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乾隆當了皇帝之後,就迫不及待地秘密立儲,在乾隆元年(1736年),把六歲的永璉秘密立為太子。那麼兒子成了太子,富察氏當然也非常高興,終身有靠了,所以到這個時候,乾隆和富察氏的感情,也達到了幸福的高峰。
然而,人的命運有一個規律,一旦誰感覺自己太幸福了,誰向世界得意忘形地炫耀自己的幸福了,那麼滅頂之災就會從背後突然襲來。就在初登皇位的乾隆通過早早立儲向世界宣告了他的幸福之後不久,乾隆三年(1738年)九月,年僅九歲的嫡子永璉病了。一開始不過是感冒,幾天之後卻病情轉重,很快就去世了。
這可完全是一個晴天霹靂。培養了九年的孩子去世了。我們可以想象這件事對富察氏和乾隆的打擊有多大。富察氏因此大病了一場,幾天之內,就形銷骨立,瘦得脫了相。乾隆當然十分擔心,天天跑過來探視。然而富察氏的與眾不同之處也就在這樣的時候體現出來了:在乾隆麵前,富察氏很少流露內心的悲傷,不像別人那樣哭哭啼啼,相反,她沒話找話,和皇帝聊東聊西,想要來分散乾隆的注意力,減輕乾隆內心的痛苦。乾隆對皇後,真是越來越佩服。
那麼永璉去世後,乾隆對富察氏也更加關心,與她同寢的次數比以前更多了。因為乾隆很清楚,隻有讓皇後再生一個兒子,才是對皇後的最大安慰。然而,由於生了一場大病,體氣變更,身體不好,一轉眼七年過去了,皇後仍然沒能懷上孕。
好不容易到了第七年頭上,時來運轉,乾隆十一年(1746年),富察氏又生下了一個兒子。雖然此時乾隆和別的妃子已經有了好幾個兒子,但是這個孩子一出生,乾隆馬上愛不釋手。也許是出於父親的偏心,他覺得這個孩子是他所有兒子中最漂亮最聰明最可愛的一個,看哪哪喜歡。乾隆說他“性成夙慧,歧嶷表異,出自正嫡,聰穎殊常”(《清高宗實錄》)。就是說,又聰明又漂亮,太惹人愛了。
富察氏當然和乾隆一樣高興。她生怕這個孩子再出意外,幾乎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他身上,那真是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乾隆也一樣,每天一下朝,就趕緊跑到皇後宮中,夫婦倆一起逗孩子玩。這是乾隆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然而,清代嬰兒死亡率極高,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年三十,年僅兩歲的這個嫡子出了天花,又去世了。
這個打擊,對乾隆和皇後來講,都太沉重了。乾隆還好說,畢竟有好幾個兒子了,但是這時候,皇後已經三十六歲,已經過了女人最佳生育年齡,以後再生孩子可能就難了。所以乾隆一方麵為自己難過,另一方麵更擔心皇後受不了。好在皇後這次沒有像上一次那麼大病一場。她默默地把悲傷藏在心中,表現得異常冷靜堅強。在皇子的葬禮舉行過後,她就像平常一樣,一如既往,恢複了平靜。皇後的堅強,讓乾隆非常驚訝,因此也對她更加敬重了。
就在嫡子去世後兩個月,乾隆十三年(1748年)年初,三十八歲的乾隆要開始他即位之後的第一次東巡,到曲阜拜祭至聖先師孔子了。這個日程表是頭一年六月份就確定了的。乾隆即位十二年以來,由於統治方法比較得當,所以政治平穩,社會各個方麵都呈現向上的勢頭,可以說是天下初步大治。因此乾隆躊躇滿誌,感覺自己可以出巡一下,視察一下自己的國土,檢閱一下自己的統治成績。再次經曆了喪子之痛的乾隆很想帶著皇後一起東巡,一個是共同分享事業成功的喜悅,另一個是讓皇後也散散心。因為乾隆心裏很清楚,皇後雖然表麵上很堅強,然而內心所受的傷痛哪那麼容易平複啊?所以他想讓皇後和他一起出門。然而在出發前一個月,欽天監的官員向乾隆陳奏:“客星見離宮,占屬中宮有眚(shěng)。”(《清高宗實錄》)
欽天監是負責觀察天象的機構,還負責擇定日程凶吉。“客星”就是一顆不常見的星星。“離宮”,是天上名為離宮的六顆星。欽天監是說,一顆忽明忽暗的所謂“客星”突然出現在離宮六星之中,這預示中宮皇後將有災禍。
傳統時代的人,大多有點迷信。乾隆看了這個彙報,一開始也有點害怕,但是轉念一想,這個大難不是已經應驗了嗎?“新喪愛子”,剛剛死了兒子,這還不算是大難嗎?那麼以後應該沒什麼厄運了。
所以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乾隆就帶著皇後和皇太後上路了。一上了路,乾隆就感覺帶著皇後出門這個決定非常正確。因為早春二月,春風浩蕩,一大家子人一起出門旅遊,心情都很好,皇後也很開心,和乾隆一起高高興興陪著太後登上了泰山山頂。
不過樂極生悲,下了泰山,回到濟南,皇後就感冒了,開始持續發燒。在濟南待了好幾天也沒好,那麼返程日期已到了。乾隆想讓皇後在濟南養好病再走,但是富察氏說,我在這不走,你和文武百官都在這陪著我,這怎麼行,再說,也給地方上增加負擔啊。還是回北京,北京醫療好,回去再好好調治吧。乾隆一聽,也在理,就隻好啟程北返了。三月十一日,皇帝皇後一行從德州坐上了船,沿著運河返回北京。坐上船,乾隆長出了一口氣,因為船上就不再顛簸了,比較平穩了,有利於皇後養病,所以乾隆坐在窗口前,望著河畔的春色,打算作上一首詩。不料就在這個時候,太監跑過來了,說皇後感覺不舒服,您哪,過去看看。
乾隆趕緊跑到皇後的船上,一看,皇後臉色蒼白,渾身冰冷,已經昏迷了,乾隆緊緊抓著皇後已經冰冷的手,但是已經很難再握住皇後的生命了。到了當天晚上,富察氏就去世了。《清高宗實錄》記載,十一日,“駕至德州登舟。亥刻,皇後崩”。
乾隆皇帝當然五內倶摧,他當天晚上就起草了一道諭旨,第二天發布全國。乾隆說,皇後如果繼續在濟南養病,也許就沒事了,但是皇後一生凡事為別人著想,“誠恐久駐勞眾”,怕待久了給地方增加負擔,耽誤國家政事,所以急著回京,不幸於路上仙逝。乾隆說,皇後“二十二年來,孝奉聖母,事朕盡禮,待下極仁,此宮中府中所盡知者。朕痛失內佐,痛何忍言!”就是說,皇後二十二年來,對太後,對我,對下人,都非常好,無可挑剔。她突然去世,我的悲痛,你們可以想見。所以要隆重辦理皇後的喪事。三月二十二日,乾隆發布諭旨,給皇後加諡號,叫“孝賢”,這是所有皇後諡號中最好的一個。所以後來人們都稱富察氏為孝賢皇後。
那麼孝賢皇後的去世,對乾隆個人及乾隆一朝的政治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首先,當然是對乾隆感情上,造成了嚴重的打擊。
皇後去世,乾隆心裏,當然痛斷肝腸。當天夜裏,他忙完了安排皇後喪事,一夜沒睡著。天快亮的時候,他向太監要過紙筆,寫下一首挽詩:
恩情廿二載,內治十三年。
忽作春風夢,偏於旅岸邊。
聖慈深憶孝,宮壼(kǔn)盡欽賢。
忍誦關雎什,朱琴已斷弦。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夫妻恩情二十二載,你治理後宮一共十三年。這一切突然都化成春風一夢,飄散於運河的河岸邊。皇太後平日總稱讚你的孝順,嬪妃也無人不佩服你的明賢。我從此不忍再讀《詩經》中的《關雎》篇,因為我的朱琴,已經斷弦。
從皇後去世那一天開始,乾隆的人生,就陷入無窮無盡的悲痛之中。結發二十二年來,他和皇後已經如同兩棵相互依靠交織成長的大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已經成了對方的一部分。皇後去世,乾隆就感覺自己身體的一半,也已經死了。皇後去世後的頭半年,乾隆一直都睡不實覺,他動不動就覺得皇後還在身邊,夜裏經常驚醒。侍候乾隆的老太監注意到,皇後死後,乾隆的精神狀態變得有點不正常,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無目的活動”增多,就是走到某張桌子前,卻想不起來自己到這是想幹什麼。工作沒什麼效率,剛剛說過的話,馬上忘得一幹二淨。每天不停地發火,衝誰都發火,情緒特別惡劣。
就在這個時期,乾隆做了很多詩。隻有寫詩,能讓他緩解一下情緒。我們提到過一個曆史紀錄:乾隆是中國曆史上產量最高的詩人,一生作了四萬三千多首詩。由於詩寫得太多太濫,乾隆的大部分作品,其實都很平庸,或者說隻不過是“分行的日記”。不過,在這四萬多首平庸的詩作當中,有一百多首詩,寫得非常好,情真意切。這一百多首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悼念富察皇後的。
富察氏剛去世之後那一段,乾隆幾乎天天夢到皇後,醒來後有時就把夢中的情景寫到詩裏。比如我們來看下麵一首:
其來不告去無詞,兩字平安報我知。
隻有叮嚀思聖母,更教顧複惜諸兒。
醒看淚雨猶沾枕,靜覺悲風乍拂帷。(《乾隆禦製詩二集》)
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有一天晚上,乾隆夢到了死去的皇後。皇後說,我來這啊,隻是要告訴你,我在那個世界裏,過得很平安,你放心。另外,我想還想看看,我的婆婆和宮中這些孩子們,現在怎麼樣啊?我對他們那,還是不放心。打聽完家裏的情況,皇後就悄悄消失了。那麼一覺醒來,乾隆的眼淚已經濕透了枕巾。窗外風吹簾櫳的聲音,更襯托出子夜時分皇宮內院的這個寂寞和悲涼。
你看,這首詩,寫得很真摯很樸實。這詩呢,不像是一位後宮三千粉黛的皇帝所做的,更像一個普通的丈夫,向妻子所做的告白。
所以長春宮是皇後的寢宮,乾隆命令,長春宮的所有陳設,都要保留原樣,一點也不得變動。每年皇後的忌辰,乾隆都要到這裏憑吊,在椅子上,一坐就是半天。這種做法堅持了四十多年,直到退位。
皇後去世時所乘的船,叫青雀舫,這是皇後最後生活過的地方。乾隆說,要把這艘船運進北京城,我要留作紀念。大臣們一聽,都嚇傻了,因為這艘船體積非常龐大,要是按今天的噸位,排水量上千噸,這怎麼運啊。乾隆說我不管,你們給我想辦法,我一定要保留這條船。最後,還是禮部尚書海望,想出了一個方法,他命人在北京城牆兩麵,搭起長長的木架子,上麵鋪上設木頭軌道,軌道上鋪滿新鮮的菜葉,作為潤滑劑,幾千名工人一起使勁推扶拉拽,好不容易,才把這條大船運進了城內。乾隆就用這樣的方式,把孝賢皇後用過的一切東西,都保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