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7012517992130939934,7255203659015785531,6890728374843477006,7233628637428190242,7257455404240604215,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雍正突然去世。雖然大家都認為很可能是弘曆當皇帝,但是必須先要找到雍正的遺詔才行。我們都知道,雍正的密詔藏在紫禁城正大光明匾額後麵,而他死在圓明園,那時候交通不發達,從圓明園回到北京城裏,來回要一天多,國不可一日無君,一天多沒有皇帝,這怎麼行?這可怎麼辦呢?
正大光明匾額
關鍵時候,還是老臣張廷玉有辦法。張廷玉知道雍正這個人,凡事謹慎,肯定想到了自己可能死在紫禁城外,因為和我們的想象不同,實際上清代皇帝一年有一多半時間不待在紫禁城,而是待在圓明園和避暑山莊。所以雍正身邊,應該隨時帶著遺詔副本。
在《年譜》中,張廷玉回憶說:
廷玉告二王諸大臣曰,大行皇帝因傳位大事親書密旨,應急請出以正大統。總管太監曰,大行皇帝未曾諭及我輩,不知密旨之所在。廷玉曰,密旨之件,諒亦無多,外用黃紙固封,背後寫一封字者即是此旨。(《張廷玉年譜·雍正十三年》)
就是說,張廷玉告訴在場的人:“大行皇帝(就是剛剛死去的雍正)身上應該有傳位密詔副本,現在最緊要的事就是要找到密詔。”於是命令總管太監去找。總管太監說:“這件事皇上沒有和我們交代啊,我們不知道密詔放在哪啊。”張廷玉說別著急,你們就在皇帝身邊找,有一個外麵用黃紙封著小盒,背後寫一個‘封’字,應該就是。”
一小會兒,太監果然在雍正身邊找到了這樣的一個小盒。於是大家打開小盒,裏麵正是雍正親筆所書的傳位密詔。大家取出遺詔,共同捧到燈下宣讀。
雍正的遺詔都寫了些什麼內容呢?記載於《清世宗實錄》的這道遺詔開頭就說: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聖祖仁皇帝於諸孫之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
後麵又說:
今既遭大事,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
就是說康熙當初對弘曆很喜愛,弘曆這個孩子自身條件也不錯,仁慈孝順,所以我死了,讓弘曆接班兒,當皇帝。雍正在遺詔當中鄭重其事地講到康熙養育弘曆這個事,公開將康熙喜歡弘曆,作為傳位給他的首要理由。所以我們可以進一步確定,弘曆在雍正競爭皇位的過程中,確實起了重要作用。
那麼聽到了這個遺詔之後,弘曆是個什麼反應呢?
張廷玉在《年譜》中說:“上伏地大慟良久,王大臣等叩頭敦勸再三,上始載拜受命。”上就是弘曆,雍正一死,弘曆事實上就是皇帝了,所以叫上。就是說弘曆聽到遺詔內容後,馬上趴到地上,號啕大哭,大夥怎麼勸都勸不住。哭了老半天,才爬起來,勉強接受了大家的朝拜。
其實弘曆這個哭裏,有激動的成分。雖然早就猜到自己是大清帝國的繼承人,但是弘曆確實沒想到雍正死得這麼早,這麼突然。父親雍正雖然身體一般,但沒有致命的大病,大家都認為活個七十歲左右很正常,所以弘曆早已做好四五十歲接班的準備。沒想到父親五十八(虛)歲,就去世了,讓自己在二十五(虛)歲就登上了大寶。注意我們這本書裏講的,都是虛歲。
弘曆不能不為自己感覺慶幸。因為回顧中國曆史,在皇帝交接班的那時候,通常都是危機重重。比如大清開國以來,五位皇帝,哪個人登上皇位,都不那麼順當。努爾哈赤死後,他的兒子皇太極與代善爭過皇位。皇太極死後,弟弟多爾袞與長子豪格都想當皇帝,不相上下。最後六歲的小兒子福臨作為一個平衡勢力被推上了皇位,這就是順治皇帝。順治去世後,年僅八歲的康熙登基,因為不能親政,造成過很大的政治危機。至於雍正繼位,其鬥爭之慘烈,更是廣為人知。所以大清建立以來,隻有弘曆的繼位,光明正大,水到渠成。而且你看弘曆這個年齡,二十五歲,是當皇帝的最佳年齡。今天一個人二十五歲,正是研究生剛畢業,開始工作的年齡。人在這個年齡,既有朝氣和進取心,又已經完成了係統教育,正是施展才華的大好時機。所以弘曆不能不感覺到,命運對自己實在是太慷慨了。
所以弘曆有點激動。不過你激動不能在這個時候表現出來。所以作為一個情商極高的人,弘曆馬上調動起全部精神,投入到“孝子”這個角色的扮演當中去。弘曆想起了父親對自己的全部好處,感激和悲痛之情洶湧而至,他“自晝至夜,號哭不止”,從頭一天夜半到第二天太陽落山,哭不停聲,水米沒打牙,沒吃一點東西。
在傳統社會,非常講究禮法。一個人在禮法上表現得怎麼樣,對父母孝順不孝順,葬禮上悲不悲痛,決定著社會上對自己的看法。《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在這些方麵的表現那是無可挑剔。大殮(liàn)之際,就是要把雍正裝進棺材的時候,弘曆“痛哭失聲,擗踴(pǐ yǒng)無數”(《清高宗實錄》),擗,捶胸;踴,頓足。就是說無數次掙紮跳躍,攔著說什麼不讓人蓋上棺材蓋。所以大臣們都說,這個新皇帝,真重感情,真孝順。弘曆給滿朝大臣留下了一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二日晚上開始,弘曆成了皇帝,正式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雖然“乾隆”這個年號是第二年才啟用,但是我們從現在起,就可以稱他為乾隆皇帝。
我們說,乾隆在葬禮上的表現,每個環節都特別到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超級大孝子。孔子說過,“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那麼按理,這個孝順的新皇帝會全麵繼承雍正的既定方針。滿朝大臣都這麼想。
然而事實的發展卻遠遠出乎人們的預料。
雍正駕崩後第三天,八月二十五日,乾隆就迫不及待發布諭旨,把雍正在宮中養的那些道士,通通趕出了皇宮。我們前麵不是說過,雍正不是在宮中養了許多道士,給他煉丹嗎?
在諭旨中,乾隆說:
皇考萬幾餘暇,聞外省有爐火修煉之說,聖心雖知其非,聊欲試觀其術,以為遊戲消閑之具。因將數人置於西苑空閑之地。聖心視之如徘(Pái)優人等耳,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清尚宗實錄》)
就是說,我父親閑著沒事的時候,聽說外麵有人會煉丹術,雖然明知這事很荒唐,但是就為了取個樂兒,找了幾個道士,在西苑豎爐煉丹。我父親不過把這些道士當作排遣取樂的優伶小醜,從來沒有聽取過他們一句進言,也從來沒有吃過他們給的一粒丹藥。
什麼叫此地無銀三百兩,這就是。本來大家都不知道雍正是怎麼死的,這道諭旨卻泄露了秘密,明確告訴大家,雍正就是亂吃丹藥死的。
那麼乾隆為什麼如此迫不及待地來揭父親的短呢,因為乾隆受的是正統的儒家教育,他對雍正崇拜佛教道教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十分反感。我們知道,雍正崇佛崇道,搞得都很離譜。他曾經親自披上袈裟,冒充大和尚,在宮中舉行法會。甚至還親自撰寫了一本叫《揀魔辨異錄》的書,專門和和尚們討論宗教問題。在他的支持下,雍正一朝佛道兩教都非常興旺,佛寺道觀到處都是。在正統儒家教育中成長起來的乾隆卻認為一名帝王,應該獨尊儒教。所以在這道諭旨中,他不光把道士們從宮中趕走,還宣布了一項新政策,那就是今後誰要出家,必須由官方給予度牒,不能你想出家就出家。為什麼要宣布這項政策呢,是為了控製和尚道士數量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