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權獨攬(2 / 3)

那麼乾隆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他要防範中國曆史上一種常見的政治弊端,叫後妃幹政。中國曆史上,出現過無數次的後妃幹政,其中僅高峰就有過三次。第一次是漢朝。西漢,劉邦的皇後呂後開了後妃幹政的先河,到了東漢,就出現了六位太後,先後幹政,結果搞得朝政一塌糊塗。第二次高峰是唐朝。這個大家可能更了解一些。唐代的武則天、韋皇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都是著名的政治女性。當然除了武則天,其他人大多數下場不太好。《唐史》上記載了三十六個後妃,有十五個是非正常死亡,因為幹政,被殺了。宋代是婦女幹政的另一個小高峰,《宋史·後妃傳》共記載了後妃五十五人,其中有十一個人被廢、被殺,絕大多數也是因為幹政。所以總的來說,除了武則天之外,曆代後妃幹政,成功的不多。現在我們因為大家都對武則天比較熟悉,就覺得女人當皇帝是不是都能像武則天一樣呢?其實不是。為什麼呢?因為在過去,婦女受教育水平很低,很多人是文肓,又缺乏政治經驗,連縣長和省長誰大都不知道,你說能管好國家嗎?所以她們掌了權之後,經常是一通胡搞,關鍵位置,都用自己的娘家人,不管他有沒有才能,很容易把朝政搞得亂七八糟。因此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得出一個結論,說“母後臨朝,未有不亂者”(《讀通鑒論》)。這話說得有點絕對,但是大部分情況是這樣。

我們說過,乾隆皇帝即位前,熟讀史書,係統地總結過傳統政治的規律。乾隆很清楚,皇太後也許本身並沒有幹政之心,但是很多人都琢磨著要借皇太後的門路辦事。所以一旦開了先例,就不好辦了。所以他才要防微杜漸,發布了那樣一道諭旨,讓皇太後和政治絕緣。

事實證明乾隆很有先見之明。雖然他已經采取了預防措施,但還是和皇太後發生了一次不愉快。有一次,乾隆到皇太後麵前請安,母子兩個人閑聊天,皇太後就說,我聽說順天府東麵,有一座廟,很靈驗,老百姓到那求兒求女,有求必應。不過現在年久失修了,快塌了,你能不能撥點錢修修啊?乾隆一聽,當時滿麵笑容,答應下來,好好好,我馬上修馬上修。但是一出太後的宮門,乾隆馬上說,你把太後的總管太監叫出來,太監來了,乾隆叫他們跪在地上,指著鼻子,痛罵了一頓,問他們,誰叫你們多嘴多舌?誰叫你們傳閑話?如果不是你們傳閑話,皇太後怎麼知道順天府那有個廟?以後再傳閑話,看我不殺了你們的頭!事後呢,乾隆還把這件事專門寫了一道聖旨,記進檔案裏。聖旨說:“幾曾見寧壽宮太後當日令聖祖修蓋多少廟宇?朕禮隆養尊,宮闈以內事務,一切仰承懿旨,豈有以順從蓋廟修寺為盡孝之理?”就是說你們什麼時候見到康熙朝的太後讓康熙皇帝修廟來著?我孝順皇太後,宮中的事,一概讓太後做主,這還不夠嗎?宮外的事,皇太後絕不能幹預。乾隆還說:“嗣後如遇此等事務,朕斷不輕恕。”(《清高宗實錄》)。就是說以後你們要是再發生這樣的事,我可就不饒你們了。

按理說,撥幾兩銀子修一下舊廟,花不了幾個錢。乾隆為什麼還要如此小題大做呢?這道聖旨,表麵上是頒給太監的,實際上是頒給老太後的,意思是媽啊,你可長點記性吧,以後這樣的事,你別管啦。我們說,乾隆這個人情商很高,他的情商就是主要遺傳自母親。老太後是個聰明人,一點就透,看到這件諭旨,就長了記性,以後再也不敢讓乾隆修這個做那個了。所以終乾隆朝一世,沒有發生過後妃幹政的事。

那麼我們不是說乾隆性格寬厚,為什麼乾隆連對自己的親生母親也這樣防範呢?難道是他內心深處有著極強的權力欲和控製欲呢?並非如此。講到這裏,我們要介紹,除了“寬嚴相濟”的“中道政治”之外,乾隆登上皇位之後的第二個執政原則,就是“大權獨攬”。

中國傳統政治,與西方希臘羅馬政治傳統不同,有它自身的規律性。它的第一個特點是高度集權,定於一尊,隻能有一個最高權威。打個比方,我們經常看《動物世界》,大猩猩群裏頭,老首領不行了,就會發生一場爭鬥,要打出一個新首領來。出來一個有絕對權威的,勁比別人都大的首領,這個群體就能太平,在他的領導下好好找食,沒事相互抓抓虱子,很和諧,很穩定。但是要是有幾個猩猩一直在那不分高下,出不來一個絕對的首領,這個群體就成天亂作一團。同理,在中國傳統政治中,隻能有一個權力中心,而不能出現多個中心。如果出現多個中心,下頭就不知道聽誰的,各種勢力就要殺成一團。所以乾隆不能讓太後成為另一個權力中心。

中國傳統政治的另一個特點,是講究等級製。不同社會等級的人,要安於自己的地位,不能以下犯上。打個簡單的比方,動物世界中的狼群就是一個等級社會,吃肉的時候,哪頭狼先吃,哪頭狼後吃,都有明確的順序。不信你看《動物世界》。集權政治也是這樣,它必須建立在嚴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秩序之上,如果秩序亂了,那麼政治就會發生動蕩。

所以皇帝就是狼群中的頭狼,它必須強壯有力,控製住其他的狼。遇到一塊肥肉,它必須首先叼在嘴裏,緊緊咬住,自己先吃,不許別人亂搶,這樣狼群才能安安靜靜地按地位高低依次進食。

所以傳統政治的第一條要求是統治者必須“大權獨攬”。用文言文講,叫“乾綱獨斷”,就是把最高權力掌握在自己手裏,絕不跟別人分享。所以乾隆皇帝說:“蓋權者,上之所操,不可太阿倒持。”權力這個東西,必須掌握在上級手裏,不能被下級奪去。他又說:“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就是說,所有大事,都必須由皇帝親自決斷,這是我大清政治的優良傳統。(《清高宗實錄》)

但是,要做到大權獨攬,哪那麼容易。權力,是天下最讓人垂涎的東西,一旦嚐到了權力的滋味,每個人都不願意放手。所以才有一句話,“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在傳統社會,每個人都想做皇帝。乾隆苦讀曆史,他總結出,曆代對皇權構成威脅的,通常是那麼幾類人:

第一類是我們剛說過的後妃外戚,皇帝的親媽幹媽大姑二姨,她們很容易幹政。

第二類是皇族,皇帝的兄弟和子侄們。他們身上流的,也都是開國皇帝的血,憑什麼你當皇帝不讓我當啊?因此很多皇族都不太安分,對皇位躍躍欲試。

第三類是太監。太監你別看他們地位低下,但是他們和皇帝關係特別親密,所以也很容易染指最高權力。幾乎曆代,都有太監之禍。

第四是權臣。如果皇帝很軟弱而大臣卻很能幹,大權就很容易落入到大臣手中,這就是權臣。明代的張居正和清代的鼇拜,就是有名的權臣。

第五是朋黨。官員們各立山頭,彼此爭鬥,誰也不聽皇帝的,也很讓皇帝頭疼。比如明朝的東林黨和閹黨,就是著名的朋黨之爭。

所以乾隆即位後,就有計劃、有步驟地,一個個解決以上這些勢力,保證他們不對皇權構成威脅。

我們剛才講了他的第一步,防止後妃幹政。接下來再看看他的第二步,他如何防止皇族,具體地說,是兄弟們幹政的。

我們以前講過,乾隆兄弟一共十人,其中六個夭折了,活到成年的隻有四個人:弘時、乾隆、弘晝、弘瞻。弘時因為與雍正發生過激烈衝突,早就被雍正削籍處死。所以乾隆登基之時,兄弟中隻剩下弘晝和弘瞻兩個弟弟。

我們講到過,乾隆與弘晝同歲,兩個人從小一起長大。那時候宮中沒別的小孩,就他們倆,吃飯睡覺做遊戲都在一起,成天一起捉迷藏抓螞蟻,好的和一個人似的。所以乾隆在詩文中多次說,他們兄弟感情好:“(弘晝)與吾自孩提以至於今,且孺且耽,恰恰如也。”“吾二人者,相得無間,如是者垂二十年。”(《樂善堂全集定本》)就是說我們兄弟倆從小長到大,相親相愛,一直都很開心,很happy,二十年間,沒鬧過任何矛盾。

乾隆這個人是個完美主義者,什麼都想十全十美。他既想在皇太後麵前做一個“孝子”,也想在弟弟麵前做一個仁愛的“皇帝哥哥”,這樣,就能以一個高大完美的形象,被載入史書。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實在太難了。因為你一旦當上皇帝了,你和兄弟的感情馬上就變質了。怎麼變質了呢?君臣之分就會壓倒兄弟之情,提防之意就會蓋過了親愛之心。

乾隆對兄弟,有一個原則,就是生活上待遇從優,政治上控製從嚴。平時,對兩個弟弟在花錢上,非常大方。他“將憲皇所遺雍邸舊貲全賜之”,把父親雍正以前雍親王府裏的金銀財寶都給了弟弟們,自己一分不要。當然,他富有四海,也用不著。平時沒事,經常問,你們看上什麼了?看上哪個豪宅了,我賜給你。雖然當了皇帝,但是見到兄弟,仍然很親熱、很和藹,從來不擺皇帝的架子。清代著名的筆記《嘯亭雜錄》說:“上即位後,優待和、果二王(即弘晝、弘瞻),每陪膳賜宴,賦詩飲酒,殆無虛日。”就是說,經常和兄弟們一起吃飯,一起寫詩,一起玩,很開心。

但是有一點,政治權力,乾隆卻絲毫不讓兄弟們染指。不讓他們管什麼事。給你們錢,隨便花,想掌權,沒門。

這是因為乾隆借鑒了清代前期曆史的教訓。皇族幹政這個弊端,清代比別的朝代厲害。因為清朝建立的過程,靠的就是家族的力量。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打天下的時候,兄弟子侄都出了大力。楊家將說七狼八虎,努爾哈赤的兒子們,也個個如狼似虎,領兵打仗,為大清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也就形成了清代初期親貴手握重權的這個政治傳統。清代立國以來,皇族內部幾乎每一代都有嚴重鬥爭。在關外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褚英兄弟父子之間發生過火並,皇太極與三大貝勒發生過激烈的衝突。進關後,順治與多爾袞之間,雍正兄弟之間,發生過激烈鬥爭。所以剛剛登上皇位的乾隆,就做出一個長遠的決定,他要徹底改變清王朝的貴族政治傳統,把任何皇族人物都排斥在權力核心之外。你隻要是皇族,是王爺,別管你多能幹,都別想掌握大權。

但是,這個事,好決定,不好執行。為什麼?因為原來皇族都掌權,到你乾隆這就不掌了,哪那麼容易啊。何況,天潢貴胄,因為從小嬌生慣養,往往都脾氣不好,不那麼聽話。比如弟弟弘晝,從小就性子很暴,盛氣淩人。比如有一次,他和軍機大臣訥親在一塊兒商量個什麼事情,因為訥親不同意他的意見,他竟然當眾把訥親按在地上,掄起拳頭揍了一頓。所以你讓他在乾隆當了皇帝後就安安分分、老老實實的,不太容易。

乾隆當了皇帝之後,弘晝特別不適應。原來他和乾隆,沒大沒小,經常一起開玩笑,沒事你捅咕我一下,我捅咕你一下。弘晝不高興了還和哥哥耍一下小性子。現在不行了,哥哥一下子成了遙不可攀的“上位”,他呢,見了哥哥必須畢恭畢敬,行臣子之禮,他一時半會兒習慣不了。所以他經常忘了自己的身份。《清史稿·弘晝列傳》說:

嚐監試八旗子弟於正大光明殿,日晡,弘晝請上退食,上未許。弘晝遽曰:“上疑吾買囑士子耶?”明日,弘晝入謝,上曰:“使昨答一語,汝齏粉矣!”

《清史稿》是民國期間修的《清史》的未定稿,因為後來定稿一直沒出來,所以《清史稿》實際上就是最權威的官修正史了。所以這個故事是可信的。就是說,有一次,朝廷舉行八旗子弟考試,乾隆讓弘晝和他一同監考。考著考著,吃飯時間到了,弘晝對哥哥說,你去吃飯吧,這有我就行了。乾隆害怕八旗子弟們膽子大,怕有人打小抄,所以坐那沒動。弘晝見他的話不好使,不高興了,對乾隆發脾氣說:“到吃飯點了,你趕緊吃飯去。怎麼的,你難道連我也不相信嗎?怕我被他們買通了嗎?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