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叛逆的繼承人(2 / 3)

這道諭旨讓天下百姓都很驚訝,沒想到新皇帝敢這樣直接和老皇帝對著幹。這道諭旨其實隻是開了一個小頭,接下來,乾隆和雍正對著幹的事,一件接著一件。

雍正時期很受詬病的另一件事是“好祥瑞”。什麼叫祥瑞呢?就是一些奇怪的自然現象,比如哪塊產出了雙頭的稻米,天上出現了五星連珠,或者出現了一塊五彩祥雲。人們說,這些現象,都證明皇帝統治的好,上天通過這種方式對皇帝加以表彰,就相當於給皇帝發獎狀。雍正皇帝因為人們都懷疑他這個皇位得的不正,所以拚命大搞祥瑞。《清世宗實錄》記載,他在位期間,中國曆史上所有的祥瑞品種差不多都出齊了,什麼嘉禾、瑞繭、蓍(shī)草、靈芝、麒麟、鳳鳥、黃河清,卿雲現,一樣接一樣出現在官員的奏折裏,雍正皇帝說,出現這些現象,證明老天爺對自己的統治很滿意。這自然是對篡位傳聞的一種變相的回應,如果我是篡位的,上天能支持我嗎?

可是天下人不都是傻子,在聰明人看來,雍正搞這一套太小兒科,太可笑,反而暴露了他的心虛。所以乾隆在繼位七天後就宣布:“凡慶雲、嘉穀一切祥瑞之事,皆不許陳奏。”(《清高宗實錄》)我不搞這一套,你們別向我彙報。這相當於當眾打了老爹雍正一個響亮的耳光。

當然,趕道士、禁祥瑞,這些還都是小舉動。更大的舉措,還在後邊。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八日,就是雍正死後不到兩個月,乾隆發出了一道諭旨,震動天下:

允禩(sì)、允禟等孽由自作,得罪已死,其子孫仍是天潢支派,若俱屏棄宗牒之外,與庶民無異。當初辦理此事諸王大臣再三固請,實非我皇考本意。其作何處理之處,著諸王滿漢文武大臣各抒己見,確議具奏。(《清高宗實錄》)

這道諭旨是什麼意思呢?

允禩是康熙第八子,非常有才能,曾經積極爭奪儲位。允禟是康熙第九子,是允禩最得力的助手。這兩個人在儲位鬥爭中處處和雍正對著幹,所以是雍正最仇恨的敵人,雍正即位後給他們改名叫“阿其那”和“塞思黑”,意思豬和狗,把他們關起來秘密處死,這樣還不解恨,後來又幹脆把他們的子孫後代開除宗籍,不承認他們是皇族。那麼講到這,可能有的讀者有點疑問,原來不是說康熙的兒子名字第一個字是胤字嗎?現在怎麼變成了允字?很簡單,雍正即了位,他的名字胤禛,就成了避諱字,誰的名字裏有這兩個字,都得改。所以他的兄弟們就把胤字改成了允字。

那麼乾隆這道諭旨的意思是說,允禩、允禟等人,雖然已經犯了大罪,被我父親弄死了,但是他們的子孫的血管裏流的畢竟還是我們愛新覺羅家族的血。如果把他們開除於宗籍之外,與普通百姓一樣,實在不妥。當初之所以處理得這樣重,是出於辦理這件事的大臣們使的壞,架的火,而非我爹爹雍正的本意。這件事到底如何處理為好呢,請大家各抒己見,拿出一個方案來報給我。

這道諭旨是什麼意思啊?是要給雍正的政敵平反。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我們知道雍正這輩子啊,最被人詬病的,就是這件事。把康熙的孫子,開除出皇族,讓他們衣食無著,沒地方吃飯。這確實不利於愛新覺羅家族的形象。所以,乾隆發了這道諭旨,要改正父親的這個錯誤。

那麼乾隆的旨意一下,大臣們當然知道應該怎麼做。他們建議皇帝恢複這些人的宗室身份。不久,允禩、允禟的後代又成了皇族,搬回了王府,過上了貴族生活。當日雍正另一個直接競爭對手,前十四阿哥允禵,乾隆不光給他放了出來,還賞了他一個公爵,給他一處很大的府第和一大筆銀子,讓他安度晚年。

這一重大舉動,一下子掃除了皇室王公之中對雍正乾隆這一枝的怨恨之情,舉朝上下,對新皇帝的膽魄無不驚訝佩服。

這還沒完,不久之後,乾隆又進行了第三項大的政策調整,這就是廢除了雍正的“奏開墾”政策。什麼叫“奏開墾”呢?原來雍正鼓勵各省百姓開荒種地,增加糧食產量。他規定,以各地開荒畝數作為衡量地方官的政績指標,就是說,哪個省開墾的荒地多,就升哪個省的官。結果可想而知,為了拚政績,各地官員紛紛虛報開荒數字,本來隻開了一千畝,他們報上去一萬畝。結果他們升官發財拍拍屁股走人了,但留下的羅亂,卻要老百姓負擔。為什麼呢?新開出了土地,就要納稅。本來有一千畝,卻要納一萬畝的稅,老百姓能受得了嗎?乾隆當皇子的時候,就聽到人們對此議論紛紛,所以他即位後馬上下詔,“凡造報開墾畝數,務必詳加查核,不得絲毫假飾”。就是說,對以前捏報的數字,你給我一一核實,把水分擠掉,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那麼,我們知道過去傳統政治強調以孝治天下。很少有人剛一登基,就這麼迫不及待地和父親對著幹。那麼乾隆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我想,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乾隆內心深處,對父親有一種強烈的逆反心理,他不喜歡自己的父親。

乾隆崇拜的是自己的祖父。祖父康熙,在中國曆史上,是最有“人情味兒”的皇帝。康熙不光是有政治手段,而且為人比較寬厚大度。因此當初小弘曆從見到爺爺的第一麵,就感覺打裏往外地親。而父親雍正呢,我們知道這個人個性與康熙那幾乎截然相反:心胸狹窄,個性強悍,為人刻薄。乾隆在他麵前,就像賈寶玉在賈政麵前一樣,隻能感覺到害怕,感覺不到親切。

另外,我們前麵講過,乾隆能當上皇帝,與祖父直接相關。所以乾隆對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的感情,也特別深厚。他十分崇拜這位偉大的祖父,認為康熙皇帝不論是為人還是行政,都是自己的榜樣。因此當了皇帝之後,乾隆處處刻意效法康熙:康熙為政不是崇尚寬大嗎,乾隆一登基,也宣布要寬大為政;康熙一生是六次南巡,乾隆也六次南巡;康熙晚年舉行“千叟(sǒu)宴”,乾隆也舉行“千叟宴”;康熙辦過博學鴻詞科,乾隆也舉辦博學鴻詞科……康熙年號是六十一年,乾隆則在六十年後,禪位了,不幹了,說我的年號不敢超過祖父。所以我們可以說,乾隆對祖父的崇拜,達到了亦步亦趨的程度。更為引人注目的是,乾隆為自己身後選擇的陵址,不在父親雍正的西陵,而是康熙所在的東陵,死後與自己的祖父長眠在一起。可見祖孫二人,感情是多麼深厚。

乾隆六十大壽千叟宴

而對父親雍正,乾隆卻沒有太多的感情。盡管葬禮的時候,乾隆對“孝子”這個角色的扮演盡心盡力,但內心深處對父親一直不是很佩服。

我們前麵提過,乾隆即位前寫過四十卷作文。這些作文中有一篇文章,很有意思,叫《寬則得眾論》。這是一篇議論文,論述怎麼樣才能當一位好皇帝。乾隆說,偉大的皇帝第一條標準,應該寬容大度,“包荒納垢,宥人細故,成己大德”,容忍臣子們的小小缺點,這樣才能贏得人心。否則,你一天到晚急吼吼的,總挑別人毛病,看誰也不順眼,大臣們哪,也不佩服你。(《樂善堂全集》)

這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這是在隱晦地批評雍正皇帝。父親雍正對兄弟們那樣殘酷,對官員們那樣苛刻,大家都有微詞。弘曆對朝政不敢直接發表評論,但是心中並非沒有自己的想法。這種想法隱晦地表現出來,就是這篇《寬則得眾論》。他一接班就反雍正之道而行之,說明他對雍正,多年來內心已經積累了很多不滿。這是第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