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不到兩個月,東突厥人就給李世民來了個下馬威,這讓李世民的內心非常不爽。當初老爹李淵一再對東突厥人退讓讓他很惱火,而輪到自己,他終於明白老爹退讓中有多少無奈,此時的唐朝根本沒有本錢跟東突厥死磕。

總有一天,總有一天,朕要讓東突厥人對大唐稱臣。

自此,李世民將心中的目標鎖定在東突厥。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親力親為,親自引兵在顯德殿前操練,每天參與操練的有數百人,他親自擔任主考官,士兵表現優異的直接賞賜弓、刀、帛,將領表現優異的則登記在冊,擇機提拔。每次操練之後,李世民還不忘訓話:“我不讓你們去幹那些搬搬抬抬的體力活,就讓你們好好操練射箭,平常無事時,我是你們的教官,有敵入侵時,我就是你們的將軍。相信這樣操練下去,用不了多久,我大唐就可以永保平安!”

無疑,皇帝李世民是在營造大唐的尚武之風,在他的帶動下,士兵在唐朝的地位得以提升,而能夠進入皇帝親自指揮的衛隊,更是當時青年的夢想。唐朝的軍力在君民一心中急速膨脹,在將來的某一瞬間將會集中爆發,而他們的目標之一正是東突厥。

說起來,突厥人已經跟中原政權糾纏多年,如同秦漢時期匈奴與中原政權的糾纏。

關於突厥人的起源有兩個傳說,這兩個傳說都與狼有關。

第一個傳說是這樣的:突厥本是匈奴的一支,後被鄰國所滅,當時有一個十歲的小男孩,士兵見他年小,沒忍心殺死他,便將他砍去雙腳扔到荒草中。後來,小孩被一隻母狼救去,長大以後與狼結合。鄰國國王聽說小孩已長大,怕有後患,便派人將他殺了,殺他的人,見他身旁有一條狼,也想一起殺掉,不料狼逃跑了,逃到高昌北邊的山洞裏。在山洞裏,狼生下十個小男孩,他們逐漸長大成人,各自成家,繁衍後代。其中一支,生活在阿爾泰山一帶,阿爾泰山形似作戰時的頭盔,當地人稱其為突厥,所以他們就以突厥為族號。

另一個傳說是這樣的:突厥原在匈奴之北,其部落首領有兄弟十七人,其中一個叫伊質泥師都,為狼所生。泥師都娶了兩個妻子,其中一妻生了四個男孩,最大的兒子叫納都六,後來被推選為部落首領,定國號為突厥。納都六有十個妻子,在他死後,十位妻子帶著自己的兒子來到大樹下,約定所有的孩子向樹跳躍,誰跳躍得最高,即為首領。納都六年齡最小的妻子所生的阿史那年幼敏捷,比所有的孩子跳躍得都高,遂被推為首領。這一說法,也說明突厥族為狼所傳。

從兩個傳說中可以看出,突厥人的起源都與狼有關,而在日常生活中,突厥人以狼作為圖騰,作戰旗幟上繪製的就是金狼頭。

崇拜狼的傳統代代相傳,延續到今,至今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的人崇拜狼,而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也有部分地方保留著這個傳統。20世紀60年代大批北京知青來到內蒙古草原,他們深刻感受到草原上的狼文化,幾十年後,其中的一個知青將醞釀近四十年的構思寫就成書,書的名字叫《狼圖騰》。

其實崇拜狼的不隻是突厥人,在意大利羅馬,城徽就是一隻狼和兩個幼崽。相傳,羅馬戰神馬爾斯·阿瑞斯把狼作為自己的標誌,有時還披上狼皮扮成一隻狼。正是他引誘聖女雷亞·西爾維亞懷孕,生下了一對孿生兄弟——羅慕路斯和雷穆斯。

後來,雷亞·西爾維亞被篡位者溺死,她的兩個孩子也被拋進台伯河。浪濤和流水把盛著孩子的木盆送到河岸邊的沼澤地。這一對孿生兄弟被巴勒登丘附近的一隻母狼救活,銜到窩裏喂養。後來,一位牧羊人收養了羅慕路斯,並教他習武,漸漸地他成為一位智勇雙全的將領,奪回了王位,成了英明的國王。

為了感謝母狼的養育之恩,他在母狼喂養他倆的那座山上建立了自己的城市——羅馬。

說完突厥人的起源,該說說他們與中原政權的恩怨了。

公元5世紀後葉,突厥人開始強盛,公元552年突厥打敗柔然,建立起幅員廣闊的突厥汗國,勢力迅速擴展至蒙古高原,此時中原政權與突厥人直接接觸的是東魏和西魏,隨後是由東魏和西魏演變而來的北周和北齊。無論是哪一個北方政權,對於突厥這個龐然大物都無可奈何,隻能用金錢向突厥人買和平,以至於突厥可汗生活非常奢侈,奢侈之餘還不忘叫囂:“我在南方有兩個孝順兒子,我想要什麼,他們就會送什麼!”

突厥人的黃金時代並不長,前後也不過三十年,三十年以後,突厥人開始走下坡路。公元582年,突厥人的好日子到頭了,已經強大起來的隋朝可以跟突厥人叫板了,而突厥人恰恰在這個關鍵時刻內訌了。

公元582年,突厥沙略缽可汗命阿波可汗南侵,結果被隋軍擊敗。猜忌成性的沙略缽可汗借口阿波可汗先行撤退,悍然襲擊了阿波可汗,阿波可汗不得已隻能投奔西部的達頭可汗,兩人聯合與沙略缽可汗對立,相互攻擊,於是突厥正式分裂為東西兩汗國。東突厥沙略缽可汗在隋北境,西突厥達頭可汗在隋之西北。

分裂後的東西突厥再也沒有往日的強盛,而此時輪到中原政權隋朝發威了。隋文帝楊堅乘機出兵,專攻東突厥,東突厥屢戰屢敗,一度淪為隋的附庸國,爾後隋出兵大破西突厥,其餘部奉隋命遷往河套一帶。

然而中原政權的好景也不長,由於隋煬帝楊廣先生太能折騰,三征遼東耗幹了帝國的精力,東西突厥則在不被人注意的情況下東山再起。公元609年,隋冊封的東突厥啟民可汗死,其子始畢可汗立,娶隋朝義城公主為妻,隨後勢力不斷壯大,到公元615年,始畢可汗已經有了叛隋的資本,居然把視察邊防的隋煬帝楊廣圍困於雁門,所幸有義城公主好言相勸,楊廣方才得救,史稱“雁門事變”。

“雁門事變”成了東突厥與中原政權勢力對抗的分水嶺,自此中原政權又處於東突厥的刀鋒之下,無論隋朝末年,還是李淵的唐武德年間,中原政權對東突厥人隻能卑躬屈膝,這個態勢一直延續到李世民登基。

登基之初的李世民也沒有跟東突厥人叫板的資本,他同樣需要退讓,盡管唐代的史書上沒有提及公元626年八月李世民與東突厥人談判的細節,但從後來頡利可汗阿史那咄苾送給李世民三千匹馬、一萬隻羊來看,渭水盟誓的背後,唐朝是下了血本的,隻不過血本是暫時的,李世民放的是高利貸,一旦時機成熟,就讓頡利可汗阿史那咄苾連本帶利一並還給大唐。

渭水盟誓後,頡利可汗阿史那咄苾踏上了回家路,這樣的情形對他而言已經很熟悉,這一次隻不過是昔日重現。心情不錯的阿史那咄苾怎會想到,這將是他最後一次對唐朝耀武揚威,因為從此時開始,他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因為他的內部已經出現問題。

東突厥的人心向背形勢,如同多米諾骨牌,隻要有人開了頭,骨牌倒下的態勢就無法避免。

引發東突厥骨牌倒塌的人其實是個熟人,定楊天子劉武周的老部下苑君璋。

劉武周殞命之後,苑君璋繼續盤踞在東突厥的屋簷下,擔任東突厥進攻中原的向導,公元623年東突厥人襲擊馬邑就是他帶的路。原本苑君璋準備跟著東突厥人一條路跑到黑,可是手下人不這麼想,他的手下都是漢人,這些漢人向往的是李淵的正統唐朝,因此這些人紛紛拋棄了苑君璋,轉而投入了唐朝的懷抱,而遭遇手下拋棄的苑君璋一看自己要成為光杆司令,索性也向李淵表明了投降的願望。

在李淵將免死金券送到苑君璋麵前的同時,頡利可汗阿史那咄苾的使節也到了,他們也是來做苑君璋工作的,他們希望苑君璋繼續留在東突厥的陣營當中。拿不定主意的苑君璋谘詢自己的親信郭子威,郭子威給苑君璋支了一招,說道:“如今東突厥強盛,應該向它靠攏,不過在靠攏的同時還要等待天下的變化,不能任由別人擺布!”

郭子威的話給苑君璋定了位:先掛靠東突厥,再隨機應變!

時間過得很快,一直處於隨機應變狀態的苑君璋時刻都在觀察著頡利可汗阿史那咄苾的動態。在他看來,東突厥並非鐵板一塊,而是隨時可能分崩離析,況且阿史那咄苾的領導能力非常糟糕,國勢不會長遠。

公元627年五月,看透了阿史那咄苾的苑君璋放棄與東突厥的掛靠關係,轉而向唐朝投降,隨即被任命為隰州都督、芮國公,而苑君璋的反水也在無意之中推倒了東突厥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事實上,東突厥走下坡路完全是阿史那咄苾自己作的。

原本東突厥人性情敦厚,民風淳樸,因為文化水平比較低,政治法律反而簡單明了,即便如此東突厥汗國的運營也比較正常,向心力也非常強。然而自從阿史那咄苾重用漢人趙德言之後,東突厥汗國的情況開始發生變化。

風俗被強令更改,習慣也被強令更改,政令也不再簡單明了,而是煩瑣不堪,這讓本來習慣簡單生活的人民有些惱火。而更令他們惱火的是,阿史那咄苾越來越信任外族人,反而對本族人非常疏遠,更要命的是,獲得阿史那咄苾信任的那些外族人趁機搞起了貪汙,這讓東突厥人更加氣憤。

屋漏偏逢連夜雪,在東突厥人的憤怒慢慢積累的同時,老天也跟阿史那咄苾過不去了。東突厥汗國的上空下起了多年不遇的大雪,都說瑞雪兆豐年,可這瑞雪得有個度,要是連續下一兩個月都不停,那就是瑞雪成災了。

很不幸,阿史那咄苾遭遇的就是成災的瑞雪,積雪厚達數尺,本來連年征戰就沒有多少儲備,這下成災的大雪更讓東突厥人的日子雪上加霜。要知道東突厥人靠的主要是牧業,而雪太多了,牲畜會凍死,更可怕的是大雪封山,儲備的草料用完,成批的牛羊隻有餓著肚子等死的份了。

這一年,東突厥人的牛羊凍死餓死不計其數,損失慘重,而令他們更痛心的是,他們的可汗阿史那咄苾居然在這個時候增加了賦稅,理由是可汗家也沒有餘糧啊!真是不讓人活了。

東突厥汗國的災情牽動著唐朝上下的心,別誤會,他們不是準備援助,而是在研究作戰的時機。

李世民向左仆射蕭瑀、右仆射長孫無忌詢問:“頡利君臣昏虐,危亡可必。今擊之,則新與之盟;不擊,恐失機會,如何而可?”意思是說,頡利可汗的日子很難過,趁這個機會出兵吧,又礙於去年剛跟他渭水盟誓,不出兵又恐怕喪失機會,該怎麼辦呢?

左仆射蕭瑀主張出兵,一雪前恥,右仆射長孫無忌卻說道:“虜不犯塞而棄信勞民,非王者之師也。”

事實上,長孫無忌的話是裝大尾巴鷹的,“王者之師”的論據並不足以打動李世民,隻不過久經沙場的李世民比他們看得更遠。他知道,此時的頡利可汗盡管國內生活困頓,但還沒有到分崩離析的地步,此時出擊並非良機,弄不好還會激起東突厥人同仇敵愾。

沒關係,我們可以等!

時間可以改變一切,時間慢慢耗掉了東突厥人的銳氣。

隨著頡利可汗阿史那咄苾威信的日益下降,原本依附於他的薛延陀部落、回紇部落、拔野古部落先後效仿苑君璋,轉身背叛,從此這些部落不再效忠東突厥,頡利可汗更不能像以往一樣對他們指手畫腳。

一個苑君璋背叛不算什麼,然而三大部落一起背叛,這讓阿史那咄苾惱火到了極點,盛怒之下派出自己的侄子阿史那欲穀率十萬大軍攻打回紇部落,沒想到馬鬣山一戰,阿史那欲穀的十萬大軍居然被回紇酋長藥羅格菩薩的五千騎兵擊敗,十萬大軍被五千騎兵打得滿地找牙。

回紇酋長的五千騎兵一直追到了杭愛山,順便還劫掠了大批東突厥的部屬。本著“有便宜大家占”的原則,薛延陀部落也趁機出兵擊敗了東突厥四名將軍帶領的軍隊,幾番打擊下來,阿史那咄苾的銳氣被打沒了,眼看著回紇部落和薛延陀部落的挑釁,他卻一聲歎息,無能為力。

其實阿史那咄苾對回紇部落、薛延陀部落的挑釁無動於衷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就是唐朝。阿史那咄苾知道,回紇和薛延陀部充其量隻是搗亂,而唐朝一旦發兵後果可能就是滅國。基於此,他忍下兩口惡氣,把關注的目光死死地放在唐朝,他甚至直接以狩獵之名率兵到了朔州邊境,不為別的,隻為加強對唐朝的防禦。

阿史那咄苾的擔心不無道理,因為此時的唐朝也正將矛頭對準了東突厥,這支矛遲早會從大唐戳出,隻是他們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時機。

此時唐朝鴻臚卿(藩屬事務部部長)鄭元壽奉李世民之命出使東突厥,回國之後立刻向李世民稟告:東突厥百姓饑餓,牲畜枯瘦,亡國不會超過三年。

對於這個報告,李世民非常認同,事實上,這與他先前盤算的時間相差無幾,看來三年之內有望解決東突厥了。

知道李世民的三年計劃的人並不多,多數大臣還蒙在鼓裏,大臣們聽到鄭元壽的彙報後,一個個摩拳擦掌,紛紛建議李世民趁機出兵,攻打東突厥。

此時的李世民早已胸有成竹,怎麼會因為眾臣的建議就改變自己的計劃?李世民衝眾臣擺擺手,一字一句,娓娓道來:“新與人盟而背之,不信;利人之災,不仁;乘人之危以取勝,不武。縱使其種落盡叛,六畜無餘,朕終不擊,必待有罪,然後討之!”

李世民用“不信、不仁、不武”回絕了眾臣的建議,並表明一定要等到東突厥有罪再行攻擊。事實上,這些話就如同電視購物的廣告,不是糊弄人的,就是糊弄鬼的!李世民不出擊,不是因為“不信、不仁、不武”,隻是因為時機不到!

君心似海,深不可測,此言不虛!

老鼠向貓發出了求救信,如果是你,你信嗎?李世民信,我也信!

向李世民發出求救信的居然是阿史那咄苾的侄子、親密戰友突利可汗阿史那什缽苾,阿史那什缽苾為什麼要向李世民發求救信呢?因為他在叔叔的手下快活不下去了。

原本在東突厥汗國,阿史那咄苾是大可汗,是整個汗國都認可的大可汗,而阿史那什缽苾在幽州以北設立王庭稱小可汗,管理汗國東方的領土。東突厥的政治體係有一點鬆散聯邦的味道,大可汗是名義上的最高首領,小可汗則是接受大可汗領導的區域首領,隻不過大可汗與小可汗的關係並非是中原政權那種嚴格的上下級關係而已。

本來突利可汗在幽州以北設立王庭,日子過得很舒服,沒想到隨著頡利可汗威信日益掃地,他的日子也不好過了。

突利可汗治下原本也有奚等數十個部落接受他的管理,然而隨著東突厥汗國日薄西山,這些部落紛紛投入了蒸蒸日上的唐朝懷抱,如此一來,頡利可汗自然對突利可汗非常惱火,因為部落流失就意味著賦稅流失,收入減少,等於斷了財路。

這些部落剛流失,薛延陀部落和回紇部落就開始向頡利可汗發難,頡利可汗派出侄子阿史那欲穀率領十萬大軍,被回紇部落打得滿地找牙。不甘心失敗的頡利可汗再次派出突利可汗進行討伐,沒想到突利可汗這個侄子跟阿史那欲穀一樣,又被回紇部落打得狼狽不堪,最後隻剩突利可汗一人騎馬逃出了戰場,其餘手下紛紛找不到北,不是陣亡,就是被俘,這讓急火攻心的頡利可汗火上加火。

火暴脾氣的頡利可汗盛怒之下,將不爭氣的侄子突利可汗關押了十幾天,十幾天內還動不動拿皮鞭抽打解氣。十幾天下來頡利可汗的氣解了,突利可汗的心卻動了,他再也不想跟隨這樣的大可汗,他再也不想認這樣的叔叔。

隨後的幾個月,頡利可汗依照慣例向突利可汗征兵,突利可汗卻不動聲色跟他裝起了糊塗,既不回絕,也不應征,就讓頡利可汗自討沒趣,下不來台,而私下裏,突利可汗加強了與結盟兄弟李世民的聯係,在給李世民的信中他居然說:想去長安朝見!

突利可汗與李世民結為兄弟是在公元624年八月,當時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聯合進軍到了五隴阪(今陝西省彬縣),早就知曉東突厥並非鐵板一塊的李世民與突利可汗取得了聯係,利用其叔侄二人的相互猜忌趁機與突利可汗結成了兄弟。隨後頡利可汗得知二人背著自己結為兄弟,便對侄子突利可汗不再信任,聯合作戰無從談起,十幾萬聯合大軍被李世民的結拜給化解了。

現在結拜兄弟的信送到了長安,李世民喜不自勝,在他看來,這是大唐國力強盛的標誌,東突厥的小可汗要向大唐皇帝求援了,這在以前不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