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如其言,貞觀四年,房玄齡出任尚書左仆射,位極人臣,這一年他五十一歲,距離高孝基品鑒時已經過了二十多年。二十年前能預見二十年後的事情,莫非高侍郎有一雙看到未來的眼?

與房玄齡一樣,青年時期的杜如晦也曾經被高孝基品鑒了一番。

隋大業中,杜如晦以常調預選,吏部侍郎高孝基對之非常器重,高孝基端詳良久,語重心長地對杜如晦說了一句話:“公有應變之才,當為棟梁之用,願保崇令德。今欲俯就卑職,為須少祿俸耳。”意思是說,你將來一定會成為國家棟梁之材,今天先安排你當一個小官,可別因為俸祿少就不幹啊。

果如其言,武德九年八月李世民繼位,杜如晦出任兵部尚書,貞觀二年,兵部尚書職位保留,同時加授侍中一職,同時兼任吏部尚書,同時總監東宮兵馬事。貞觀三年,代長孫無忌出任尚書右仆射,同時主管全國官員選拔,與房玄齡共掌朝政,千古良相組合“房謀杜斷”由此而來,而“房杜”最早的伯樂便是隋吏部侍郎高孝基。

貞觀三年,杜如晦以高孝基有知人之鑒,為其樹神道碑以紀其德,在杜如晦的腦海中一直回響著高孝基的那句話,那是高孝基對杜如晦和房玄齡兩個人說的,“二賢當有興王佐命,位極人臣”。這句話一直激勵著房玄齡和杜如晦,沒想到,貞觀三年,高孝基的這句話真的變成了現實。

然而在杜如晦牢記高孝基勉勵之言的同時,他卻忘了,高孝基的話是有後半句的。

後半句是什麼呢?

“隻杜的年壽要稍減於房!”高孝基如是說。

貞觀三年冬,杜如晦染病,貞觀四年,薨!(高孝基,活神仙)

在杜如晦之後,房玄齡繼續發揮著自己的光熱,同李世民的大舅子長孫無忌一起為貞觀一朝打理著江山,房玄齡的年壽比杜如晦長得不是一星半點,他一直很堅挺,一直堅挺到貞觀二十二年,享年七十歲。

杜如晦走了,房玄齡並不孤獨,因為他還有一個重要戰友,這個人就是李世民的大舅子長孫無忌。

要論起長孫無忌與李世民的關係,那是太平洋的海底——深了去了!

長孫無忌從小就跟李世民是鐵瓷,李淵晉陽起兵之後,長孫無忌聞風而動,並在義軍渡河時趕上了隊伍,開始了與李世民並肩戰鬥的光輝歲月。之後平王世充,戰玄武門,有李世民的地方就有長孫無忌的身影,有打小的鐵瓷關係,有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姻親關係,再加上長孫無忌本身也是一個能人,綜合評定:想不紅都難!

李世民繼位之後,長孫無忌曆任吏部尚書、尚書右仆射,當別人還在仕途苦苦攀登的時候,長孫無忌已經到了隱藏鋒芒的時候,因為已經有人向李世民密奏:長孫無忌權寵過盛,該遏製了。

然而遏製不遏製,群臣說了不算,李世民說了才算。

李世民說了,而且說得很明白:“朕今有子皆幼,無忌於朕,實有大功,今者委之,猶如子也。疏間親,新間舊,謂之不順,朕所不取也。”

這話說得,硬氣,不過有點別扭,有把大舅子比作兒子的嗎?不過不管怎麼說,長孫無忌這個紅人是當定了,論關係,論出身,論能力,他不紅,沒天理!

縱貫貞觀一朝,長孫無忌從頭紅到了尾,盡管為了避免權寵過盛,長孫無忌拚命推辭李世民給予的委任,結果越推辭越委任,越推辭反而越多,長孫無忌就是一頭馱著棉花的毛驢,跌進了那條叫作大唐的河流。河水不斷浸入長孫無忌背上的棉花,河水越來越多,棉花越來越重,直到長孫無忌再也背不動。

在卸任尚書右仆射之後,李世民拜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是地位相當於三公的閑散高官職位,然而到了長孫無忌這裏,地位等同於三公,職位一點也不閑散,該參與朝政參與朝政,該幹預國家大事幹預國家大事,他這個散官,比正常的官員都忙,沒辦法,太重要,皇帝離不開。

就這樣,長孫無忌和房玄齡成為李世民最得力的兩位能臣,在這兩個人之外還有一幹人等,比如岑文本,比如唐儉,比如魏征,比如高士廉,再加上武將李靖、李世勣、侯君集,這些人便構成了貞觀一朝的主力陣容。然而在這個陣容之外,還有一個人,這個人的一生就是一個奇跡,他的奇跡也告訴世人:世上是有奇跡的,要相信奇跡。

這個人是誰呢?布衣宰相,馬周!

2007年年底,一部《集結號》讓多年的龍套張涵予獲得多個影帝頭銜,從此天下知名,葛優對張涵予的成名有一句很經典的話:“有準備的人趕上了好機會!”

這句話用在馬周身上同樣適合,而且超適合,沒有李世民,就不可能有馬周的奇跡,而沒有馬周,李世民的形象也不會像今天這樣豐滿,這就是所謂的君臣際遇吧。

馬周,字賓王,博州茌(chí)平(今山東省茌平縣)人。世人知道馬周這兩個字,卻很少有人仔細琢磨“賓王”這兩個字,“賓王”是什麼意思呢?賓客之王,天子上賓,能為天子出謀劃策的人。取“賓王”作為自己的字,馬周誌向不小。除馬周之外,曆史上還有很多叫“賓王”的有誌青年,比如那個文才讓武曌歎為觀止的駱賓王!

馬周少時父母雙亡,貧苦無依,勤讀博學,精《詩》《書》,善《春秋》,這就是馬周二十歲前的履曆,很簡短,很苦澀。

青年時期的馬周其實是一個憤青,落拓不治產業不為州裏所敬,基本屬於快混不下去的那一撥。到了武德年間,馬周在博州找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助教,這樣他搖身一變就變成了州教育局下屬的一名教師。如果換了別人,一定會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偏偏馬周不是一般人,整日以喝酒聊天為樂,工作?跟我有關係嗎?

長此以往,博州刺史達奚恕看不下去了,隔三岔五把馬周叫到跟前斥責一頓。有才的人一定是有脾氣的人,馬周是有才的,因此他也有脾氣,幾次斥責下來,馬周一拂袖,大爺不幹了,走!

隨後兩手空空的馬周又遊蕩到曹州、汴州,依然繼續著以往的經曆——碰壁。

如果僅僅是碰壁也沒什麼,他還受到了一頓羞辱,浚儀令崔賢本著“痛打落水狗”的精神把馬周羞辱得人不像人,狗不像狗,這次羞辱深深刺痛了馬周的自尊,為什麼要受這樣的屈辱,難道你精讀《詩》《書》就是要過這樣的生活?

不,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一定要改變,一定要尋找機會!

到哪裏尋找機會?還是去比較大的城市吧——長安!

在長安城外的新豐鎮,馬周又一次遭到了白眼,不過這一次他把別人的白眼轉變成了青眼。

事情是這樣的,馬周走進新豐的一家客店,店小二看他穿著普通就沒搭理他,轉而去熱情地招呼來往的商販,畢竟人家兜裏有的是錢,而馬周兜裏可能比臉還幹淨。

馬周一看又遭到冷落,心中不快,不過他不準備發作,他來長安是尋找機會的,不是找碴的,隻是老讓別人在門縫裏把自己看扁了也不是滋味,還是給他們露一手吧。

“小二,酒,一鬥八升!”

一鬥八升?開什麼玩笑,本店客人最高紀錄一鬥,就你還一鬥八升?

馬周微笑著點點頭,對,就是一鬥八升!

酒上來了,馬周一個人悠然獨飲,酒在他的麵前逐漸消失,而店主人和店小二已經悄悄地將白眼換成青眼,能喝一鬥八升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看來這個疑似窮鬼不是一般人。

能力是什麼?能力就是你比別人高那麼一點點,哪怕就是一點點!

喝了一鬥八升之後,兩眼摸黑的馬周進入了長安城,不知什麼機緣進入了中郎將常何的家中,什麼機緣,《舊唐書》《新唐書》都沒有交代,電視劇《貞觀長歌》演繹說是安康公主命令常何收留馬周,其實純粹是扯淡,安康公主在史書上隻有一句話:下嫁獨孤謀。這種在曆史上隻留下一句話記載的公主能提攜馬周?純粹是想象。

馬周是如何得到李世民青睞的呢?說到底還是因為一道奏折!

貞觀五年,李世民下令文武百官給朝廷提建議,言得失。常何作為中郎將也有提建議的任務,然而這個任務折騰了常何好幾天。

常何是一個粗人,會寫的大字可能隻有兩個,一個是常,一個是何,讓他寫奏折提建議,基本上等於逼著黑瞎子拉小提琴。

兩眼摸黑的常何隻能硬著頭皮在自己的房間裏冥思苦想,憋了幾天,憋出了四個字:太難寫了!

正當常何不知道如何交差的時候,晚上起來上廁所的馬周看見常何的房間有亮光就敲門走了進來,一問才知道,原來常何是被奏折給憋的。

至於嗎?不就是提建議、言得失嘛?

馬周一拍胸脯,說道:“我替你寫吧!”這句話為馬周贏得了一生的機遇。

第二天,“完成”任務的常何極其灑脫地上交了奏折,這一交不要緊,李世民驚著了。

所書二十餘條,條條切合時弊,針針見血,毫不走空,再一看署名,李世民又驚著了,“常何”,認識大字不超過一筐的那個家夥?不可能!就算他是“吳下阿蒙”,也不可能進步這麼快,更何況他天天在玄武門晃,哪有看書進步的時間呢?

常何忐忑不安地來到李世民麵前,一頭霧水,一臉驚愕,說實話,他知道馬周在奏折上寫滿了字,至於寫了什麼,他並不是很清楚。不過看看李世民的臉色很溫和,常何放寬了心,索性實話實說:“此非臣所能,家客馬周具草也。每與臣言,未嚐不以忠孝為意。”

這句話改變了馬周的一生。

李世民隨即傳令,急召馬周進宮晉見,馬周一時未到,李世民連派四撥使者,馬周你的機會來了!

接下來的相會,讓馬周終生難忘。對馬周而言,這就是他與李世民兩個人的“隆中對”,一番“隆中對”之後,李世民大喜過望,當即命馬周入職門下省。從今天起,你就到門下省聽差吧!

由此,布衣馬周進入貞觀一朝的權力中心,由最初的票友最終奮鬥成實質宰相——中書令。

貞觀五年,直門下省(票友);

貞觀六年,授監察禦史(正八品,正科級),奉使稱旨;尋除侍禦史,加朝散大夫(文散官,從五品,副廳級);

貞觀十二年,轉中書舍人(正五品,副廳級);

貞觀十五年,遷治書侍禦史,兼知諫議大夫,又兼檢校晉王府長史;

貞觀十七年,晉王為皇太子,拜中書侍郎(正四品,正廳級),兼太子右庶子;

貞觀十八年,遷中書令(正三品,正部級),兼太子右庶子;

貞觀二十一年,加銀青光祿大夫(從三品)。

從貞觀五年到貞觀十八年,短短十三年裏,馬周就完成了從票友到實質宰相的轉變,這樣的速度在貞觀一朝罕見,即使在武則天鼓勵告密的年代也極為罕見,馬周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馬周靠什麼做到的呢?很簡單,三個字:上奏疏!

上奏疏三個字很簡單,馬周一輩子就活在這三個字上,然而這三個字充滿了智慧,一般人做不來。

馬周的奏疏範圍很廣泛,從國家穩定到皇帝與太上皇的關係,從分封製到官員選拔,每一次上書都深得李世民認可,《舊唐書》寫道,“周有機辯,能敷奏,深識事端,動無不中”,因此善於誇人的李世民說道:“我於馬周,暫不見則便思之。”

見過會誇人的,沒見過這麼會誇人的!

然而李世民並不是唯一一位誇馬周的偉人,在20世紀的中國,有一位偉人也曾經對馬周給予高度評價,這位偉人評價馬周於貞觀十一年的上書時寫道:賈生《治安策》以後第一奇文,宋人萬言書,如蘇軾之流所為者,紙上空談耳。傅說、呂望,何足道哉。馬周才德,迥乎遠矣。

比蘇軾牛,比傅說牛,比呂望(薑子牙)都牛!

是誰給馬周這麼高的評價?毛澤東!

其實馬周的智慧不僅體現在大事上,不起眼的小事依然能體現他的智慧。

靠右行走,在今天是慣例,這個慣例誰提出的?馬周!

以前長安早晚靠喊聲警示民眾注意開關城門的時間,後置鼓代之,誰提出的?馬周!

以前唐代官服隻有黃紫兩色,後三品服紫,四品五品朱,六品七品綠,八品九品青,誰提出的?馬周!

現代企業加班有“大夜”和“小夜”之分,不超過夜裏12點為小夜,超過則為大夜,在唐代宿衛也采用這種方式輪流值勤,誰提出的?馬周!

官府驛站馬匹容易走失,難以辨認,馬周說了一句話:把馬尾巴截了。結果驛馬無論跑到哪,都能找回來,沒辦法,馬尾巴短一截太明顯了。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還有一條限速規定:禁止在城區和鬧市區驅趕馬車高速行駛,不知道這一條是不是馬周製定的!

上麵說的是為公,其實為私,馬周的小聰明也不含糊。

馬周還是禦史時,曾經四處讓人尋找房源,找到一處豪宅,馬周非常滿意,一問,挺貴,二百多萬。旁人以為馬周瘋了,禦史而已,向來口袋空空,哪來二百多萬買房?沒過幾天,笑話馬周的人傻眼了,有關部門迅速付完房款,外加奴婢什物一應俱全,這時大家全明白了,哦,不是大款,是公款!

不用張口,李世民賞的!

除了房子外,馬周的胃口一直很好,尤其好吃雞,每次下到郡縣,食必進雞,有小吏認為馬周違規,告到了李世民那裏。李世民聽後一笑:“我禁禦史食肉,恐州縣廣費,食雞尚何與?”

吃肉非法,吃雞合法!隨即李世民下令,綁了,狠狠罵一頓再放人!告狀?也不提前看看規則!

顯然,馬周是聰明的,也是吃透規則的。數年後,吃透規則的馬周得到了考選官員的權力,本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原則,馬周廢浚儀令崔賢,以報當年羞辱之仇,事後官方追查此次報仇,結果處處符合規則,最終官方鑒定,兩字:合法!

總體而言,馬周是一個善於思考、活用規則的人,他用自己的思考贏得李世民的信任,而李世民也用馬周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用人的手腕與肚量。

即使過往經曆複雜如魏征、王珪、薛萬徹(太子故人),李世民可以用;即使過往敵對如阿史那思摩、阿史那社爾(突厥戰將),李世民可以用;即使過往履曆如馬周一樣平淡,李世民也可以用。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能容常人難容之事,貞觀一朝,萬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