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與眾不同的生辰八字(1 / 3)

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22年,陰曆三月十二日,這是大清王朝曆史上很特殊的一天。

關於某位帝王,最重要的史料通常是他的實錄,實錄是一朝史官根據原始材料寫成的專門記錄某位皇帝生平的著作。那麼關於乾隆最權威的著作,就是《清高宗實錄》。根據這本書的記載,就在這一天,清代最著名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頭一次聚到了一起。當然了,雍正和乾隆這時還不是皇帝,應該被稱作胤禛(yin zhēn)和弘曆。

這一天,對中國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康熙朝儲位鬥爭的結果,因此也為中國曆史上持續最長的盛世,康雍乾盛世,埋下了伏筆。

對於我們講述的主人公乾隆(當時還叫弘曆)來說,這當然更是決定他命運的一天。一個人的命運,受很多因素影響,最重要的因素有四個:出身、天賦、努力和機遇。我們知道,康熙有幾十個皇孫,為什麼最後偏偏是弘曆當了皇帝呢?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在這一天,十二歲的弘曆得到他一生最重要的一個機遇。

這一天出現的背景,是這樣的:

康熙皇帝晚年,情緒非常低落,晚上經常失眠,成天唉聲歎氣,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得了重度抑鬱症。為什麼呢?因為皇子們的儲位之爭,搞得老皇帝心力交瘁。因此,這一年的春天,康熙的第四個兒子胤禛對老皇帝說,我的賜園,圓明園裏,有幾百棵牡丹,都是珍稀品種,現在開得正豔。您不如到那看看,換換心情,怎麼樣?我們都知道北京的圓明園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園林,不過,它一開始,隻是康熙賜給雍親王胤禛的一個小花園。後來的圓明園是在這個基礎上擴建而成的。

康熙皇帝一聽可以賞花,挺高興,就答應了。

康熙皇帝

康熙根本沒想到,這是胤禛為了奪取皇位,設計的一個步驟。

雍親王胤禛是一個城府很深的人。表麵上,他對皇位沒什麼興趣。他喜歡書法,愛讀佛經。在其他八個皇子為皇位打破頭的時候,他卻把自己關在家裏,苦練書法,猛讀佛教,看上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經,一派閑雲野鶴之姿。所以康熙皇帝對胤禛很信任。晚年經常到他的花園中去玩。據《清聖祖實錄》統計,康熙皇帝晚年,一共到胤禛的圓明園去過十一次。其他皇子很少能享受到過這樣的恩榮。很顯然,這是因為胤禛表麵上沒什麼野心,所以讓康熙感到很親近很放鬆。當然事實上,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胤禛對皇位,可謂垂涎三尺,夢寐以求。

康熙皇帝一共生了三十五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二十個,這二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深深卷入儲位鬥爭之中。在爭位的皇子們當中,胤禛看起來本來是最沒希望的一個。因為從年齡上來說,他不是最年長的,沒有年齡優勢。從才幹上來說,他為人也很低調,不顯山露水,才幹並不突出。從個性上來說,他這個人不太喜歡和別人交往,深居簡出,獨來獨往,天馬行空,並不是一個特別能團結人,特別有人格魅力的人。

那麼,為什麼最後勝出的偏偏是他呢?我認為,胤禛在三個方麵做得比別人要好。

第一,他隱蔽得最好。胤禛深知要想得到皇位,首先要把自己的野心隱藏起來,不能讓康熙覺察到。道理很簡單,接班人和在位者的關係是最難相處的。一旦你露出接班的企圖,老皇帝肯定會時刻警惕你,你是不是要暗害他啊,是不是要搶班奪權啊?和你的關係就很難處。所以胤禛才成天念佛經練書法,裝出一副不求進取的模樣。

第二,胤禛也會適度地表現自己的才幹。因為你缺乏才幹,也接不了班。所以胤禛的原則是不主動表現自己,不搶風頭,但是當康熙皇帝偶爾交給他一些任務時,他會完成得很出色。比如有一次,康熙朝的皇太後去世了,康熙把喪事交給胤禛安排,胤禛安排得井井有條,給康熙皇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讓康熙感覺到,這個第四子,是有才能的。

雍正皇帝

第三,就是今天他設的這個步驟。他要用一個特殊的砝碼,來打動康熙皇帝。這個砝碼,就是我們要講的主人公,弘曆。

康熙皇帝到了圓明園,胤禛把他迎到一座叫牡丹台的大殿裏,父子兩個人麵對怒放的牡丹,把酒臨風,聊點與政治無關的家長裏短,氣氛十分融洽。

聊著聊著,胤禛似乎漫不經心地說了這麼一句:“您的兩個孫子打生下來還沒機會見到您呢,今年都十多歲了,您想不想見見?”

有的讀者可能不理解,說孫子都長到十多歲,怎麼還沒見過祖父呢?其實這在康熙朝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康熙皇帝的孫子實在太多了,一共九十七名,加上孫女,一共二百多人,根本見不過來。所以政務纏身的康熙,在生前隻見過不到二三十個。

聽到胤禛這樣說,康熙隨口答道:“好啊!那把他們倆叫出來我看看吧。”

胤禛一聽,向裏麵一招手,從裏間屋走進來兩個孩子:胤禛的第四子弘曆和第五子弘晝,兩個人都是十二歲,並非同母所生,年齡隻差兩個月。

一見到這兩個孩子,康熙皇帝不覺就放下了手中的酒杯。

弟弟弘晝沒有給皇帝留下太深的印象,但哥哥弘曆,用《清高宗實錄》中的記載說,卻讓康熙“見即驚愛”,就是一見就很驚訝和喜愛。康熙發現,這孩子相當與眾不同。弘曆身材挺拔,皮膚白皙,長得很漂亮。如果用古典小說中的話來形容一下,就是眼如秋水還清,麵如滿月猶白。尤其讓康熙注意的是,這孩子的眼睛裏,有著一種不同尋常的靈氣與沉靜。

兩個孩子上前,給爺爺行禮。行禮的時候,康熙注意到,這個弘曆,一舉一動既敏捷得體,又落落大方,絲毫沒有這個年齡段孩子常有的緊張和局促。相比之下呢,他的弟弟弘晝就顯得拘束多了。

弘曆給了康熙一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康熙皇帝一輩子和各種人打交道,很善於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才幹。《清高宗實錄》記載當天的情景說,康熙“偶舉《愛蓮說》以試,誦解融徹,獎悅彌至”。就是說老皇帝向弘曆招招手,說,過來,問他,現在在讀什麼文章啊?弘曆說,在讀宋代大儒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康熙說,能背嗎?弘曆說,能,說完就落落大方地背了一遍,一字不差。康熙很高興,又問,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弘曆說,知道,說完又從頭到尾地講解了一遍,講得很準確。

康熙十分驚訝,這孩子太聰明了!一個十二歲的孩子,能把這篇文章講成這樣,實在太難得了。沒想到我還有這麼聰明的一個孫子。在他見過的幾十個孫子當中,這個是最出色的!聊了幾句天,康熙叫兩個孫子也人席一起吃飯。吃完飯,康熙回宮,不過當天晚上康熙卻沒有睡踏實。他不停地想到這個叫弘曆的孩子,感覺在愛新覺羅家族中能出現這樣一個孩子,實在是太難得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派太監來到圓明園,來幹什麼呢?他命雍親王胤禛寫下弘曆的“生辰八字”,他想親自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