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張廷玉之死(1 / 3)

為什麼乾隆對朋黨問題這麼重視,朋黨又有哪些危害呢?朋競之爭,說白了,就是大臣們為了小集團的利益,你爭我奪,搞窩裏鬥。朋黨問題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個痼疾,它的危害性一言以蔽之,搞不好就會導致一個王朝的滅亡。中國古代有過三次最著名的黨爭,搞垮了三個大王朝。哪三次呢?唐代的牛李黨爭、宋代的新舊黨爭、明代東林黨爭。牛李黨爭是指唐代末期以牛僧孺為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的鬥爭,朝中分成這兩大派,鬥了將近四十年,結果把唐王朝鬥垮了。大詩人李商隱一輩子在官場上不得誌,就是因為在牛李黨爭之中沒有周旋好。宋代王安石與司馬光的新舊黨爭,圍繞著到底變不變法,也是爭了幾十年,最後還沒爭明白呢?北宋已經在內爭中不斷衰弱,最後滅亡了。明朝的魏忠賢閹黨與東林黨,也展開了長期激烈的鬥爭。大臣們忙著結黨內鬥,沒心思管正事,不能全力對付各地起義和關外滿族的威脅,明朝也滅亡了。

所以乾隆皇帝對朋黨問題非常警惕。他即位之初,朝中形成了鄂張兩大朋黨,明爭暗鬥,雖然這個時期朋黨活動跟以前朝代相比,並不明顯,極為輕微,但是乾隆皇帝的執政風格是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他誓言要在他這一朝,徹底打掉朋黨這個政治頑疾。

在乾隆還沒開始動手前,乾隆十年(1745年),鄂爾泰得病死了。於是,乾隆打擊的重點就落在了張廷玉身上。乾隆深知,要打擊朋黨,必須先打擊這個山頭的核心人物,隻有這樣才能使這個山頭的人群龍無首,不攻自散。所以鄂爾泰死後,乾隆一直在觀察張廷玉,想抓他的小辮子處理一下。

幸虧張廷玉這個人在朋黨問題上是特別謹慎,絕不輕易幫別人說話,也絕不輕易介人各種人事糾紛。他的名言是什麼呢?“予在仕途久,每見升遷罷斥,眾必驚相告曰:此中必有緣故。餘笑曰:天下事,安得有許多緣故。”(《澄懷園語》)就是說,我當官當得這麼久,見得事多了去了。每一次人事有變動,人們就在那亂猜,肯定是這個原因、那個原因,猜得很離譜。其實天下事,往往都是很簡單,哪有那麼多原因。所以張廷玉的從政原則是事不關己,絕不發言。

但鄂爾泰死後,張廷玉還是越來越害怕。因為他知道皇帝要打擊朋黨,肯定要找他的茬。雖然從他本心來講,深諳為臣之道,一生謹小慎微,並不想成為朋黨領袖,但是身處如此高位,想不被別人攀附是不可能的。主動要投靠他的人實在是太多了,趕都趕不走。同時,要想在政治高層立足,下麵也確實要有一批支持他的人,一批給他抬轎子的人,這樣你才能站得住,不可能和誰都不交往。所以他很清楚,幾十年間,他給這些門生故舊,也辦了很多事,雖然他辦得手腕高明,畢竟不能完全沒有形跡。一旦查出來,自己沒有好果子吃。

所以張廷玉感覺,自己退休的時候到了。

我們說,張廷玉一輩子做官很成功,對“臣道”很有研究。那麼“臣道”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及時“抽身退步”,平安降落。如果做不到這一條,那麼其他方麵再成功,也不過是一場春秋大夢而已。曆史上有多少大臣,做官的過程很輝煌,但結尾卻很悲慘。所以張廷玉生怕自己哪天因為年老糊塗,犯了什麼錯,落個不好的下場。特別是現在皇帝憋著勁要打擊朋黨,一旦自己門下哪個人出了事,把自己牽扯進去,這輩子不白幹了嗎?所以他就開始尋找機會,打算退休,回老家。

那麼,他退休退得順利嗎?不太順利。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按照宮中的慣例,乾隆宴請大臣,吃完飯後,乾隆和張廷玉聊了會兒天。七十七歲的張廷玉看皇帝情緒不錯,就提出了退休請求。他說自己“年近八旬,請得榮歸故裏”(《張廷玉年譜》)。我啊,已經快八十歲了,可不可以榮歸故裏了呢?

說這句話之前啊,張廷玉是很有信心,認為乾隆應該會順利批準他的請求。一個是他給他們祖孫三代服務了這麼多年,盡心盡力,應該讓他歇歇了。另一個,乾隆現已經不用他上早朝,所以他認為,乾隆不太需要他這個人了,應該會很高興地放他回家。

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乾隆沒批準。

為什麼呢?因為雖然乾隆不太喜歡張廷玉,但也並不是完全不需要他這個人。在乾隆看來,張廷玉雖然年紀大了,但是畢竟經驗豐富,留在朝中,給自己當當顧問,還是可以發揮餘熱的。萬一有什麼突發事件,乾隆以前沒遇到過的,張廷玉還能給出出主意。

所以乾隆回答說:“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就是說,你死後要配享太廟,和皇帝做伴,你看那些配享之臣,很多都是為國家貢獻出生命的,你也應該死而後已,能幹到哪一天算哪一天,要為國家貢獻出全部力量啊。

一心想要急流勇退的張廷玉,馬上回答,說配享的大臣,不見得都得幹到死,你比如明太祖就允許劉基回了老家。

張廷玉沒想到,他的這句話一出口,乾隆的臉色馬上就變了,一下子冷若冰霜。原來他引用的劉基這個典故,觸動了乾隆的一根敏感神經。

我們知道,劉基是明初開國功臣,然而後來,朱元璋過河拆橋,建國後就不再重用他了,讓他退休,後來又偷偷派人下毒,把他毒死了。那麼張廷玉提到劉基,讓乾隆敏感了,乾隆認為,這是前兩年被他不讓張廷玉上早朝,張廷玉心懷不滿,用這個典故諷刺自己對功臣不夠意思。所以你才要退休,是吧?

因此乾隆很生氣,馬上引經據典,拿大道理壓人。他說:

“為人臣者,當法始終如一之藎臣。如諸葛亮,盡忠一生,此乃人臣之表率。人臣不可存圖逸之心。”

藎臣就是忠臣,就是說,你做大臣,應該學習忠臣。你要學,就得學諸葛亮啊。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給皇帝一直幹到死。你要提前退休,這說明你貪圖安逸,不是藎臣,對我們愛新覺羅家族你不夠忠誠。

張廷玉一聽這話,不敢再接話茬兒了,因為皇帝這個話說得很重。同時又感覺有些委屈,我給你們家幹了這麼多年,這麼辛辛苦苦,沒想到卻落了個不夠忠誠的評語!於是“免冠叩首”,“嗚咽不能自勝”。七十多歲的白胡子老頭,跪在皇帝麵前痛哭流涕。

乾隆看他這個樣子,也不忍心再說什麼了。招呼小太監:“把張先生扶出去休息吧。”

那麼,乾隆皇帝不讓張廷玉退休也就罷了,為什麼還說張廷玉不是忠臣,不夠忠誠呢?

因為乾隆是中國曆史上對“臣節”要求最嚴的皇帝。什麼叫臣節?就是人臣應該恪守的節操。

中國的傳統社會人際關係,很多都是單向的,不平衡的。在君臣和父子關係中,君和父隻講權利,不講義務。而臣和子隻講義務,不講權利。在乾隆看來,乾隆朝的大臣,不管皇帝對你怎麼樣,重用還是不重用,你每個人都要時刻準備著為皇帝貢獻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這才是臣子的本分。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甘肅發生了一次起義,起義軍攻陷通渭縣城,通渭縣知縣王樓既不能守住縣城,又不能在城破之後自殺殉城,而是躲入倉房,留得了一條性命。然而他雖躲過了起義軍這一關,卻躲不過皇帝這一關。乾隆對不守臣節者從來都是恨之入骨,所以事後特別命人把這個王樓從甘肅千裏迢迢押到避暑山莊,親自追究他的“不守臣節”之罪。乾隆在禦座前設下刑具,對王樓親自施以酷刑,《清高宗實錄》說,“親行廷鞠,加以杖夾,令其羞辱”,乾隆命人給他上了夾棍,打了板子,親眼看著他在自己麵前痛得死去活來,然後才把他殺掉。

所以乾隆認為,大臣必須全心全力給皇帝辦事,不能有一點私心,不允許大臣們在忠誠度上打一點折扣。

申請退休卻受到乾隆嚴厲批評,被指責為不忠誠,張廷玉當然心驚膽戰,隻好打點精神,繼續到朝中點卯。不久之後,孝賢皇後病逝,張廷玉被“罰俸一年”,這個事,更是使張廷玉嚇破了膽。他步入仕途四十七年沒犯過任何錯誤的光輝紀錄,就這樣被打破了,乾隆十三年(1748年)之後,乾隆皇帝性情大變,接下來,他是不是還會受到更大的打擊呢?因此張廷玉日夜提心吊膽,精神總是高度緊張,老得就更快了。到了乾隆十四年(1749年),七十八歲的張廷玉牙齒都掉得差不多了,麵上到處都是老年斑,腿腳越來越不好使,要是沒有人攙著,已經沒辦法長距離走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