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皇帝的愛情(3 / 3)

第二點,還造成了乾隆與新皇後的不和。

富察氏去世之後,後宮不能沒有皇後啊,所以老太後的多次催促之下,乾隆十五年(1750年),又冊立了另一位妃子烏拉那拉氏為皇後。烏拉那拉氏是乾隆做皇子時就娶的側福晉,所以論資排輩,乾隆選中了她。

然而,對於那拉氏,乾隆一直找不到感覺。雖然此人也端莊秀美,出身名門,但是乾隆就是培養不起對富察氏一樣的愛意,一看到那拉氏,就想起富察氏,就感覺那拉氏這也不如富察,那也不如富察,所以對那拉氏一直很冷淡,有時一整天不和她說一句話。那拉氏也很委屈啊,那這皇後做得還有什麼勁,經常一個人躲到角落裏哭泣。有時候乾隆看到了,也感覺很對不起這個新皇後。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在富察氏去世三周年忌日,乾隆寫了一首詩,分析自己為什麼不愛新皇後:

獨旦歌來三忌周,心懷歲月信如流。

豈必新琴終不及,究輸舊劍久相投。

就是說,時光迅速,一轉眼孝賢皇後去世已經三年了。難道是新皇後處處真的不如舊皇後嗎?也不見得,其實主要是因為我與孝賢的恩情年深日久,其他人實在無法代替。

確實,富察氏在乾隆心目中,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法國作家埃克蘇佩裏有一本很有名的小說,叫《小王子》,那裏麵,小王子愛上一朵玫瑰。在小王子眼裏,這朵玫瑰是獨一無二,天下最美麗的。當然事實上,在別的地方,這樣的玫瑰遍地都是。但是在小王子眼裏,他的這朵玫瑰,是天底下任何玫瑰都不能取代的,因為它是他見到的第一朵玫瑰,也是他親手澆灌長大的。

那麼富察氏,就是乾隆的第一朵玫瑰,因此也是唯一的一朵玫瑰。第一次永遠是最美好的,因為它不可複製。對乾隆來說,富察氏是他的初戀,和富察氏在一起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永遠難以磨滅的記憶。雖然有了新皇後,雖然後來他又有了很多新妃子,但是對誰,他也找不到對孝賢的那種感覺。所以雖然乾隆也總勸自己對新皇後好點,無奈真情不能勉強,這個新皇後始終是有名無實,得不到乾隆的恩愛。一直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一直備受冷落而心情抑鬱的皇後在南巡路上,終於與乾隆發生了一次激烈的衝突,皇後當眾剪去自己的頭發,聲明想去做尼姑,說我這樣活著,還不如尼姑。乾隆大怒,把皇後打入冷宮。打那以後,乾隆再也沒有立過皇後。有人說你不是說乾隆有三位皇後嗎?第三位皇後,是嘉慶皇帝的生母,是死後追封的。這是孝賢去世對乾隆影響的第二點。

第三點則是私生活上的放縱。

從乾隆對孝賢皇後的感情來看,乾隆是一個很專一、很重情義、很重禮法的人。然而,乾隆的後宮還有另外一麵,那就是放縱和恣肆的一麵。不過,他的放縱和恣肆,與他的專一,正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

那麼我們前麵講過,乾隆的後妃,僅有名號的,就多達四十位。這個數字,如果放到其他朝代,可能不算多,可是在清朝皇帝中,已經是第二多了,第一多的是康熙皇帝,六十七個。孝賢皇後在的時候乾隆在私生活上一直很節製,很守禮法。然而,孝賢去世後,乾隆內心感覺特別空虛,就納了許多妃子。不管是誰,隻要看中了,就想法娶進宮中來。乾隆的這些妃子,從出身來講,有大家閨秀,也有普通人家的女兒,甚至還有犯了罪的犯官女兒。從民族來講,有滿族,有漢族,有蒙古族,還有回族。可以說,五花八門。從這點上說,乾隆中年之後,是一位比較放縱自己私生活的皇帝。

乾隆後宮突破禮法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出現了漢人之女。清代後妃製度規定,不能選漢人女子為妃。當然,清代祖製所說的漢人,不包括漢軍八旗。漢軍八旗被列為旗人。但是清代檔案明確顯示,乾隆娶過江南漢人的女兒,這是違反祖製的。我們先來看《宮中檔》的這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朱批奏折:

有明貴人之兄陳濟自揚州來京,懇求當差。看來此人係不安份之人。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時,宮中有一個明貴人,姓陳,是揚州人。另外,根據同一份清宮檔案,乾隆當時還有一個姓陸的常在,是蘇州人。也就是說,乾隆的後妃當中,至少有兩個人,是江南的漢人。那麼,這兩個人,是怎麼違反祖製進的宮呢?

我們說,孝賢皇後死後,乾隆開始用私生活的放縱來填補精神上的空虛。現在有一個詞兒,叫“中年淪陷”,就是說一個人到了中年之後,就會放棄很多青年時代的理想和原則,因為意識到生命已經過半,時間已經不多,就開始尋求刺激。乾隆一定程度上也是這樣。他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第二次南巡開始,就在出巡的路上不斷的獵豔。

從康熙朝起,皇帝巡幸各地,地方上和皇帝關係特別近的大員,有時會向皇帝偷偷進獻美女,供皇帝享用。康熙皇帝身邊的大臣李光地在自己的筆記《榕村語錄續集》中就披露過這樣一件事,說是康熙巡幸山西,山西撫巡噶禮向康熙進獻了四名美女。那麼據此推測,乾隆南巡過程中,應該也會有地方大員向他進獻美女。所以我推測這兩位漢妃,很可能是在乾隆南巡過程中,陪伴乾隆,被乾隆相中了,帶回了北京的。那麼這樣不是就破壞製度了嗎?乾隆自有辦法變通,他可以命這兩位妃子的家族入旗,就是變成漢軍旗人,這樣就算不違祖製了。

當然,乾隆後妃當中,最富於傳奇色彩的,應該是那個“香妃”。人們傳說,香妃是西域著名的美女,渾身散發著天然的異香。乾隆慕她的美名,把她納入宮中。還特別建了一座寶月樓,也就是今天中南海的新華門,供她居住。當然,今天我們梳理曆史資料,已經弄明白,所謂香妃,就是《清皇室四譜》中記載的“容妃”,維吾爾族,姓和卓氏,是維吾爾上層貴族之女。那麼她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平定準噶爾後入宮的,寶月樓是什麼時候修的呢?修建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所以說寶月樓,新華門不是因為香妃所修。在容妃生前,沒有人管她叫過香妃,說她身有異香什麼的,那純粹是後人編出來的。她隻是民族比較特殊,其他方麵並沒有特殊的地方。事實上,連那張著名的香妃像,是不是香妃本人,也大成問題。因為這張像,是1915年當時的故宮古物陳列所從避暑山莊運來的一批文物中偶然發現的,當時上麵有一張清代的黃簽,標明這張畫像叫什麼呢?叫做“美人畫像”,並沒有說是哪個妃子的畫像,更沒說就是香妃的畫像。古物陳列所在陳列這幅畫時,為了獲得轟動效應,根據香妃的傳說,給她定名為“香妃戎裝像”,使這幅畫像從此大名遠揚,但是很有可能,這張畫像和香妃,沒有任何關係。

我們可以說,乾隆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娶了少數民族的容妃,這既有籠絡維吾爾上層貴族的意圖,也有尋求刺激的意圖。乾隆的後宮,在他人到中年之後,那是越來越豐富多彩五花八門了。不過,雖然後宮中粉黛如雲,乾隆卻再沒有能找到富察氏那樣的知己。乾隆在諭旨中曾經講過,自從孝賢皇後去世後,他就養成了獨宿的習慣,不再讓任何妃子陪伴他過夜。那麼每天晚上被他幸過的妃子走了之後,伴隨著乾隆渡過漫漫長夜的,其實是無窮無盡的寂寞。我們可以說,孝賢去世後,乾隆的生活中隻剩下了性,卻沒有了愛情。

第四點影響是,對富察氏的思念,成了乾隆後半生感情生活的主旋律。

在私生活越來越放縱的同時,乾隆對富察氏的思念,卻與日倶增。閱曆的女人越多,乾隆越發覺,富察氏這樣的女人,上天隻創造了一個。曾經滄海難為水,在後半生中,任何一個與富察氏有關的場合,都會引發乾隆的深深思念。

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東巡關外,路過科爾沁草原,順道看望一下嫁到蒙古的女兒,固倫和敬公主。富察氏一生生了四個孩子,兩男兩女,隻有這個女兒最後活下來,嫁給了蒙古親王。看到女兒,乾隆不由得想到了她的生母,寫下了這樣兩句詩:“同來侍宴承歡處,為憶前弦轉鼻辛。”本來見到女兒很高興的場合,我因為想到死去的皇後,鼻子又是一陣酸楚。

自從皇後死後,乾隆一生就再也沒有進過濟南城,為什麼呢,因為當初皇後就是在這生病的,所以每次快到濟南的時候,乾隆心情都很不好。乾隆三十年(1765年),第四次南巡,乾隆又一次經過山東,就賦詩一首,說明他為什麼不進濟南:

四度濟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

春三月昔分偏劇,十七年過恨未平。

就是說,四次不入濟南城,是怕一進去,就勾起痛苦的回憶,十七年前的三月,皇後在這裏病倒,十七年過去了,我心中仍然餘恨未平。

這樣的詩,乾隆一生做了不下百首。凡是看到皇後生前用過的物品,到了與皇後共同待過的地方,甚至看到南飛的大雁,都會引起他對富察氏的思念。每次乾隆去拜謁東陵的時候,都必到裕陵,給埋在那的孝賢皇後上墳。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已經八十歲的乾隆又一次來到妻子墳前,寫下這樣一首詩:

三秋別忽爾,一晌奠酸然。

夏日冬之夜,遠期隻廿年。

就是說,我已經有三年沒給你上墳了,今天到這,忍不住又哭了。八十歲的老皇帝對地下的妻子說,我現在啊,年齡越來越大,唯一的安慰,就是可以早日見到你。所以雖然我身體還好,別人都說我能活到一百歲,我卻不想活那麼久,因為我真想能早點和你團聚!

那麼九年後,也就是富察氏去世五十一年後,乾隆皇帝終於撒手人寰,完成了和富察氏地下相聚的願望。所以我們說,皇帝皇後之間,也是有真感情、真愛情的。乾隆和孝賢皇後之間的愛情,就是一首現實版的《長恨歌》。

那麼我們說,一個人的感情生活是否幸福,會對這個人的性格、生活甚至工作產生極大影響。孝賢皇後在日,乾隆王朝是陽光的、向上的。孝賢去世後,乾隆這個人性情大變,就連他的施政風格也發生了巨大轉變。可以說,孝賢的去世結束了春風拂麵的乾隆初政期,還引發了乾隆繼位之後最劇烈的一場政治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