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記》reference_book_ids\":[649781387780214273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時間走到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的身體再也挺不住了,他的生命進入了倒計時。

三月十七日,李世民帶病前往顯道門,宣布大赦天下,此舉是為了顯示天子的仁德,也是為了向上天乞求延年益壽,但李世民心中比誰都清楚,他剩下的日子已經不多了。

四月一日,夏日來臨,一直怕熱的李世民再次前往翠微宮,翠微宮他已經去過幾次,不知道這一次會不會是最後一次。

到此時,李世民在乎的不再是自己的壽命,而是自己身後帝國的穩定。現在貞觀一朝的重臣已經所剩不多,能用來托孤的文臣隻有長孫無忌、褚遂良,武將呢?隻有李世勣!

其實,到貞觀二十三年,能征善戰的武將還有三人,李世勣,李道宗,薛萬徹,然而三人比較下來,隻有李世勣最合適,其餘二人身上都帶有不同的符號。

李道宗,李世民的堂兄,同屬李唐皇室,這樣的大將用來征戰可以,用來托孤必定不行。不要忘了,對皇權最大的威脅其實來自宗室,一旦李道宗受命托孤,尾大不掉,如之奈何?

薛萬徹,李世民非常看重的名將,但是不要忘了,他畢竟曾經是李建成的屬下,更何況此人脾氣不好,有跋扈之勢,貞觀二十二年時更是被李世民貶黜出京,因此薛萬徹也不能用來托孤。

三大名將排除了兩個,剩下這一個隻能是李世勣,盡管李世勣經曆複雜,但是對皇室的忠心不容置疑。李世民唯一擔心的是,太子李治太年輕了,而且對李世勣沒有恩德,如何才能調動李世勣對李治效忠呢?想來想去,隻能李世民自己當一次惡人了。

五月十五日,李世民下詔,同中書門下三品李世勣出任疊州(今甘肅省迭部縣)都督,即日起程!

好好的,怎麼就貶出京城了呢?這個任命讓很多官員看不明白,然而李世民很明白,李世勣也很明白。接到任命的李世勣沒作任何停留,連家都沒有回,轉身就踏上了前往疊州的路,以至於家屬在家等他吃晚飯,等了半天一打聽才知道,今天不回來了,去疊州了,什麼時候回來,等通知!

在李世勣前往疊州的同時,李世民對李治說道:“李世勣才智有餘,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後用為仆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

原來,李世民給李世勣出的就是一道二選一的選擇題,而這個二選一是需要悟性才能悟得出來,如果李世勣沒有悟性,傻乎乎地回家告別,那麼等待他的就是無情的誅殺。

李世勣是聰明的,他用他的毫不遲疑躲過了一場殺身之禍。他的火速上路實際就是向皇帝表明,無論什麼命令,臣李世勣一律服從,不打折扣!李世明白,自己不過是李世民父子的一條狗,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至此,李世民對李世勣的恩寵就如同掛在牆上的畫皮,昭然若揭。所謂皇帝恩寵,所謂君臣際遇,都不過是偽裝,一切都是為了皇權的穩定,其餘免談。

打發走李世勣,李世民的日子也不多了,他要用剩下不多的日子跟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好好交代一下,從此好兒子和好兒媳就全托付給這兩位重臣了。

五月二十四日,李世民召見長孫無忌,用自己的手撫摩長孫無忌的臉。長孫無忌淚如雨下,李世民也哽咽得說不出話來,此時已經沒有皇帝和大臣之分,這是兩位老朋友的生離死別。這一次見麵,兩人都沒有說話,相對無言,兩天之後,李世民再次召來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這是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他有很多話要講。

李世民感傷地對長孫無忌、褚遂良說道:“朕今悉以後事付公輩。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善輔導之!”

轉過頭來又對太子李治說道:“無忌、遂良在,汝勿憂天下!”

最後又對褚遂良說道:“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讒人間之。”

太多話,已經來不及說,太多的牽掛,值得留下,然而天不假年,人畢竟不能與命爭。

在李世民的腦海中不斷閃現著以往的人生片斷,晉陽起兵,進軍長安,平定洛陽,玄武門政變,渭水盟誓,宗廟獻俘,廢立太子,遠征高句麗,過去的片斷不斷在腦海中閃回,我這一輩子,我這一輩子!

無限江山,萬望子孫能夠主宰。

彌留之際的李世民是痛苦的,也是焦慮的,根據《舊唐書·李淳風傳》記載,李世民曾經與李淳風有過這樣一次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