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伴君如伴虎(3 / 3)

我們說,伴君如伴虎。為什麼漢語中會有這樣一個成語呢?因為人們從曆史中總結出,在皇帝身邊,陪王伴駕,確實是一件極為危險的事。

不信你去翻翻曆史,中國傳統政治史上那些特別有名的文臣武將,大多數下場都不怎麼樣。你看,商紂王時的比幹,是被掏心而死的。秦朝的李斯,最後是被秦二世腰斬。漢朝的韓信,被劉邦給剁了。宋代的嶽飛血灑風波亭,明代的於謙上了斷頭台,明末的袁崇煥則慘遭淩遲。清代的那些名臣,鼇拜、年羹堯、隆科多、肅順,都是沒能保住自己的性命。有些人不是直接被殺,但下場也不怎麼樣。比如唐代的魏徵,生前雖然得了善終,但是死後,卻被唐太宗“親仆其碑”,把墳給扒了。宋朝名相寇準,為國家立了大功,最後的結局卻是丟官罷職,死在發配的路上。

那麼,為什麼離皇帝近,就這麼危險呢?根本原因,當然是傳統的君權,幾乎沒有任何限製,對大臣們是想殺就可以殺。同時君權是高度自私的、排他的,所以皇帝們的防備心理和猜忌心理又特別強。那麼高級大臣,在皇帝身邊久了,難免不犯些錯誤。因此在皇帝身邊工作,那真是處處陷阱,步步驚心。

那麼張廷玉熟讀經史,專門研究過曆代大臣為什麼會犯錯誤。他認為,一般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是性格過於剛直。比如比幹這樣的大臣,當著商紂王的麵批評他不仁不義,不講方式方法,下場當然很悲慘。

二是隻從天下大公出發思考事情。比如嶽飛。他隻從國家民族角度去考慮問題,卻不顧及帝王個人的心理隱私,成天勸宋高宗把徽欽二帝接回來,卻不替宋高宗考慮把他們接回來,宋高宗怎麼辦,所以以國家利益去挑戰帝王的一己之私,終至不死不可。

三是權力過大,又不知道謹慎。曆史上倒黴的丞相大多數是因為這個原因。皇帝與丞相性格不同,經曆不同,不可能事事都想到一起。和皇帝衝突多了,這個宰相最後難免就要倒黴。

第四點則比較有清朝特色,不能“好名”。這是什麼意思呢?好名,就是追求個人的名譽,愛惜自己的名聲。這應該是好事啊。但是在清朝有不少大臣就是因為“好名”而倒黴了。為什麼呢?因為在清朝皇帝看來,你處處維護自己的名聲,追求人格完美,這就不利於你像奴才一樣事事聽主子的,不願意給主子幹髒活兒。有時候,你和主子就可能對著幹。所以雍正提出一個重要觀點,那就是大臣們不但不能圖利,也不能“好名”。他說“為臣不惟不可好利,亦不可好名。名之與利,雖清濁不同,總是私心”(《清世宗實錄》)。所以大臣的人格追求,在清代有些時候也成了他倒黴的理由,雍正朝的著名大臣楊名時,就是因為好名,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則,不太聽皇帝的話,被雍正罷官了。

所以張廷玉在政治生涯中,一再提醒自己,不要犯以上這四種錯誤。因此他不想做名臣,隻想做大秘書。不想做思想者,隻想做執行人。因此張廷玉一生最突出的特點是周密小心,不圖虛名。我們講過,張廷玉在政治上,有一句名言,叫做“萬言萬當,不如一默”(《清史稿》)。你再有才華,再會說話,也不如一句話都不說。凡是說出口的東西,就有可能犯錯誤。所以他一生為人,特別謹慎小心,每天下班回到家裏,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把這一天的大事小情都在大腦中過電影,細細梳理一遍,看看有沒有什麼說錯的話,做錯的事,如果有,第二天怎麼彌補。第二件事,是把帶回來的草稿什麼的燒掉,從來家裏不留文件書信什麼的,因為什麼呢?因為清代文字獄厲害,留下文字,就是留下把柄。他在朝中為官多年,“無一字與督撫外吏接”(《清史稿》),從來不和外省的官員通信,為的是避免皇帝猜疑。

我們說,張廷玉給雍正服務了十三年,可以說,幾乎雍正朝的每一項重要決策背後都有他的身影。那麼為什麼我們翻遍清史,找不出他做過什麼大事的記載呢?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他把所有功勞,都記到皇帝頭上,從來不提自己的貢獻。當時許多大臣都是經過張廷玉的推薦而受到雍正重用的,但是這些人卻一輩子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被提拔起來的,張廷玉見到他們從來也不說。這確實是一般人做不到的絕頂功夫。因此從康熙開始,三代皇帝都對他這點極為讚賞。隻有這樣的人,皇帝用起來才放心。

所以我們說,張廷玉,真是把“臣道”研究到了家了。

以上就是我們講的,張廷玉為官多麼成功,以及為什麼這麼成功。然而,沒有任何人,能做到一生總是成功。到了乾隆中期,張廷玉這樣官場上的超人,也居然倒了黴了。比如我們開頭提到的,乾隆十三年(1748年),已經七十八歲的張廷玉就受到了做官四十七年來的第一次處分。在那之後,他還受到了更多的挫折。

那麼,為什麼一直屹立不倒的張廷玉到了乾隆朝就倒黴了呢?

第一個原因,是乾隆這個人太精明了。

乾隆皇帝的性格與雍正很不相同。雍正皇帝這個人,我們對他的印象,一般都是很嚴厲、很苛刻、很陰沉。但是這隻是他性格中的一個側麵。其實他身上還有大家不太了解的另一麵,就是特別直腸子的一麵,一旦認準你是個可靠的人,就會對你掏心窩子地好,什麼心裏話都和你說。所以我們看雍正的朱批,他給那些他信得過的大臣的朱批,就像好哥們聊天一樣,什麼親熱的話都往外說。比如我們看他給寵臣田文鏡的一條朱批: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

這樣的朱批,其他皇帝絕對寫不出來。所以說他性格中也有天真淋漓、真性真情的一麵。

雍正皇帝之所以這麼喜歡張廷玉,除了張廷玉有才能外,還有一點,就是他們兩個人的性格特別互補。雍正這個人性格喜怒不定,大起大落,所以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康熙曾經批評他性子急,遇事容易衝動,這一點是和史書中記載一致的,《清世宗實錄》記載,康熙早年曾經評價雍正,說他性格是“喜怒不定”,“為人輕率”。雍正雖然很在意康熙的批評,努力改正這個毛病,但是改得不那麼徹底,雍正在自己的書房中,一直掛著康熙手書的“戒急用忍”四個字,用來提醒自己,還是經常犯性急病。那麼張廷玉這個人呢,性格周密細致,特別有耐心,特別有涵養,所以君臣二人,性格上非常互補。我們知道,人們交朋友的時候,有時往往對自己身上沒有的那些特質特別欣賞。性格內向的人往往喜歡外向的人,外向的人也喜歡內向的人。因此雍正和張廷玉這對君臣,相處得非常好,每當雍正性急病發作的時候,張廷玉總是能耐心地勸解,讓他考慮得更周全一些。所以在雍正看來,張廷玉算得上是曆史上少有的忠心赤膽的純臣。因此,他在遺囑中給張廷玉這樣打了保票:

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朕可保其始終不渝。將來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清世宗實錄》)

就是說,雍正保證,這個人,肯定是忠臣,以後也不會犯錯誤,所以我死後,你要繼續使用他,死後要讓他進太廟配享。打這樣的保票,這是雍正對張廷玉最大的認可。

然而乾隆皇帝對張廷玉的印象,與雍正可大不一樣。人和人之間啊,性格相似的人,有時會特別默契,但有時卻會相互排斥。精明人最排斥的就是和自己差不多精明的人。乾隆和張廷玉一樣,都是特別世故、特別精明、特別有城府的人。所以乾隆一眼就看出了張廷玉身上的“巧”和“滑”。乾隆認為張廷玉做事,表麵上大公無私,背後卻心機極深。他雖然為君主辦事盡心盡力,功勞不小,但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和別人一樣,同樣是出於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慮,因此稱不上純臣。張廷玉也為部下辦過不少事,隻不過他辦得特別隱蔽,一般人看不出來。但是乾隆能看出來。你看,張廷玉做了這麼多年官,把自己的家族的人,自己的門生,自己圈子裏的人,都安排得很好。張廷玉的兩個弟弟張廷璐、張廷掾(zhuàn)分別當了禮部侍郎和內閣學士,兒子張若澄和張若靄也都人值南書房和軍機,參與機要。“一門之內,朝紳命服,輝映閭裏,天下榮之。”(《張廷玉墓誌銘》)一家子的人穿的都是高品級的官服,讓天下人都很羨慕。所以乾隆認為張廷玉是一個心機很深的人,需要提防。這是他不喜歡張廷玉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張廷玉年紀大了,可利用價值已經大大降低了。乾隆剛即位的時候,對張廷玉那麼尊重、那麼重視,不光因為他是顧命老臣,更主要的原因,是他那個時候,特別需要張廷玉的政治經驗。如果說大清帝國政治是一架精密的機器的話,張廷玉腦子裏裝著每一個零件的說明書和使用記錄。所以乾隆剛當皇帝那陣,離不開他,因此才給了他前所未有的政治待遇,封了伯爵。不過,當了六七年皇帝以後,乾隆對政務已經越來越熟悉,對張廷玉這樣的老臣,也不再像以前那樣重視了。而且,張廷玉年紀越來越大,精力和記憶力也大不如前了。乾隆三年(1738年),張廷玉曾經上書,請求辭去他所兼的吏部尚書一職,他在奏折中說:“今犬馬之齒六十有七,自覺精神思慮迥不如前,事多遺忘,食眠漸少。”(《張廷玉年譜》)那一年他六十七歲,大腦已經不如以前好使,記憶力也不太行了,睡眠也越來越少。辦起公來是有些力不從心了。

所以乾隆從那個時候開始,不斷提拔重用年輕的大臣。因為年輕人做事,精力充沛,反應敏捷,幹脆利落,效率很高,不像老臣那樣瞻前顧後,拖泥帶水的。我們說過,軍機大臣裏,鄂爾泰進了軍機後就一直是首席軍機大臣,張廷玉是二席。乾隆十年(1745年),鄂爾泰去世了,乾隆沒讓三朝元老張廷玉做首席,卻起用了年紀輕輕而且又沒有什麼資曆的訥親,做了首席。訥親才三十多歲,排在了七十多歲的張廷玉前頭,這讓張廷玉心裏難免有點不舒服。

那麼到了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又下了一道命令,說“大學士張廷玉服官數十年。今年逾古稀,每日晨興赴闕,未免過勞,朕心軫(zhěn)念。嗣後不必向早人朝”(《清高宗實錄》)。就是說,張廷玉今年七十多歲了,老了,每天一大早進宮不方便。我體恤他,以後就不用他上早朝了。這道諭旨,表麵上是體恤老臣,實際上,是宣布,張廷玉以後不再參與核心機密。因為乾隆每天商量什麼大事,主要就是在早上這一時段。很顯然,張廷玉在大清朝廷中的實際地位大大降低了。所以身體原因是乾隆不再重用張廷玉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則是打擊朋黨的需要。

我們以前講過,乾隆執政初期,朝中就出現了以鄂爾泰和張廷玉為首的朋黨問題。鄂爾泰與張廷玉二人,都是乾隆特別倚重的大臣,都是軍機大臣、大學士,倆人地位相當,但因為性格不同,彼此長期不和。滿族大臣一般都投奔鄂爾泰門下,漢族大臣漸漸聚集在張廷玉門下,出現了朋黨的雛形。

那麼,要解決朋黨問題,首先就要打擊朋黨的首領,所謂擒賊先擒王嘛。所以乾隆的打擊目標,就瞄準了朝中最重要的這兩個大臣,鄂爾泰和張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