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錢做自己的“員工”,為自己打工,任何人聽了都會非常樂意去做。但為什麼有不少人沒有行動起來?其中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自己沒有錢,二是不知道如何讓錢為自己打工。我們在這裏說說第一個原因。
所謂“沒有錢”,具體分析起來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己手裏隻有三五千元的小錢,認為自己根本就不能稱之為“有錢”(有人有三五萬元也是這個感覺),根本就沒有運作的必要,因為即使運作起來也沒有多大的收益,畢竟投入與產出成正比。這種心態在當今社會很正常。早些年有所謂的“十萬不算富,百萬才起步”的說法,剛剛流行這句話時似乎還有些誇張,但現在看來的確是如此,有十萬八萬元的人,誰也不敢說自己富——在小城市買個房都有可能不夠,在大城市交首付有點懸。另一種人是真正意義上的沒有錢,手裏的錢僅僅隻夠勉強維持生活,基本沒有節餘。
我們先來討論有些小錢的這類人。那些認為小錢不需要打理的觀點,是不對的。理由有二:一是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由小到大、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你不聚少成多,如何變多?二是運作小錢不但可以實現一個聚少成多的目的,還是你累積運作經驗的一個重要途徑。
錢賺錢絕非是有錢人的專利,小錢更需要“關懷”。2007年火暴的股市與基金,就讓不少人的小錢翻了一番甚至幾番。可以想象:這些小錢變得相對大後,日後無論是投資金融市場還是做實業,都會有更多、更大的機會成為有錢人。值得指出的是,把錢存在銀行拿利息也是一種“錢賺錢”(有利息)的辦法,但銀行利息有可能跟不上物價上漲的腳步,錢存銀行有可能是在虧損(所謂的“負利率”)。當然,這樣說也並非鼓勵所有人都將存銀行的錢提出來去股市與基金市場中搏殺,這涉及一個資金安全配置的問題。本錢與收益成正比,風險與收益成正比,這是公平的博弈法則。這樣說,隻是提醒讀者要有“錢賺錢”的意識、眼光,並努力培養這方麵的能力。你可以因為風險過大而讓錢閑置,但千萬不能沒有讓錢運作起來幫你賺錢的意識與習慣。事實上,任何時候都有“錢賺錢”的機會,隻是在於有沒有一雙慧眼而已。
對於確實沒有閑錢的人,他們的當務之急是擺脫自己財務上的捉襟見肘。是自己收入過低,還是自己開支過大,還是……總之,要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財務上的壓力,處置得好往往可以成為動力。很多大富豪有過貧窮困窘的過去,對於他們來說,窮則思變,貧窮困窘是引爆他們鬥誌與智慧的導火索,他們因為曾經的貧窮而有了今日的富有!