右者”。後升任太府卿,加銀青光祿大夫,進封弘農郡公。在職二十年,公清如一。年九十餘,授戶部尚書致仕,他可能是唐朝退休時年齡最大的官員。楊政道的三個孫子楊慎矜、楊慎名、楊慎餘皆是當世能臣,可惜的是最終遭遇李林甫陷害,兄弟三人皆被賜自盡身死。
時也?命也?
大兵壓境,親信叛離,阿史那咄苾的日子越來越難過,苦日子難道就沒有盡頭嗎?
是的,沒有盡頭,因為你的對手是李靖和李世勣,兩位不世出的千古名將。
李靖和李世勣這兩位千古名將也挺不講究,這次遠征兩人對阿史那咄苾使用的是難以招架的組合拳,李靖和李世勣各執一拳,你方唱罷我登台,壓根兒不給阿史那咄苾喘息的機會。
在李靖對阿史那咄苾緊追不舍的同時,李世勣將大唐的另一隻鐵拳也悄悄舉了起來。他的大軍從雲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出發,一路向北,在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北)將鐵拳重重揮出,砸在前來迎戰的東突厥大軍身上。這一拳李世勣毫無含糊,一仗下來將阿史那咄苾的有生力量又減少了幾成,於是東突厥人手裏的籌碼又少了好幾個。
俗話說,“好了傷疤忘了疼”,然而對於阿史那咄苾而言,他永遠沒有這樣的機會,在李世勣將鐵拳揮完之後,李靖又上來了。這一次李靖挺進得更深,他直接從白道出發,一路追擊阿史那咄苾到了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