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伴君如伴虎(2 / 3)

第二件事,雍正十一年(1733年),張廷玉有一次請假,回老家去探親。回老家之後,雍正皇帝很想念他,在奏折上批了這樣一段話:“朕即位十一年來,在廷近內大臣一日不曾相離者,惟卿一人。義固君臣,情同契友。今相隔月餘,未免每每思念。”(《張廷玉年譜》)這段話寫得簡直有點像情書。說的什麼意思呢?說我當皇帝十一年了,和你啊,一天也沒有分離過。我們名義上是君臣,實際上,就是拜把子兄弟!契友,就是結拜兄弟。說如今,分別了一個月,我是特別想念你。可見君臣兩個人感情好到了什麼程度。

因此雍正去世後,張廷玉獲得了清代漢族官員從來沒得到過的一個殊榮:身後配享太廟,也就是死後與雍正一起到陰間做伴。這是一項極高的政治榮譽,整個清朝,從關外算,二百九十六年,從入關算,二百六十八年,他是唯一享受到這個待遇的漢人。

那麼有清一代,漢大臣當中不乏為大清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人,為什麼隻有張廷玉一個人配享太廟呢?這還要從清代的宗廟製度說起。

太廟是皇帝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起源很早,夏商周時期就有了。當然那時最高統治者不叫皇帝,叫王,宗廟也不叫太廟。夏朝叫“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代稱為“明堂”,秦漢時候起才稱為“太廟”。太廟一開始,隻供奉皇帝的祖先,後來覺得光自己祖先在這待著怪孤單的,所以把皇帝們生前的大臣也供進幾個來,給死去的皇帝做伴。但是,能夠獲得這項榮譽的大臣很少,能進太廟的大臣,隻有兩類人,一類是皇帝的至親,另一類必須是對江山社稷做出了特別重大貢獻的大臣。

所以清朝太廟的配享殿分為東西兩殿,東配殿供的是宗室親王,比如為清朝開國立下大功的努爾哈赤的兒子代善、多爾袞,晚清的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恭親王奕?等十四個人。西配殿供的是非宗室的功臣,比如開國勳臣揚古利、額亦都,乾隆時的著名大臣傅恒、福康安等十二個人。

所以整個清朝,一共有二十六個人配享太廟,非宗室的功臣僅有十二人。清朝多少個皇帝啊?十二帝,一個皇帝平均才有一個非宗室的功臣配享。所以這是一項極高的政治榮譽。

而在這所有的配享的臣子當中,隻有張廷玉一個人,是漢族。也就是說,整個清朝二百餘年,他是唯一享受到這個待遇的漢人。所以這絕對是一項殊榮,可以說明雍正對他是多麼看重。

這是張廷玉在雍正朝的情況。

到了乾隆朝呢,乾隆元年(1736年),張廷玉已經六十五歲,是三朝老臣,又有擁立之功。當初雍正皇帝在秘密立儲之後,傳位密詔的副本開始隻給一個人看過,那就是張廷玉,後來又加上了一個鄂爾泰,一共看過的就這兩個大臣。雍正剛剛去世,大家一時慌亂,找不到傳位密詔,這時候隻有張廷玉一個人知道密詔的副本放在哪,指示太監很快找到了,幫乾隆順利即了位。所以乾隆對他非常尊重,繼續讓他做大學士,和鄂爾泰一起,處理國家大事。乾隆平時和張廷玉說話,從來都是和顏悅色,稱他為先生,從不直呼其名。張廷玉上朝時,乾隆總是要提醒身邊太監,趕緊上前攙扶,別讓老人家有什麼閃失了。乾隆二年(1737年),皇帝又特封張廷玉為三等伯爵。文臣封伯,這開了一個特例。可以說,乾隆初年,張廷玉所享受的待遇,在清代的所有漢族大臣中,堪稱空前絕後。

這是他在乾隆朝的情況。

那麼,說到這,可能有的讀者就奇了怪了:我們讀清史,不論是《張廷玉傳》,還是皇帝的《實錄》,都沒發現張廷玉做過什麼特別大的事,立了什麼特別大的功。為什麼康雍乾三代皇帝都這麼欣賞他呢?

說到這,我們就要來說說張廷玉身上的過人之處。在清代嚴厲的政治紀律下,張廷玉能取得如此成功,絕不是偶然的。他的成功,有兩方麵的原因。一個是有過人的才幹。第二個是對“臣道”,就是怎麼做大臣有精深的研究。我們先來看第一個方麵,過人的才幹。

張廷玉才幹的第一點,是突出的秘書之才。張廷玉自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人值南書房起,就充分表現了出色的秘書天才。他記錄皇帝的話,記得特別準確,起草文件,速度特別快。雍正即位之初能看中了他,也是因為這一點。當時雍正要辦理康熙的喪事,還要處理政務,一天要發布十好幾道聖旨。《張廷玉年譜》說,當時雍正皇帝“口授大意,(廷玉)或於禦前伏地以書,或隔簾授幾,稿就即呈禦覽。每日不下十數次,皆稱旨”。就是說,雍正采取口述辦公的方式。一個人口述什麼東西,當然都是比較簡單,比較淩亂,比較口語化的。張廷玉就有本事,在幾分鍾之內,把口語變成典雅的文言文,而且是一篇條理清楚、文采斐然,沒有任何漏洞的文言文。張廷玉一天起草這麼十幾道聖旨,幾十年如一日,從來沒有出過差錯,確實是舉世罕見的秘書天才。

張廷玉才幹的第二項,是他的滿語水平。張廷玉是個漢人,但是滿語卻非常精通,比當時大部分滿族人說得還好。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張廷玉有先見之明,中了進士後,專門花兩年時間去學習滿語。在《年譜》中,他說自己“研究清書,幾忘寢食,得清書奧妙,館師每試,輒取第一”(《張廷玉年譜》)。清書就是指滿語。就是說自己研究滿語,研究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成績非常好。他知道,皇帝辦公時,核心機密都是用滿文來記錄。要是不通滿語,你就進不了決策的核心層。所以他下大功夫學通了滿語。這是第二點。

張廷玉才幹的第三點,是超強的記憶力。張廷玉的大腦就是一個活的檔案庫。全國所有高級大臣,幾百號人,他們每個人的出身背景、主要經曆、做過哪些大事,他都記得一清二楚。全國所有縣令的名字,一千多個縣,他都能馬上說出來。所以皇帝離不開他。雍正皇帝曾經這樣稱讚他:“爾一日所辦,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澄懷園語》卷一)你一天的工作量,相當於別人幹十天的。

所以張廷玉成功的基礎,是過人的才幹,讓皇帝用起來特別順手。不過,這隻是他做官成功的一半原因。除此之外,他還有別人沒有的另一半,那就是對“臣道”的深入研究。

什麼叫“臣道”呢,就是怎麼做大臣,怎麼侍候君主。這個詞在《易經》時期就有了。《易經》說:“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意思是說,陰柔是一項美德,要用它來服侍君主,而不敢成就自己的功名。這就是地之道、妻之道、臣之道。這是《易經》老莊一派對臣道的心得,主張“臣道”要陰柔,要把所有功勞都歸功於君主,自己要默默無聞。儒家對臣道的研究也非常重視。早在戰國時代,著名的儒家學派思想家荀子就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名字就叫《臣道》。那麼,荀子的研究成果如何呢?

荀子說,事奉君主,首先要分析一下你侍候的君主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明君還是昏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對付辦法。怎麼對付明君呢?“恭敬而遜,聽從而敏,不敢有以私決擇也,不敢有以私取與也,以順上為誌,是事聖君之義也。”(《荀子·臣道》)

意思是說,做臣子,你要既恭敬又謙遜,既聽話,辦事又得敏捷,不敢以自己的私心影響君主的抉擇,以順從君主的意誌為唯一目標,這是事奉明君的辦法。

那麼事奉昏君或者暴君怎麼辦呢?“若馭樸馬,若養赤子。故因其懼也而改其過,因其憂也而辨其故,因其喜也而人其道,因其怒也而除其怨,曲得所謂焉。”(《荀子·臣道》)

就是說你要像駕馭未馴服的馬,或者培養不懂事的孩子一樣,要特別小心,琢磨他的心思。趁著他因為什麼事恐懼了的時候提點意見,改正他的錯誤,趁著他憂患了的時候給他講如何具體處理事情,趁著他高興的時候給他講治國的大道,趁著他發怒的時候,除去你的敵人。

你看,在秦始皇出現之前,古人就已經把伺候君主的方法研究得如此爐火純青了,總結了很多“為臣之道”。當然,這些所謂的道與術,是特殊曆史背景下的文化產物,其中多少是精華,多少是糟粕,需要我們今天重新認識。不過,這些為臣之道,確實是張廷玉的人門教科書。

除了這一點之外,我們還說過,張廷玉是官宦世家,是康熙時期的大學士張英的兒子。張英為官很成功,做了幾十年高官,沒有過閃失。因此張廷玉做官,是有家傳功夫的,父親張英不但言傳,而且身教。所以剛剛走上仕途的張廷玉就顯得特別成熟,言談舉止特別沉穩、特別得體,所以一眼就被康熙相中了。

張廷玉深知,皇帝最防備的是什麼?是大臣的私心。所以,你必須表現得沒有私心,才能夠最終滿足自己的私心。所以張廷玉為官數十年,最大的竅門,是處處事事,他都能從皇帝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從不摻雜自己的私心。張廷玉剛入官場時就發生過一件軼事。他年輕時有一次做主考官,有一個朋友想買通他,讓他透露試題,張廷玉當然沒有同意,但是張廷玉拒絕的方式很藝術,他是怎麼拒絕的呢?他賦了一首詩,其中兩句是:“簾前月色明如晝,休作人間幕夜看。”就是說,我要做一輪皎潔的明月,你不要把我這當成一團漆黑的暗夜。這個一時傳為佳話。

一方麵是處理事情沒有私心,另一方麵呢張廷玉在功名利祿麵前一直表現得非常謙退。雍正十一年(1733年),張廷玉的長子張若靄考進士,中了一甲第三名,也就是俗話說的“探花”,別人要是知道自己的孩子得了探花,肯定會高興得不得了,但是張廷玉不是這樣。他知道之後,第一個反應,是“驚懼失措”。他立刻跑到宮裏,麵見皇帝,“免冠叩首”,說我們家啊,好幾個人都中了進士,如今又得了個探花,這氣運也太盛啊,不好,凡事太圓滿了不好,所以他請求雍正,別讓這孩子當探花了,把他降為二甲吧。張廷玉說,“天下人才眾多,三年大比莫不望鼎甲,官宦之子不應占天下寒士之先”。就是說,天下人都想考上前三名,我家已經有好幾個做官的,把這個榮譽,讓給普通人家吧。雍正聽了,大為感動,於是,將張若靄降了一名,改為二甲第一名。然後,又專門發布諭旨,把這件事的前因後果詳細說了一遍,目的是表揚張廷玉的公忠體國,大公無私。(《張廷玉年譜》)

所以你看張廷玉這個人,既有過人的才幹,別人代替不了,又為人這樣謙退,處處為皇帝著想。那當然深得皇帝的喜愛。因為他不貪汙,所以在雍正朝,皇帝先後多次對他進行過賞賜,賜給他的銀子,動不動就上萬兩,還給了他一所當鋪,讓他過上了舒服的生活。因為張廷玉不主動為自己親人朋友謀私利,所以雍正皇帝對於他的孩子就特別照顧,他的孩子張若靄後來做官也很順利,雍正一看到他,就想到他父親辭退探花這件事,所以總是提拔他,年紀輕輕就做到了禮部侍郎。

那麼,讀到這,有的人說,哦,我們明白了,張廷玉做官最大的竅門就是沒有私心。不對,這還不是張廷玉做官的最核心的竅門。截止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前,張廷玉在政治最高層四十多年從沒有犯過任何錯誤,靠的是他身上另一個特質,超人的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