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駕馭大臣的手段(1 / 3)

《漢書》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805068303374,721773691574157625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3,\"start_container_index\":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7},\"quote_content\":\"《世說新語》reference_book_ids\":[7267108881812163642,715540761227454365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乾隆對中國曆史上幾種威脅皇權的勢力,都采取了有力的防範措施。那麼,接下來,他還要對付一個更有威脅的群體——官員。皇帝辦事,可以不用自己家裏人,可以不用太監,卻不能不用官員。

所以如何管理官員,可以說是一個皇帝一生都要麵對的問題。根據統計,乾隆年間,全國大約有兩萬名文官,七萬名武官。要管理這麼大的一個臣僚隊伍,對任何一個皇帝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熟讀經史的乾隆深知,在官員之中,最需要防範的就是兩類人,權臣和佞臣。

君臣關係,一直是中國傳統政治遊戲中的主要矛盾。從表麵上看,君臣關係很簡單,不是有句話叫“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嗎?但是事實上,中國曆史上,經常出現的是君叫臣死,臣先把君弄死。皇帝是一個非正常死亡率很高的職業。有人統計過,中國曆代王朝,包括大一統的王朝,以及那些偏安小王朝,一共有帝王六百一十一人,其中,非正常死亡的二百七十二人。非正常死亡率為百分之四十四,遠高於其他職業,所以當皇帝不那麼好玩。曆史上有很多皇帝,都是被大臣殺掉的。咱們就舉一個例子,五代的開國皇帝,朱溫這個人,在做大臣的時候,殺掉了唐昭宗、唐哀帝兩位皇帝,然後他自己也被兒子朱友珪殺掉了。然後這個朱友珪做了皇帝呢,又被自己的大臣殺掉了。所以高層政治遊戲中,殺皇帝,是一個很常見的遊戲環節。

除了被大臣殺掉,被大臣架空的皇帝更多。我們說了,乾隆要防範的第一個重點是“權臣”。皇帝比較弱勢的時候,權力必然會被大臣奪去。所以中國曆史上有許多權臣,比如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他叔叔王導,就是著名的權臣。他是丞相。《世說新語》說:“元帝正會,引王丞相登禦床,王公固辭,中宗(元帝)引之彌苦。”什麼意思,就是說,晉元帝上朝,一定要拉著丞相王導一起坐在寶座上。王導不幹,晉元帝拉著他的手不敢放,你不坐,我也不敢坐下。王導的勢力就有這麼大。那麼權臣當朝,有可能是好事。比如諸葛亮,我們就可以說他是權臣,但是他忠心耿耿,所以對皇帝沒有根本性的威脅。但更多的情況下權臣當道是壞事,容易引發朝政混亂,比如曹操,實際上也是權臣,結果最終是後人奪取了漢家天下。

所以做一個成功的皇帝,避免皇權旁落,第一條,你要掌握“禦臣術”,駕馭大臣的技術。乾隆繼位時,二十五歲,在當皇帝以前,隻是一個學生,沒擔任過任何職務,沒有任何政治經驗。在中國曆史上,這算是“主少國疑”了。滿朝大臣,平均年齡,比他要年長很多,都已經在宦海驚濤中摸爬滾打了多年,政治經驗要比乾隆豐富很多。特別是經過雍正十三年的高壓統治,很多人都變成了滾刀肉、老油條。那麼,乾隆要怎麼駕馭這些大臣呢?

雖然年輕,但乾隆心裏很有底,因為他對自己先天的智商,和後天接受的帝王教育很有信心。繼位之後,他采取了這樣幾個辦法。

第一,宣布了“乾綱獨斷”的政治原則,要把決策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裏。

我們說過,乾隆是正統儒家教育長大的,因此他很尊崇程朱理學,很崇拜宋代著名理學家程頤,句句奉為真理。但是程頤有一句話,乾隆卻堅決反對。哪一句呢?程頤說,“天下治亂係宰相”,就是說,天下安危,關鍵在宰相一個人。乾隆認為這句話大錯而特錯,專門寫了篇文章來批駁程頤。乾隆說,天下是皇帝的,所以天下治亂,隻能由皇帝負責。“使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亂為己任,而目無其君,此尤大不可也。”(《乾隆禦製文全集》)就是說,你一個宰相,居然敢為天下為己任,你這不是目無尊長、大逆不道嗎?

那麼乾隆為什麼對這句話這麼敏感呢?因為君權與臣權,特別是宰相之權,曆來是一對矛盾。中國曆史上,臣權特別是相權對皇帝,一直有一定的製約作用。我們知道,漢朝的時候,漢哀帝不喜歡女人,喜歡美男子,著名的典故“斷袖之癖”就是從他這出來的。據《漢書》記載,漢哀帝的伴侶,是美男董賢,兩個人感情太好了,早晨,漢哀帝要起床,一看,睡衣的袖子讓董賢壓著了。漢哀帝不想弄醒董賢,怎麼辦?要過一把刀,哢,把袖子割斷了。所以叫“斷袖之癖”。漢哀帝在生活中,大臣們進貢來各種生活物品,他給董賢用最好的,他自己用次品。有一回,滿朝大臣在一起吃飯,漢哀帝喝了點酒,一激動,對董賢說:“吾欲法堯禪舜,何如?”就是說,親愛的啊,我實在想不出怎麼對你再好了,要不我這個天下啊,給你吧,嚇得滿朝大臣們目瞪口呆。那麼因為漢哀帝和他感情太好了,就下詔,要封董賢為侯。但是這個時候,當一個皇帝胡作非為的時候,相權就起作用了。當時的丞相王嘉說,這個董賢,對國家沒什麼貢獻,憑什麼就封侯?拒不執行,把皇帝上的詔書給退回去了。所以丞相是很有權力的,有時候是可以不聽皇帝的。一直到宋朝的時候,還是這樣。宋朝時候,宋真宗很喜歡一個姓劉的妃子,感情很好,要封她為貴妃,寫了個親筆詔書,讓一個使者,拿給宰相李沆(háng)去執行,李沆一看,說,劉妃為貴妃?這不行,這個劉妃資曆太淺,你讓她當貴妃,不符合後宮規矩。說著,從燭台上拔下一支蠟燭,當著使者的麵,把皇帝親手所寫的詔書,燒掉了。使者回去一彙報,宋真宗一聽,也沒辦法,宰相說的在理啊,那就這樣吧,這事就做罷了。(《宋史·李沆傳》)所以相權的一大作用,是可以約束君權,讓皇帝少犯錯誤。當然也有很多時候,相權和君權發生衝突,是因為丞相和皇帝政治思路不一樣,想不到一塊兒去。就好比一個公司,CEO和董事長對公司的發展思路不同,相持不下,這種情況下,強勢的丞相就容易成為權臣。

那麼,傳統權力的本質是不斷地擴張自己,不論是皇帝還是宰相,都想自己說了算。所以皇權和相權就不停地發生衝突。中國曆史上那個雄才大略的皇帝,漢武帝,一共在位五十四年,用了幾位宰相呢?十三位。走馬燈似的換,平均每個宰相,隻當了四年。那麼這十三位宰相,有六個,近一半是被殺或者自殺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接連殺宰相,殺了李善長又殺了胡惟庸,為什麼呢?因為宰相不聽話,太有性格,太有主見。所以中國傳統政治史上的一個規律,就是曆代以來,君權不斷擴大,相權不斷縮小。漢朝的時候,皇帝想不管事,丞相一個人可以把所有事都辦了。唐朝的時候,設了中書、門下、尚書三個省。三個省的長官,共同當丞相,這樣分散了丞相的權力。“省”這個字,最開始指的是中央部門,到現在日本還這樣用,比如日本的防衛省,就是國防部。那麼到了明朝朱元璋的時候,幹脆不用丞相了,皇帝一個人當董事長兼CEO。那麼皇帝忙不過來怎麼辦啊,實行內閣製,用幾個大秘書,也就是大學士來幫忙。不過大學士的權力對皇帝仍然有一定的牽製作用,皇帝仍然嫌礙事,所以清朝雍正就設立了軍機處,軍政大事,直接由皇帝自己處理,軍機大臣隻是給皇帝跑跑腿辦辦事,沒有任何決策權,所以皇權到此就沒有任何阻礙了。那麼在中國曆史上,這種臣權和君權的互相消長,從皇帝見宰相的禮儀上可以看出來。漢朝的時候,宰相上朝,皇帝得站起來。宋朝以前,丞相在皇帝麵前,都坐著聊天,所以叫“三公坐而論道”。但是到了宋朝,就把那個座位給撤掉了,不管什麼大臣,哪怕丞相,你在皇帝麵前都得站著。到了明朝,朱元璋開始,更厲害了,所有大臣,都隻能跪在皇帝麵前聊天,皇帝看你跪的時間太長了,才會給你一個小馬紮,讓你坐一會兒。到了清朝,連小馬紮都不給了,不管你聊多長時間,都得跪著。所以清朝大臣見皇帝時候,有一個必備的工作,腿上都得綁一個特別厚的護膝,要不然非得跪出毛病來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