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張廷玉之死(2 / 3)

張廷玉的身體變化,乾隆當然看在眼裏。他發現乾隆十三年到乾隆十四年這一年,張廷玉老得太快了,思維明顯不如以前清楚,說話有時也顛三倒四了。乾隆心中也不免感歎歲月無情。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一月,有一次他召見張廷玉,聊天的時候,關心了一下張廷玉的身體,說,最近身體怎麼樣,我看你老得挺快啊?張廷玉趕緊抓住這個機會,詳細把自己身上的幾種老年病說了說,說皇上啊,我實在是幹不動了。

這一次,乾隆動了惻隱之心。這個張廷玉,固然為人有取巧的一麵,但是四十多年如一日為愛新覺羅家族工作,也確實不容易。不如放他回老家去享幾年清福吧。所以乾隆發布諭旨:說張廷玉這一年老得太快了,因此,特批同意他退休。

張廷玉大喜過望,哎呀,看來能平安降落了,自己這輩子總算功德圓滿,能得個善終了。

截止到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說,張廷玉的一生確實還算是很完美,享受過榮華富貴,能及時平安降落,死後又能配享太廟,名垂千古。這是所有做大臣都追求的最高境界啊!

可惜,人的命運往往難於捉摸,就在一切本來都安排得很好的時候,又節外生枝了。

這次節外生枝,可以說是張廷玉年老糊塗,自己犯的錯。

我們說過,乾隆十年(1745年),鄂爾泰死了,那麼在那之後呢,鄂黨一位重要人物,大學士史貽直,就接過鄂爾泰的班,經常和張廷玉做對。上一次張廷玉請求退休,乾隆不是批評他不夠忠誠嗎?打那之後呢,史貽直就經常到乾隆麵前進讒言,說張廷玉這個人確實不夠忠誠,又沒有什麼豐功偉績,沒有資格配享太廟。

所以申請退休成功之後,張廷玉心中雖然一塊大石頭落了地,但是另一塊石頭卻懸起來了:史貽直又一直鼓動皇帝取消自己的配享資格。如果自己回老家之後,史貽直在皇帝麵前再進讒言,乾隆耳朵根子一軟,真的取消了自己的配享資格,那可怎麼辦呢。一想到這,張廷玉又睡不著覺了。

在家中琢磨了幾天,張廷玉終於下了決心,決定豁出老臉,再進宮一次,麵見乾隆,請求乾隆做出一個保證,保證他不會推翻雍正的遺囑,讓自己在死後,還會配享太廟。

我們說,張廷玉這個舉動是非常不恰當的,因為你大臣怎麼能隨便找皇帝給你寫保證書呢?在此以前,這樣的舉動以謙退聞名的張廷玉絕對是做不出來的,現在他年近八十,確實是有點人老糊塗了。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一月中旬,張廷玉冒著深冬的嚴寒,顫顫巍巍地再一次進了紫禁城,跪倒在乾隆麵前,說明了自己的這個憂慮,說我這輩子啊,挺滿足,就是一樣,不放心身後的事,因此“免冠嗚咽,請一辭以為券(quàn)”(《清高宗實錄》)。跪在地上哭著磕頭,請皇帝你明確表個態,發個文件。

這個事讓乾隆十分意外,也十分不高興。自己從來沒有說過不準張廷玉配享,張廷玉卻提出了這樣過格的要求,這明擺著是信不過自己這個主子啊。不過張廷玉畢竟早年做過他乾隆的老師,後來又是顧命老臣,如今哭哭啼啼,跪在自己麵前,他不好意思撕破麵皮,更何況自己已經答應讓張廷玉退休,那麼幹脆就送佛送到西,讓他高高興興走吧。這樣也能創造一段與三朝元老有始有終的曆史佳話。

所以乾隆就同意,專門發布一道保證張廷玉以後會配享的詔書。但是張廷玉出宮之後,乾隆一個人坐在那越想這個事,心裏越不是滋味,所以他寫一首意味深長的詩,派人送給張廷玉。詩的內容是什麼呢?

造膝陳情乞一辭,動予矜惻動予悲,先皇遺詔惟欽此,去國餘思或過之。可例青田原侑(yòu)廟,漫愁鄭國竟摧碑,吾非堯舜誰皋契?汗簡評論且聽伊。(《禦製詩全集》)

這首詩啊,很有琢磨頭。前四句很好理解,你到我麵前,跪地陳情,請我給你一個保證。這一舉動,令我不免起了惻隱之心。先皇的遺詔,我當然會遵守,你原本不必擔心。那麼“可例青田原侑廟”,什麼意思呢?青田,是指劉基,劉基是浙江青田人。我們前麵說過,劉基得到了配享資格,同時又曾經退休,所以乾隆說,有劉伯溫的先例,我就同意你退休回家。“漫愁鄭國竟摧碑”,這個典故可就有點不祥了,鄭國是指唐代的名臣魏徵。魏徵被封為鄭國公,生前很榮耀,但是死後,唐太宗翻舊賬,認為魏徵犯了很多錯誤,下令把他墳前的碑給砸了。最後兩句“吾非堯舜誰皋契?汗簡評論且聽伊”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堯舜是有名的聖君,皋契是當時有名的賢臣。這句話直譯是,我算不上堯舜之君,我也不知道,誰可以配得上稱為皋契那樣的賢臣?將來曆史怎麼評價我們君臣呢,隨它的便吧!那背後的意思,是你原本沒有皋契那樣大的功勞,父皇讓你配享,現在看,你也許不夠格。這兩句詩裏有很大的情緒,這誰都看得出來。

張廷玉興奮之下,看到皇帝的這首詩,也沒太影響心情。在他看來,乾隆既然保證了自己會配享,其他一切都無所謂了,你愛怎麼說怎麼說吧。所以他心中所有的石頭都落了地,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回到家爬到床上,就呼呼大睡。按道理說,乾隆皇帝這確實是破例施恩,一般皇帝都不可能同意給大臣寫什麼保證書,所以按朝廷慣例,第二天早上他應該親自進宮去謝恩。可是他年近八旬之人,昨天進宮已經折騰了一天,太累了,第二天早上他就沒爬起來,就命他的兒子張若澄,替他到宮中謝恩。

張廷玉沒想到,這個小小的疏忽,可惹來了大禍。

我們說過,張廷玉一生,四十多年陪伴在皇帝身邊,從來沒有在禮數上犯過錯誤。所以乾隆原以為,如此“施與特恩”,第二天一大早張廷玉肯定早早前來謝恩,所以乾隆起床後呢,就在那等著。誰料跑到宮裏來的,是張廷玉的兒子。本來已經對張廷玉不滿很久的乾隆,心中的怒火一下子騰地被點燃了。

乾隆認為張廷玉沒有親自來,證明了他的猜測,那就是張廷玉對他乾隆這個皇帝,並沒有什麼真情實感。他侍候乾隆,隻是為了得到好處。所有要求一一都得到滿足之後,就視皇帝為陌路,居然連最後一麵都不願見了。乾隆給他寫了那麼一首寓意深長的詩,他居然也沒有回應,那顯然是以為反正我要回老家了,再也不用搭理皇帝了。

很長時間以來,乾隆一直在尋找張廷玉的錯誤,想收拾他一下。但是張廷玉這個人太精明了,一直沒找到,這次,他終於可以理直氣壯地發泄心中的怒火了。乾隆馬上命軍機大臣寫了一道聖旨,令張廷玉“明白回奏”,解釋一下,你不來親自謝恩,到底是怎麼想的!

當天寫旨的軍機大臣,是誰呢?恰好是張廷玉的門生,叫汪由敦。汪由敦知道,乾隆皇帝這次發火,可是非同小可,生怕張廷玉倒大黴,因此連忙派了一個小廝跑到張府,把這個消息傳過去,讓張廷玉好有所準備。

不料這事弄巧成拙,張廷玉不知是老糊塗了還是嚇糊塗了,犯了一個更大的錯誤:第二天一大早,天還沒亮,他就勉強支撐著,跑到了宮中,跑到乾隆麵前,去叩頭請罪。這真是一個再愚蠢不過的舉動了。為什麼呢?因為乾隆皇帝命他明白回奏的諭旨,按理要第二天上午才能發到張家。就是說,諭旨還沒發到家,張廷玉就已經提前知道這件事了。這分明是告訴了皇帝,有人向張廷玉傳遞了消息。

軍機大臣當中,居然有人敢於泄露朝廷機密,乾隆認為,這是再明顯不過的朋黨行為。自己打擊朋黨十多年,沒想到在眼皮底下,居然有人敢這樣幹。乾隆打擊張廷玉,出發點就是要打擊朋黨,不過以前他一直沒抓住真憑實據。現在,就是這個關鍵時刻,真憑實據自己送上門來了,乾隆不會再放過機會了。如果說,在此之前,乾隆對於怎麼處理張廷玉還沒有做出最後決定的話,那麼,這一事實,卻讓乾隆決心必須把張廷玉徹底搞垮、搞臭,把張廷玉一黨徹底打散。因此乾隆當麵把張廷玉痛罵了一頓,趕出宮中,又花了一整天時間,親自寫了一篇上諭,公布天下。上諭中說:

今日黎明,張廷玉即來內廷,此必軍機處泄露消息之故。朕為天下主,而今在廷大臣因師生而成門戶,在朝則倚恃眷注,事事要被恩典,及去位而又有得意門生留星替月,此可姑容乎?(《清高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