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張廷玉之死(3 / 3)

就是說張廷玉頭一天不能親來謝恩,第二天卻早早跑來,這肯定是軍機處中有人泄露消息的原因。汪由敦當初是張廷玉舉薦的,汪由敦因此和張廷玉相通消息,這明顯是結黨營私的行為。張廷玉臨退休前,索要了所有好處,然後舉薦汪由敦這樣的人當大學士,這是要在皇帝身邊安插親信,“留星替月”,實在是太陰險了。因此乾隆宣布,“著削去伯爵”,削去張廷玉的伯爵爵位,以示懲罰。汪由敦呢,也被革去了大學士之職。

既然撕破了臉皮,乾隆索性就把十幾年來對張廷玉忍住沒說的話都說了出來,他直截了當地指出,張廷玉實在不應當配享太廟:

試思太廟配享,皆佐命元勳,張廷玉有何功績與之比肩乎?(《清高宗實錄》)配享太廟的,都是做出特別巨大貢獻的人,你張廷玉,有這個資格嗎?

說完這句話,乾隆又把曆代配享之臣列了個名單,送給張廷玉閱讀,並讓他明白回奏,你比得上這些人嗎,配得上配享之榮嗎?

乾隆這一問,七十八歲的老臣張廷玉還能怎麼回答?他隻好回奏說:

臣老耄神昏,不自度量,於太廟配享大典,妄行陳奏。敢懇明示廷臣,罷臣配享,並治臣罪。(《清高宗實錄》)

就是說,我年老糊塗,犯了大錯,現在我請求皇帝罷去我的配享資格,並且治我的罪。

乾隆說,好,這可是你自己說的。於是明令取消了張廷玉的配享資格,把他趕回了老家。張廷玉為了這個“配享”啊,奮鬥了一輩子,沒想到最後,還是栽在了這個上麵。他費盡苦心要平安收場,沒想到,最終卻丟了伯爵和配享兩項榮譽,一生的臉麵,付之東流。

處理了張廷玉之後,乾隆終於出了一口氣,他如此羞辱張廷玉,就是為了告訴大家,張廷玉已經徹底失寵了,以後誰也別再想攀附他了。果然,滿朝大臣都嚇得噤若寒蟬,張廷玉出京的時候,居然沒有一個人敢給他送行。可見乾隆打擊朋黨,確實是起了作用了。

乾隆十五年(1750年)春天,張廷玉灰頭土臉地回到老家。從想退休的那一天開始,張廷玉就無數次地設想自己“衣錦還鄉”那一時刻的風光場麵,在他想象中,他這樣的重要人物回到老家,那一定是轟動性場麵。沒想到,實際情況卻是非常尷尬。地方大員們為了避嫌,沒有一個人出麵迎接,隻有一位侄子,帶著幾個家人,抬著一頂小轎,把他接進了祖上的老屋。

張廷玉感覺特別羞愧,回到老家後就閉門在家,很少見客。在家裏整整休息了一個月,才有心情拄著拐杖,外出散散步。好在故鄉的山水風光,是對老年人最好的安慰。幾個月過去後,張廷玉把心理漸漸調整過來了,心情也慢慢開朗了點。

然而,噩運卻並不甘心到此為止。就在張廷玉心情好轉些之後,朝廷中又出了一件事:他的兒女親家,四川學政朱筌,犯了貪汙罪,被乾隆抓起來了。

這件事發生得真不是時候。一抓起朱荃,乾隆就想到了張廷玉。因為朱荃最初被提拔起來,就是因為張廷玉的舉薦,何況後來張廷玉又和他做了親家。朱荃成了貪汙犯,張廷玉顯然當然舉薦有錯誤。乾隆一生氣,決定,收回以往三代皇帝對張廷玉的一切賞賜物品,以示對張廷玉的懲罰。

根據《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十五年(1750年)七月,乾隆派出了一個自己特別信任的人,內務府大臣德保,去執行這個任務。德保出門之前,乾隆特意把他召進宮內,在他耳朵邊秘密囑咐了幾句話。

那麼這一年八月,欽差大臣德保來到了張廷玉家。張廷玉率領全家,跪在門口迎接。他早早就遵旨,把康熙以來,三朝皇帝賞賜給他的一切東西,包括字畫、珠寶,以及衣服器物什麼的收拾到一起,打包準備交給德保。誰也沒想到,德保身邊不但帶了十多名隨從,還從知府那裏,借來了二百名士兵。德保說,你這些東西全不全哪?他要檢查一下,有沒有遺漏的賞賜物品。這二百士兵顯然都有充分準備,進了張家,不由分說,開箱砸鎖,挖地三尺,居然抄了張廷玉的家。張廷玉一家人目瞪口呆,隻能眼睜睜在旁邊看著。

好在張廷玉的清廉並非虛言。抄了半天家,也沒抄出什麼財產。事實證明,張廷玉是個清官。不過,德保卻帶走了抄家過程中翻出來的所有帶文字的東西:什麼書籍、文章、信件,乃至張廷玉寫的便條,都帶回了北京。

原來,德保出京之前,乾隆在他耳朵邊囑咐的,是到了張家,一定要借查找皇帝賞賜字畫之名,嚴格檢査張廷玉的私人文件及藏書,看看其中有沒有對乾隆的不滿之詞,看看這個老家夥是不是敢私底下罵我。

把這些文件帶回北京,細細審查了半個月,德保一無所獲,他對這位張閣老不禁佩服得五體投地。張廷玉是一個文臣,進士出身,文人嘛,誰也保不住心情不好的時候,會用文字發泄一下,也保不住會在書信日記中,品評品評當朝人物,說幾句牢騷話。特別是那些當過大官的,回老家之後,都愛寫寫回憶錄什麼的,記錄點高層政治的秘密。但是張廷玉卻沒有這樣做。在他的數百封私人書信中,沒有一字涉及政治。張廷玉回家後確實編了一本《年譜》,也就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張廷玉年譜》,不過,這本《年譜》中,他隻是詳細記載了三朝皇帝對他的“恩遇”“賞賜”,雖然細到哪一天皇帝賞了他幾塊薩其馬,給他一個小荷包,卻沒有一字,涉及對朝政的品評。德保雖然素知張廷玉以謹慎聞名,不過他沒有想到,會謹慎到這樣的程度,簡直都成了精了。正是這樣的謹慎,讓張廷玉逃過了一死。要知道,這次抄家,如果稍有把柄,張廷玉就必然要身首異處。

對三朝老臣,由收繳賞賜之物變成了抄家,這一舉動引得朝廷上下一片驚疑之聲。毫無收獲的乾隆皇帝也覺得這事做得沒有什麼意思,後來不得不下了道諭旨,說是德保弄錯了皇帝的旨意,他並沒有命人抄家。不過,大家誰都心知肚明,抄家是何等的大事,德保不弄清楚情況,怎麼敢貿然抄一個三朝元老的家?就算德保是真的糊塗弄錯了,乾隆後來為什麼沒處分德保,反而還升他的官呢?事情明擺著,就是皇帝想置張廷玉於死地。

雖然逃過了一死,但經過一次抄家,張廷玉的名譽卻徹底掃地了,在政治上已經死亡。經過這場問罪,張黨完全被擊垮了。門生故吏都最終確認,張廷玉在政治上,絕對沒有翻身的機會了,因此如樹倒猢猻散,各尋出路,從那之後,再也沒有人敢登張廷玉的門,張黨終於不複存在了。乾隆打擊朋黨,終於以全勝結局。這一事件,奠定了乾隆中期以後,再也沒有朋黨活動。我們觀察中國曆史,漢唐宋明,這些著名大王朝,朋黨之爭都非常激烈,但是清代乾隆中期之後,朋黨卻徹底銷聲匿跡了,直到嘉慶道光兩朝,也沒有顯著的朋黨活動。可以說,乾隆是中國曆史上治理朋黨問題最成功的皇帝。

修煉了一輩子臣術,最後還是一敗塗地。經過這場打擊,張廷玉徹底灰心喪魄。他每天傻呆呆地坐在家裏,一整天一句話也不說。乾隆二十年(1755年),回到家中苟活了五年之後,張廷玉終於死了。

消息傳來,乾隆也感到一絲悲痛。畢竟他們君臣相處了十四年,回想起張廷玉一生的所作所為,他感覺自己對張廷玉確實苛刻了點。畢竟,張廷玉為大清辛辛苦苦工作了近五十年。於是乾隆皇帝又做出眷念老臣的姿態,宣布寬恕張廷玉的一切過失,仍然命他可以配享太廟,讓他和雍正做伴去了。隻是不知道張廷玉死後還能否知道這一切。

那麼到了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曾寫了一篇文章,回憶自己駕下曾經工作過的五位大學士。其中關於張廷玉,乾隆寫了這樣一段話:

張廷玉雖有過,餘仍不加重譴,仍準以大學士銜休致,及其既卒,仍令配享太廟。餘於廷玉曲示保全,使彼泉下有知,當如何銜感乎?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張廷玉雖然犯了錯誤,我沒有嚴懲他,仍然讓他退休了。及至他去世之後,我仍然允許他配享了太廟。我對張廷玉是如此的優容,如此地好,如果他地下有知,是不是得感激得在地下還要再死一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