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中國傳統政治的集權傾向,到了清代,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了。清代皇帝最推崇的政治風格就是“乾綱獨斷”,一個人決斷,不能被群臣的意見所左右。乾隆說:“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清高宗實錄》)就是說,所有大事,都必須由皇帝親自決斷,這是我大清的優良傳統。他還說:“我朝綱紀肅清,皇祖、皇考至朕躬,百餘年來,皆親攬庶務,大權在握,威福之柄,皆不下移,實無大臣敢於操竊。”(《清高宗實錄》)就是說,大清政治紀律之嚴明,曆朝不能比,原因就是皇帝們能把握住大權,不讓大權旁落。所以乾隆一上台,就宣布要對“乾綱獨斷”這一政治傳統發揚光大。為了防止權臣出現,他把一切決策權,都抓在自己手裏。所以他一登基,憑一己之獨斷,不和任何大臣商量,就把父親的那麼多措施給推翻了。而且一旦朝廷上有反對的聲音,他立馬痛下殺手,殺雞儆猴。比如最典型的一個例子:
乾隆元年(1736年),雍正重用的一個大臣王士俊一看乾隆總在那翻雍正的案,他就給雍正打抱不平,上了一個折子說:“近日條陳,惟在翻駁前案,甚有對眾揚言,隻需將世宗時事翻案,即係好條陳之說。”什麼意思,就是你一上台,你看看大臣們上的折子,都是什麼內容啊,都是在翻你老爹的案,甚至有的人,上了折子後,對眾揚言說,現在你隻要翻老皇帝的案,新皇帝肯定說這是好條陳。(《清高宗實錄》)王士俊這顯然是借“有人”之口,指責乾隆翻案。乾隆怎麼辦的?很好辦。推行新政,必須有人祭旗,王士俊正好撞到槍口上。乾隆痛罵王士俊是“僉(qiān)邪小人”,“將悖理之言,妄行陳奏”,開始給他判了個斬決,就是死刑立刻執行。王士俊當然罪不至死,乾隆就是要殺一儆百。後來王士俊認罪態度很好,乾隆從寬發落,把他免死趕回老家。所以乾隆殺手一下,反對聲立刻停止了。這就是“乾綱獨斷”,什麼事,我一個人說了算,你反對?小心掉腦袋。
所以我們可以大致打一個比方,如果說,漢朝,皇帝掌握百分之六十的決策權,丞相掌握百分之四十。到了宋朝,皇帝掌握百分之七十,丞相掌握百分之三十。明朝,皇帝掌握百分之八十,大臣掌握百分之二十。那麼到乾隆一朝,皇帝掌握著百分之九十五的決策權,大臣們幾乎沒有發言權。皇帝雖然經常讓王公大臣就某件事拿出處理意見,但是隻是作為決策的參考而已。製度上,清朝大臣們隻剩下執行的權力。這種情況下,就難出現權臣。
所以乾隆朝的政治,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隻有明君而沒有名臣,所有的聚光燈都打在乾隆一個人身上,其他人隻能生活在乾隆的陰影裏。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現象。因為一般中國曆史上,偉大的君主身邊總是會有那麼幾位名臣,特別是盛世之君,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身邊文有魏徵、房玄齡,武有尉遲恭、程咬金。但是乾隆雖然是盛世,但是縱觀乾隆一朝,一共六十多年,比較有名的大臣隻有三個,前期,張廷玉。他靠什麼出的名?其實就是靠給皇帝當秘書當得好,會速記,把皇帝說的話記得準,僅此而已。所以他的功績,和其他朝代的名臣沒法比。那麼後期,我們知道,一個叫和珅,是因為貪汙出的名。另一個呢,叫紀曉嵐,那是文學侍從之臣,有點文字技巧而已。乾隆朝也沒出過什麼有名的武將,因為凡是打仗,乾隆習慣親自遙控指揮,他對別人,都不放心。所以乾隆朝,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君權最大,臣權最小的時期。權臣出現的所有可能,都被他扼殺了。
那麼乾隆這種大權獨攬的做法,有什麼利弊呢?
乾隆的這種執政風格,從好的方麵說,當然是可以防止權臣出現,有利於迅速決策,集中權力辦大事,不至於各部門長時間扯皮。從長遠看,從普遍情況看,這種把君權推向極致的做法,抑製了大臣們的政治參與熱情,讓他們隻會跑腿辦事,對國家缺乏責任感。所以如果皇帝雄才大略,當然國家就治理得井井有條。但一旦遇到平庸的皇帝,這個國家就容易一團糟。
乾隆的這種執政風格,對清代政治風氣產生了深刻影響。乾隆朝大學士張廷玉,有一句政治名言,是什麼呢?“萬言萬當,不如一默。”說一萬句,都對了,也不如一句不說。在皇帝麵前,少說話,少建議,皇帝說什麼,你記下來,傳達下去,就完事了。在乾隆之後,嘉慶道光年間,大臣中最流行的做官秘訣是什麼?是“多磕頭,少說話”。這句說是大學士曹振鏞說的。曹振鏞教育他的門生說,皇帝問什麼,你們就隻管往地下碰頭就行了,“應該碰頭的地方萬萬不可忘記不碰;就是不該碰的地方,你多碰頭總是沒有處分的”。大臣們不敢拿主意,皇帝自己又沒有主意,大家都不作為,所以晚清時代,國勢衰弱,任人欺淩,就與雍正乾隆奠定的這種政治風氣直接相關。
以上是我們講的,乾隆即位後為防範權臣,確立的一個政治原則,乾綱獨斷。
那麼乾隆的第二個辦法,是沿用前朝老臣,不急於打造自己的班底。
那麼,乾綱獨斷,也不是說不要大臣了。乾綱獨斷壟斷了決策權,但是執行,還是要依靠大臣們。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個新皇帝上任,一般都會罷黜一批老臣,提拔一批自己的人。因為老班子往往不聽指揮。乾隆卻沒有這樣做。為什麼呢?原因有兩個,一個我們以前講過,雍正嚴密防範皇子們結交大臣,幹預政務,所以乾隆在做皇子的時候,根本不認識什麼大臣。另一個,雍正留給乾隆的這個班底,以鄂爾泰和張廷玉為首,經過雍正多年的調教,既有很強的執行力,又比較老實聽話。所以乾隆就明智地沿用父親留給自己的班底,而沒有另起爐灶。那麼就是說,雍正時期的兩位寵臣,鄂爾泰和張廷玉,仍然是乾隆初年最重要的兩位大臣。張廷玉我們以前介紹過,這裏再簡介一下鄂爾泰。鄂爾泰是滿族人,舉人出身,在康熙朝一直不得誌,四十多歲了還是一個小官,本來覺得自己這輩子沒什麼希望了,沒想到到了雍正朝受到雍正的賞識,被任命為雲貴總督,保和殿大學士,後來又任首席軍機大臣。他和張廷玉,一滿一漢,是雍正朝的兩位最重要的大臣。乾隆上任之後呢,也十分尊重這兩個人,繼續對他們委以重任。乾隆以前沒有處理過實際政務,所以他很謙虛,很有自知之明,從來不會不懂裝懂,凡有自己拿不準的事,無不向他們虛心請教。乾隆二年(1737年),皇帝特封這兩個人為伯爵。這可是一件非同尋常的事情,因為有清一代,以前還從來沒有文臣被封為伯爵,公侯伯子男,這是傳統時代的五等爵位,伯爵是很高的爵位了,清朝官員不是實行九品製嗎?從高到低一共九品,那麼伯爵是幾品呢,伯爵以上的爵位,包括伯爵,都是“超品”,就是比所有的品級都高,那麼“超品”的爵位一般都是賜給有功的大將的。所以乾隆這是開了一個特例。
那麼有人要問了,前麵,您不是說乾隆要防範權臣嗎?如此重用鄂爾泰和張廷玉,不怕他們成為權臣嗎?不會,因為經過雍正的嚴厲管教,雍正朝的高級大臣都能認清君臣之分,不敢有非分之想。所以乾隆即位初期,對他們放手任用。
乾隆這樣做的好處,一是雍正的那套班底,本來以為自己要被新皇帝換掉的,沒想到新皇帝這樣重用自己,當然感激涕零,更加賣命地為新皇帝工作,指哪打哪。二是這樣做可以保證官僚隊伍的穩定和團結,有利於各項政策的順利執行。
以上這是第二條,沿用老班底。
第三,冷靜觀察,不斷敲打,嚴防被臣下欺騙。
二十五歲的乾隆坐上了皇帝的寶座。一坐上這個寶座,乾隆發現,圍繞著他的,都是一張張恭順的笑臉。無論他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聽到的都是大家的歡呼和讚美。哪怕他打了個噴嚏,都會有人說,哎呀,您這個噴嚏打得太響了,一般人打不了這麼響。那麼一個不夠老練的統治者,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頭昏眼花,喪失警惕。但是乾隆並沒有這樣。在他後來六十多年執政生涯當中,乾隆頭腦中一直緊繃著一根弦,那就是嚴防被臣下欺騙。這是為什麼呢?
這就涉及中國曆史上一類常見的大臣類型,佞臣。什麼是佞臣呢?佞,就是巧言諂媚。所謂佞臣,就是善於討好和敢於欺騙皇帝的大臣。
那麼在清代中期,我們會發現佞臣特別多。為什麼呢?因為明朝和清朝,因為大力加強君主專製,所以皇帝希望大臣們隻當聽話的奴才,而不能有自己的主見。佞臣的特點就是沒什麼自尊心。他們不關心你誰當皇帝,誰當皇帝我都是打工的。我關心的,就是如何鑽你皇帝的空子,占你的便宜,給我自己撈最大的好處。在沒有利益驅動,當官的本身弄不到什麼好處的時候,他們執行皇帝的政策,被動應付,推一推動一動。而一旦他們發現皇帝命令有什麼空子,就會拚命把經往歪裏念,想方設法撈錢。乾隆深知,他身邊的這些大臣們,雖然表麵上對他都唯唯諾諾,畢恭畢敬,其實心裏,都在研究皇帝的心理。有好多人,都琢磨著怎麼趁皇帝心情好的時候討點賞,怎麼樣趁皇帝心情不好的時候給別人下點讒言。所以如果皇帝精明厲害,這些佞臣就會對皇帝百依百順,百般討好。但如果一旦看出皇帝不那麼厲害,有什麼破綻,那麼也會把皇帝騙得一溜一溜的。不是有一個笑話嗎?說是有一次,清朝的道光皇帝跟當朝大學士閑聊天,皇上問,你早上一般都吃什麼早點啊?大學士說,我很簡樸,就吃三個荷包蛋。道光一聽,大吃一驚,啊?你太富了,居然吃三個荷包蛋!你家富到什麼程度啊?為什麼呢?因為內務府告訴道光,雞蛋一個值三十兩白銀。三個雞蛋,一天吃掉九十兩,那能不讓他嚇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