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權獨攬(3 / 3)

兄弟之間說這樣的話,那當然十分正常。但是在傳統時代,臣子對皇帝這樣說話,就已經可以砍頭了。這叫“大不敬”。好在乾隆涵養極好,聽了這話,一言不發,抬起屁股,乖乖回宮去了。

皇帝這一走,別人趕緊上前提醒,說王爺,您怎麼能這麼和皇上說話呢,這可叫大不敬啊。弘晝才明白過味兒來,哎呀,可不是嗎?第二天,他見到乾隆,趕緊請罪。乾隆板著臉對他說:“昨天,如果我答複一句,咱倆要是頂撞起來,你這腦袋已經不在脖子上擱著了。今後你要謹慎,不要再說這種話了,知道不?”弘晝聽哥哥這麼一說,這才知道昨天哥哥已經動了殺心了!嚇得冷汗直流。

所以為了防止兄弟們不老實,乾隆沒事對他們敲打敲打,讓他們時時刻刻記清君臣名分,防止他們起非分之心。有一次,弘晝和另一位弟弟弘瞻一起來到宮中,給皇太後請安。母子幾個人在那閑聊天,場合很放鬆嘛,弘晝和弘瞻就往太後身邊蹭了蹭,膝蓋就跪在了太後座位邊上的一張藤席的沿上。這本來不是個什麼事兒,乾隆卻抓住這個事,大發雷霆,小題大做,說兩個兄弟不守規矩,犯了大錯。原來這張藤席,是乾隆平日給太後請安時跪的地方。乾隆說這張席子本來是我跪的,是天子之席,你們怎麼敢跪?你們也想當皇帝嗎?所以說他們“儀節僭(jiàn)妄”,說他們“於皇太後前跪坐無狀”。因為這一點點小事,弘晝被罰俸三年,三年的工資,不發了。(《清高宗實錄》)

所以弘晝活得非常鬱悶。雖然生為禦弟,表麵上非常榮光,但實際上,卻低人一等。為什麼這麼說呢?別人,隻要有才能,都能當官,都能掌權,把才華發揮出來。隻有他,雖然精力充沛,雖然也不乏才幹,但一生卻不可能幹什麼正事,活著的任務就是“混吃等死”。你說悲慘不悲慘。那麼經過乾隆幾次教訓,弘晝越來越灰心,把自己關在王府裏頭來當宅男,終日無所事事,醉生夢死,宅男當久了,就漸漸發展得有點心理變態了。怎麼變態了呢?《清史稿·弘晝列傳》說:“好言喪禮,嚐手訂喪儀,坐庭際,使家人祭奠哀泣,岸然飲啖以為樂。”就是說他在府裏,把家人召集到一起,常玩一種遊戲,什麼遊戲?演習自己的葬禮。他閑著沒事,叫人在院子裏擺上一張高桌,自己裝成死人,坐在貢桌上,讓別人在自己麵前擺上各種貢品,什麼豬頭水果之類,然後讓他們跪在自己麵前哭。他坐在那兒,一邊吃著供品,一邊觀賞大夥的哭相,給大家評出一二三等獎,看誰哭得好,哭得悲痛,哭得好聽,賞誰十兩銀子,二等五兩銀子。成天就這麼玩,一直玩到六十歲老死了,算是落了個善終。

乾隆的另一個弟弟弘瞻可就沒這麼幸運了。弘瞻是雍正死前兩年才出生的,比乾隆小很多,小了整整二十三歲。乾隆對這個和自己兒子一樣大的弟弟從小也很關照,給了他不少錢。但是弘瞻長大後,也是富貴公子的脾氣,不太懂事兒。有一年,圓明園失火了,各個王爺一聽到消息,都趕緊跑來救火。弘瞻住的地方離圓明園最近,到得卻是最晚。到了之後,別人忙著救火,他卻在那和皇子們嘻嘻哈哈,抱著膀子看熱鬧,完全不把救火當回事。乾隆看見了,雖然當時沒有發火,心裏卻很不痛快。那麼過了不久呢,又發生了那次給太後請安跪錯了席子的事。乾隆不是罰了弘晝三年俸祿嗎?對弘瞻處理更重。被乾隆諸罪並罰,革去親王,降為貝勒,解去一切差事,永遠停俸。再也不給你開工資了。

這個處罰是很重的,就差驅逐出皇族變成平民了。所以這個處理,讓弘瞻精神上很受刺激。弘膽從小嬌生慣養,身體底子本來就薄,受到這麼大的刺激,就生了重病。請了很多大夫也治不好,眼看著就奄奄一息了。乾隆沒想到這一處理,後果這麼重,也有點後悔,就親自坐著轎,跑到弘瞻府裏去看望。《清史稿》說:“病篤,上往撫視。弘瞻於臥榻間叩首引咎,上執其手,痛曰:‘以汝年少,故稍加拂拭,何愧恧(nǜ)若此?’”弘瞻一看皇帝哥哥來了,想到上次就是頭沒磕好,惹了那麼大的禍,這次雖然已經病得不行了,但是一看到皇帝,還是條件反射式的就要給皇帝磕頭。但是因為身體太虛弱,掙紮了半天,也沒能坐起來,隻好窩在被子裏,把腦袋使勁往枕頭上叩,嘴裏還嗚拉嗚拉地說話,也說不清楚,意思是說我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乾隆一看,也很難過,也不禁哇哇哭了,拉著弘瞻的手,說,我因為你年紀小,不懂事,所以想給你點教訓,沒打算真把你怎麼樣,沒想到你卻成了這個樣子!唉,哥哥對不住你啊!乾隆就在床前宣布,馬上恢複弘瞻的王位,你還當你的親王,工資都給你補發,別記恨哥哥啊,別難過,啊?但是這番話,已經晚了,乾隆回宮之後第三天,傳來消息,弘瞻死了,年僅三十二歲。(《清高宗實錄》)

所以在皇帝家裏,天家骨肉相處,很難。乾隆對弟弟就算是好的了,還處理成這個樣子。在別的朝代,皇帝殺兄弟的事,經常發生。這是因為什麼啊?因為親情裏夾雜了權力因素,就變質了。

對自己的兄弟都這麼嚴厲,那對自己的叔叔大爺侄子們,乾隆當然就更不客氣了。乾隆立下了規矩,從他這一朝起,王爺宗室不進軍機處。我們知道,軍機處從雍正年間起,成了清朝最有權力的機構。乾隆卻規定,不管你多麼有才華,隻要你是王爺貝勒,就別想進軍機處。從此形成了親王宗室不入軍機處的製度,這個製度曆經乾嘉道三朝一百二十多年,直到慈禧時期,這個規矩才被打破,慈禧的時候,恭親王奕進了軍機處。

為了徹底貫徹禁止親貴幹政的原則,乾隆不單單是犧牲過親情,還犧牲過友情。

乾隆在青年時代,有一個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最好的同學。誰呢,就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親表哥,叫福彭。他是清初八家鐵帽子王之一,努爾哈赤的孫子嶽托的後代,世襲平郡王。熟悉紅學的朋友都知道,他就是《紅樓夢》中北靜王水溶的原型,不是有一集,叫《賈寶玉路謁北靜王》嗎?

《紅樓夢》中水溶溫文爾雅,很有風度,生活中的福彭也是這樣。福彭從小非常聰明,康熙很喜歡他,就把他帶到宮中讀書。我們以前講過,帶進皇宮讀書,這對於康熙的親孫子來說,都是非常難得的恩遇,何況像福彭這樣遠支的皇族。除了康熙,雍正也很喜歡福彭。那麼我們知道清代皇子讀書有伴讀之製,因此乾隆上學之時,雍正又親自挑選福彭做了乾隆的同學。乾隆和他做了六年同年,關係特別好、特別鐵,非常欣賞他的才華,把他稱為“知音”。所以我們說,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代皇帝,對這個福彭都是青眼有加,可見這個福彭,確實有點天才。這個人不僅讀書好,政治才能也非常突出,所以雍正十一年(1733年)年僅二十五歲時,雍正就讓他進了軍機處,成為清朝最年輕的一位軍機大臣。後來清軍與準噶爾作戰大敗,急需一位大將去收拾殘局。滿朝文武雍正都沒看上,單單看上了二十五歲的福彭,命他為定邊大將軍,馳往邊關。可見此人是一個難得的文武全才。

福彭到邊關去打仗,乾隆特別想念他,在分手一年後,還曾寫了這樣一首詩:

夜涼霜簟好安眠,芭蕉響滴殘夢醒。

醒後悠悠動遠思,思在龍堆連霜嶺。

如心居士(按:福彭之別號)在軍營,年來王事勞馳騁。

即此清涼夜雨秋,行帳殘燈懸耿耿。

……

聽到外麵下起了雨,雨打在芭蕉上,驚醒了我,半夜裏我又想起了你。在邊關那麼冷的地方,你一定很辛苦啊,我能想象你的行營帳篷裏,也懸著一盞孤燈。你是不是也對著孤燈在懷念我呢?

從這些贈詩中,可見弘曆與福彭同學六載,感情是多麼深厚。這種友誼,是乾隆做皇子時,還沒有權力時建立的,是一種非常純粹的友誼。

福彭這麼有才華,和乾隆又這麼好,那麼乾隆繼位之後,肯定會非常倚重這位老同學吧?所有的人都這樣想,福彭也摩拳擦掌,打算大幹一場。

一開始乾隆也有過這樣的打算,準備讓福彭做首席軍機大臣。但是我們說過,乾隆即位不久,就做出了結束宗室幹政習慣的決定。這就要把所有的親王、郡王排斥於權力中樞之外,福彭身為郡王,雖然他是遠支皇族,但命運也因此發生了意外的轉折。終乾隆一世,沒安排福彭當什麼大官,隻是讓他管管正黃旗、正白旗事務,當時八旗已經沒什麼具體事了,所以這隻是虛職,相當於給他安排到婦聯之類的群眾團體,做個名譽主席,主要是養老。

那麼在傳統社會,凡是有點才幹的男人,都想參與政治,都想當官,因為這是最能體現男人才華的地方,學而優則仕嘛。可惜乾隆政治原則已定,福彭隻好成了他最好的朋友政治改革的犧牲品,斷送了一生前程。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一月,福彭因為一身才幹,得不到舒展,在鬱鬱寡歡中一病而死,年僅四十歲。乾隆聞訊很難過,特意下旨稱:“朕心深為軫(zhěn)悼。特遣大阿哥攜茶酒住奠,並輟朝二日。”(《清高宗實錄》)就是說,派皇長子親自去祭奠,他自己呢,輟朝二日,兩天不上朝,關起門來,緬懷一下這個老同學。這是特殊的禮遇,說明乾隆對這位老同學心中存有一絲難言的歉疚。

那麼,後妃,兄弟,皇族之外,太監也是需要嚴密防範的政治勢力,因為中國曆史上太監亂政的事太多了,所以曆代皇帝都想了很多辦法,來限製太監。比如朱元璋就規定太監不許識字,還在宮門立了個鐵牌,讓後代皇帝記住,不許太監幹政。

在中國曆史上,乾隆也是防範太監幹政最成功的皇帝之一。

乾隆的第一個辦法是完善製度。乾隆總結積累了曆代的管理經驗,編纂了一部“宮廷法典”——《欽定宮中現行則例》,對太監的管理做了嚴格而細致的規定。太監在皇帝麵前說話聲音稍微高點,掃地的動靜大了點,值班晚到一分鍾,就得按地下,打板子。

乾隆的第二個辦法是給太監們集體改了姓。《清稗類鈔》說:“乾隆初年,奏事太監為秦、趙、高三姓,蓋高宗借此三字以自儆也。”就是說他剛即位的時候,就把眼前的太監都給改姓了,改成姓秦、姓趙、姓高三姓,為什麼改成這三個姓呢?因為這三個字合起來,就是“秦趙高”三個字,就是秦朝那個有名的壞太監趙高,這樣可以提醒他保持警惕,不重用太監。不過這個辦法後來沒有被其他皇帝堅持下來,所以慈禧的時候才有了安德海和李蓮英。

第三是對於太監幹政的苗頭,一旦發現,就嚴厲打擊。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奏事處太監高雲把一張任免官員的檔案,偷偷給一位大臣看了。乾隆知道後,毫不猶豫,立刻把高雲推出去,淩遲處死,與此事相關的官員,一律免職。所以由於時刻提防,堅持不懈,終乾隆六十年,始終沒有出現太監之禍。

那麼對後妃,對皇族,對太監,乾隆都采取了有力的防範措施。為了權力,乾隆不光是犧牲了親情,還犧牲了友情。那麼除了這幾類人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群體,官員。做皇帝,離不開官員。乾隆是如何防範官員侵奪他的權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